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車禍再次將輔助駕駛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近日,網上流傳一段微信聊天記錄。一位車主聲稱,他在高架橋路段行駛時開啟了車輛的LCC2.5輔助駕駛功能。但由于車輛沒有及時識別前方物體并進行預警,他只是分心,導致車輛以80 km/h的速度撞上了前方車輛。
很快,一段相關事件的視頻監控流出。視頻顯示,白天在日光充足的環境下,兩個人正在高架橋左側處理故障車輛。其中一人走到車輛后方,疑似放置三腳架提示后方車輛避讓。不料后方一輛車突然沖出,沒有減速,徑直撞上了人和故障車。
最新消息顯示,受害者因傷勢過重已經死亡。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這起事故,許多消息來源指出,涉及的車輛是小鵬P7。
(部分聊天截圖)
不久后,得到了Xpeng汽車公司的證實。
Xpeng汽車在回應媒體采訪時表示:“經核實,8月10日下午,寧波一車主駕駛的車輛與前方檢查車輛的人員發生碰撞,造成人員傷亡。我們為這次事故中的遇難者感到悲傷和難過。目前交警部門已立案處理,店家已前往現場協助處理。我們將全力配合相關部門進行事故調查,繼續跟進后續結果,并協助客戶處理后續相關事宜。”
雖然車輛發生事故時是否開啟了輔助駕駛功能,開啟了什么樣的輔助功能,還需要相關部門最終認定,但小鵬P7事件讓很多網友感到惋惜,也引來了很多圍觀。
有人提了個建議:“建議取消國內的輔助駕駛功能。幸運的人太多了。”
有人質疑說辭:“你真的會開輔助駕駛嗎?還是借口?另外,你為什么這么相信輔助駕駛?”
還有人做了總結:“現階段輔助駕駛還不夠。我真的敢用。真的很難。”
當然,在很多網友為事故感到難過的時候,也有人問,LCC是什么?同等條件下,LCC遇到前方車輛什么時候會預警?
什么是LCC?
對于LCC,Xpeng Motors官網解釋為車道對中輔助,并給出了使用指南:
車道居中輔助(LCC)是一項舒適的駕駛輔助功能,包括60 km/h以下的堵車輔助(TJA)和60km/h以上的智能巡航輔助(ICA)..車道居中輔助系統(LCC)啟動后,該系統可以幫助駕駛員控制方向盤,并持續將車輛置于當前車道的中央。
當啟用車道居中輔助(LCC)時,駕駛員仍然需要始終握住方向盤,并在必要時接管方向盤。
車道居中輔助(LCC)適用于高速公路上車道線清晰的干燥路況,禁止在城市街道上使用LCC。
同時,Xpeng Motors也發出警告,使用LCC有很多注意事項,包括:
LCC是輔助駕駛功能,不是完全意義上的自動駕駛。當LCC被激活時,你仍然需要時刻握著方向盤,以便在有潛在危險的時候及時接管車輛。
LCC是為了駕駛舒適性和便利性而設計的,無法應對突發的危險情況。司機有責任保持警惕,安全駕駛,并隨時控制車輛。千萬不要依賴系統來處理突發事件。務必觀察前方道路,并準備好隨時采取糾正措施,否則可能導致重傷或死亡。
你不能完全依賴這個系統。
根據Xpeng Motors對LCC的講解和提示,我們可以知道,在使用LCC時,一定要觀察行駛環境,以便在潛在危險發生時及時接管車輛,不能依靠LCC來應對突發的緊急情況。
聊天對話顯示,車主保持車輛以80km/h的速度行駛,并提到車輛在碰撞前沒有預警,在類似情況下會主動預警。
車主提到的這個功能可能是ACC (ad……主動巡航)。
關于ACC,Xpeng Motors表示,車主開啟ACC功能后,車輛會保持設定的最大巡航速度向前行駛。如果檢測到前方有車輛,ACC將根據需要降低車速,并根據選定的時間與前方車輛保持距離,直到達到適當的巡航速度。
其中,Xpeng Motors指出,ACC主要用于在高速公路等干燥的直路上行駛。
問題是,為什么高速公路上行駛的車輛在開啟ACC后沒有及時識別前方車輛?
