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由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主辦,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人才評價工作委員會、江蘇大學、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汽車技術教育分會承辦的第二屆汽車行業人才培養院長論壇在江蘇鎮江隆重開幕。

合照
第二屆汽車行業人才培養院長論壇以“面向未來的卓越工程師交叉融合與培養”為主題,就產業結構調整下的卓越工程師學科改革與培養、以產出為導向的專業建設與提升路徑、交叉融合下的課程改革探索與實踐經驗、產學研協同教育與創新創業機制的探索與實踐、產教協同培養卓越工程師等進行了探討與交流。會議開幕式由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國家工程中心主任、江蘇大學原副校長陳龍教授主持。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理事長、研究員陳龍;國家工程中心主任、江蘇大學原副校長。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汽車人才研究會名譽理事長付先生,江蘇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閻曉宏教授分別致開幕辭。傅先生指出,國際競爭的實質是教育與人才的競爭,而人才是影響國家高層次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變量。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是一個動態的、持續的過程,需要高校和企業的共同參與,任何層次、任何領域都需要卓越工程師。在深厚的理論基礎上,追求穩定和深遠;借助豐富的工程經驗,我們可以達到技術熟練。當然,除了提高基礎理論、創新和工程的質量,還應該參與到跨學科、一體化的思維中,通過協同合作、協同創新,實現全要素、全生態鏈的整合,賦能優秀工程師可持續發展,滿足新時代的人才需求。這是本次論壇的重要議題。未來,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也將充分發揮平臺優勢和產業人才供需橋梁作用,為企業輸送人才,為國家培養人才,做好人才培養和人才評價工作,培養一批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為服務制造強國戰略貢獻力量,為建設人才強國貢獻力量。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汽車人才研究會名譽理事長傅。
閻曉宏教授指出,世界汽車工業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汽車的“新四化”,即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正在成為汽車產業新的發展趨勢,給具有百年歷史的傳統汽車產業帶來了一場革命,迫切需要汽車專業高等教育的呼應和支持。面對“新四化”帶來的技術變革機遇,中國汽車產業目前面臨著專業人才短缺、“優秀人才難求”等一系列問題,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背離的問題依然嚴重。今天的論壇以“交叉融合,面向未來”為主題,將圍繞學科建設改革的方向與思路、輸出型專業建設、產業結構調整對人才能力的要求、產學研協同教育、創新創業、企業人才培養模式經驗分享等話題進行深入探討與交流,對推動我國車輛工程學科建設,加快復合型人才培養,助力汽車行業工程技術人員能力的持續提升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江蘇大學將以此次論壇為契機,充分借鑒兄弟高校的好做法、好經驗,進一步提高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努力為建設汽車交通強國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江蘇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閻曉紅
在主題演講環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交通運輸工程學科項目主任王中忠先生以“需求牽引,問題導向——服務‘交通強國’建設”為題做開場發言。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交通運輸工程項目主任王中
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黨委書記、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理事長、研究員向長樂教授發表了《新時代車輛工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的主題演講。項院士指出,新一輪科技革命帶動了汽車從傳統交通工具向綠色智能移動空間的轉變,汽車產業鏈向跨界一體化產業生態系統的轉變,從而推動了車輛工程學科體系的跨學科轉型。向院士強調,新時期創新人才培養的目標是培養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創新精英人才。構建多學科人才培養體系……車輛工程專業體系要以提高知識、素質和能力為重點,通過構建貫穿多學科知識的課程體系、注重創新能力的教學體系、踐行職業資格標準的管理體系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體系,促進新時期車輛工程專業創新人才的培養。

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黨委書記、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理事長、研究員向長樂。
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學機械與車輛工程學院院長、中國汽車工程學會院士丁榮軍教授發表了題為“智能車輛裝備技術集成創新與人才協同培養”的主題演講。丁院士指出,艦載設備產業升級需要新技術,智能化艦載設備技術和人才需求巨大。培養智能載體設備產業人才,推動產業技術升級,是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以共性技術為平臺,以產業應用為依托,同心多元,引領技術持續創新。在人才協同培養方面,丁院士強調,高校要培養學生邏輯思維,打好“基本功”,培養學生科研興趣,構建多學科多領域知識體系、多模式多渠道培養機制和產學研多主體培養,通過技術集成創新和人才協同培養,推動智能載體裝備產業發展。

