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DJI和五菱打造的2023款寶駿KiWi EV終于量產交付。
值得注意的是,這款行業預測10萬元的代步車,搭載了DJI提供的智能駕駛系統,名為靈犀智能駕駛。
林夕智能駕駛系統擁有一個前視雙目攝像頭,四個魚眼環繞,一個前向毫米波雷達和12個超聲波雷達,覆蓋了從行駛到停車的出行場景,可以實現行駛過程中識別任意障礙物、輔助擁堵場景、維護先進車道等功能。停車容量方面,可以實現任意角度停車,全方位出站。
目前,全新寶駿KiWi EV的官方售價尚未正式公布。據新智家透露,這款車型將于9月中旬正式上市。
像“老司機”一樣的駕駛風格
距離寶駿KiWi EV在上海車展首次亮相已經一年了。科技制造商DJI和汽車公司五菱的跨界合作,已經為市場積蓄了足夠的期待。時隔一年,寶駿KiWi EV終于從展廳走向了市場。
8月23日,新智家來到寶駿KiWi EV試駕現場,率先體驗。
新智家趕到的時候,寶駿KiWi EV已經整齊的排列在酒店門口了。相比市面上的其他車型,寶駿KiWi EV的外觀可以說非常有個性。車身分層設計,整車看起來像一個移動的太空艙。車身前方安裝有左右攝像頭。
下午四點,新智佳正式坐上寶駿KiWi EV,開始了一個多小時的試乘。整個行駛過程穿越了高速公路和城市的幾個路段。
基于這樣的體驗,分享一下試乘過程中最直觀的感受。
體驗連續性
寶駿KiWi EV起步、行駛、駐車一氣呵成,整個行駛過程比較平穩。
上車時,駕駛員直接通過方向盤左側的按鍵啟動智能駕駛輔助,車輛通過語音提醒車主開啟或關閉智能駕駛輔助,比很多基于杠杠的車企更省時省力。
試乘時間是下午4點。雖然不是高峰時間,但路上車輛很多。行駛過程中遇到高速擁堵,車輛變道,車道線不清。在不斷變化的場景中,寶駿KiWi EV能夠保持車道,即使在通過曲率較大的彎道后,車輛也能在車道內平穩行駛。
據介紹,DJI獨有的圖像視覺&雙目點云多模態融合檢測與跟蹤技術、視覺慣性導航融合定位技術、雙目車道線監測等一系列技術,為林夕智能駕駛提供了在線局部感知能力,在線自標定技術有助于獲取駕駛過程中環境的深度信息,駕駛過程中應用魚眼鏡頭可以獲取近距離擁堵反應和車道線偏差信息。
基于此,寶駿KiWi EV無需高精度地圖和激光雷達即可實現ADAS的核心能力,可自如應對大貨車側翻、擁堵路段變道、彎道調速、拉桿變道等14種駕駛場景。
寶駿KiWi EV具備自主泊車能力。當到達停車位附近時,車輛會自動監控方位,并通過語音提示駕駛員開啟智能屏幕上的自主泊車功能,這是駕駛員唯一需要做的事情。
寶駿KiWi EV獨立泊車時,新智佳計時,從啟動獨立泊車功能到完成泊車,僅用了30秒。
人類駕駛特征
在處理一些具體場景的時候,處理方式非常貼近人的風格。
寶駿KiWi EV在行駛過程中,可以根據周圍車輛和環境情況實現自適應調速,全程無需人為干預。正常行駛情況下,車速保持在50-70km/h,但在擁堵路段會減速,大致在10-30km/h浮動,但全程平穩。寶駿KiWi EV在行駛過程中,最高時速80 km/h。
市面上的其他輔助駕駛系統產品,經常在卡死的時候出現急剎車……也就是一旦它們在啟動后被卡住,就會立即剎車。寶駿KiWi EV的做法類似于人類駕駛員先松開油門的方式,不需要緊急制動,而是慢慢停下來,現在的車移動后能很快跟上。
人機聯合駕駛
當然,出于性價比的考慮,靈犀智嘉沒有配備高精地圖、激光雷達等高端配置,在處理轉彎時需要依靠人工駕駛。但當駕駛員需要接管時,輔助駕駛系統的開啟和結束可以說是自由切換。
DJI表示,從用戶體驗和成本上來說,林西智能駕駛系統在某種程度上追求的是“人機共駕”,而不是“人機對戰”。
在這次駕駛中,新智體驗了一把。過去,司機在大轉彎時必須同時轉動方向盤和剎車。然而,在DJI特色的“人機駕駛”下,駕駛員只需輕輕轉動方向盤,汽車就能自動完成轉彎。換道完成后,系統自動接管,完成姿態調整和車道保持。
當車處理不了的時候,靈犀智嘉會自動降級,提醒司機接手。
據了解,DJI將通過OTA更新系統,推送記憶泊車,優化駕駛功能,比如形成從家到公司的固定路線,徹底解放司機雙手。
總的來說,這種試乘的體驗和駕駛人車沒有太大區別。當市場追求無人駕駛時,林夕智能駕駛系統更傾向于在保障安全方面起到輔助作用。雖然在功能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比10萬級別的車性價比高。
人人買得起的智能駕駛。
DJI和五菱想在智能駕駛市場玩什么花樣?
