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車導航 汽車導航
    Ctrl+D收藏汽車導航
    首頁 > 汽車資訊 > 正文

    造車新勢力:又要背水一戰

    作者:

    時間:1900/1/1 0:00:00

    在經歷了2018、19年的生死邊緣后,成功登陸資本市場的造車新勢力,過了幾年好日子。

    然而,在越來越多的傳統和其他勢力都在推出新車的當下,原本新晉頭部勢力的日子面臨著新的變數。

    最明顯的就是8月份銷量下滑,股價從6月底見頂后一路下跌。部分公司在短短兩個月內跌幅超過60%,引發市場對新生力量的再次質疑。

    這一次,與2019年相比,嚴重程度可能更高。

    01競爭加劇

    這幾天,一個新的頭部勢力剛剛發布了一款新車,但令人驚訝的是,相比之前的火爆,這次不僅是老生常談,還引來了很多質疑,從設計、性能到價格。

    無獨有偶,幾個月前發布的號稱“500以內最好的國產SUV”的新勢力也深陷輿論漩渦。

    不得不感嘆形勢變得如此之快。要知道,就在前一年,他們還都如日中天,都是妥妥的C位。

    在銷量上,新勢力也開始抓住人們的眼球。從8月份的數據來看,新生力量似乎已經開始偃旗息鼓了。相反,一些傳統車企和二線新生力量突然迎頭趕上,尤其是傳統車企,占據了越來越多的銷量榜。

    Tesla, Ford, Toyota, Century M5

    說實話,那些傳統車企把“諾基亞時刻”掛了這么久,現在終于有一口惡氣了。他們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非但沒有成為汽車業的“諾基亞”,反而感覺有點像“七月花狂想曲”。

    其實,如果我們關注一下最近一年新能源汽車發布的新車型,就會明白銷量變化是有規律可循的。

    傳統車企中,比亞迪不要說是個爆屏的存在,而天界在華為的加持下,相繼發布了SF5的替代車型——吳潔M5和M7;長安汽車推出深藍SL03,與華為、當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聯合造車,推出旗艦SUV——aoui ta;吉利有純電極氪001,長城也推出了不少以咖啡命名的混動車型;還有東風蘭天自由俠,夢想家,突然零跑C01,哪吒S...如果再加上一汽和BAIC,雖然有點跛腳,但確實有車在售,那么目前的新能源車確實有點井噴。

    Tesla, Ford, Toyota, Century M5

    這些新能源車外觀更酷,硬件更多,功能更強大。而且在宣傳中,他們也了解到新勢力的大佬們全是地址不明,似乎也沒人擔心他們會因為違反廣告法而被起訴。不管實際體驗如何,至少在數量和勢頭上,他們真的趕上了。

    這時候很多人才恍然大悟,原來月入萬元的新勢力銷售神話,只是建立在一個特別簡單的前提上:沒有競爭對手。

    當然,這也體現了新勢力敢為天下先的精神,但如果把這種精神放在現在和未來,留在不忘自己的主動頭腦中,繼續取得好成績,那就真了。

    但是他們能證明什么呢?

    02競技內功

    筆者一直在思考,汽車行業競爭的本質是什么?

    在百年發展史上,為什么有的車廠能一步步生存壯大;而且有的車廠短命?新能源汽車這個新物種,既有傳統汽車的機械屬性,又有電子產品的諸多屬性。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種新物種的競爭性?

    這個問題的答案必須回到基本。

    首先我們來看幾個工業國家的汽車輪換情況。最早是德國制造,后來在歐洲各個工業國家興起,但在20世紀初被美國人趕超,到了70年代,美國人被日本人趕超。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生產”二字。

    德國最初的汽車生產模式是傳統的手工制造。簡單來說就是一些組裝師傅和一群徒弟而已。徒弟負責把零件拿給師傅,師傅就全組裝好了。可以說那個時代的裝配師傅是真正的多面手,因為除了他沒有別人能做出完整的汽車。

    汽車工業傳到美國,當然美國人也跟著這種生產流程走,但如果只是簡單的跟著走,美國人很可能永遠要跟在歐洲人后面。

    然而,福特創新的流水線生產模式改變了一切。這種從芝加哥屠宰場學來的模式被廣泛應用于美國汽車生產,使生產效率迅速提高。因此,汽車所需的工作時間大大縮短,效率的提高降低了成本。以福特為例,價格一下子從850美元降到260美元,從豪華到普通人買得起,刺激人們購買,最終形成良性循環。