丁榮軍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學機械與交通工程學院院長,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會員。
大會開幕式上,隆重舉行了“行業人才培養杰出貢獻獎頒獎典禮”,由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中國汽車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侯先生頒獎。《汽車理論》作為中國高校汽車教育核心專業課公認的首選教材,最早出版于1981年,在會澤已廣泛學習了41年。本書主編俞志聲教授曾在清華大學汽車系任教。現在他已經97歲了。他為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和汽車工程人才的培養傾注了一生的心血和精力,見證了中國汽車工業從一條藍路走向蓬勃發展的艱辛開拓之路。他以謙虛謹慎的學術態度,平易近人的生活方式,光明磊落的人格背景,贏得了業內同行的一致認可。由于俞志聲教授年事已高,無法到場,清華大學車輛與交通學院副院長知望教授接受了行業人才培養杰出貢獻獎。

“行業人才培養杰出貢獻獎”頒獎典禮
大會開幕式同時舉行了青年教師教學大賽啟動儀式,清華大學車輛與交通學院副院長教授、吉林大學汽車工程學院副院長胡教授、同濟大學汽車學院院長張立軍教授、特聘副研究員、 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湖南大學車輛工程系主任白中豪教授,武漢理工大學汽車學院院長嚴教授,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會長,研究員,…國家工程中心主任,原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青年教師教學競賽啟動儀式
隨后,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Xi·莫礪鋒教授發表了題為“產教融合,用‘真題’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執行力”的主題演講。Xi教授指出,當前機械類人才培養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主要體現在學生接觸“真題”少、人才培養范圍窄、校企缺乏融合等方面。要打破這種局面,就必須不斷探索和推進人才培養體制改革,培養優秀的創新型工程人才。教學改革的重點要從傳統工程教育中的“精耕細作”轉向新時代急需的“寬而實”,以及上海交通大學培養卓越工程師、產教融合、以“真題”培養學生創造力和執行力、解決選題難、動手難、提升難、創新難等問題的多重舉措。

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Xi·莫礪鋒
國家督學、全國著名教師、全國模范教師、原大連理工大學副校長、原沈陽化工大學校長李志毅教授通過在線直播發表了題為《華盛頓協議畢業要求最新變化對工程教育的啟示》的主題演講,分享了華盛頓協議畢業要求框架的最新變化以及新版華盛頓協議的啟示。李教授強調,工程教育要充分認識工程領域的多樣性和包容性,充分體現本科階段的“STEM+C”教育,充分認識三位一體的內在邏輯,充分認識第一性原理思維的重要性。
0
李志毅國家督學,國家級教學名師,全國模范教師,大連理工大學原副校長,沈陽化工大學原校長。
哈爾濱理工大學教授透揚、金靖電氣創始人、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蔡威教授發表了題為“汽車電氣化的人才需求與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演講。蔡院士指出,在當前燃煤發電比例不變的情況下,強混動力汽車是降碳的主力,新能源汽車降低功耗有助于降碳。目前,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人才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此外,蔡院士在報告中結合自己的工作和學習經歷,重點介紹了卓越工程師的培養。他說,卓越的工程師要從文化、環境、教育各個層面去打造,要有允許科研失敗的科學態度;同時,在研究生教育中,給予學生更多獨立研究的機會。
1
哈爾濱理工大學蔡威教授,金靖電氣創始人,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廣汽集團有限公司組織部部長蔡杰先生以“打造廣汽集團數字化能力中心,探索汽車產業人才數字化轉型模式”為題發表演講,分享了廣汽數字化轉型的探索與實踐。蔡部長指出,數字化能力是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基石。從行業經驗來看,數字化轉型歸根結底是“人”的轉型。廣汽成立數字化能力培訓中心,構建廣汽數字化賦能體系,加速全集團各層級人員的數字化能力躍遷、知識沉淀和共享。未來還將緊跟汽車行業跨行業變革,打造數字化人才團隊,加強“官-產-學-研-金”聯動,共同構建數字化人才生態圈。
2
蔡杰廣汽集團有限公司組織部部長
坤逸電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奇先生以“工具鏈助力智能汽車教育發展”為題發表演講。陳董事長指出,智能汽車是大國競爭的主戰場。要想快速應對未來智能汽車的競爭,關鍵在于我們有沒有懂車的“軟件+AI”的新型人才。8月12日,由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主辦,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人才評價工作委員會、江蘇大學、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汽車技術教育分會承辦的第二屆汽車行業人才培養院長論壇在江蘇鎮江隆重開幕。