雙方給出的答案都很明確:打造人人買得起的智能駕駛。在這次合作中,雙方的分工也非常明確。DJI負責R&D工程能力的設計和制造,而五菱負責產品的生產。雙方都在10萬級別的智能駕駛車型。
智能駕駛賽道的選手很多,但一直以來更像是少數人的狂歡。
電氣化和智能化無疑是社會的兩大趨勢。工信部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突破260萬輛。隨著市場滲透率的提高,消費者對電動車的態度變得更加開放。現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開始進入智能化的門檻。
縱觀智能駕駛賽道,新勢力和傳統車企都舉起了智能化的大旗。2021年,小米和360等賽道玩家也互相撒嬌,智能駕駛賽道上的玩家互相“碾壓”。
為了贏得市場,這些玩家下了很大的注,開始基于激光雷達的數量、特定波長、拼功率等等,隨之而來的是智能駕駛系統價格的上漲。
可以說,玩家高興,消費者卻望而卻步。
這種現象有兩個主要原因:
第一,智能駕駛市場還存在消費者不懂用、不會用、不敢用、不常用的問題。看似高端的產品,并沒有真正觸及用戶的實際需求,相當華而不實。
其次,智能駕駛系統的高昂價格也“說服”了一批消費者。配備智能駕駛系統的汽車往往價格在20萬元以上。雖然部分消費者愿意為更高的智能科技買單,但10萬元的消費需求卻被市場忽視。
正如DJI公共關系總監謝欽迪所說,智能駕駛市場已經成為一個“堆積”的競技場。
智能駕駛市場在偷換概念,“消費者想要更高層次的體驗”被偷換成了“想要更貴的硬件”。
此前,包括長安、吉利、BAIC和SAIC在內的許多車企都關注10萬元賽道,也推出了某些車型。但是這個市場并不是大家的主力點,真的很難掀起什么風浪。
DJI和五菱跨界進入智能駕駛領域的第一步,就是突破更廣闊的10萬元市場。
tec之間的合作……ology公司和汽車公司在智能駕駛市場并不是什么新鮮事,但DJI和五菱的合作更有趣。
五菱專攻低價汽車市場,之前與智能駕駛賽道無關,而DJI有自己的智能產品序列,但并未涉足智能駕駛領域。
一個是“人們需要什么,五菱就制造什么”的汽車企業,一個是將無人機普及到“尋常百姓家”的科技廠商。基于一貫的價值邏輯,雙方的合作更像是一拍即合。
雙方一直強調,這次打造的智能駕駛是基于用戶體驗、可實現能力和一個真實的口號,不需要過分強調計算能力、激光雷達、高像素攝像頭等配置。
DJI進入智能駕駛軌道的信心在哪里?
DJI已經在無人機領域建立了自己的產品影響力。無人機和智能駕駛系統雖然都屬于智能產品的行列,但是具體的軌跡不同,玩法和規則也有很大的不同。在激烈的競爭中,DJI進入智能駕駛賽道的信心何在?
