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車導航 汽車導航
    Ctrl+D收藏汽車導航
    首頁 > 汽車資訊 > 正文

    目標拿下30%的市場份額,這家國產毫米波雷達公司底氣何在?

    作者:

    時間:1900/1/1 0:00:00

    Ideal L9, idea, Weilai, Weilai ET7, Tucki

    2015年前后,恩智浦汽車芯片廠商向納瓦電子等少數本土企業開放77GHz CMOS毫米波雷達芯片,國產毫米波雷達之旅開始。2016年,TI向任意客戶全面開放77GHz CMOS毫米波雷達芯片,引發了車載毫米波雷達的第一波創業熱潮。

    轉眼間,國產毫米波雷達走過了前五年。隨著智能駕駛系統水平的不斷提高,智能駕駛系統越來越依賴毫米波雷達傳感器,這也對毫米波雷達本身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恩智浦半導體廠商通過在車載毫米波雷達芯片領域的持續布局,率先推出更高性能的成像毫米波雷達芯片,開始了新一輪車載毫米波雷達——成像毫米波雷達的量產競爭。

    可以說,國產車載毫米波雷達的發展史,也是毫米波雷達芯片不斷迭代的歷史。

    正是在這種預期下,納瓦電子在著力提升自身技術實力的同時,一直與主流毫米波雷達芯片廠商保持密切合作。基于此,納瓦電子先后推出多款角度雷達和前向雷達量產產品,并布局L3、L4自動駕駛應用的高精度成像毫米波雷達,與多家主流車企達成定點合作,成功成為國內汽車毫米波雷達供應商第一陣營。

    基于平臺推進毫米波雷達批量生產

    納瓦電子的前向毫米波雷達、角度雷達、成像毫米波雷達都已經量產。針對中國不同層次的多樣化需求,納瓦布局了恩智浦、TI、加特蘭德三大平臺,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對價格和性能的需求。

    Ideal L9, idea, Weilai, Weilai ET7, Tucki

    納瓦電子CEO李建林,圖片來源:蓋世汽車

    “現在國內客戶的車型非常多樣,這就要求我們的產品也要多樣化,才能更好地匹配市場需求。”最近,納瓦電子公司首席執行官李建林在接受加斯帕爾采訪時說。也許在很多人看來,維持產品多不好,但不可否認的是,一個成長中的企業,如果沒有多元化的產品,往往很難有更多的客戶。

    對于前向雷達,納瓦電子推出了兩代前向77GHz毫米波雷達產品,NOVA77GF-B和NOVA77GF-B PLUS,分別基于恩智浦S32R274+TEF8102和S32294+TEF8102。其中NOVA77GF-B PLUS的最大探測距離為220m,最大探測距離為45°,距離分辨率為0.4 m,角度分辨率為3.5°,今年已經在Q1量產。

    角度雷達的種類相對豐富。對于以上三個平臺,納瓦電子都有相應的解決方案,目前還在迭代升級中。其中,基于TI平臺的最新一代角度雷達采用AWR2944方案,最大探測距離120m,測角范圍75°,距離分辨率0.2m,角度分辨率6°,已于今年2月正式量產。

    最新角度雷達Calterah方案采用加特蘭德CAL77S244-AE SoC方案,最大探測距離110m,測角距離75°,距離分辨率0.45m,角度分辨率4.6°。今年2月也正式生產。

    Ideal L9, idea, Weilai, Weilai ET7, Tucki

    圖片來源:納瓦電子

    李建林指出,納瓦電子在角度雷達方面的解決方案之所以更加多樣化,主要是因為市場對角度雷達的需求更大。根據相關分析數據,市面上很多L2+輔助駕駛方案都是用5R1V設計的,也就是四個角度雷達+一個前向雷達,或者6R1V,后面跟著一個后向雷達,導致對角雷達的需求是前向雷達的數倍。

    事實上,不僅僅是納瓦電子,很多本土企業在車載雷達的布局上都是以角度雷達為出發點。相比之下,f……沃德雷達相對較小,對各項性能指標和芯片利用率的要求比角度雷達高,本土企業相對較少。由此看來,納瓦電子其實是國內為數不多的能夠成功實現車載前向雷達量產的企業。

    除了傳統的車載雷達,納瓦電子也在推進新一代成像雷達的研發。據李建林介紹,納瓦電子已經規劃了兩種成像雷達產品,一種是6射和8射,既可以作為角度雷達,也可以作為前向雷達,另一種是12射和16射,主要針對前向雷達。

