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車導航 汽車導航
    Ctrl+D收藏汽車導航
    首頁 > 汽車資訊 > 正文

    哪吒汽車48小時深度試駕,搶TA!

    作者:

    時間:1900/1/1 0:00:00

    幾年前,在硅谷出道的特斯拉第一次將大屏放入車內,開啟了互聯網汽車的新時代。如今,以蔚來、小鵬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高舉“智能汽車”大旗,欲將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前沿技術融入汽車,賦予其“智能終端”的全新角色。當然,在汽車智能化的道路上還有一股不可忽視的強大力量,那就是在智能終端領域耕耘多年的手機廠商。

    聯想到幾年前新生力量蜂擁而至的場景,現在的手機廠商無疑是看中了智能汽車的巨大市場前景。據相關機構預測,2025年全球聯網汽車數量將接近7400萬輛,其中中國聯網汽車數量將達到2800萬輛。此外,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測,2035年中國智能汽車產業規模將超過2000億美元(約合13萬億元人民幣)。面對軟件主導的汽車時代和“萬億級藍海”的誘惑,擁有芯片研發能力的手機廠商自然不會放棄進入汽車行業的機會。因此,以蘋果、小米、華為為首的主流手機廠商相繼發布了汽車計劃。

    第一手機廠商蘋果CarPlay集中發布汽車專利技術。

    作為汽車智能互聯的先行者,蘋果早在2013年就宣布進軍汽車領域,并推出了iOS in the Car計劃,如今已是幾乎覆蓋主流汽車品牌的CarPlay車載系統。通過與蘋果手機連接,直接操作車載多媒體系統中的手機APP,完美解決車主在用車過程中的痛點,蘋果也在“智能汽車”的陣地戰中占得先機。

    Hyundai, Kia, Tesla, BYD, Volkswagen

    此后,蘋果還推出了自動駕駛汽車項目“泰坦”,并發布了一系列技術專利。從最新的四項專利來看,自動駕駛安全成為這些專利技術的核心賣點。

    除了蘋果,國內手機廠商也掀起了汽車專利的熱潮。2021年1月,華為發布了兩大技術,包括96線激光雷達和“減速器、動力總成和車輛”的新專利,也涉及安全和自動駕駛。另一家手機廠商小米也于2021年2月2日發布了“控制車輛燈光的方法及裝置”專利。通過獲取車輛周圍環境的燈光速度,精確控制燈光進行相關操作,從而提高行車安全性;vivo、OPPO等其他手機廠商也紛紛推出汽車專利技術,決心進軍“智能汽車”領域。

    手機廠商跨界車是“玩票”還是“來真的”?

    在繼續發布汽車相關專利技術的同時,一些手機制造商還將觸角伸向了造車領域。蘋果很早之前就發布了自動駕駛汽車“iCar”的原型車,并為其準備了大量的先進人才和技術,但長期缺乏合作伙伴導致蘋果汽車遲遲不能量產。最近蘋果在加快造車步伐,被日產、現代、起亞等多家車企辟謠。最后現代汽車集團接手,委托起亞部門負責蘋果汽車項目。新車有望在起亞位于格魯吉亞的工廠投產,但具體的合作形式和量產時間還要等待官方的進一步確認。

    幾乎在蘋果與現代汽車集團達成合作協議的同時,國產手機廠商小米也決定造車。事實上,近年來關于小米造車的傳言甚囂塵上。雷軍兩次拜訪特斯拉CEO馬斯克,表達對智能電動汽車行業的熱情。雖然該車尚未正式公布,但相信小米很可能會采用和蘋果一樣的代工模式。

    與蘋果、小米的野心不同,國產手機巨頭華為更加務實,專注于“智能汽車”業務的技術層面,通過打造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為汽車企業提供軟硬件支持。目前,華為已經掌握了多項核心技術,包括車載傳感器、自動駕駛、芯片研發、三大動力系統、5G技術等。但華為并沒有激進地采取直接造車的策略,而是以合作的形式與汽車公司保持密切聯系,與汽車圈交朋友。華為聯合一汽、SAIC、廣汽、長城、比亞迪、奇瑞等18家汽車企業,共同組建“5G汽車生態圈”,加速5G汽車的投放。此外,華為還與四維圖新、中國移動、當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泰伯等技術提供商建立了合作關系,合作內容集中在汽車智能化相關技術上。

    三大手機廠商以不同的形式涉足汽車領域。蘋果最大的優勢顯然是資金雄厚。截至記者發稿時,蘋果總市值約為2.12萬億美元,市值排名全球第一,相當于大眾、豐田、通用等傳統汽車廠商的總和。此外,從一系列專利來看,蘋果也擁有制造智能汽車所需的技術,比傳統汽車廠商更注重技術與人性的結合。小米給人的感覺是擁有極佳的生態鏈布局,從電視到牙刷、螺絲刀,應有盡有。據悉,小米已宣布將造車或推出全新品牌。相信未來小米推出的智能汽車,也會以生活為切入點,成為其整個生態鏈的重要一環。華為雖然沒有正式加入造車陣營,但已經儲備了完善的智能汽車相關技術,不僅包括未來主流的5G和自動駕駛,還包括三電系統、芯片研發等核心技術。可以說,華為完全有能力自主制造智能汽車。