DJI汽車定位于智能駕駛1層,提供L2智能駕駛量產方案。
早在2016年,DJI就開始布局智能汽車賽道,并與大眾和SAIC合作。直到去年的上海車展,DJI終于打響了智能駕駛的第一。智能汽車在DJI的大規模生產是這一領域的重要一步。
如今智能駕駛賽道的競爭已經從單純的技術競爭轉變為產品打造,也就是說在擁有技術的前提下,誰能率先量產,誰就能在智能駕駛賽道中脫穎而出。
從技術上來說,DJI作為技術廠商,擁有智能系統開發的積累和沉淀,可以極大地賦能智能駕駛技術的研發。此外,DJI此前在無人機領域積累的感知、定位、決策和控制能力,在智能駕駛領域可以得到極大的重用。
就量產能力而言,核心算法優勢不僅可以節省研發時間,提高效率,打造自身成本優勢,還有助于打通設計、研發、制造、量產、交付流程。
基于這些能力,DJI構建了智能駕駛系統,并成功進入智能駕駛行列。
在線自標定技術為雙目視覺的設計提供了技術經驗。強大的硬件承載自研算法,從而幫助實現更接近人類駕駛狀態的一些功能,意圖預測和多模態決策調控技術,提高系統的在線感知能力,擺脫對高精度地圖的依賴,從而實現更低的成本,在原有系統上持續實現數據迭代。
靈犀智能駕駛系統成為DJI進入智能駕駛軌道的一步。接下來怎么走?
謝欽迪表示,傳感器、算法、計算能力、數據是智能駕駛的“四座大山”。四點中沒有哪一點的突破可以拉近我們與智能駕駛時代的距離。DJI現在需要做的是一起攀登這四座山。
雷鋒網(微信官方賬號:雷鋒網)雷鋒網雷鋒網
雷鋒的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見轉載說明。由DJI和五菱打造的2023款寶駿KiWi EV終于量產交付。
值得注意的是,這款行業預測10萬元的代步車,搭載了DJI提供的智能駕駛系統,名為靈犀智能駕駛。
林夕智能駕駛系統擁有一個前視雙目攝像頭,四個魚眼環繞,一個前向毫米波雷達和12個超聲波雷達,覆蓋了從行駛到停車的出行場景,可以實現行駛過程中識別任意障礙物、輔助擁堵場景、維護先進車道等功能。停車容量方面,可以實現任意角度停車,全方位出站。
目前,全新寶駿KiWi EV的官方售價尚未正式公布。據新智家透露,這款車型將于9月中旬正式上市。……像“老司機”一樣的駕駛風格
距離寶駿KiWi EV在上海車展首次亮相已經一年了。科技制造商DJI和汽車公司五菱的跨界合作,已經為市場積蓄了足夠的期待。時隔一年,寶駿KiWi EV終于從展廳走向了市場。
8月23日,新智家來到寶駿KiWi EV試駕現場,率先體驗。
新智家趕到的時候,寶駿KiWi EV已經整齊的排列在酒店門口了。相比市面上的其他車型,寶駿KiWi EV的外觀可以說非常有個性。車身分層設計,整車看起來像一個移動的太空艙。車身前方安裝有左右攝像頭。
下午四點,新智佳正式坐上寶駿KiWi EV,開始了一個多小時的試乘。整個行駛過程穿越了高速公路和城市的幾個路段。
基于這樣的體驗,分享一下試乘過程中最直觀的感受。
體驗連續性
寶駿KiWi EV起步、行駛、駐車一氣呵成,整個行駛過程比較平穩。
上車時,駕駛員直接通過方向盤左側的按鍵啟動智能駕駛輔助,車輛通過語音提醒車主開啟或關閉智能駕駛輔助,比很多基于杠杠的車企更省時省力。
試乘時間是下午4點。雖然不是高峰時間,但路上車輛很多。行駛過程中遇到高速擁堵,車輛變道,車道線不清。在不斷變化的場景中,寶駿KiWi EV能夠保持車道,即使在通過曲率較大的彎道后,車輛也能在車道內平穩行駛。
據介紹,DJI獨有的圖像視覺&雙目點云多模態融合檢測與跟蹤技術、視覺慣性導航融合定位技術、雙目車道線監測等一系列技術,為林夕智能駕駛提供了在線局部感知能力,在線自標定技術有助于獲取駕駛過程中環境的深度信息,駕駛過程中應用魚眼鏡頭可以獲取近距離擁堵反應和車道線偏差信息。
基于此,寶駿KiWi EV無需高精度地圖和激光雷達即可實現ADAS的核心能力,可自如應對大貨車側翻、擁堵路段變道、彎道調速、拉桿變道等14種駕駛場景。
寶駿KiWi EV具備自主泊車能力。當到達停車位附近時,車輛會自動監控方位,并通過語音提示駕駛員開啟智能屏幕上的自主泊車功能,這是駕駛員唯一需要做的事情。
寶駿KiWi EV獨立泊車時,新智佳計時,從啟動獨立泊車功能到完成泊車,僅用了30秒。
人類駕駛特征
在處理一些具體場景的時候,處理方式非常貼近人的風格。
