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逐漸成為全球經濟的焦點時,隨著一場疫情的突然爆發,很多行業和企業不得不開始考慮“去中國化”。3月16日,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主任納瓦羅表示,白宮正在準備一項行政命令,將醫療供應鏈從中國和其他國家轉移到美國,以減少對外國藥品的依賴。隨后,白宮顧問庫德拉建議美國政府支付所有搬遷費用,幫助所有想離開中國的美國企業。4月7日,日本內閣會議還通過了史無前例的經濟刺激計劃,總額達108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7萬億元),其中超過24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58億元)將用于支持日本企業的供應鏈改革。特別是對某些嚴重依賴某個國家的商品和零部件,日本政府會給予補貼,幫助將相關商品的生產基地轉移到日本或其他國家。雖然這些規定有的只是建議,有的只是疫情下的應急措施,但毫無疑問,隨著疫情的發酵,很多國家已經意識到對某個地區的過度依賴會造成很大的風險。一旦各國開始全面實施行動,汽車行業很可能首先被“點名”。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制造業中心。雖然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世界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但中國顯然在其中占據著更重要的地位。據日經報道。com,中國制造業生產每減少100億美元,海外生產和銷售就會減少67億美元,尤其是韓國、日本、美國等國家。以韓國為例。如果中國制造業生產減少100億美元,中國制造商從韓國的采購將減少近3億美元。此外,加上來自中國的零配件供應減少,成品出貨越來越困難,產量也將下降2億美元左右。其中,對汽車行業的影響更為明顯。事實上,在疫情尚未全球蔓延的2月份,很多車企就意識到了這樣一個問題。第一電網已經做了相關報道。2月中旬,由于湖北工廠復工一再拖延,全球車輛生產所用的零部件無法及時供應,日產在美國、英國、印度、墨西哥、俄羅斯和西班牙的工廠將不得不陸續停產。韓國也是如此。韓國汽車制造商協會的數據顯示,韓國汽車企業70%的零部件來自中國,在中國運營的韓國第一、第二批零部件供應商工廠共有170家,共計300家。此外,捷豹路虎、菲亞特克萊斯勒等公司也宣布,由于中國供應的零配件短缺,其海外工廠不得不停產。中國汽車工業信息網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超過10萬家,對全球汽車生產貢獻了80%以上的汽車零部件。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出口額超過600億美元,其中40%為在華外資企業。全面“退出中國”的可能性不大,但依存度會降低全球制造業,尤其是汽車制造業對中國的高度依賴,這也反映出中國對外資企業也非常依賴。CEIC數據顯示,近十年來,FDI總量已占中國GDP的41%-48%。根據中國商務部的數據,外資和外資企業對中國GDP的貢獻為16%-34%,對就業的貢獻為11%-29%,是中國經濟發展中不可忽視的力量。這樣,一旦其他國家開始行動,決定減少本國企業在中國的投資和比例,中國經濟勢必受到影響。事實上,“退出中國”的口號早在2018年中美貿易戰打響時就已經響起。隨著這次疫情的爆發,更多的人再次聚焦于此。關于……針對“協助所有想離開中國的美國企業”的建議,庫德拉進一步表示,其中一個方法是直接將100%的返還支出用于費用補貼,如廠房、設備、知識產權結構、裝修等。4月8日,德國媒體還報道稱,德國聯邦內閣決定修改對外貿易和支付法,旨在防止受疫情打擊的德國企業被外資收購。對此,德國經濟界和評論人士認為,修法的目標是指向中國,其國內輿論甚至認為這是德國與中國“脫鉤”的表現。然而,經濟分析師云松·凌認為沒有必要過于擔心。“我認為各國企業在疫情發生后會考慮產業鏈多樣性的好處,而不是撤離中國。”
對此,他進一步解釋道,“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里,人類遇到的全球性風險越來越少,所以人們對風險的問題關注越來越少,對效率的問題關注越來越多,所以供應鏈越來越像一把刀片。雖然犀利高效,但也造成了全局范圍內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局面,風險特別大。”因此,他認為“解決風險的辦法是增加冗余,所以肯定不會轉移,但肯定不會那么強烈地依賴中國。”同時,他分析,“供應鏈格局的改變不應該是一走了之的形式,而是先在國內自建,或者尋求供應商,然后逐步減少在中國的業務。”汽車行業分析師張翔認為,“脫鉤”可能主要在其他行業,在汽車行業可能性不大。“汽車產業鏈比較長,不同于其他產業鏈,更復雜。所以如果要把國內的工廠搬到其他國家,損失會很大。另外,整個物流和供應商也是建立在國內的,全部搬過來會非常困難。而如果轉戰其他市場,就需要重新做營銷。這個成本也很高,很有挑戰性。”當中國逐漸成為全球經濟的焦點時,隨著一場疫情的突然爆發,很多行業和企業不得不開始考慮“去中國化”。3月16日,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主任納瓦羅表示,白宮正在準備一項行政命令,將醫療供應鏈從中國和其他國家轉移到美國,以減少對外國藥品的依賴。隨后,白宮顧問庫德拉建議美國政府支付所有搬遷費用,幫助所有想離開中國的美國企業。4月7日,日本內閣會議還通過了史無前例的經濟刺激計劃,總額達108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7萬億元),其中超過24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58億元)將用于支持日本企業的供應鏈改革。