合照
第二屆汽車行業人才培養院長論壇以“面向未來的卓越工程師交叉融合與培養”為主題,就產業結構調整下的卓越工程師學科改革與培養、以產出為導向的專業建設與提升路徑、交叉融合下的課程改革探索與實踐經驗、產學研協同教育與創新創業機制的探索與實踐、產教協同培養卓越工程師等進行了探討與交流。會議開幕式由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國家工程中心主任、江蘇大學原副校長陳龍教授主持。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理事長、研究員陳龍;國家工程中心主任、江蘇大學原副校長。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汽車人才研究會名譽理事長付先生,江蘇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閻曉宏教授分別致開幕辭。傅先生指出,國際競爭的實質是教育與人才的競爭,而人才是影響國家高層次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變量。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是一個動態的、持續的過程,需要高校和企業的共同參與,任何層次、任何領域都需要卓越工程師。在深厚的理論基礎上,追求穩定和深遠;借助豐富的工程經驗,我們可以達到技術熟練。當然,除了提高基礎理論、創新和工程的質量,還應該參與到跨學科、一體化的思維中,通過協同合作、協同創新,實現全要素、全生態鏈的整合,賦能優秀工程師可持續發展,滿足新時代的人才需求。這是本次論壇的重要議題。未來,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也將充分發揮平臺優勢和產業人才供需橋梁作用,為企業輸送人才,為國家培養人才,做好人才培養和人才評價工作,培養一批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為服務制造強國戰略貢獻力量,為建設人才強國貢獻力量。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汽車人才研究會名譽理事長傅。
閻曉宏教授指出,世界汽車工業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汽車的“新四化”,即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正在成為汽車產業新的發展趨勢,給具有百年歷史的傳統汽車產業帶來了一場革命,迫切需要汽車專業高等教育的呼應和支持。面對“新四化”帶來的技術變革機遇,中國汽車產業目前面臨著專業人才短缺、“優秀人才難求”等一系列問題,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背離的問題依然嚴重。今天的論壇以“交叉融合,面向未來”為主題,將圍繞學科建設改革的方向與思路、輸出型專業建設、產業結構調整對人才能力的要求、產學研協同教育、創新創業、企業人才培養模式經驗分享等話題進行深入探討與交流,對推動我國車輛工程學科建設,加快復合型人才培養,助力汽車行業工程技術人員能力的持續提升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江蘇大學將以此次論壇為契機,充分借鑒兄弟高校的好做法、好經驗,進一步提高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努力為建設汽車交通強國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江蘇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閻曉紅
在主題演講環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交通運輸工程學科項目主任王中忠先生以“需求牽引,問題導向——服務‘交通強國’建設”為題做開場發言。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交通運輸工程項目主任王中
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黨委書記、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理事長、研究員向長樂教授發表了《新時代車輛工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的主題演講。項院士指出,新一輪科技革命帶動了汽車從傳統交通工具向綠色智能移動空間的轉變,汽車產業鏈向跨界一體化產業生態系統的轉變,從而推動了車輛工程學科體系的跨學科轉型。向院士強調,新時期創新人才培養的目標是培養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創新精英人才。構建多學科人才培養體系……車輛工程專業體系要以提高知識、素質和能力為重點,通過構建貫穿多學科知識的課程體系、注重創新能力的教學體系、踐行職業資格標準的管理體系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體系,促進新時期車輛工程專業創新人才的培養。