寶駿KiWi EV在行駛過程中,可以根據周圍車輛和環境情況實現自適應調速,全程無需人為干預。正常行駛情況下,車速保持在50-70km/h,但在擁堵路段會減速,大致在10-30km/h浮動,但全程平穩。寶駿KiWi EV在行駛過程中,最高時速80 km/h。
市面上的其他輔助駕駛系統產品,在卡死的時候往往會有急剎車,也就是一旦啟動后卡死,就會立刻剎車。寶駿KiWi EV的做法類似于人類駕駛員先松開油門的方式,不需要緊急制動,而是慢慢停下來,現在的車移動后能很快跟上。
人機聯合駕駛
當然,出于性價比的考慮,靈犀智嘉沒有配備高精地圖、激光雷達等高端配置,在處理轉彎時需要依靠人工駕駛。但當駕駛員需要接管時,輔助駕駛系統的開啟和結束可以說是自由切換。
DJI表示,從用戶體驗和成本上來說,林西智能駕駛系統在某種程度上追求的是“人機共駕”,而不是“人機對戰”。
在這次駕駛中,新智體驗了一把。過去,司機必須轉彎……大轉彎時同時打方向盤和剎車。然而,在DJI特色的“人機駕駛”下,駕駛員只需輕輕轉動方向盤,汽車就能自動完成轉彎。換道完成后,系統自動接管,完成姿態調整和車道保持。
當車處理不了的時候,靈犀智嘉會自動降級,提醒司機接手。
據了解,DJI將通過OTA更新系統,推送記憶泊車,優化駕駛功能,比如形成從家到公司的固定路線,徹底解放司機雙手。
總的來說,這種試乘的體驗和駕駛人車沒有太大區別。當市場追求無人駕駛時,林夕智能駕駛系統更傾向于在保障安全方面起到輔助作用。雖然在功能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比10萬級別的車性價比高。
人人買得起的智能駕駛。
DJI和五菱想在智能駕駛市場玩什么花樣?
雙方給出的答案都很明確:打造人人買得起的智能駕駛。在這次合作中,雙方的分工也非常明確。DJI負責R&D工程能力的設計和制造,而五菱負責產品的生產。雙方都在10萬級別的智能駕駛車型。
智能駕駛賽道的選手很多,但一直以來更像是少數人的狂歡。
電氣化和智能化無疑是社會的兩大趨勢。工信部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突破260萬輛。隨著市場滲透率的提高,消費者對電動車的態度變得更加開放。現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開始進入智能化的門檻。
縱觀智能駕駛賽道,新勢力和傳統車企都舉起了智能化的大旗。2021年,小米和360等賽道玩家也互相撒嬌,智能駕駛賽道上的玩家互相“碾壓”。
為了贏得市場,這些玩家下了很大的注,開始基于激光雷達的數量、特定波長、拼功率等等,隨之而來的是智能駕駛系統價格的上漲。
可以說,玩家高興,消費者卻望而卻步。
這種現象有兩個主要原因:
第一,智能駕駛市場還存在消費者不懂用、不會用、不敢用、不常用的問題。看似高端的產品,并沒有真正觸及用戶的實際需求,相當華而不實。
其次,智能駕駛系統的高昂價格也“說服”了一批消費者。配備智能駕駛系統的汽車往往價格在20萬元以上。雖然部分消費者愿意為更高的智能科技買單,但10萬元的消費需求卻被市場忽視。
正如DJI公共關系總監謝欽迪所說,智能駕駛市場已經成為一個“堆積”的競技場。
智能駕駛市場在偷換概念,“消費者想要更高層次的體驗”被偷換成了“想要更貴的硬件”。
此前,包括長安、吉利、BAIC和SAIC在內的許多車企都關注10萬元賽道,也推出了某些車型。但是這個市場并不是大家的主力點,真的很難掀起什么風浪。
DJI和五菱跨界進入智能駕駛領域的第一步,就是突破更廣闊的10萬元市場。
科技公司和汽車公司之間的合作在智能駕駛市場上并不新鮮,但DJI和五菱之間的合作更有趣。
五菱專攻低價汽車市場,之前與智能駕駛賽道無關,而DJI有自己的智能產品序列,但并未涉足智能駕駛領域。
一個是“人們需要什么,五菱就制造什么”的汽車企業,一個是將無人機普及到“尋常百姓家”的科技廠商。基于一貫的價值邏輯,雙方的合作更像是一拍即合。
雙方一直強調,此次打造的智能駕駛是基于用戶體驗、可實現能力,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口號,沒有必要過分強調計算能力、激光雷達、高像素攝像頭等等……配置。
DJI進入智能駕駛軌道的信心在哪里?