    芯片危機促使手機廠商轉型。下一個特斯拉值得期待。

    從2020年底開始,芯片短缺問題一直困擾著全球汽車行業,導致大量汽車企業減產,相對穩固的供應體系面臨巨大考驗。在這次芯片危機的影響下,有芯片研發能力的手機廠商被一些汽車公司視為救命稻草,從而推動了更多的跨界合作。

    < img alt = "現代、起亞、特斯拉、比亞迪、大眾……gen " src = "/ee img/{ HostI }/img/20230303221750584221/4 . jpg "/>

    通過蘋果和起亞的合作,不難看出,一直拒絕代工模式的現代汽車集團,在幾輪談判后,終于妥協,愿意為蘋果生產汽車。究其原因,除了看中蘋果的相關技術專利,或許核心的高性能計算芯片也是現代汽車集團急需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芯片危機也在促使手機廠商紛紛轉型,與汽車企業的關系也變得更加微妙。以前手機廠商很難找到合適的汽車合作伙伴,現在輪到汽車企業積極尋求跨界合作了。一進一退之間,手機廠商在合作中的話語權在不斷提升。

    雖然距離手機廠商推出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汽車產品還有很長一段時間,但可以預見,這種跨界造車的模式將成為未來的主流。掌握了智能領域的核心技術,手機廠商本身就已經具備了技術集成的能力。如果三電系統有所突破,下一個特斯拉誕生可能只是時間問題。當然,這些手機廠商面臨的嚴峻挑戰是代工模式的不確定性。如何控制產品質量,保證生產效率,避免交貨延遲和質量缺陷,是這些跨界手機廠商需要考慮的問題。幾年前,在硅谷出道的特斯拉第一次將大屏放入車內,開啟了互聯網汽車的新時代。如今,以蔚來、小鵬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高舉“智能汽車”大旗,欲將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前沿技術融入汽車,賦予其“智能終端”的全新角色。當然,在汽車智能化的道路上還有一股不可忽視的強大力量,那就是在智能終端領域耕耘多年的手機廠商。

    聯想到幾年前新生力量蜂擁而至的場景,現在的手機廠商無疑是看中了智能汽車的巨大市場前景。據相關機構預測,2025年全球聯網汽車數量將接近7400萬輛,其中中國聯網汽車數量將達到2800萬輛。此外,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測,2035年中國智能汽車產業規模將超過2000億美元(約合13萬億元人民幣)。面對軟件主導的汽車時代和“萬億級藍海”的誘惑,擁有芯片研發能力的手機廠商自然不會放棄進入汽車行業的機會。因此,以蘋果、小米、華為為首的主流手機廠商相繼發布了汽車計劃。

    第一手機廠商蘋果CarPlay集中發布汽車專利技術。

    作為汽車智能互聯的先行者,蘋果早在2013年就宣布進軍汽車領域,并推出了iOS in the Car計劃,如今已是幾乎覆蓋主流汽車品牌的CarPlay車載系統。通過與蘋果手機連接,直接操作車載多媒體系統中的手機APP,完美解決車主在用車過程中的痛點,蘋果也在“智能汽車”的陣地戰中占得先機。

    Hyundai, Kia, Tesla, BYD, Volkswagen

    此后,蘋果還推出了自動駕駛汽車項目“泰坦”,并發布了一系列技術專利。從最新的四項專利來看,自動駕駛安全成為這些專利技術的核心賣點。

    除了蘋果,國內手機廠商也掀起了汽車專利的熱潮。2021年1月,華為發布了兩大技術,包括96線激光雷達和“減速器、動力總成和車輛”的新專利,也涉及安全和自動駕駛。另一家手機廠商小米也于2021年2月2日發布了“控制車輛燈光的方法及裝置”專利。通過獲得……車輛周圍環境的燈光速度,它精確地控制燈光執行相關操作,從而提高駕駛安全性;vivo、OPPO等其他手機廠商也紛紛推出汽車專利技術,決心進軍“智能汽車”領域。

    手機廠商跨界車是“玩票”還是“來真的”?

    在繼續發布汽車相關專利技術的同時,一些手機制造商還將觸角伸向了造車領域。蘋果很早之前就發布了自動駕駛汽車“iCar”的原型車,并為其準備了大量的先進人才和技術,但長期缺乏合作伙伴導致蘋果汽車遲遲不能量產。最近蘋果在加快造車步伐,被日產、現代、起亞等多家車企辟謠。最后現代汽車集團接手,委托起亞部門負責蘋果汽車項目。新車有望在起亞位于格魯吉亞的工廠投產,但具體的合作形式和量產時間還要等待官方的進一步確認。

    幾乎在蘋果與現代汽車集團達成合作協議的同時,國產手機廠商小米也決定造車。事實上,近年來關于小米造車的傳言甚囂塵上。雷軍兩次拜訪特斯拉CEO馬斯克,表達對智能電動汽車行業的熱情。雖然該車尚未正式公布,但相信小米很可能會采用和蘋果一樣的代工模式。