一位業內工程師向新智家解釋,輔助駕駛系統通常傳感精度和準確度不足。另外規劃算法不足,自動繞線很危險。目前“最方便”的方式是手動接管。
今年4月,湖南岳陽也發生過類似事故。
一位Xpeng Motors車主打開了Xpeng Motors中的ACC+LCC功能,在國道上行駛了十幾公里后,突然遇到了一輛側翻的車。Xpeng Motors沒有提前警告車主,也沒有主動減速。車主注意到異常制動無效后,撞上了故障車。
輔助駕駛≠自動駕駛/無人駕駛
目前,配備輔助駕駛功能的智能汽車似乎已經成為汽車行業的流行趨勢。沒有輔助駕駛功能,新車似乎缺少了一個重要的賣點。
火車上的輔助駕駛功能越來越多,部分體現在輔助駕駛滲透率的快速增長。
8月1日,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郭守剛表示:“2021年,我國L2級乘用車新車市場滲透率達到23.5%,今年上半年提高到30%。”
羅蘭·貝格全球高級合伙人、大中華區副總裁鄭云預計,2030年具備輔助駕駛功能的乘用車普及率將達到100%。
在與事故相關的微博評論區,有網友留言:“既然是被自動駕駛撞的人,就應該和司機無關,為小鵬索賠。”
目前,小鵬P7事故的責任界定還沒有定論,但這樣灰暗的時刻確實讓我們很受傷。
隨著智能汽車和智能駕駛技術的快速迭代,我們能不能停下來想一想: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故?我們能從中學到什么來防止事故再次發生?輔助駕駛、自動駕駛和無人駕駛有什么區別?
輔助駕駛
常見的駕駛輔助功能有自適應巡航、前方碰撞預警、自動緊急制動、車道保持輔助、變道輔助等。
雖然這些功能看似復雜,但重點在于“輔助”二字,一定程度上分擔了駕駛壓力,其核心并不是控制汽車。
在傳感器配置方面,目前輔助駕駛僅使用攝像頭視覺的數據,無法完整準確的感知周圍環境。攝像頭在強光環境下容易出現誤檢,駕駛員仍需控制車輛。
換句話說,在輔助駕駛的場景下,駕駛員仍然是駕駛的主體。相信在購買有駕駛輔助功能的車輛時,工作人員會反復告訴他們不要掉以輕心,時刻保持專注,握緊方向盤。
自駕
自動駕駛原則上不需要駕駛員的干預,但由于法律法規和安全的要求,現階段自動駕駛車輛的駕駛座上需要有一名安全員(萬一發生事故,可以手動接管)。
此外,在技術方面,自動駕駛比輔助駕駛更加嚴格。
自動駕駛車輛上路前,系統會導入相關區域的高精地圖;當車輛上路時,安裝在車身上的激光雷達、攝像頭等傳感器實時采集周圍信息,更精確的算法系統可以識別路面上的靜態/動態障礙物,并準確預測其行動軌跡。
結合各種信息,自動駕駛汽車會做出智能決策,規劃新路線,控制車輛軌跡——這是輔助駕駛不具備的能力。
這時,車輛就成了駕駛的主體。
無人駕駛的
一般來說,無人駕駛的水平是最高的,相當于把駕駛完全交給了無人駕駛系統。駕駛座可能沒有安全員,甚至連方向盤都沒有。
但是,要實現完全的無人駕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界定責任的困難
事實上,近年來“輔助駕駛”引發的交通事故頻發,令人十分遺憾。責任的界定一直是個難點,也是長期以來用戶和企業最關心的問題。
大約五六年前,一些新造車企業以“輔助駕駛”為名作為賣點,試圖通過宣傳誘導用戶信任該系統。
經過多次訴訟,業界逐漸將“自動駕駛”一詞替換為“自動輔助駕駛”,并發布了相關的《車主手冊》,要求車輛必須由持有駕駛執照的人駕駛,并且手始終放在方向盤上。
近年來,隨著智能汽車和智能駕駛技術的快速迭代,普及率進一步提高,與“輔助駕駛”相關的事故也屢見不鮮。
去年8月,蔚來ES8致命事故引起軒然大波,“輔助駕駛”和“自動駕駛”的宣傳口徑在業內被熱議。
基于此,李的創始人李想呼吁媒體和機構統一自動駕駛的中文術語標準,以避免夸大宣傳造成的誤解。
他說:“L2和L3的用戶不了解,建議統一名稱:L2 =輔助駕駛;L3 =自動輔助駕駛;L4=自動駕駛;L5 =無人駕駛。沒有一個多余的漢字,以免夸大宣傳造成誤解。克制推廣,投入技術,對用戶、行業、企業都是長期有利的。”