    Tesla, Ford, Toyota, Century M5

    福特流水線生產模式,來源:百度

    這也是整個20世紀工業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邏輯:通過生產工藝的改變,達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最終通過銷量的提升獲得更大的商業利益。

    流水線生產模式成功后,福特一度想推廣到老牌的歐洲工業國家,但遺憾的是,當時歐洲工業國家流行的是傳統的手工作坊風格,福特的做法并不那么容易被接受。相反,當時的蘇聯因為工業基礎薄弱,沒有歷史包袱,所以急于發展工業,對新技術的接受度也比較高。這一波教學也為蘇聯未來的汽車工業騰飛奠定了基礎。那是另一個故事了。

    美國就這樣完成了對歐洲汽車工業的一次超越,殺手锏也很簡單,就是生產改革。

    時間來到70年代,石油危機爆發,日系車開始嶄露頭角。很多人后來總結說,日系車之所以能拿下歐美市場,是因為石油危機,因為日系車省油,那時候真的很香。

    但筆者認為核心問題不在于此,而在于為什么日本人能造出省油的車,而美國人不能。

    當然,其中的原因也探索了無數次。日本自然資源匱乏,所以他們的性格就是物盡其用,不浪費。再比如日本人有工匠精神,甚至有人說日本人太矮了,不需要造那么大的車,而美國人在這些方面恰恰相反。美國人個子高喜歡造車,崇尚自由堅韌,所以喜歡開大馬力的車,等等。

    這些固然是原因,但日系車取勝的底層邏輯和美國如出一轍,就是在生產改革上。

    美國人在汽車行業被日本人打敗后,曾經非常深入地研究過日本人的制勝之道,最后形成了一個在汽車行業非常著名的結論,那就是以豐田為代表的精益生產模式打敗了美國。

    Tesla, Ford, Toyota, Century M5

    豐田精益生產線,來源:百度

    很多熟悉汽車行業的人都熟悉豐田的生產模式。其實是在福特開創的流水線基礎上更進一步,或者說是福特量產車型的升級版。

    福特車型……an被優化,日本人給你優化,福特車型能省點錢的地方,福特車型不完善的地方,日本人給你做。就是這樣,好的地方更好,不好的地方更好,跑了一圈,終于發現形成的優勢不是一點點。

    圍繞著“產”字,汽車工業在三大工業國之間繞了一圈,而現在,天平再次傾斜。

    為什么是特斯拉牛?

    隨著電動汽車的興起,汽車行業開始了一場新的革命。

    很多人在談論這種變革的時候,喜歡把目光放在電氣化、智能化、網絡化等比較酷的領域,但無論哪個領域發生變革,其中必然有一個領域會發生生產變革。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次生產變革,那就是自動化,或者說智能化,特斯拉是主將。

    在特斯拉的工廠里,你可以看到很多機械臂在動,而人工的部分則大大減少,給人一種很科技的感覺。如果對比傳統車廠一堆工人的崗位,真的不得不佩服特斯拉。

    Tesla, Ford, Toyota, Century M5

    特斯拉超級工廠智能生產線,來源:百度

    當然,特斯拉能做到有很多原因。

    第一個選擇是客觀原因。電動汽車和燃油汽車在結構和零部件數量上有很多不同。簡單來說,電動車的結構更簡單。底盤用電池充電,后輪用電機充電,還增加了一些電子電器設備和線路。但是,光是燃油車的復雜就能讓你瞎了眼。從零部件數量來說,電動汽車只有燃油汽車的70%,標準化程度更高,裝配工藝更簡單,完全可以被更多的機器人替代。

    其次是特斯拉的創新,最值得注意的是一體化壓鑄。171個車身部件中只有兩個可以用整體壓鑄代替,節省了可觀的時間、材料和成本,但是燃油車受自身技術的限制,卻無法做到這一點。

    這些生產技術的創新帶來了汽車生產的新變化。它不僅是工業4.0的最佳實踐,也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典范。因此,毫無疑問,特斯拉的價格還有很大的下降空間。

    從根本上說,特斯拉的汽車生產轉型是福特和豐田生產轉型的升級版。特斯拉用機械臂取代了裝配線工人,并用集成壓鑄繼續優化豐田的精益生產。

    馬斯克曾經說過,很多人誤解了特斯拉的核心競爭力。特斯拉真正的競爭力是產量,特斯拉可以量產大家都買得起的電動車。

    這個理念和當年的福特、豐田如出一轍,而其他新勢力把大部分心思放在營銷上,比拼誰的口號更嚇人,誰的吹牛水平更高。很顯然,汽車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并不清楚。