    與蘋果、小米的野心不同,國產手機巨頭華為更加務實,專注于“智能汽車”業務的技術層面,通過打造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為汽車企業提供軟硬件支持。目前,華為已經掌握了多項核心技術,包括車載傳感器、自動駕駛、芯片研發、三大動力系統、5G技術等。但華為并沒有激進地采取直接造車的策略,而是以合作的形式與汽車公司保持密切聯系,與汽車圈交朋友。華為聯合一汽、SAIC、廣汽、長城、比亞迪、奇瑞等18家汽車企業,共同組建“5G汽車生態圈”,加速5G汽車的投放。此外,華為還與四維圖新、中國移動、當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泰伯等技術提供商建立了合作關系,合作內容集中在汽車智能化相關技術上。

    三大手機廠商以不同的形式涉足汽車領域。蘋果最大的優勢顯然是資金雄厚。截至記者發稿時,蘋果總市值約為2.12萬億美元,市值排名全球第一,相當于大眾、豐田、通用等傳統汽車廠商的總和。此外,從一系列專利來看,蘋果也擁有制造智能汽車所需的技術,比傳統汽車廠商更注重技術與人性的結合。小米給人的感覺是擁有極佳的生態鏈布局,從電視到牙刷、螺絲刀,應有盡有。據悉,小米已宣布將造車或推出全新品牌。相信未來小米推出的智能汽車,也會以生活為切入點,成為其整個生態鏈的重要一環。華為雖然沒有正式加入造車陣營,但已經儲備了完善的智能汽車相關技術,不僅包括未來主流的5G和自動駕駛,還包括三電系統、芯片研發等核心技術。可以說,華為完全有能力自主制造智能汽車。

    芯片危機促使手機廠商轉型。下一個特斯拉值得期待。

    從2020年底開始,芯片短缺問題一直困擾著全球汽車行業,導致大量汽車企業減產,相對穩固的供應體系面臨巨大考驗。在這次芯片危機的影響下,有芯片研發能力的手機廠商被一些汽車公司視為救命稻草,從而推動了更多的跨界合作。

    < img alt = "現代、起亞、特斯拉、比亞迪、大眾……gen " src = "/ee img/{ HostI }/img/20230303221750584221/4 . jpg "/>

    通過蘋果和起亞的合作,不難看出,一直拒絕代工模式的現代汽車集團,在幾輪談判后,終于妥協,愿意為蘋果生產汽車。究其原因,除了看中蘋果的相關技術專利,或許核心的高性能計算芯片也是現代汽車集團急需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芯片危機也在促使手機廠商紛紛轉型,與汽車企業的關系也變得更加微妙。以前手機廠商很難找到合適的汽車合作伙伴,現在輪到汽車企業積極尋求跨界合作了。一進一退之間,手機廠商在合作中的話語權在不斷提升。

    雖然距離手機廠商推出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汽車產品還有很長一段時間,但可以預見,這種跨界造車的模式將成為未來的主流。掌握了智能領域的核心技術,手機廠商本身就已經具備了技術集成的能力。如果三電系統有所突破,下一個特斯拉誕生可能只是時間問題。當然,這些手機廠商面臨的嚴峻挑戰是代工模式的不確定性。如何控制產品質量,保證生產效率,避免交貨延遲和質量缺陷,是這些跨界手機廠商需要考慮的問題。

    標簽:哪吒汽車哪吒U哪吒V

    汽車資訊熱門資訊
    無人駕駛+共享模式+電動汽車=未來新出行

    “汽車正在迎來一場百年一遇的大變革”早就是一句已經說膩了也聽膩了的老話。我們有幸身處變革之中,對近幾年汽車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體會。

    1900/1/1 0:00:00
    電動卡車制造商Xos將借殼上市 估值20億美元

    蓋世汽車訊據外媒報道,電動商用汽車制造商Xos已經同意與空白支票公司NextGenAcquisitionCorp合并上市。

    1900/1/1 0:00:00
    手機廠商接連入局 跨界造車能否照進現實?

    幾年前,硅谷出道的特斯拉首次將大屏幕裝進車內,開啟互聯網汽車的新時代。

    1900/1/1 0:00:00
    第二波漲價潮來襲!這一產品把握汽車芯片命門 部分廠商卻停止接單

    由于晶圓代工與封測產能不足,MCU漲價動力充足。多家MCU廠商近日再次宣布調漲價格,甚至停止接單。

    1900/1/1 0:00:00
    雷諾虧損引猜測,戴姆勒或趁虛而入

    雷諾集團如今糟糕的財務表現似乎正在將其引向更加不確定的未來。上周,雷諾集團公布了2020財年的財務報表。

    1900/1/1 0:00:00
    開放體驗 東風自動駕駛出租車亮相武漢

    近日,我們從東風公司官方獲悉,東風自動駕駛出租車東風領航Robotaxi將于2月25日上線,面向公眾開放體驗。

    1900/1/1 0:00:00
    幣安下載官方app安卓歐意交易所APP下載
    亚洲欧美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