特別是對某些嚴重依賴某個國家的商品和零部件,日本政府會給予補貼,幫助將相關商品的生產基地轉移到日本或其他國家。雖然這些規定有的只是建議,有的只是疫情下的應急措施,但毫無疑問,隨著疫情的發酵,很多國家已經意識到對某個地區的過度依賴會造成很大的風險。一旦各國開始全面實施行動,汽車行業很可能首先被“點名”。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制造業中心。雖然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世界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但中國顯然在其中占據著更重要的地位。據日經報道。com,中國制造業生產每減少100億美元,海外生產和銷售就會減少67億美元,尤其是韓國、日本、美國等國家。以韓國為例。如果中國制造業生產減少100億美元,中國制造商從韓國的采購將減少近3億美元。此外,加上來自中國的零部件供應減少,成品裝運變得……難度越來越大,產量也將下降兩億美元左右。其中,對汽車行業的影響更為明顯。事實上,在疫情尚未全球蔓延的2月份,很多車企就意識到了這樣一個問題。第一電網已經做了相關報道。2月中旬,由于湖北工廠復工一再拖延,全球車輛生產所用的零部件無法及時供應,日產在美國、英國、印度、墨西哥、俄羅斯和西班牙的工廠將不得不陸續停產。韓國也是如此。韓國汽車制造商協會的數據顯示,韓國汽車企業70%的零部件來自中國,在中國運營的韓國第一、第二批零部件供應商工廠共有170家,共計300家。此外,捷豹路虎、菲亞特克萊斯勒等公司也宣布,由于中國供應的零配件短缺,其海外工廠不得不停產。中國汽車工業信息網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超過10萬家,對全球汽車生產貢獻了80%以上的汽車零部件。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出口額超過600億美元,其中40%為在華外資企業。全面“退出中國”的可能性不大,但依存度會降低全球制造業,尤其是汽車制造業對中國的高度依賴,這也反映出中國對外資企業也非常依賴。CEIC數據顯示,近十年來,FDI總量已占中國GDP的41%-48%。根據中國商務部的數據,外資和外資企業對中國GDP的貢獻為16%-34%,對就業的貢獻為11%-29%,是中國經濟發展中不可忽視的力量。這樣,一旦其他國家開始行動,決定減少本國企業在中國的投資和比例,中國經濟勢必受到影響。事實上,“退出中國”的口號早在2018年中美貿易戰打響時就已經響起。隨著這次疫情的爆發,更多的人再次聚焦于此。關于“援助所有想離開中國的美國企業”的建議,庫德拉進一步表示,其中一種方式是直接將100%的返還支出用于費用補貼,如廠房、設備、知識產權結構、裝修等。4月8日,德國媒體還報道稱,德國聯邦內閣決定修改對外貿易和支付法,旨在防止受疫情打擊的德國企業被外資收購。對此,德國經濟界和評論人士認為,修法的目標是指向中國,其國內輿論甚至認為這是德國與中國“脫鉤”的表現。然而,經濟分析師云松·凌認為沒有必要過于擔心。“我認為各國企業在疫情發生后會考慮產業鏈多樣性的好處,而不是撤離中國。”
對此,他進一步解釋道,“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里,人類遇到的全球性風險越來越少,所以人們對風險的問題關注越來越少,對效率的問題關注越來越多,所以供應鏈越來越像一把刀片。雖然犀利高效,但也造成了全局范圍內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局面,風險特別大。”因此,他認為“解決風險的辦法是增加冗余,所以肯定不會轉移,但肯定不會那么強烈地依賴中國。”同時,他分析,“供應鏈格局的改變不應該是一走了之的形式,而是先在國內自建,或者尋求供應商,然后逐步減少在中國的業務。”汽車行業分析師張翔認為,“脫鉤”可能主要在其他行業,在汽車行業可能性不大。“汽車產業鏈比較長,不同于其他產業鏈,更復雜。所以如果要把國內的工廠搬到其他國家,損失會很大。此外,整個物流a……供應商也建立在中國,要把他們都搬走會非常困難。而如果轉戰其他市場,就需要重新做營銷。這個成本也很高,很有挑戰性。"
4月10日下午,受疫情影響,中汽協再次舉辦線上月度信息發布會,發布2020年3月汽車行業產銷情況。2020年3月,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國內得到有效控制,企業生產經營逐漸回復。
1900/1/1 0:00:004月9日消息,華為P40系列機型已于昨日晚間正式發布,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今日接受了媒體采訪。
1900/1/1 0:00:004月9日晚間,動力電池供應商寧德時代發布今年第一季度業績預告,稱公司今年Q1歸屬上市公司凈利潤區間為733億元至838億元,同比下降20至30。
1900/1/1 0:00:004月8日消息,被特斯拉收購的Maxwell前高管透露,特斯拉或將在4月中舉行的特斯拉“電池日”上主推Maxwell的干電極技術,在降低電池成本的同時提高能量密度和續航里程。
1900/1/1 0:00:004月8日,山西省政府辦公廳發布《關于實施汽車消費專項獎勵的通知》。山西省消費者新購買的由本省整車企業生產的整車,給予購置車輛一次性消費獎勵。
1900/1/1 0:00:00根據工信部合格證產量數據,2020年3月共產出新能源汽車51822輛,環比增長超300。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