近年來,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進入發展快車道,政策法規環境不斷完善,技術加速發展,產業應用快速普及。面對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全球機遇,各國加快戰略部署,通過發布頂層政策規劃、制定/修訂相關法律法規、鼓勵技術研發、支持路測示范、運營項目等方式推動產業落地。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完善的政策體系,全面推進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以及與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城市的融合發展和生態建設。
8月1日,2022中國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周暨第九屆國際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大會(CICV2022)在亦莊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AIR)院長張亞勤發表主題演講。他表示,安全是第一因素,車路協同是中國的優勢,這將使自動駕駛更安全,為自行車智能提供更多冗余,降低整個無人駕駛的成本,對現階段的智能交通更有幫助。
以下為演講實錄(經過編輯):
眾所周知,無人駕駛在過去的五到十年里是一個特別有趣的話題,在投資、產業和科研領域都是一個非常活躍的話題。一方面因為無人駕駛是人類長期以來的夢想,有很大的技術和產業政策挑戰,另一方面也有很大的產業前景。無人駕駛也是對人工智能的技術、算法、理論、體系的挑戰,所以是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的一部分,尤其是對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無人駕駛,這些都是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感謝清華大學周古月副教授和袁博士對今天PPT內容的巨大貢獻,也感謝百度公司,因為我的工作是和百度合作的。接下來我會花25分鐘簡單講一下無人駕駛的整個背景和一些關鍵的決策點,包括我們做的一些工作。
的確,現在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新時代。從福特的T型車開始,汽車工業已經有110多年的歷史了,現在正經歷著巨大的變革。我們稱之為“四化”,可以加上綠色低碳。智能化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它確實對整個行業的升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七八年前我們剛開始做無人駕駛研究的時候,我當時是百度的總裁。每個人都說其他人都在做阿波羅。怎么可以無人駕駛?現在看來很自然,它確實是一門交叉學科。汽車產業的要素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芯片、軟件、人工智能、電池都在成為新的關鍵技術要素。
無人駕駛最重要的是安全。目前90%以上的事故都是人為的。無人駕駛后,事故可以降到最低,然后是整體效率。現在每天差不多有一個小時的時間開車或者找停車的地方。如果能利用好這段時間,不僅能讓整個駕駛體驗更好,更重要的是提高整體效率。
四年前我們在百度的時候,和麥肯錫做了一個預測,就是預計2030年自動駕駛乘用車會帶來1.1萬億美元的新市場。現在汽車市場差不多3.1萬億美元,所以增量也是30%,這也是算法帶來的增長。
我們現在的售票員OEM和Tier都在做自動駕駛和無人駕駛,很多新的玩家也在進入這個市場,包括出行服務,新勢力,物流公司,高科技公司,所以五到十年后,整個商業格局會和現在完全不一樣。
未來該領域將面臨諸多技術挑戰和關鍵決策因素。從人工智能和軟件的角度,我認為是未來五到十年人工智能最具挑戰性的問題。同時,它也有邊界,那……,非常復雜的問題可以分解成相對簡單的問題來解決。如果沒有解決方案,這個領域也很難做。它只是一個可解但困難的問題,即它集成了許多技術成果,包括規劃、決策和實施。這些領域都需要完美的工作和容錯。