畢竟對于普通人來說,對某項技術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這項技術不僅關系到生命安全,還能直接影響相關政策的制定,直接決定相關行業的未來走向。
對于智能汽車的發展,政策確實有收緊的跡象。
去年,工信部發布《關于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生產企業和產品準入管理的意見》,提出:
企業生產具有自動駕駛功能的汽車產品的,應當確保汽車產品具有事件數據記錄系統和自動駕駛數據記錄系統,滿足相關功能、性能和安全要求,用于事故再現、責任判定和原因分析。
其中,自動駕駛數據記錄系統記錄的數據應當包括車輛和系統的基本信息、車輛狀態和動態信息、自動駕駛系統運行信息、駕駛環境信息、駕駛員和乘客操作和狀態信息、故障信息等。
這些對交通事故的追溯和責任劃分都有很大的參考意義。
與此同時,汽車遠程升級(OTA)技術也得到相應的規范。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OTA技術召回監管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
生產者利用OTA對售出車輛進行技術服務活動的,應當向市場監管總局質量發展局備案;生產企業使用OTA消除汽車產品缺陷實施召回的,應當制定召回計劃,并向市場監管總局質量發展局備案。
智能汽車行業已經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頻繁的“輔助駕駛”事故很可能會倒逼法律法規的快速完善,包括明確責任主體、加強風險預警、規范宣傳措辭等。
標簽
雖然技術在不斷進步,但整個行業的發展還遠未成熟。
一些灰暗的時刻不會阻止世界向更先進的自動駕駛未來前進,但這些事故確實給了我們一個重要的機會,去思考為什么會發生這種事故,我們能從中吸取什么教訓來防止它再次發生?
一系列事故發生后,可能會失去許多鮮活的生命,這對遇難者家屬來說是一場災難。這值得相關企業警惕和反思,如何將技術進步帶來的傷亡降到最低。
畢竟,用科技為人類創造美好生活是很多企業的共同追求。
雷鋒網(微信官方賬號:雷鋒網)雷鋒網雷鋒網
雷鋒的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見轉載說明。一場車禍再次將輔助駕駛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近日,網上流傳一段微信聊天記錄。一位車主聲稱,他在高架橋路段行駛時開啟了車輛的LCC2.5輔助駕駛功能。但由于車輛沒有及時識別前方物體并進行預警,他只是分心,導致車輛以80 km/h的速度撞上了前方車輛。
很快,一段相關事件的視頻監控流出。視頻顯示,白天在日光充足的環境下,兩個人正在高架橋左側處理故障車輛。其中一人走到車輛后方,疑似放置三腳架提示后方車輛避讓。不料后方一輛車突然沖出,沒有減速,徑直撞上了人和故障車。
最新消息顯示,受害者因傷勢過重已經死亡。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這起事故,許多消息來源指出,涉及的車輛是小鵬P7。
(部分聊天截圖)
不久后,得到了Xpeng汽車公司的證實。
Xpeng汽車在回應媒體采訪時表示:“經核實,8月10日下午,寧波一車主駕駛的車輛與前方檢查車輛的人員發生碰撞,造成人員傷亡。我們為這次事故中的遇難者感到悲傷和難過。目前交警部門已立案處理,店家已前往現場協助處理。我們將全力配合相關部門進行事故調查,繼續跟進后續結果,并協助客戶處理后續相關事宜。”
雖然車輛發生事故時是否開啟了輔助駕駛功能,開啟了什么樣的輔助功能,還需要相關部門最終認定,但小鵬P7事件讓很多網友感到惋惜,也引來了很多圍觀。
有人提了個建議:“建議取消國內的輔助駕駛功能。幸運的人太多了。”
有人質疑說辭:“你真的會開輔助駕駛嗎?還是借口?另外,你為什么這么相信輔助駕駛?”