    毫無疑問,這一次特斯拉的轉型,把汽車生產的核心競爭力帶回了美國。

    04結論

    說了這么多,還是想把國產電動車特別是新勢力帶回來。

    其實新勢力最大的短板就是生產。更別說新勢力是否有汽車生產資質。就算有,也需要補一個很長的課才能勉強追平特斯拉。

    設計一輛車不難,多請幾個設計師和工程師就行了,但是要把這些設計師和工程師的圖紙變成實車,已經是一道坎了。如果要量產,有成本要求,會有無數的坎。它涉及工廠、設備和工人,以及原材料、備件和供應鏈能力。

    說到這里,你明白為什么那么多PPT車最后一無所成了嗎?

    如果生產過不去,可以晚點洗洗睡。

    目前新勢力在這方面的能力差得很遠,這也是為什么在新勢力吹上天的日子里,傳統車企一點都不慌張,因為他們很清楚自己擁有真正的核心資源,比如產能、銷售渠道、售后服務、供應鏈等。,而且都是一樣的,除了設計圖紙和時序。

    現在,傳統……車企不再躲在幕后看熱鬧,而是實實在在走到前臺,與新勢力肉搏。面對越來越激烈的競爭,新生力量似乎又處于末路了。如果他們不及時改變策略,他們的先發優勢很快就會喪失。

    當然,作為當年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新生力量,如果能不斷創新,彌補短板,在這個行業生存下來也不是不可能。在經歷了2018、19年的生死邊緣后,成功登陸資本市場的造車新勢力,過了幾年好日子。

    然而,在越來越多的傳統和其他勢力都在推出新車的當下,原本新晉頭部勢力的日子面臨著新的變數。

    最明顯的就是8月份銷量下滑,股價從6月底見頂后一路下跌。部分公司在短短兩個月內跌幅超過60%,引發市場對新生力量的再次質疑。

    這一次,與2019年相比,嚴重程度可能更高。

    01競爭加劇

    這幾天,一個新的頭部勢力剛剛發布了一款新車,但令人驚訝的是,相比之前的火爆,這次不僅是老生常談,還引來了很多質疑,從設計、性能到價格。

    無獨有偶,幾個月前發布的號稱“500以內最好的國產SUV”的新勢力也深陷輿論漩渦。

    不得不感嘆形勢變得如此之快。要知道,就在前一年,他們還都如日中天,都是妥妥的C位。

    在銷量上,新勢力也開始抓住人們的眼球。從8月份的數據來看,新生力量似乎已經開始偃旗息鼓了。相反,一些傳統車企和二線新生力量突然迎頭趕上,尤其是傳統車企,占據了越來越多的銷量榜。

    Tesla, Ford, Toyota, Century M5

    說實話,那些傳統車企把“諾基亞時刻”掛了這么久,現在終于有一口惡氣了。他們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非但沒有成為汽車業的“諾基亞”,反而感覺有點像“七月花狂想曲”。

    其實,如果我們關注一下最近一年新能源汽車發布的新車型,就會明白銷量變化是有規律可循的。

    傳統車企中,比亞迪不要說是個爆屏的存在,而天界在華為的加持下,相繼發布了SF5的替代車型——吳潔M5和M7;長安汽車推出深藍SL03,與華為、當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聯合造車,推出旗艦SUV——aoui ta;吉利有純電極氪001,長城也推出了不少以咖啡命名的混動車型;還有東風蘭天自由俠,夢想家,突然零跑C01,哪吒S...如果再加上一汽和BAIC,雖然有點跛腳,但確實有車在售,那么目前的新能源車確實有點井噴。

    Tesla, Ford, Toyota, Century M5

    這些新能源車外觀更酷,硬件更多,功能更強大。而且在宣傳中,他們也了解到新勢力的大佬們全是地址不明,似乎也沒人擔心他們會因為違反廣告法而被起訴。不管實際體驗如何,至少在數量和勢頭上,他們真的趕上了。

    這時候很多人才恍然大悟,原來月入萬元的新勢力銷售神話,只是建立在一個特別簡單的前提上:沒有競爭對手。

    當然,這也體現了新勢力敢為天下先的精神,但如果把這種精神放在現在和未來,留在不忘自己的主動頭腦中,繼續取得好成績,那就真了。

    但是他們能證明什么呢?

    02競技內功

    筆者一直在思考,汽車行業競爭的本質是什么?

