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車導航 汽車導航
    Ctrl+D收藏汽車導航
    首頁 > 汽車資訊 > 正文

    車企為“中國芯”輸血?困在“冰山”下

    作者:

    時間:1900/1/1 0:00:00

       今年以來,關于車企被“芯片”扼住喉嚨的話題一直沒有中斷過。全球缺芯事件仍在持續發酵,而在車企搶“芯”的同時,另有一番新現象正浮出水面——一批中國車企紛紛結盟國產芯片廠商,高調宣布入局芯片領域。

      于是乎,網上開始各種流傳,“國產替代”熱潮來臨、“中國芯”崛起等“好消息”。“興奮”之余,車企這一波親自下場造芯浪潮,是否能扭轉中國產業“缺芯”危機?中國汽車產業鏈在芯片領域的“發奮圖強”,果真離自主可控的距離越來越近了?

    ■高算力芯片或成下一個重災區

      據調查顯示,此次“缺芯”危機主要集中在ECU電子控制單元和專門控制ESP系統的MCU單元供應短缺上。

      “更細分地來說,是由于基板缺貨所導致的此次供需失衡。”芯馳科技董事長張強對車市物語介紹稱,“基板的供貨周期正在不斷拉長,從原來3個月已延長至目前1年以上。”

      在他看來,基板的缺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智能汽車的高端芯片供應,只是目前還未波及。

      底層芯片引發的危機也給車企敲響了警鐘。未來在電動化、智能化的驅使下,智能座艙、自動駕駛所需要的高算力芯片,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成為下一個重災區。

      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日前在一份內部信中指出,智能電動汽車市場競爭將在2030年分出勝負,比拼的就是數據和芯片,彼時會演變成一輪淘汰賽。換一句話說,誰掌握了芯片,誰就握住了通往智能汽車競爭的入場券。

      這也是越來越多的車企選擇親自現場“造芯”的一個根本原因。對于未來智能汽車而言,芯片的戰略價值堪比油車時代的發動機、變速箱地位。

      今年2月,長城汽車、上汽集團為代表的一部分車企宣布與芯片廠商達成戰略合作關系,以ADAS、自動駕駛和智能座艙等研發方向為側重點,加速推進車規級芯片的量產落地。

      對此,據長城汽車一名高管透露,其內部正在討論是否要展開自研芯片的計劃。

      據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汽車用芯片進口率超過了90%。包括先進傳感器、車載網絡、三電系統、底盤電控、ADAS、自動駕駛等關鍵部件所需的系統芯片均依賴進口。

      這也是眾多車企對“缺芯”感到緊張的根本原因。“如果每次等到‘缺’什么再‘補’什么,那為時已晚。”在張強看來,車企與芯片廠商的戰略合作不可能在半年或一年內產生直接的共贏,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設計周期驗證。

      部分車企親自下場“造芯”,更多的則是對未來高算力芯片的前瞻部署,是一種長期戰略。

    ■“造芯”的切膚之痛

      汽車作為擁有上萬零部件,超級復雜的產品,僅僅是將芯片生產制造出來,顯然遠遠不夠。如同發動機與變速箱形成合力之前需要進行匹配,芯片同樣如此。

      “智能化的關鍵并不是交付產品,而是跟車企一起共建智能化的能力,如此才能真正讓智能化落地。”地平線公司首席戰略官鄭治泰如是說。

      在他看來,過去很多車企與國外芯片廠商合作,在落地智能化產品時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智能化競爭能力不但沒有增強,反而離特斯拉的智能化水平越來越遠。

      由于沒有考慮軟硬件聯合優化產出,導致芯片算力很高,但有效利用率只有20%-30%,這即為“缺芯少魂”。

      作為需求方,車企不僅僅扮演參與生產制造角色,而是參與到芯片設計研發的流程之中,打造更符合自己需求的產品。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指出,“車企進入芯片領域是好事,是為了更好地落地智能座艙或自動駕駛,但如果過度解讀為‘造芯’則有一定的偏差。”

      “在智能汽車領域,芯片廠商與車企本身就需要深度合作。不同于普通芯片,主控芯片涉及到平臺性選擇,以及軟件算法,車企對于供應商的選擇非常慎重。”該人士透露。

      “從人力資源和研發能力來說,目前國內芯片廠商仍沒有能力同時給兩家車企定制芯片。一是芯片設計時間長達近兩年周期,二是定制芯片無法同時提供給其它車企。”

      車企完全自研芯片則規避掉了上述問題。以特斯拉為例,其在放棄Nvidia和Mobileye過后,自研的HW 3.0性能比上一代提高了21倍。這一打破游戲規則的做法,正在被不少造車新勢力效仿。