實現無人駕駛還有一些關鍵問題,既有市場因素,也有非市場因素。我們的論壇是與法學院聯合舉辦的。非市場因素、政策法規、倫理道德、隱私等人為因素可能在整個無人駕駛中起到同樣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主要講講市場因素,尤其是技術的可行性,包括行業的生態。L4無人駕駛能實現嗎?答案是肯定的。實現路徑是以視覺為主還是更多不同的傳感器?如何概括感知和決策?這些都是技術問題。路線圖是通過自行車智能還是道路協調?逐漸通過ADAS到L4或者L5,生態也是開源Android或者IOS的封閉模式。很多不同的領域都在進入這個行業。未來誰會贏?汽車代工廠還是高新技術公司嗎?不可能把這些問題都講出來,只是籠統地講一下我的想法。
無人駕駛的關鍵技術分為五個層次:數據層、感知層、認知理解層、決策與規劃層和控制抽象層。每一個層面都很重要,就是從數據采集到三維時空模型的建立,包括視覺、激光或傳感,都可以整合起來形成動態的認識,同時還要建立道路結構的靜態認知、構成和定位。
感知是建立環境模型,然后進行決策規劃,同時將所有數據返回到控制層,包括車輛平臺、V2X、數據平臺、仿真平臺。這些決策和數據會回到每一級,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閉環。這個閉環本身基本是實時的,同時需要在無懈可擊上做出完美的決策,所以容錯的概率很低。
有人會問用的是什么人工智能算法?我也有一個關于不同算法細節的特別報告。自動駕駛和無人駕駛可以說是使用了所有能想到的AI算法。過去的算法已經用到了現在的深度學習算法,包括數據壓縮、檢測目標、完成數據場景、模擬定位、全景分割以及后期的模型壓縮。
為什么這些很難實現?深度學習或者機器學習,總體來說是基于當前的數據,在遇到新的場景后必須要有泛化能力。所以導致事故的是Corner Case,無法測試。需要最小化第三象限,但總會有拐角情況,AI算法必須通用化。
當我們感知和感知時,我們是專注于視覺還是需要其他感官?包括激光雷達,大家都知道馬斯克不太喜歡激光雷達,認為全車應該完全可視化。剛才提到的五個層次,感知是機器的優勢,它能得到人看不到的東西。相機、激光雷達、毫米波、超聲波雷達各有千秋。不同的天氣,不同的環境可以相輔相成,人類駕駛的安全性必須提高一個數量級。如果我們能獲得和人類一樣的信息,機器幾乎不比人類更安全,有些地方比其他地方更好,所以在
你看到的視頻是五年前的。我們用了十個攝像頭實現無人駕駛,有很多復雜的算法,但是安全性和冗余度肯定不夠。圖片是用三維激光雷達直接三維繪制的,可以利用深度信息,當然也可以感知不同的車、人、非機動車,包括一些靜態信息。其實這些提供了視覺方面沒有的東西,對整個安全性肯定是有好處的。
大家可能會說激光雷達太貴了。起初,它很貴。現在混合固態的使用已經降到幾百塊錢了。不僅L4可以使用激光雷達,新L2也可以使用激光雷達,所以這不是價格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這些信息增加我們的概括能力,提高我們解決死角的能力。
它是一輛自行車還是一輛汽車……民族?當初的無人駕駛,包括谷歌和百度,都是從自行車開始的,這樣以后就會有瓶頸,也就是會有持續的進步。很簡單,無論是感知還是決策,都缺少一些信息,包括視線和距離的問題,當然還有一些無法獲取的全局信息。整個城市的信息很重要。比如交通擁堵、交通信息不清晰、視野不佳或者一些突發事件,即使你再聰明也無法感知并做出決策。
車路協調也有幾個層次:感知上的協調,決策上的協調,最后是系統范圍內整個城市的車燈和基礎設施之間的協調。現在還是看第一第二層次。自行車智能和車路協同都需要,所以協同智能很重要。清華大學的柯強院士最早提出車路協同,車聯網對整個中國來說也是一個優勢和路徑。好像自行車智能是L0到L5,道路需要不同的等級,也就是C0到C5,C以上,根本沒有人。這個時候,即使很少有汽車智能,道路也能實現這種能力。
我們可以看到車路協調的優勢。比如救護車來了,V2X信息關了你也不會知道。看到車,需要急剎車。有了V2X信息,你就會知道路上有車來了,很早就可以剎車或者變道。
全世界都在積極部署V2X,無論是美國還是歐洲,但中國在這方面走在了前面。無論是政策的制定,還是整個實驗的部署,幾個城市,尤其是北京亦莊,現在都有高水平的自動駕駛示范區,車路協調全球領先。
我們提出了如何對道路進行分類。去年我們和百度一起寫了一份白皮書,對道路進行了詳細的分類,包括道路的基礎設施能力,包括地圖、協同感知、網絡通信、協同決策,是否足夠安全。我們有一份白皮書專門考慮這個問題。
在無人駕駛和車路協同方面,我們也和Apollo、百度進行了合作。后來有個ApolloAir項目,里面有不同的子公司,我們盡力把路邊感知做到極致。舉個例子,我的車沒有智能,這是最簡單的L2級別,但是路邊的整體容量需要最大化,也就是最后一塊X軸和Y軸配合。我們做了很多理論模型,但是做了很多測試,在亦莊部署了很多車,但是也有一部分在長沙等地。