    在百年發展歷史中,為什么有的車廠能生存下來并一步步發展壯大;而且有的車廠短命?新能源汽車這個新物種,既有傳統汽車的機械屬性,又有電子產品的諸多屬性。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種新物種的競爭性?

    這個問題的答案必須回到基本。

    首先我們來看幾個工業國家的汽車輪換情況。最早是德國制造,后來在歐洲各個工業國家興起,但在20世紀初被美國人趕超,到了70年代,美國人被日本人趕超。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生產”二字。

    德國最初的汽車生產模式是傳統的手工制造。簡單來說就是一些組裝師傅和一群徒弟而已。徒弟負責把零件拿給師傅,師傅就全組裝好了。可以說那個時代的裝配師傅是真正的多面手,因為除了他沒有別人能做出完整的汽車。

    汽車工業傳到美國,當然美國人也跟著這種生產流程走,但如果只是簡單的跟著走,美國人很可能永遠要跟在歐洲人后面。

    然而,福特創新的流水線生產模式改變了一切。這種從芝加哥屠宰場學來的模式被廣泛應用于美國汽車生產,使生產效率迅速提高。因此,汽車所需的工作時間大大縮短,效率的提高降低了成本。以福特為例,價格一下子從850美元降到260美元,從豪華到普通人買得起,刺激人們購買,最終形成良性循環。

    Tesla, Ford, Toyota, Century M5

    福特流水線生產模式,來源:百度

    這也是整個20世紀工業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邏輯:通過生產工藝的改變,達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最終通過銷量的提升獲得更大的商業利益。

    流水線生產模式成功后,福特一度想推廣到老牌的歐洲工業國家,但遺憾的是,當時歐洲工業國家流行的是傳統的手工作坊風格,福特的做法并不那么容易被接受。相反,當時的蘇聯因為工業基礎薄弱,沒有歷史包袱,急于發展工業,對新技術的接受度也比較高。這一波教學也為蘇聯未來的汽車工業騰飛奠定了基礎。那是另一個故事了。

    美國就這樣完成了對歐洲汽車工業的一次超越,殺手锏也很簡單,就是生產改革。

    時間來到70年代,石油危機爆發,日系車開始嶄露頭角。很多人后來總結說,日系車之所以能拿下歐美市場,是因為石油危機,因為日系車省油,那時候真的很香。

    但筆者認為核心問題不在于此,而在于為什么日本人能造出省油的車,而美國人不能。

    當然,其中的原因也探索了無數次。日本自然資源匱乏,所以他們的性格就是物盡其用,不浪費。再比如日本人有工匠精神,甚至有人說日本人太矮了,不需要造那么大的車,而美國人在這些方面恰恰相反。美國人個子高喜歡造車,崇尚自由堅韌,所以喜歡開大馬力的車,等等。

    這些固然是原因,但日系車取勝的底層邏輯和美國如出一轍,就是在生產改革上。

    美國人在汽車行業被日本人打敗后,曾經非常深入地研究過日本人的制勝之道,最后形成了一個在汽車行業非常著名的結論,那就是以豐田為代表的精益生產模式打敗了美國。

    Tesla, Ford, Toyota, Century M5

    豐田精益生產線,來源:百度

    很多熟悉汽車行業的人都熟悉豐田的生產模式。其實是在福特開創的流水線基礎上更進一步,或者說是福特量產車型的升級版。

    福特車型……an被優化,日本人給你優化,福特車型能省點錢的地方,福特車型不完善的地方,日本人給你做。就是這樣,好的地方更好,不好的地方更好,跑了一圈,終于發現形成的優勢不是一點點。

    圍繞著“產”字,汽車工業在三大工業國之間繞了一圈,而現在,天平再次傾斜。

    為什么是特斯拉牛?

    隨著電動汽車的興起,汽車行業開始了一場新的革命。

    很多人在談論這種變革的時候,喜歡把目光放在電氣化、智能化、網絡化等比較酷的領域,但無論哪個領域發生變革,其中必然有一個領域會發生生產變革。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次生產變革,那就是自動化,或者說智能化,特斯拉是主將。

    在特斯拉的工廠里,你可以看到很多機械臂在動,而人工的部分則大大減少,給人一種很科技的感覺。如果對比傳統車廠一堆工人的崗位,真的不得不佩服特斯拉。

    Tesla, Ford, Toyota, Century M5

    特斯拉超級工廠智能生產線,來源:百度

    當然,特斯拉能做到有很多原因。

    第一個選擇是客觀原因。電動汽車和燃油汽車在結構和零部件數量上有很多不同。簡單來說,電動車的結構更簡單。底盤用電池充電,后輪用電機充電,還增加了一些電子電器設備和線路。但是,光是燃油車的復雜就能讓你瞎了眼。從零部件數量來說,電動汽車只有燃油汽車的70%,標準化程度更高,裝配工藝更簡單,完全可以被更多的機器人替代。

