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車導航 汽車導航
    Ctrl+D收藏汽車導航
    首頁 > 汽車資訊 > 正文

    深評:無人配送能否拯救系統中的騎手?

    作者:

    時間:1900/1/1 0:00:00

        “末端物流配送”這一賽道,幾年前就靠著京東、美團無人配送小車的一波波信息攻勢,成為資本口中“自動駕駛落地最快的場景之一”。而最后3公里,甚至最后幾百米,往往是人力代價最高昂的地方。

      時間臨近2020年年末,一方面外賣、快遞騎手久困于日益壓縮時間的系統里,另一方面,阿里小蠻驢在雙十一期間達成準點率97%的3萬件包裹配送,美團公布3年1000輛無人配送車的布局規劃,還有廣州車展之際美國Nuro、中國智行者完成新一輪融資的消息,讓行業看到了自動駕駛在商用車物流領域率先落地的曙光。

      如果說L3永不會實現,L5只會存在于部分場景,無人配送作為最具痛點、又有極大商業價值的模式,何時能成為日常生活的新標配?本文希望系統梳理無人配送賽道的發展背景、企業格局、競爭壁壘、產品圖譜、盈利模式與發展路徑,以窺行業全貌。

    1)大勢所趨:高人力成本催生無人配送落地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當前與末端3公里配送最為密切相關的業務場景,主要包括快遞配送與同城即時配送兩大部分。梳理2010年以來的數據可以發現:近5-10年以來,以上兩大業務的訂單量均呈現高速發展趨勢,預計2020年兩者總和將突破1千億單,并且未來5-10年仍具備高速發展的發展潛力。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龐大且高速增長的業務訂單量產生了大批量配送人員的需求,與此同時也為企業帶來了巨大的人力配送成本。目前騎手平均每天送出25-35單,按照2020年需求業務總量1千億單計,計365天,則需要783-1095萬名全職騎手才能滿足業務需求。根據美團2019年半年報,每單騎手成本約為4.7元,則全年人力成本支出約為4700億元,更何況人力成本還在不斷提升……

    『數據來源:車百智庫』

    2)企業格局:初創企業與場景需求方深綁定

      正是在以上背景下,企業急需大力發展無人配送來降低自身龐大的運營成本,因此,該部分市場需求催生了一大波自動駕駛初創企業的誕生,大致可分為三類:

      大廠自主孵化:技術研發支撐業務生態圈。該類初創企業的明顯特征是服務于自身發展戰略,完善自身業務生態圈。如阿里達摩院研發的小蠻驢,主要服務于阿里自有電商配送業務。

      企業野蠻生長:技術研發與場景運營并行。該類初創企業戰略野心較大,既做自動駕駛系統研發,又聯合弱勢場景方展開運營。如白犀牛利用自有無人車,通過與永輝超市合作展開外賣、生鮮配送;又如馭勢科技與一汽、上汽大眾等合作打包提供園區無人物流整體解決方案。

      小廠精耕細作:專注于無人駕駛系統研發。此類企業深耕技術,但不具備實際業務運營的資源與能力。如行深智能、智行者目前專為京東、百度、美團等業務大廠提供自動駕駛系統。

      不管初創企業屬于哪一類,既然無人配送的需求起源于快遞配送、即時配送等具體業務場景,毫無疑問,無人配送產業的終局一定是初創企業與業務場景方深度綁定,而且極大可能由車隊運營方占據主導地位。

    自動駕駛初創企業與場景方的合作關系企業場景合作方無人配送汽車產品阿里達摩院阿里巴巴小蠻驢新石器美團、百度、菜鳥、順豐、郵政、EMS、三通一達、德邦、京東以及唯品會SLV11,暫未公開具體車輛產品真機智能蘇寧、餓了么、中通快遞真機小黃馬制表:汽車之家 行業團隊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3)競爭壁壘:生產制造+研發能力+車隊運營

      無人配送產業鏈的上下游與Robotaxi相似,都是涉及生產制造、自動駕駛研發與車隊運營三者。自然,衡量一家無人配送企業核心競爭力也得從這三個方面出發:

      生產制造能力決定了無人配送車隊的大規模量產與交付能力。目前大部分初創企業都是尋找傳統整車廠進行定制與代工,唯有新石器在常州擁有全球首座L4級無人配送車制造基地,具備歐洲L6e車軌級底盤、車軌級VCU、四輪碟剎等生產能力,可以實現低成本量產與大規模交付。