去年6月,我們發布了一份白皮書,系統地談到了車路協調和各種場景,包括安全性的提高。我們還發布了世界上第一個車路協調數據集,名為DAIR V2X,也是基于全場景同步。現在阿波羅是開源的,我們的數據集也是開源的。目前因為比較敏感,我們只對國內合作伙伴開源,不在國際上。歡迎使用。
目前我們只預發布了Apollo車路協同開放平臺2.0,正式發布可能還需要兩個月。以前主要能力是自行車,現在增加了一些車路協同能力。2.0將是一個全新的系統,包括硬件參考和軟件操作系統,框架、硬件提取和校準的上述能力應該很快就會推出。這也是一個完全開放的體系,與阿波羅單車形成互補。
我簡單放個視頻總結一下Apollo Air最近的工作,大部分還是在單車智能,這部分更多的是路邊智能。
最后總結一下,無人駕駛是不確定中的確定,有很多不確定性和復雜性,但很多也是確定的,最確定的是一定會實現。安全是第一要素,最重要的利益是安全,不管是什么方式、什么路徑推出來的。我覺得垂直領域的自動駕駛、無人駕駛會更早落地,包括物流、景區、礦區。現在無人車肯定會在真實復雜的城市落地,但是還需要更多的時間。自行車智能需要不同的傳感器,不同的維度和……數據類型不同,感知系統的通用化也是現在要解決的主要問題。車路協同是中國的優勢,會讓自動駕駛更安全,為自行車智能提供更多冗余,降低整個無人駕駛的成本,對現在的智能交通更有幫助。我們提出一個從C0到C5的道路分類系統。我們倡導開放的生態。Apollo是一個開放開源的數據生態,無論是自行車、汽車還是路邊。需要技術,需要政策法規,更重要的是有規模效應。
最后一張圖是我用來結束每一篇報道的圖:無人駕駛是人類長久以來的夢想,我們要敢于夢想才能實現夢想。(文/汽車之家張)近年來,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進入發展快車道,政策法規環境不斷完善,技術加速發展,產業應用快速普及。面對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全球機遇,各國加快戰略部署,通過發布頂層政策規劃、制定/修訂相關法律法規、鼓勵技術研發、支持路測示范、運營項目等方式推動產業落地。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完善的政策體系,全面推進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以及與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城市的融合發展和生態建設。
8月1日,2022中國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周暨第九屆國際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大會(CICV2022)在亦莊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AIR)院長張亞勤發表主題演講。他表示,安全是第一因素,車路協同是中國的優勢,這將使自動駕駛更安全,為自行車智能提供更多冗余,降低整個無人駕駛的成本,對現階段的智能交通更有幫助。
以下為演講實錄(經過編輯):
眾所周知,無人駕駛在過去的五到十年里是一個特別有趣的話題,在投資、產業和科研領域都是一個非常活躍的話題。一方面因為無人駕駛是人類長期以來的夢想,有很大的技術和產業政策挑戰,另一方面也有很大的產業前景。無人駕駛也是對人工智能的技術、算法、理論、體系的挑戰,所以是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的一部分,尤其是對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無人駕駛,這些都是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感謝清華大學周古月副教授和袁博士對今天PPT內容的巨大貢獻,也感謝百度公司,因為我的工作是和百度合作的。接下來我會花25分鐘簡單講一下無人駕駛的整個背景和一些關鍵的決策點,包括我們做的一些工作。
的確,現在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新時代。從福特的T型車開始,汽車工業已經有110多年的歷史了,現在正經歷著巨大的變革。我們稱之為“四化”,可以加上綠色低碳。智能化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它確實對整個行業的升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七八年前我們剛開始做無人駕駛研究的時候,我當時是百度的總裁。每個人都說其他人都在做阿波羅。怎么可以無人駕駛?現在看來很自然,它確實是一門交叉學科。汽車產業的要素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芯片、軟件、人工智能、電池都在成為新的關鍵技術要素。