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黨委書記、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理事長、研究員向長樂。
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學機械與車輛工程學院院長、中國汽車工程學會院士丁榮軍教授發表了題為“智能車輛裝備技術集成創新與人才協同培養”的主題演講。丁院士指出,艦載設備產業升級需要新技術,智能化艦載設備技術和人才需求巨大。培養智能載體設備產業人才,推動產業技術升級,是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以共性技術為平臺,以產業應用為依托,同心多元,引領技術持續創新。在人才協同培養方面,丁院士強調,高校要培養學生邏輯思維,打好“基本功”,培養學生科研興趣,構建多學科多領域知識體系、多模式多渠道培養機制和產學研多主體培養,通過技術集成創新和人才協同培養,推動智能載體裝備產業發展。

丁榮軍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學機械與交通工程學院院長,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會員。
大會開幕式上,隆重舉行了“行業人才培養杰出貢獻獎頒獎典禮”,由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中國汽車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侯先生頒獎。《汽車理論》作為中國高校汽車教育核心專業課公認的首選教材,最早出版于1981年,在會澤已廣泛學習了41年。本書主編俞志聲教授曾在清華大學汽車系任教。現在他已經97歲了。他為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和汽車工程人才的培養傾注了一生的心血和精力,見證了中國汽車工業從一條藍路走向蓬勃發展的艱辛開拓之路。他以謙虛謹慎的學術態度,平易近人的生活方式,光明磊落的人格背景,贏得了業內同行的一致認可。由于俞志聲教授年事已高,無法到場,清華大學車輛與交通學院副院長知望教授接受了行業人才培養杰出貢獻獎。

“行業人才培養杰出貢獻獎”頒獎典禮
大會開幕式同時舉行了青年教師教學大賽啟動儀式,清華大學車輛與交通學院副院長教授、吉林大學汽車工程學院副院長胡教授、同濟大學汽車學院院長張立軍教授、特聘副研究員、 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湖南大學車輛工程系主任白中豪教授,武漢理工大學汽車學院院長嚴教授,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會長,研究員,…國家工程中心主任,原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青年教師教學競賽啟動儀式
隨后,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Xi·莫礪鋒教授發表了題為“產教融合,用‘真題’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執行力”的主題演講。Xi教授指出,當前機械類人才培養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主要體現在學生接觸“真題”少、人才培養范圍窄、校企缺乏融合等方面。要打破這種局面,就必須不斷探索和推進人才培養體制改革,培養優秀的創新型工程人才。教學改革的重點要從傳統工程教育中的“精耕細作”轉向新時代急需的“寬而實”,以及上海交通大學培養卓越工程師、產教融合、以“真題”培養學生創造力和執行力、解決選題難、動手難、提升難、創新難等問題的多重舉措。