      L4級自動駕駛系統是決定無人配送車能否上路的核心環節。當前所有企業產品的自動駕駛感知方案基本相似,都包含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等;少部分產品如智行者的蝸必達、一清創新的夸父、阿里小蠻驢在導航定位、攝像頭、車載操作系統、車載計算平臺等某些方面具備突出自研優勢;僅有阿里達摩院針對自動駕駛問題1%的長尾效應開發出AutoDrive平臺進行自動化學習。因此,可以說,目前阿里達摩院的研發能力最強。

      面向業務的大規模車隊運營是無人配送商業變現的落腳點。大規模量產交付和自動駕駛系統研發僅僅是從0到1,但大規模車隊運營才是無人配送真正落地,從1到∞的關鍵。長遠來看,所有無人配送企業都會面臨大規模車隊運營落地的挑戰,但目前來看,僅有阿里、美團、新石器、一清創新、馭勢科技已經開發車隊運維調度管理系統,而其中阿里、美團的運營能力又是極為突出。

      因此,可以說阿里達摩院研發的小蠻驢具備最強競爭力,唯一的短板是車隊大規模、低成本量產能力仍需提升。

    4)產品圖譜:多種尺寸、低速度、換電為主

      細細梳理當前市場的無人配送車輛產品圖譜,可以總結出五大特點:1.多種尺寸;2.低速行駛;3.換電為主;4.多種續航;5.多類載重。

    無人配送車輛產品圖譜的特點產品特點多種尺寸低速行駛換電為主多種續航多類載重小蠻驢2.1*0.9*1.2m≤20km/h20s換電102km≤100kg絕地3000H1.9*1.0*1.8m≤40km/h換電100km≤500kg一清夸父-I3.2*1.3*1.7m≤30km/h換電/手充100km≤1000kg真機小黃馬0.7*0.6*0.7m3-10km/h無線充電90km≤40kg一清夸父Mini1.8*0.9*1.8m≤20km/h換電/手充40km≤250kg制表:汽車之家 行業團隊  可見,除了低速行駛為共性特征外,在無人配送車的整車尺寸、補能、續航、載重等配置方面,目前并沒有統一標準,各家產品仍處于各自為戰的狀態。但這也間接啟示我們,無人配送車未來的產品形態一定是百花齊放,整車尺寸、貨箱尺寸、貨箱布局、續航里程、最高載重等技術參數必定是基于業務場景進行個性定制化的。

    5)盈利模式:賣車、收配送傭金、節省人力

      盡管無人配送落地運營已正式開啟,但無人配送畢竟到目前為止都是燒錢研發、測試和試運營階段,該項業務如何才能掙錢呢?為此,筆者進一步嘗試梳理無人配送企業的三種盈利模式。

      擁有大規模低成本量產能力的企業賣車即可。以新石器為例,即使自身研發能力和運營能力尚處于劣勢,仍可依靠對外售賣無人配送車來養活自身。自2018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以來,截至目前,新石器已交付150臺L4級無人車,若阿拉伯的5000臺無人車訂單能夠順利交付,總營收將達到7.8億元規模,凈利潤估計也能達到1億元規模。

      具備實際業務與運營能力的企業靠傭金掙錢。當前,盒馬每單配送成本是7元,美團每單配送成本是4.9元,若無人配送車的年訂單量果真達到四千萬級別規模,配送傭金收費為4.9-7元/單,配送傭金收入將能達到1.96億至2.8億元/年。

      節省日漸增長的人力成本即是間接帶來盈利。四千萬規模的年配送訂單如果由無人配送車完成,只需要一次性購置1000輛車。因此,采用無人配送車將在三年內至少節省4億元人力成本。

    6)率先落地:大學校區快遞、外賣、物料等

      今年雙十一期間,浙江大學成為全球首個純機器人送貨高校,22輛小蠻驢進駐浙大紫金港校區,從菜鳥驛站分送27棟宿舍樓,共完成3萬件包裹的配送,送貨準點率始終保持在97%以上,為同學省下約1萬小時的取件時間。

      在11月12日,2020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美團首席科學家夏華夏表示:自2016年正式開始布局無人配送,到2020年10月份,美團無人配送車在北京順義區的自動駕駛里程突破10萬公里,真實訂單量突破1萬次,連續配送天數達到了272天。并計劃在三年內在順義區部署1000臺自動駕駛配送車,實現全區域、全天候的運營。

      由此可見,截至當前,無人配送已經正式進入小批量落地運營階段。可以預見,未來3年內無人配送車隊規模將有可能達1000輛規模,按照123個包裹/車/天的配送效率,屆時車隊的年配送訂單量預計也能達到四千萬級別規模。

      而這1000輛無人配送車的最佳落地場景非大學校區莫屬。截至2019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國高等學校共計有2956所,高校快遞總量突破30億件。無人配送在大學校區內進行展開運營將大有可為!