無人駕駛最重要的是安全。目前90%以上的事故都是人為的。無人駕駛后,事故可以降到最低,然后是整體效率。現在每天差不多有一個小時的時間開車或者找停車的地方。如果能利用好這段時間,不僅能讓整個駕駛體驗更好,更重要的是提高整體效率。
四年前我們在百度的時候,和麥肯錫做了一個預測,就是估計自動駕駛乘用車會帶來1.1 trill……2030年的新市場。現在汽車市場差不多3.1萬億美元,所以增量也是30%,這也是算法帶來的增長。
我們現在的售票員OEM和Tier都在做自動駕駛和無人駕駛,很多新的玩家也在進入這個市場,包括出行服務,新勢力,物流公司,高科技公司,所以五到十年后,整個商業格局會和現在完全不一樣。
未來該領域將面臨諸多技術挑戰和關鍵決策因素。從人工智能和軟件的角度,我認為是未來五到十年人工智能最具挑戰性的問題。同時它是有邊界的,即非常復雜的問題可以分解成相對簡單的問題來解決。如果沒有解決方案,這個領域也很難做。它只是一個可解但困難的問題,即它集成了許多技術成果,包括規劃、決策和實施。這些領域都需要完美的工作和容錯。
實現無人駕駛還有一些關鍵問題,既有市場因素,也有非市場因素。我們的論壇是與法學院聯合舉辦的。非市場因素、政策法規、倫理道德、隱私等人為因素可能在整個無人駕駛中起到同樣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主要講講市場因素,尤其是技術的可行性,包括行業的生態。L4無人駕駛能實現嗎?答案是肯定的。實現路徑是以視覺為主還是更多不同的傳感器?如何概括感知和決策?這些都是技術問題。路線圖是通過自行車智能還是道路協調?逐漸通過ADAS到L4或者L5,生態也是開源Android或者IOS的封閉模式。很多不同的領域都在進入這個行業。未來誰會贏?汽車代工廠還是高新技術公司嗎?不可能把這些問題都講出來,只是籠統地講一下我的想法。
無人駕駛的關鍵技術分為五個層次:數據層、感知層、認知理解層、決策與規劃層和控制抽象層。每一個層面都很重要,就是從數據采集到三維時空模型的建立,包括視覺、激光或傳感,都可以整合起來形成動態的認識,同時還要建立道路結構的靜態認知、構成和定位。
感知是建立環境模型,然后進行決策規劃,同時將所有數據返回到控制層,包括車輛平臺、V2X、數據平臺、仿真平臺。這些決策和數據會回到每一級,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閉環。這個閉環本身基本是實時的,同時需要在無懈可擊上做出完美的決策,所以容錯的概率很低。
有人會問用的是什么人工智能算法?我也有一個關于不同算法細節的特別報告。自動駕駛和無人駕駛可以說是使用了所有能想到的AI算法。過去的算法已經用到了現在的深度學習算法,包括數據壓縮、檢測目標、完成數據場景、模擬定位、全景分割以及后期的模型壓縮。
為什么這些很難實現?深度學習或者機器學習,總體來說是基于當前的數據,在遇到新的場景后必須要有泛化能力。所以導致事故的是Corner Case,無法測試。需要最小化第三象限,但總會有拐角情況,AI算法必須通用化。
當我們感知和感知時,我們是專注于視覺還是需要其他感官?包括激光雷達,大家都知道馬斯克不太喜歡激光雷達,認為全車應該完全可視化。剛才提到的五個層次,感知是機器的優勢,它能得到人看不到的東西。相機、激光雷達、毫米波、超聲波雷達各有千秋。不同的天氣,不同的環境可以相輔相成,人類駕駛的安全性必須提高一個數量級。如果我們能獲得和人類一樣的信息,機器幾乎不比人類更安全,有些地方比其他地方更好,所以在
你看到的視頻是五年前的。我們用了十個攝像頭實現無人駕駛,有很多復雜的算法,但是安全性和r……沒有友誼是絕對不夠的。圖片是用三維激光雷達直接三維繪制的,可以利用深度信息,當然也可以感知不同的車、人、非機動車,包括一些靜態信息。其實這些提供了視覺方面沒有的東西,對整個安全性肯定是有好處的。
大家可能會說激光雷達太貴了。起初,它很貴。現在混合固態的使用已經降到幾百塊錢了。不僅L4可以使用激光雷達,新L2也可以使用激光雷達,所以這不是價格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這些信息增加我們的概括能力,提高我們解決死角的能力。
是自行車還是車路協調?當初的無人駕駛,包括谷歌和百度,都是從自行車開始的,這樣以后就會有瓶頸,也就是會有持續的進步。很簡單,無論是感知還是決策,都缺少一些信息,包括視線和距離的問題,當然還有一些無法獲取的全局信息。整個城市的信息很重要。比如交通擁堵、交通信息不清晰、視野不佳或者一些突發事件,即使你再聰明也無法感知并做出決策。