還有人做了總結:“現階段輔助駕駛還不夠。我真的敢用。真的很難。”
當然,在很多網友為事故感到難過的時候,也有人問,LCC是什么?同等條件下,LCC遇到前方車輛什么時候會預警?
什么是LCC?
對于LCC,Xpeng Motors官網解釋為車道對中輔助,并給出了使用指南:
車道居中輔助(LCC)是一項舒適的駕駛輔助功能,包括60 km/h以下的堵車輔助(TJA)和60km/h以上的智能巡航輔助(ICA)..車道居中輔助系統(LCC)啟動后,該系統可以幫助駕駛員控制方向盤,并持續將車輛置于當前車道的中央。
當啟用車道居中輔助(LCC)時,駕駛員仍然需要始終握住方向盤,并在必要時接管方向盤。
車道居中輔助系統(LCC)適用于……高速公路上車道線清晰的干燥路況,禁止在城市街道上使用LCC。
同時,Xpeng Motors也發出警告,使用LCC有很多注意事項,包括:
LCC是輔助駕駛功能,不是完全意義上的自動駕駛。當LCC被激活時,你仍然需要時刻握著方向盤,以便在有潛在危險的時候及時接管車輛。
LCC是為了駕駛舒適性和便利性而設計的,無法應對突發的危險情況。司機有責任保持警惕,安全駕駛,并隨時控制車輛。千萬不要依賴系統來處理突發事件。務必觀察前方道路,并準備好隨時采取糾正措施,否則可能導致重傷或死亡。
你不能完全依賴這個系統。
根據Xpeng Motors對LCC的講解和提示,我們可以知道,在使用LCC時,一定要觀察行駛環境,以便在潛在危險發生時及時接管車輛,不能依靠LCC來應對突發的緊急情況。
聊天對話顯示,車主保持車輛以80km/h的速度行駛,并提到車輛在碰撞前沒有預警,在類似情況下會主動預警。
車主提到的這個功能可能是ACC(自適應巡航)。
關于ACC,Xpeng Motors表示,車主開啟ACC功能后,車輛會保持設定的最大巡航速度向前行駛。如果檢測到前方有車輛,ACC將根據需要降低車速,并根據選定的時間與前方車輛保持距離,直到達到適當的巡航速度。
其中,Xpeng Motors指出,ACC主要用于在高速公路等干燥的直路上行駛。
問題是,為什么高速公路上行駛的車輛在開啟ACC后沒有及時識別前方車輛?