    『數據來源:校園快遞行業發展報告』

    7)商業路徑:鋪開封閉園區,蓄力開放道路

      相比于全國1千億的總訂單需求量,高校30億的業務訂單規模不過是3%的市場份額,冰山一角而已。長期來看,無人配送的一條可行發展路徑是:從大學校區全面切入,逐步進軍工廠園區、大型社區等封閉園區,再蓄力探索公開道路的可能性。

      結合阿里與美團無人配送的現狀和規劃,可以預見,全面鋪開封閉園區估計至少需要3-5年時間,在此期間,L4級無人駕駛技術研發能力、車隊運營能力、政策法規配套可以同步提升與完善。3-5年的積累將能夠為開放道路的業務落地做好全方位的充足準備。

      未來3-5年內,研發、運營同步進行,技術、政策持續完善,車隊規模、業務場景不斷擴大,想必這是投資人喜聞樂見之事。

    小結

      未來3-5年內,各大初創公司的產品會紛紛落地進入運營階段,少部分企業會自主拓展封閉園區的快遞、外賣、物料配送業務,而大部分企業將與本地生活服務的相關業務場景方深度綁定。

      至于該條賽道中哪個企業會成為下一個獨角獸,理想情況下應是在基本保證L4級自動駕駛技術基礎上,同時自主掌握大規模量產能力與擅長車隊運營調度的企業。互聯網大廠一定能孵化出一至兩家,如阿里小蠻驢與美團無人配送平臺;零星初創企業或許也能自己闖出一條路,如具備大規模低成本量產能力的新石器。

    標簽:路虎發現 2023款 改款 2.0T 300PS S 2023款 改款 3.0T 360PS R-Dynamic S 2023款 改款 3.0T 360PS R-Dynamic SE

    汽車資訊熱門資訊
    深評:心臟之戰 車企深入布局動力電池

    從發動機到動力電池汽車正在經歷“心臟”更迭的過程。全球范圍內來看無論是基于節能減排的政策壓力還是產業轉型升級的趨勢所向越來越多車企投入巨資布局新能源汽車尤其對于核心部分動力電池的“掌控欲”愈發強烈

    1900/1/1 0:00:00
    深評:先上市后開發的新興電動車靠譜嗎

    在時下正火的新造車運動中你可能會看到一種新的營銷“套路”:上市大半年前就開始宣傳“要做到XXXX”特別是高階自動駕駛方面的功能都很先進但當產品真正上市以后會發現這些功能主要是硬件預裝軟件完成20完整的功能還要等廠家一步步開發然后再OTA推送給用戶

    1900/1/1 0:00:00
    深評:下坡還是上坡?中國車市走向何方

    中國汽車市場在連續增長了30年后在2018年首次出現了下滑。是大家手里經費緊張還是買車的需求已經趨近飽和?汽車市場接下來會面對“上坡”還是“下坡”的問題縈繞在每個汽車人頭上

    1900/1/1 0:00:00
    深評:無人駕駛創業水有多深?宮斗頻出

    作為熱門風口無人駕駛如今成為了各大資本趨之若鶩的產業但有不少種子選手在發展關鍵期深陷入內斗。例如近期Roadstarai鬧出了不小的動靜先后經歷了CEO公開罷免CTO、部分員工被突然開除、投資人兩度公開警告前任CEO及現任CEO等系列事件。分手不體面鬧得數敗俱傷

    1900/1/1 0:00:00
    深評:微車被邊緣化 微電應如何破局?

    在車市寒冬的蒼涼背景底色下哈飛、昌河汽車等幾家微型車企業轉讓股權的消息并未在市場產生多大波瀾這似乎應了那句“時代拋棄你的時候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說”。微型電動車自2017年達到市場份額頂峰之后開始回落而從微型電動車起家的車企們如何避免沒落及應當如何發展呢?本文將對此進行深入探討

    1900/1/1 0:00:00
    深評:網紅帶貨能否成為購車新模式?

    推特狂人馬斯克和他帶領的特斯拉三天兩頭上熱搜并且常常在資本市場和技術風向上“帶節奏”。比如和寧德時代談判無鈷電池模式隨即帶動磷酸鐵鋰板塊上漲了。沒隔幾天特斯拉一句小聲嘀咕“無鈷不代表一定是磷酸鐵鋰”又在股票市場把磷酸鐵鋰拋入深谷

    1900/1/1 0:00:00
    亚洲欧美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