      不過,特斯拉的成功是建立在其擁有足夠大的體量支撐,以及成熟的算法和軟件團隊。作為對比,國內車企自研自制芯片首要面對的困難來自于人才稀缺,這好比打仗前支彈藥不夠用。

      根據統計,2020年中國需要72萬芯片產業人才,但現在只有40萬,缺口達到30萬人。預計到2030年這個缺口會擴大到50萬人。

      事實上,通過蔚來等部分企業的布局可以看出,自研芯片的背后同時還是一場人才爭奪戰。

      據悉,蔚來為了自研自動駕駛芯片,先后請來了原Momenta研發總監任少卿、前OPPO硬件總監、小米芯片和前瞻研究部門總經理白劍這些視覺感知業、芯片業的專業人才。即便如此,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芯片人才數量還遠遠不夠。”

      除了人才缺口之外,自研芯片所需要的巨額資金也考驗著車企是否具有打長久戰的“根基”。

      “馬斯克執掌的特斯拉是一個難以復制的成功特例。中國的車企學習特斯拉,不應是像素級地去復制,而是要考慮如何降低產品整體成本、加速開發進度、避免低水平重復投入。”地平線市場拓展與戰略規劃副總裁李星宇對車市物語稱。  

    ■“國產替代”真面目

      合作模式多種多樣,但究竟哪種模式能做到最快“出貨”,眼下還不得而知。整車企業與芯片廠商之間的合作模式也仍在不斷摸索中。

      據統計數據顯示,當前我國共有芯片相關企業6.65萬家,2020年全年新注冊企業2.28萬家,同比大漲195%。2021年前兩個月,全國共注冊芯片企業4350家,同比增長378%。

      這其中,先后冒出來了諸如地平線、芯馳科技、黑芝麻科技等一批比較知名的新興芯片公司。

      不過,據車市物語了解,除了少數幾家頭部芯片廠商獲得一些車企項目外,大多數都處于“干瞪眼”狀態,這在智能汽車高端芯片上體現更多。

      原因在于芯片產業是個“贏者通吃”的行業——老大吃肉,老二喝湯,老三老四舔舔碗底,至于排在后邊的,全看命。

      即使排在前列的國內芯片廠商也還要經歷重重關卡才有可能從Mobileye、NVIDIA等強勢國際巨頭分得一杯羹。真正落實到“上車”的則少之又少。

      “如果不能做到行業前兩名,基本上就沒有未來,甚至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差距都會非常大。”李星宇對此表示。

      據了解,考慮到國產芯片的穩定性等因素,不少車企仍然不愿意冒更換芯片供應商的風險。

      車企的顧慮情有可原,打磨上的缺失,讓我們在車規級芯片市場幾乎沒有任何話語權。

      要知道,即便是國內AI芯片頭部企業,當前也談不上真正的量產。其生產出來芯片也只是用于小批量的原型車試驗。

      “最終芯片與主機廠能否磨合成功,仍需要無數次的測試與驗證,至少還需要2-3年時間。”業內人士向車市物語坦言。

      對于這種情況,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院長楊殿閣教授有些憂慮稱:“我怕形成一種趨勢,有些車企目光比較短淺,更看中眼前利潤。不少車企為讓自動駕駛技術盡快上車,會優先選擇國際成熟產品,哪怕國內產品指標類似。其實在用國外產品時,車企就會給芯片巨頭們當小白鼠,幫助培養他們變得更好。”

      芯片有明顯的“生態鏈”特點,不可能等到國產芯片和國外芯片一樣好的時候再用。畢竟,核心技術只有在用的過程中才能不斷提升,直到邁過一個個門檻后,才能實現良性循環。

    ■“冰山”下隱藏的秘密

      當前,“中國芯”在經過多年努力,的確有了長足的進步。單從參數看,中國汽車芯片在技術實力上和國際巨頭的差距也在一步步縮小。

      遺憾的是,這些成就都是建立在別人的地基上蓋房子。

      外界看到的國內外芯片技術“差距”,只是冰山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而更大一部分卻隱藏在“海平面”下更深層次的,不為人所見的“巨大冰山”。

      芯片生產大致分芯片設計、芯片制造、芯片封測三大環節。其中,所涉及到的很多流程仍然受制于人。

      即便擁有全球頂級芯片設計研發能力的華為,也面臨著設計的5nm麒麟芯片無法量產,外購芯片也被限,目前僅靠庫存。

      “我國所有設計芯片的EDA軟件都是美國的。”知情人士對車市物語指出,如果別人的軟件一撤,我國芯片企業的設計能力也將不復存在。

      在制造領域,超全球市場一半份額的芯片代工廠商臺積電,目前已經實現5nm制程芯片的量產,而大陸最好的芯片制造公司中芯國際,剛剛完成14nm的量產。

      據透露,在美國的“管制”下,中芯國際在先進制程芯片的量產進度將受到明顯的影響。

      而國內生產制造芯片的最大難點在于,制造芯片的EUV光刻機目前全世界只有荷蘭ASML公司能生產。基于外部原因,目前國內企業無法采購到高精度光刻機。

      另據知情業內人士向車市物語透露,當前,28nm芯片是我國目前比較成熟的工藝,可實現大批量生產,而14nm仍需要時間來驗證可靠性。至于7nm、5nm基本屬于“神仙打架”,距離太遙遠。