    其次是特斯拉的創新,最值得注意的是一體化壓鑄。171個車身部件中只有兩個可以用整體壓鑄代替,節省了可觀的時間、材料和成本,但是燃油車受自身技術的限制,卻無法做到這一點。

    這些生產技術的創新帶來了汽車生產的新變化。它不僅是工業4.0的最佳實踐,也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典范。因此,毫無疑問,特斯拉的價格還有很大的下降空間。

    從根本上說,特斯拉的汽車生產轉型是福特和豐田生產轉型的升級版。特斯拉用機械臂取代了裝配線工人,并用集成壓鑄繼續優化豐田的精益生產。

    馬斯克曾經說過,很多人誤解了特斯拉的核心競爭力。特斯拉真正的競爭力是產量,特斯拉可以量產大家都買得起的電動車。

    這個理念和當年的福特、豐田如出一轍,而其他新勢力把大部分心思放在營銷上,比拼誰的口號更嚇人,誰的吹牛水平更高。很顯然,汽車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并不清楚。

    毫無疑問,這一次特斯拉的轉型,把汽車生產的核心競爭力帶回了美國。

    04結論

    說了這么多,還是想把國產電動車特別是新勢力帶回來。

    其實新勢力最大的短板就是生產。更別說新勢力是否有汽車生產資質。就算有,也需要補一個很長的課才能勉強追平特斯拉。

    設計一輛車不難,多請幾個設計師和工程師就行了,但是要把這些設計師和工程師的圖紙變成實車,已經是一道坎了。如果要量產,有成本要求,會有無數的坎。它涉及工廠、設備和工人,以及原材料、備件和供應鏈能力。

    說到這里,你明白為什么那么多PPT車最后一無所成了嗎?

    如果生產過不去,可以晚點洗洗睡。

    目前新勢力在這方面的能力差得很遠,這也是為什么在新勢力吹上天的日子里,傳統車企一點都不慌張,因為他們很清楚自己擁有真正的核心資源,比如產能、銷售渠道、售后服務、供應鏈等。,而且都是一樣的,除了設計圖紙和時序。

    現在,傳統……車企不再躲在幕后看熱鬧,而是實實在在走到前臺,與新勢力肉搏。面對越來越激烈的競爭,新生力量似乎又處于末路了。如果他們不及時改變策略,他們的先發優勢很快就會喪失。

    當然,作為當年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新生力量,如果能不斷創新,彌補短板,在這個行業生存下來也不是不可能。

    標簽:特斯拉福特豐田世紀問界M5

    汽車資訊熱門資訊
    dSPACE和恩智浦擴大合作 推動雷達原始數據仿真

    蓋世汽車訊9月27日,仿真和驗證解決方案供應商dSPACE宣布與恩智浦半導體(NXPSemiconductors)擴大合作,進一步推動雷達原始數據仿真。

    1900/1/1 0:00:00
    快訊 | 賽力斯擬投15億建設新能源汽車升級項目

    9月29日,賽力斯集團發布《關于投資建設新能源汽車升級項目的公告》,計劃在重慶市兩江新區,預計投資15億元人民幣,預計2023年9月30日建成。

    1900/1/1 0:00:00
    Wejo推出AV原型DLIVEREE 集成實時互聯車輛數據

    蓋世汽車訊9月27日,互聯、電動和自動駕駛汽車(AV)數據的云和軟件分析公司WejoGroupLimited(Wejo)宣布推出AV原型DLIVEREE,

    1900/1/1 0:00:00
    零跑汽車今日上市,創始人朱江明邀C01車主代表敲鑼

    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零跑科技”)于2022年9月29日正式以“9863HK”為股票代碼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

    1900/1/1 0:00:00
    Vector 助力ADAS試驗與測試

    Vector(Vector)為汽車及相關產業的OEM及供應商,提供專業的開放式開發平臺。

    1900/1/1 0:00:00
    保時捷IPO發行價定為82.5歐元,或為歐洲10年來最大規模IPO

    蓋世汽車訊據外媒報道,大眾汽車集團將保時捷最終的上市發行價定為每股825歐元,估值達到750億歐元。

    1900/1/1 0:00:00
    幣安下載官方app安卓歐意交易所APP下載
    亚洲欧美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