一位業內工程師向新智家解釋,輔助駕駛系統通常傳感精度和準確度不足。另外規劃算法不足,自動繞線很危險。目前“最方便”的方式是手動接管。
今年4月,湖南岳陽也發生過類似事故。
一位Xpeng Motors車主打開了Xpeng Motors中的ACC+LCC功能,在國道上行駛了十幾公里后,突然遇到了一輛側翻的車。Xpeng Motors沒有提前警告車主,也沒有主動減速。車主注意到異常制動無效后,撞上了故障車。
輔助駕駛≠自動駕駛/無人駕駛
目前,配備輔助駕駛功能的智能汽車似乎已經成為汽車行業的流行趨勢。沒有輔助駕駛功能,新車似乎缺少了一個重要的賣點。
火車上的輔助駕駛功能越來越多,部分體現在輔助駕駛滲透率的快速增長。
8月1日,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郭守剛表示:“2021年,我國L2級乘用車新車市場滲透率達到23.5%,今年上半年提高到30%。”
羅蘭·貝格全球高級合伙人、大中華區副總裁鄭云預計,2030年具備輔助駕駛功能的乘用車普及率將達到100%。
在與事故相關的微博評論區,有網友留言:“既然是被自動駕駛撞的人,就應該和司機無關,為小鵬索賠。”
目前,小鵬P7事故的責任界定還沒有定論,但這樣灰暗的時刻確實讓我們很受傷。
隨著智能汽車和智能駕駛技術的快速迭代,我們能不能停下來想一想: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故?我們能從中學到什么來防止事故再次發生?輔助駕駛、自動駕駛和無人駕駛有什么區別?
輔助駕駛
常見的駕駛輔助功能有自適應巡航、前方碰撞預警、自動緊急制動、車道保持輔助、變道輔助等。
雖然這些功能看似復雜,但重點在于“輔助”二字,一定程度上分擔了駕駛壓力,其核心并不是控制汽車。
在傳感器配置方面,目前輔助駕駛僅使用攝像頭視覺的數據,不能完全準確地識別完全感知周圍的環境。攝像頭在強光環境下容易出現誤檢,駕駛員仍需控制車輛。
換句話說,在輔助駕駛的場景下,駕駛員仍然是駕駛的主體。相信在購買有駕駛輔助功能的車輛時,工作人員會反復告訴他們不要掉以輕心,時刻保持專注,握緊方向盤。
自駕
自動駕駛原則上不需要駕駛員的干預,但由于法律法規和安全的要求,現階段自動駕駛車輛的駕駛座上需要有一名安全員(萬一發生事故,可以手動接管)。
此外,在技術方面,自動駕駛比輔助駕駛更加嚴格。
自動駕駛車輛上路前,系統會導入相關區域的高精地圖;當車輛上路時,安裝在車身上的激光雷達、攝像頭等傳感器實時采集周圍信息,更精確的算法系統可以識別路面上的靜態/動態障礙物,并準確預測其行動軌跡。
結合各種信息,自動駕駛汽車會做出智能決策,規劃新路線,控制車輛軌跡——這是輔助駕駛不具備的能力。
這時,車輛就成了駕駛的主體。
無人駕駛的
一般來說,無人駕駛的水平是最高的,相當于把駕駛完全交給了無人駕駛系統。駕駛座可能沒有安全員,甚至連方向盤都沒有。
但是,要實現完全的無人駕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界定責任的困難
事實上,近年來“輔助駕駛”引發的交通事故頻發,令人十分遺憾。責任的界定一直是個難點,也是長期以來用戶和企業最關心的問題。
大約五六年前,一些新造車企業以“輔助駕駛”為名作為賣點,試圖通過宣傳誘導用戶信任該系統。
經過多次訴訟,業界逐漸將“自動駕駛”一詞替換為“自動輔助駕駛”,并發布了相關的《車主手冊》,要求車輛必須由持有駕駛執照的人駕駛,并且手始終放在方向盤上。
近年來,隨著智能汽車和智能駕駛技術的快速迭代,普及率進一步提高,與“輔助駕駛”相關的事故也屢見不鮮。
去年8月,蔚來ES8致命事故引起軒然大波,“輔助駕駛”和“自動駕駛”的宣傳口徑在業內被熱議。
基于此,李的創始人李想呼吁媒體和機構統一自動駕駛的中文術語標準,以避免夸大宣傳造成的誤解。
他說:“L2和L3的用戶不了解,建議統一名稱:L2 =輔助駕駛;L3 =自動輔助駕駛;L4=自動駕駛;L5 =無人駕駛。沒有一個多余的漢字,以免夸大宣傳造成誤解。限制推廣和技術投入,對用戶、行業、企業都是長期有利的。"