    基于這兩款產品,納瓦電子的目標是幫助主機廠構建5R1V的整體成像解決方案,可應用于L3和L4高級自動駕駛系統的研發。其中前者已經處于量產狀態,正在和汽車廠進行測試。后者計劃今年年底實現量產,預計明年開始量產應用,與目前L3+高階自動駕駛推進節奏基本一致。

    就產品性能而言,納瓦電子6發8收成像雷達最遠探測距離可達320m,距離分辨率0.35m,3dB水平波束寬度小于1.6,方位精度0.1,3dB仰角波束寬度小于2.4,仰角精度0.2。點云數據相當于多線激光雷達,達到32000 pts/s,可以識別180米外類似易拉罐的10cm高的靜態物體,整體性能堪比某國際廠商的12T16R成像雷達。

    Ideal L9, idea, Weilai, Weilai ET7, Tucki

    圖片來源:納瓦電子

    “由于Nava采用的是成像雷達專用處理器,內置SPT雷達信號加速單元,可以實現雷達信號從1D FFT到2D FFT,再從3D FFT到CFAR數據信號的加速。”李建林解釋道。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專用雷達芯片的價格往往高于單個SOC雷達芯片,但由于加入了特殊的硬件加速器,可以更好地發揮芯片的性能,最終使產品具有更高的性價比。

    他認為這將是未來車載毫米波雷達的主流趨勢,即車載雷達的終極PK將是處理器的先進性和專用性。毫米波雷達廠商要想贏得最后的勝利,高處理能力的專用芯片必不可少,而這也將是納瓦電子的長遠選擇。

    “由于成像雷達的性能與通道數和天線面積成正相關,理論上通道越多,雷達性能越高,但一輛乘用車上雷達的安裝空間有限。當天線進化到一定程度,就沒辦法再增加了。這時候就只能靠處理器能力的提升了。”李建林說。總之,未來毫米波雷達選擇一個好的處理器平臺尤為關鍵。

    車載雷達的競爭就是時間沉淀的競爭。

    在機載毫米波雷達航跡上,已經擁有9款量產產品的納瓦電子無疑令人羨慕。但要知道,Nava花了將近5年的時間才量產了第一款產品,背后的困難可想而知。

    “在判斷毫米波雷達的性能時,人們經常使用這些指標,如探測距離、FOV、分辨率等。,但其實好的雷達應該有更高的數據穩定性和一致性,各方面指標相對均衡,數據穩定性高。”李建林說。

    但這并不容易。在他看來,要做好車載毫米波雷達,必須具備三個要素:一是團隊本身要有微波通信和算法的基因;其次,要對汽車電子有深入的了解;再者,一定要懂DFM的設計和制造,能夠通過工程化和不斷迭代制造出高可靠性的設計,形成閉環業務。

    “也許這些東西本身看起來并不難,但是如果組合在一起,什么都做好了,那就難了,需要很長時間的沉淀。”李建林指出。

    一個典型的生產挑戰是,一般的汽車電子產品在經過SMT貼裝和各種整車規格驗證測試后,已經基本完成了80%~90%的工藝。但如果是毫米波雷達產品,只完成了10%~20%的工序,30%~40%是PCB、天線、外殼、整機裝配、一致性檢測工序,即使這些都完成了。

    這樣,研制一款車載規格的毫米波雷達至少需要5年時間,包括大量的工程測試和幾次非量產迭代,才能不斷提高毫米波雷達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一致性。“企業聲譽非常重要。一個企業做不好口碑很容易,做好口碑很難,而且中國有那么多優質客戶,所以我們給客戶的產品必須是高可用、高可靠的。”李建林指出。

    Ideal L9, idea, Weilai, Weilai ET7, Tucki

    圖片來源:納瓦電子

    就是這樣嚴格的產品理念,使得納瓦電子的第一款產品是在2015年研發的,直到2018年才正式量產。但從2020年開始,納瓦電子的“創新”速度明顯加快,基本上每年都會迭代2~3款新品,而這種“快”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之前五六年的積累和沉淀。

    在這個過程中,納瓦電子與恩智浦、TI、加特蘭德等芯片廠商的緊密合作也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使其比同類企業提前兩年獲得了芯片廠R&D工程樣品的R&D資源支持。同時,還有投資方的協同支持,也為納瓦電子加速毫米波雷達落地提供了關鍵助力。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整車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OEM產品的迭代速度不斷加快,對零部件廠商的快速響應和合作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這對于在車載毫米波雷達領域長期沒有入駐的企業來說,其實是非常不友好的。