      與國內形成對比的是,國際上相關企業前行步伐從未停止。今年1月,高通發布了2款新產品——第四代驍龍汽車數字座艙平臺和Snapdragon Ride自動駕駛平臺,全部采用5nm制程芯片;特斯拉也正與三星合作,秘密研發5nm制程的自動駕駛芯片,計劃將在2021年第四季度開始進行;備受矚目的蘋果造車項目也逐漸浮出水面,蘋果M1芯片同樣采用5納米制程,正與臺積電合作開發自動駕駛芯片。

    『高通Snapdragon Ride自動駕駛平臺,采用5nm制程芯片』

      技術進步是顛覆式的,每落下一步,很快就會被甩下一大截。

      對此,上述人士稱,“從某種層面來看,國內外芯片領域的差距實際上正在不斷加大,不是5-10年即可追上的,來日方長。”上述人士表示。

    ■寫在最后

      指甲蓋小的芯片,反映的是國家制造業的整體水平。

      在今年兩會期間,多位兩會代表通過提案建議出臺相應政策推動汽車芯片國產化,穩定車規芯片供應鏈,使整車和零部件企業“愿意用、敢于用、主動用”,加速推進以芯片為代表的“卡脖子”技術的研制工作。

      雖然,芯片國產替代其路漫漫,但要看到積極的一面,多家車企已經邁出了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正如中國歷經多年,攻克圓珠筆芯球一樣,“中國芯”在未來終有崛起的一天。

      隱忍和磨練,可化為一種力量,鍛造出一顆強健的“中國芯”。

    標簽:特斯拉Model X 2023款 700km 雙電機全輪驅動 2023款 664km Plaid版 三電機全輪驅動Model S 2023款 715km 雙電機全輪驅動

    汽車資訊熱門資訊
    車企永遠不會宣傳的歷史 大眾被告抄襲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一些不愿提及的記憶其實我們熟悉的汽車品牌各自也都有那么點兒不露臉或不光彩的歷史這些故事它們永遠不會公開宣傳不過心地善良的勐哥倒是特別想揭揭這些車企的“傷疤”這回咱們聊聊大眾被告抄襲的那件事兒

    1900/1/1 0:00:00
    車企營銷費用排行榜:大眾能頂12個豐田

    日前營銷行業媒體Morketing發布了一份《汽車行業營銷花費榜單》其中揭示了部分車企汽車集團在2019年的營銷費用。在該榜單中大眾汽車集團以162045億元營銷費用位列第一本田、戴姆勒則分別位列第二、三名

    1900/1/1 0:00:00
    車企陷破產傳聞 這樣的車你還敢買嗎?

    10月13日深圳市比克動力電池有限公司還款一事被曝出今年5月比克電池在反復催款不成后將眾泰汽車告上法庭并申請對其進行財產保全。今年上半年眾泰汽車營收腰斬從而導致欠債而比克電池并不是唯一一家被欠錢的供應商據悉眾泰汽車拖欠了至少十多家供貨商的貨款

    1900/1/1 0:00:00
    車企上演逃離記 LG化學迎“至暗時刻”?

    “積壓8700億元訂單”、“未來5年將保持忙碌狀態”這是去年韓國LG化學全球市場份額超越寧德時代后的官方表態。2021年新年伊始LG化學的確是忙碌不堪只是忙著處理與競爭對手的訴訟、調查電池屢屢自燃的原因、因召回承擔天價索賠等

    1900/1/1 0:00:00
    車企親自下場 智能電動賽道的最優解?

    十年前在傳統燃油車時代車企站在金字塔頂端他們很少關心供應商某些原材料哪里采購也不會在意在世界另一端被組裝成更大組件的零部件從哪里來供應鏈一直保持大致的穩定。車輛不同系統和功能通過一級級拆解再由不同供應商開發生產零部件向上傳遞

    1900/1/1 0:00:00
    車企賣周邊 是捧個錢場還是捧個人場?

    8月26日2022年首個如期舉辦的A級車展第二十五屆成都國際汽車展覽會終于開幕了。除了以往常規的品牌、車型展示外此次展會也花了不少心思“破天荒”在34號連接館打造了一個專門的潮流露營展區

    1900/1/1 0:00:00
    亚洲欧美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