車路協調也有幾個層次:感知上的協調,決策上的協調,最后是系統范圍內整個城市的車燈和基礎設施之間的協調。現在還是看第一第二層次。自行車智能和車路協同都需要,所以協同智能很重要。清華大學的柯強院士最早提出車路協同,車聯網對整個中國來說也是一個優勢和路徑。好像自行車智能是L0到L5,道路需要不同的等級,也就是C0到C5,C以上,根本沒有人。這個時候,即使很少有汽車智能,道路也能實現這種能力。
我們可以看到車路協調的優勢。比如救護車來了,V2X信息關了你也不會知道。看到車,需要急剎車。有了V2X信息,你就會知道路上有車來了,很早就可以剎車或者變道。
全世界都在積極部署V2X,無論是美國還是歐洲,但中國在這方面走在了前面。無論是政策的制定,還是整個實驗的部署,幾個城市,尤其是北京亦莊,現在都有高水平的自動駕駛示范區,車路協調全球領先。
我們提出了如何對道路進行分類。去年我們和百度一起寫了一份白皮書,對道路進行了詳細的分類,包括道路的基礎設施能力,包括地圖、協同感知、網絡通信、協同決策,是否足夠安全。我們有一份白皮書專門考慮這個問題。
在無人駕駛和車路協同方面,我們也和Apollo、百度進行了合作。后來有個ApolloAir項目,里面有不同的子公司,我們盡力把路邊感知做到極致。舉個例子,我的車沒有智能,這是最簡單的L2級別,但是路邊的整體容量需要最大化,也就是最后一塊X軸和Y軸配合。我們做了很多理論模型,但是做了很多測試,在亦莊部署了很多車,但是也有一部分在長沙等地。
去年6月,我們發布了一份白皮書,系統地談到了車路協調和各種場景,包括安全性的提高。我們還發布了世界上第一個車路協調數據集,名為DAIR V2X,也是基于全場景同步。現在阿波羅是開源的,我們的數據集也是開源的。目前因為比較敏感,我們只對國內合作伙伴開源,不在國際上。歡迎使用。
目前我們只預發布了Apollo車路協同開放平臺2.0,正式發布可能還需要兩個月。以前主要能力是自行車,現在增加了一些車路協同能力。2.0將是一個全新的系統,包括硬件參考和軟件操作系統,框架、硬件提取和校準的上述能力應該很快就會推出。這也是一個完全開放的系統,它完成了……nts阿波羅自行車。
我簡單放個視頻總結一下Apollo Air最近的工作,大部分還是在單車智能,這部分更多的是路邊智能。
最后總結一下,無人駕駛是不確定中的確定,有很多不確定性和復雜性,但很多也是確定的,最確定的是一定會實現。安全是第一要素,最重要的利益是安全,不管是什么方式、什么路徑推出來的。我覺得垂直領域的自動駕駛、無人駕駛會更早落地,包括物流、景區、礦區。現在無人車肯定會在真實復雜的城市落地,但是還需要更多的時間。自行車智能需要不同的傳感器,不同的維度,不同的數據類型,感知系統的通用化也是現在要解決的主要問題。車路協同是中國的優勢,會讓自動駕駛更安全,為自行車智能提供更多冗余,降低整個無人駕駛的成本,對現在的智能交通更有幫助。我們提出一個從C0到C5的道路分類系統。我們倡導開放的生態。Apollo是一個開放開源的數據生態,無論是自行車、汽車還是路邊。需要技術,需要政策法規,更重要的是有規模效應。
最后一張圖是我用來結束每一篇報道的圖:無人駕駛是人類長久以來的夢想,我們要敢于夢想才能實現夢想。(文/汽車之家張)
蓋世汽車訊據外媒報道,模塊化運輸開發商REEAutomotive首次推出新型Class3廂式貨車P7B,旨在滿足商業領域需求。
1900/1/1 0:00:008月26日,哪吒汽車副總裁兼品牌中心總經理陳賜靚,在成都車展展臺發布“品牌態度:勇者不孤,哪怕路遠”、《哪怕路遠》主題MV、以及哪吒汽車原創的潮玩呢仔,哪吒汽車駛入品牌向新、向上新征程。
1900/1/1 0:00:00分享未來,MINI車型上將更多應用創新和再生材料,進一步減少資源消耗,為廣大粉絲帶來創新、個性化的可持續出行體驗。
1900/1/1 0:00:008月18日午間,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簡稱“吉利汽車”)發布2022年上半年財報。
1900/1/1 0:00:00傳奇瑞正就在俄羅斯生產汽車進行談判據俄羅斯塔斯社報道,奇瑞俄羅斯分公司負責人VladimirShmakov表示,奇瑞正與俄羅斯制造商就在俄羅斯工廠生產汽車進行談判。
1900/1/1 0:00:008月23日,小鵬汽車發布的第二季度財報顯示,其第二季度營收7436億元,同比增長977,其中汽車銷售收入為6938億元,同比增長936;服務及其他收入為497億元,同比增長181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