    “因為車廠要求你跑得快,但是如果你沒有沉淀,你跑不快。從這個角度來說,車載毫米波雷達企業之間的競爭,說到底就是時間沉淀的競爭。國產車載毫米波雷達航跡經歷了前五年的考驗,剩下的公司不多,未來五年更少。”基于在汽車毫米波雷達和汽車電子領域近20年的工作經驗,以及近10年的創業經驗,李建林總結道。

    “聚焦”車載雷達,目標成為局部TOP1。

    在國內車載毫米波雷達大賽第一階段,納瓦電子的表現并不亮眼。特別是基于多元化的產品組合,納瓦電子不僅可以向主機廠供應單一毫米波雷達產品,還可以提供整體封裝解決方案,因此正在成為越來越多車企的首選。

    以前由于毫米波雷達在整車上的承載能力較低,汽車廠商對供應商的整合要求不高。然而,隨著自動駕駛的快速發展,自行車搭載的毫米波雷達越來越多。為了便于開發和管理,越來越多的汽車制造商開始選擇相同的角度雷達和前向雷達供應商。“從去年開始,當客戶采用5R1V設計時,他們會更積極地選擇Nava。”李建林說。

    Ideal L9, idea, Weilai, Weilai ET7, Tucki

    圖片來源:納瓦電子

    但納瓦電子顯然不滿足于此,而是瞄準了車載毫米波雷達更大的增量空間。根據相關分析數據,作為毫米數-……自行車的ve雷達從L2的1-3增加到L4的5-6,自行車的價值預計從L2的87美元增加到L4的490美元。未來3-5年,國內車載毫米波雷達市場規模有望增長40%左右,2023年有望突破200億元,2025年進一步增長至263億元。

    但從供應端來看,由于R&D門檻高,車載毫米波雷達量產,現階段真正能實現車載毫米波雷達大規模商用的企業還是很少,即使有國外巨頭,也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供應缺口還很大。

    看到這一點,李建林指出,納瓦電子未來將繼續培育車載毫米波雷達,因此納瓦正在積極規劃下一代乃至下一代車載毫米波雷達的研發。

    與之前單一的雷達解決方案不同,李建林透露,Nava將從客戶的角度考慮如何基于他們的自動駕駛系統優化毫米波雷達的性能。“比如如何充分發揮毫米波雷達在域控系統中的性能,如何將毫米波雷達與視覺、激光雷達更好的融合,這是我們未來要做的事情。Ideal L9, idea, Weilai, Weilai ET7, Tucki

    2015年前后,恩智浦汽車芯片廠商向納瓦電子等少數本土企業開放77GHz CMOS毫米波雷達芯片,國產毫米波雷達之旅開始。2016年,TI向任意客戶全面開放77GHz CMOS毫米波雷達芯片,引發了車載毫米波雷達的第一波創業熱潮。

    轉眼間,國產毫米波雷達走過了前五年。隨著智能駕駛系統水平的不斷提高,智能駕駛系統越來越依賴毫米波雷達傳感器,這也對毫米波雷達本身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恩智浦半導體廠商通過在車載毫米波雷達芯片領域的持續布局,率先推出更高性能的成像毫米波雷達芯片,開始了新一輪車載毫米波雷達——成像毫米波雷達的量產競爭。

    可以說,國產車載毫米波雷達的發展史,也是毫米波雷達芯片不斷迭代的歷史。

    正是在這種預期下,納瓦電子在著力提升自身技術實力的同時,一直與主流毫米波雷達芯片廠商保持密切合作。基于此,納瓦電子先后推出多款角度雷達和前向雷達量產產品,并布局L3、L4自動駕駛應用的高精度成像毫米波雷達,與多家主流車企達成定點合作,成功成為國內汽車毫米波雷達供應商第一陣營。

    基于平臺推進毫米波雷達批量生產

    納瓦電子的前向毫米波雷達、角度雷達、成像毫米波雷達都已經量產。針對中國不同層次的多樣化需求,納瓦布局了恩智浦、TI、加特蘭德三大平臺,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對價格和性能的需求。

    Ideal L9, idea, Weilai, Weilai ET7, Tucki

    納瓦電子CEO李建林,圖片來源:蓋世汽車

    “現在國內客戶的車型非常多樣,這就要求我們的產品也要多樣化,才能更好地匹配市場需求。”最近,納瓦電子公司首席執行官李建林在接受加斯帕爾采訪時說。也許在很多人看來,維持產品多不好,但不可否認的是,一個成長中的企業,如果沒有多元化的產品,往往很難有更多的客戶。