DJI已經在無人機領域建立了自己的產品影響力。無人機和智能駕駛系統雖然都屬于智能產品的行列,但是具體的軌跡不同,玩法和規則也有很大的不同。在激烈的競爭中,DJI進入智能駕駛賽道的信心何在?
DJI汽車定位于智能駕駛1層,提供L2智能駕駛量產方案。
早在2016年,DJI就開始布局智能汽車賽道,并與大眾和SAIC合作。直到去年的上海車展,DJI終于打響了智能駕駛的第一。智能汽車在DJI的大規模生產是這一領域的重要一步。
如今智能駕駛賽道的競爭已經從單純的技術競爭轉變為產品打造,也就是說在擁有技術的前提下,誰能率先量產,誰就能在智能駕駛賽道中脫穎而出。
從技術上來說,DJI作為技術廠商,擁有智能系統開發的積累和沉淀,可以極大地賦能智能駕駛技術的研發。此外,DJI此前在無人機領域積累的感知、定位、決策和控制能力,在智能駕駛領域可以得到極大的重用。
就量產能力而言,核心算法優勢不僅可以節省研發時間,提高效率,打造自身成本優勢,還有助于打通設計、研發、制造、量產、交付流程。
基于這些能力,DJI構建了智能駕駛系統,并成功進入智能駕駛行列。
在線自標定技術為雙目視覺的設計提供了技術經驗。強大的硬件承載自研算法,從而幫助實現更接近人類駕駛狀態的一些功能,意圖預測和多模態決策調控技術,提高系統的在線感知能力,擺脫對高精度地圖的依賴,從而實現更低的成本,在原有系統上持續實現數據迭代。
靈犀智能駕駛系統成為DJI進入智能駕駛軌道的一步。接下來怎么走?
謝欽迪表示,傳感器、算法、計算能力、數據是智能駕駛的“四座大山”。四點中沒有哪一點的突破可以拉近我們與智能駕駛時代的距離。DJI現在需要做的是一起攀登這四座山。
雷鋒網(微信官方賬號:雷鋒網)雷鋒網雷鋒網
雷鋒的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見轉載說明。
近日,ET5首批生產線預生產Preproduction車輛,在NeoPark新橋智能電動汽車產業園區內的蔚來第二先進制造基地正式下線。
1900/1/1 0:00:00蓋世汽車訊據外媒報道,8月24日,福特表示,將推遲在西班牙的生產投資,理由是“公司調整了對歐洲的投資前景”。不過,福特表示仍將致力于在瓦倫西亞(Valencia)工廠生產電動汽車。
1900/1/1 0:00:00蓋世汽車訊據日本《產經新聞》8月24日報道,本田汽車正在考慮建立一條單獨的供應鏈,以降低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作為日本的主要汽車制造商之一,本田此舉意義重大。
1900/1/1 0:00:008月25日,華域汽車公布2022年上半年財報。
1900/1/1 0:00:00日前,海外特斯拉車主在社交媒體上吐槽特斯拉FSD測試版不好用,并稱FSD問題如此之多,特斯拉竟然還要調高軟件選裝費的價格,馬斯克以極為不滿的情緒回懟了自己的客戶。
1900/1/1 0:00:00近日,智能新能源卡車造車新勢力公司DeepWay宣布成功完成46億元A輪融資,投后估值30億。本輪融資是DeepWay首輪外部融資,創造了智能新能源卡車造車新勢力最大融資規模的紀錄。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