畢竟對于普通人來說,對某項技術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這項技術不僅關系到生命安全,還能直接影響相關政策的制定,直接決定相關行業的未來走向。
對于智能汽車的發展,政策確實有收緊的跡象。
去年,工信部發布《關于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生產企業和產品準入管理的意見》,提出:
企業生產具有自動駕駛功能的汽車產品的,應當確保汽車產品具有事件數據記錄系統和自動駕駛數據記錄系統,滿足相關功能、性能和安全要求,用于事故再現、責任判定和原因分析。
其中,自動駕駛數據記錄系統記錄的數據應當包括車輛和系統的基本信息、車輛狀態和動態信息、自動駕駛系統運行信息、駕駛環境信息、駕駛員和乘客操作和狀態信息、故障信息等。
這些對交通事故的追溯和責任劃分都有很大的參考意義。
與此同時,汽車遠程升級(OTA)技術也得到相應的規范。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OTA技術召回監管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
生產者利用OTA對售出車輛進行技術服務活動的,應當向市場監管總局質量發展局備案;生產企業使用OTA消除汽車產品缺陷實施召回的,應當制定召回計劃,并向市場監管總局質量發展局備案。
智能汽車行業已經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頻繁的“輔助駕駛”事故很可能會倒逼法律法規的快速完善,包括明確責任主體、加強風險預警、規范宣傳措辭等。
標簽
雖然技術在不斷進步,但整個行業的發展還遠未成熟。
一些灰暗的時刻不會阻止世界向更先進的自動駕駛未來前進,但這些事故確實給了我們一個重要的機會,去思考為什么會發生這種事故,我們能從中吸取什么教訓來防止它再次發生?
一系列事故發生后,可能會失去許多鮮活的生命,這對遇難者家屬來說是一場災難。這值得相關企業警惕和反思,如何將技術進步帶來的傷亡降到最低。
畢竟,用科技為人類創造美好生活是很多企業的共同追求。
雷鋒網(微信官方賬號:雷鋒網)雷鋒網雷鋒網
雷鋒的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見轉載說明。
日前,寧德時代發布公告稱,擬在匈牙利投資建設工廠,將建設100GWh動力電池系統生產線,總投資不超過734億歐元(約合50739億人民幣),今年內開工建設,預計建設周期不超過64個月。
1900/1/1 0:00:00在自動駕駛發展的細分賽道上,輕舟智航再次另辟蹊徑。以往車企和自動駕駛公司布局NOA賽道時,往往瞄準高速路段,NOA功能最先在高速落地,此次,輕舟智行改道,把場景擴展到難度和范圍更大的城區。
1900/1/1 0:00:00前段時間,由比亞迪供應的刀片電池已經交付特斯拉位于德國柏林的超級工廠。近日,根據外媒獲得的內部文件顯示,比亞迪刀片電池供應計劃已獲得歐盟的批準。
1900/1/1 0:00:00蓋世汽車訊據外媒報道,福特汽車首席執行官JimFarley向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叫陣,稱福特在電動皮卡領域已處于領先地位。
1900/1/1 0:00:00根據充電聯盟數據,2022年7月比6月公共充電樁增加47萬臺,7月同比增長657。截止2022年7月,全國充電基礎設施累計數量為3980萬臺,同比增加975。
1900/1/1 0:00:00不止一位大佬說過,未來或許只有34家中國品牌汽車可以活下來。相比吉利、長城等頭部,非頭部活下來的概率要小得多,之間的競爭也更為激烈和殘酷。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