    對于前向雷達,納瓦電子推出了兩代前向77GHz毫米波雷達產品,NOVA77GF-B和NOVA77GF-B PLUS,分別基于恩智浦S32R274+TEF8102和S32294+TEF8102。其中NOVA77GF-B PLUS的最大探測距離為220m,最大探測距離為45°,距離分辨率為0.4 m,角度分辨率為3.5°,今年已經在Q1量產。

    有一個……相對豐富的角度雷達類型。對于以上三個平臺,納瓦電子都有相應的解決方案,目前還在迭代升級中。其中,基于TI平臺的最新一代角度雷達采用AWR2944方案,最大探測距離120m,測角范圍75°,距離分辨率0.2m,角度分辨率6°,已于今年2月正式量產。

    最新角度雷達Calterah方案采用加特蘭德CAL77S244-AE SoC方案,最大探測距離110m,測角距離75°,距離分辨率0.45m,角度分辨率4.6°。今年2月也正式生產。

    Ideal L9, idea, Weilai, Weilai ET7, Tucki

    圖片來源:納瓦電子

    李建林指出,納瓦電子在角度雷達方面的解決方案之所以更加多樣化,主要是因為市場對角度雷達的需求更大。根據相關分析數據,市面上很多L2+輔助駕駛方案都是用5R1V設計的,也就是四個角度雷達+一個前向雷達,或者6R1V,后面跟著一個后向雷達,導致對角雷達的需求是前向雷達的數倍。

    事實上,不僅僅是納瓦電子,很多本土企業在車載雷達的布局上都是以角度雷達為出發點。相比之下,前向雷達的需求相對較小,對各項性能指標和芯片利用率的要求高于角度雷達,本土企業相對較少。由此看來,納瓦電子其實是國內為數不多的能夠成功實現車載前向雷達量產的企業。

    除了傳統的車載雷達,納瓦電子也在推進新一代成像雷達的研發。據李建林介紹,納瓦電子已經規劃了兩種成像雷達產品,一種是6射和8射,既可以作為角度雷達,也可以作為前向雷達,另一種是12射和16射,主要針對前向雷達。

    基于這兩款產品,納瓦電子的目標是幫助主機廠構建5R1V的整體成像解決方案,可應用于L3和L4高級自動駕駛系統的研發。其中前者已經處于量產狀態,正在和汽車廠進行測試。后者計劃今年年底實現量產,預計明年開始量產應用,與目前L3+高階自動駕駛推進節奏基本一致。

    就產品性能而言,納瓦電子6發8收成像雷達最遠探測距離可達320m,距離分辨率0.35m,3dB水平波束寬度小于1.6,方位精度0.1,3dB仰角波束寬度小于2.4,仰角精度0.2。點云數據相當于多線激光雷達,達到32000 pts/s,可以識別180米外類似易拉罐的10cm高的靜態物體,整體性能堪比某國際廠商的12T16R成像雷達。

    Ideal L9, idea, Weilai, Weilai ET7, Tucki

    圖片來源:納瓦電子

    “由于Nava采用的是成像雷達專用處理器,內置SPT雷達信號加速單元,可以實現雷達信號從1D FFT到2D FFT,再從3D FFT到CFAR數據信號的加速。”李建林解釋道。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專用雷達芯片的價格往往高于單個SOC雷達芯片,但由于加入了特殊的硬件加速器,可以更好地發揮芯片的性能,最終使產品具有更高的性價比。

    他認為這將是未來車載毫米波雷達的主流趨勢,即車載雷達的終極PK將是處理器的先進性和專用性。毫米波雷達廠商要想贏得最后的勝利,高處理能力的專用芯片必不可少,而這也將是納瓦電子的長遠選擇。

    “由于成像雷達的性能與通道數和天線面積成正相關,理論上通道越多,雷達性能越高,但一輛乘用車上雷達的安裝空間有限。當天線進化到一定程度,就沒辦法再增加了。這時候就只能靠處理器的提升了……能力。”李建林說道。總之,未來毫米波雷達選擇一個好的處理器平臺尤為關鍵。

    車載雷達的競爭就是時間沉淀的競爭。

    在機載毫米波雷達航跡上,已經擁有9款量產產品的納瓦電子無疑令人羨慕。但要知道,Nava花了將近5年的時間才量產了第一款產品,背后的困難可想而知。

    “在判斷毫米波雷達的性能時,人們經常使用這些指標,如探測距離、FOV、分辨率等。,但其實好的雷達應該有更高的數據穩定性和一致性,各方面指標相對均衡,數據穩定性高。”李建林說。