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Xi·莫礪鋒
國家督學、全國著名教師、全國模范教師、原大連理工大學副校長、原沈陽化工大學校長李志毅教授通過在線直播發表了題為《華盛頓協議畢業要求最新變化對工程教育的啟示》的主題演講,分享了華盛頓協議畢業要求框架的最新變化以及新版華盛頓協議的啟示。李教授強調,工程教育要充分認識工程領域的多樣性和包容性,充分體現本科階段的“STEM+C”教育,充分認識三位一體的內在邏輯,充分認識第一性原理思維的重要性。
0
李志毅國家督學,國家級教學名師,全國模范教師,大連理工大學原副校長,沈陽化工大學原校長。
哈爾濱理工大學教授透揚、金靖電氣創始人、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蔡威教授發表了題為“汽車電氣化的人才需求與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演講。蔡院士指出,在當前燃煤發電比例不變的情況下,強混動力汽車是降碳的主力,新能源汽車降低功耗有助于降碳。目前,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人才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此外,蔡院士在報告中結合自己的工作和學習經歷,重點介紹了卓越工程師的培養。他說,卓越的工程師要從文化、環境、教育各個層面去打造,要有允許科研失敗的科學態度;同時,在研究生教育中,給予學生更多獨立研究的機會。
1
哈爾濱理工大學蔡威教授,金靖電氣創始人,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廣汽集團有限公司組織部部長蔡杰先生以“打造廣汽集團數字化能力中心,探索汽車產業人才數字化轉型模式”為題發表演講,分享了廣汽數字化轉型的探索與實踐。蔡部長指出,數字化能力是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基石。從行業經驗來看,數字化轉型歸根結底是“人”的轉型。廣汽成立數字化能力培訓中心,構建廣汽數字化賦能體系,加速全集團各層級人員的數字化能力躍遷、知識沉淀和共享。未來還將緊跟汽車行業跨行業變革,打造數字化人才團隊,加強“官-產-學-研-金”聯動,共同構建數字化人才生態圈。
2
蔡杰廣汽集團有限公司組織部部長
坤逸電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奇先生以“工具鏈助力智能汽車教育發展”為題發表演講。陳董事長指出,智能汽車是大國競爭的主戰場。要想快速應對未來智能汽車的競爭,關鍵在于我們有沒有懂車的“軟件+AI”的新型人才。通過工具鏈幫助智能汽車人才的培養,一方面增加軟件和AI的理論教育;另一方面,借助工具鏈,建立實踐環境,與行業相結合,滿足實踐需求。
6
陳奇坤逸電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
大會以“線上+線下”的形式舉行,共1場全體會議、2場閉門會議、4場主題分會場、38場主題演講,涵蓋汽車行業人才培養熱點話題。大會直播吸引了85所高校、31家企業近7000人參與,近300名代表參會。今年的院長論壇受到高校和企業的高度關注。期待通過這一平臺分享經驗、凝聚共識、攜手合作,為行業人才培養建言獻策,為汽車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通過工具鏈幫助智能汽車人才的培養,一方面增加軟件和AI的理論教育;另一方面,借助工具鏈,建立實踐環境,與行業相結合,滿足實踐需求。
6
陳奇坤逸電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
大會以“線上+線下”的形式舉行,共1場全體會議、2場閉門會議、4場主題分會場、38場主題演講,涵蓋汽車行業人才培養熱點話題。大會直播吸引了85所高校、31家企業近7000人參與,近300名代表參會。今年的院長論壇受到高校和企業的高度關注。期待通過這一平臺分享經驗、凝聚共識、攜手合作,為行業人才培養建言獻策,為汽車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汽車之家E周見,了解一周內汽車行業大事件。這一周,汽車行業發生了多件大事。
1900/1/1 0:00:00“東風吹、戰鼓擂,這個世界上究竟誰怕誰”“我們需要在美國本土制造這些芯片,以降低成本,創造就業機會,以及最關鍵的將減少我們對進口芯片的依賴。
1900/1/1 0:00:00近日,理想汽車充電地圖全國上線。據悉,理想汽車充電地圖聚合優質充電資源,為用戶提供便捷的補能選擇。支持先充電后付費,還可享有積分抵扣充電服務費的車主福利。
1900/1/1 0:00:00當地時間上周五(8月12日),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BIS)在《聯邦公報》中披露了一項新增的出口限制臨時最終規則,對設計GAAFET(全柵場效應晶體管)結構集成電路所必須的EDAECAD軟件;
1900/1/1 0:00:00近日,合眾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哪吒汽車”)與華夏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以下簡稱“華夏銀行上海分行”)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1900/1/1 0:00:00蓋世汽車訊據外媒報道,Stellantis正在考慮對墨西哥的一家工廠進行改造,以生產混合動力和電動汽車,當前該公司正在改造其產品線,以滿足市場對電動交通工具激增的需求。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