    但這并不容易。在他看來,要做好車載毫米波雷達,必須具備三個要素:一是團隊本身要有微波通信和算法的基因;其次,要對汽車電子有深入的了解;再者,一定要懂DFM的設計和制造,能夠通過工程化和不斷迭代制造出高可靠性的設計,形成閉環業務。

    “也許這些東西本身看起來并不難,但是如果組合在一起,什么都做好了,那就難了,需要很長時間的沉淀。”李建林指出。

    一個典型的生產挑戰是,一般的汽車電子產品在經過SMT貼裝和各種整車規格驗證測試后,已經基本完成了80%~90%的工藝。但如果是毫米波雷達產品,只完成了10%~20%的工序,30%~40%是PCB、天線、外殼、整機裝配、一致性檢測工序,即使這些都完成了。

    這樣,研制一款車載規格的毫米波雷達至少需要5年時間,包括大量的工程測試和幾次非量產迭代,才能不斷提高毫米波雷達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一致性。“企業聲譽非常重要。一個企業做不好口碑很容易,做好口碑很難,而且中國有那么多優質客戶,所以我們給客戶的產品必須是高可用、高可靠的。”李建林指出。

    Ideal L9, idea, Weilai, Weilai ET7, Tucki

    圖片來源:納瓦電子

    就是這樣嚴格的產品理念,使得納瓦電子的第一款產品是在2015年研發的,直到2018年才正式量產。但從2020年開始,納瓦電子的“創新”速度明顯加快,基本上每年都會迭代2~3款新品,而這種“快”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之前五六年的積累和沉淀。

    在這個過程中,納瓦電子與恩智浦、TI、加特蘭德等芯片廠商的緊密合作也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使其比同類企業提前兩年獲得了芯片廠R&D工程樣品的R&D資源支持。同時,還有投資方的協同支持,也為納瓦電子加速毫米波雷達落地提供了關鍵助力。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整車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OEM產品的迭代速度不斷加快,對零部件廠商的快速響應和合作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這對于在車載毫米波雷達領域長期沒有入駐的企業來說,其實是非常不友好的。

    “因為車廠要求你跑得快,但是如果你沒有沉淀,你跑不快。從這個角度來說,車載毫米波雷達企業之間的競爭,說到底就是時間沉淀的競爭。國產車載毫米波雷達航跡經歷了前五年的考驗,剩下的公司不多,未來五年更少。”基于在汽車毫米波雷達和汽車電子領域近20年的工作經驗,以及近10年的創業經驗,李建林總結道。

    “聚焦”車載雷達,目標成為局部TOP1。

    在國內車載毫米波雷達大賽第一階段,納瓦電子的表現并不亮眼。特別是基于多元化的產品組合,納瓦電子不僅可以向主機廠供應單一毫米波雷達產品,還可以提供整體封裝解決方案,因此正在成為越來越多車企的首選。

    以前由于毫米波雷達在整車上的承載能力較低,汽車廠商對供應商的整合要求不高。然而,隨著自動駕駛的快速發展,自行車搭載的毫米波雷達越來越多。為了便于開發和管理,越來越多的汽車制造商開始選擇相同的角度雷達和前向雷達供應商。“從去年開始,當客戶采用5R1V設計時,他們會更積極地選擇Nava。”李建林說。

    Ideal L9, idea, Weilai, Weilai ET7, Tucki

    圖片來源:納瓦電子

    但納瓦電子顯然不滿足于此,而是瞄準了車載毫米波雷達更大的增量空間。根據相關分析數據,作為毫米數-……自行車的ve雷達從L2的1-3增加到L4的5-6,自行車的價值預計從L2的87美元增加到L4的490美元。未來3-5年,國內車載毫米波雷達市場規模有望增長40%左右,2023年有望突破200億元,2025年進一步增長至263億元。

    但從供應端來看,由于R&D門檻高,車載毫米波雷達量產,現階段真正能實現車載毫米波雷達大規模商用的企業還是很少,即使有國外巨頭,也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供應缺口還很大。

    看到這一點,李建林指出,納瓦電子未來將繼續培育車載毫米波雷達,因此納瓦正在積極規劃下一代乃至下一代車載毫米波雷達的研發。

    與之前單一的雷達解決方案不同,李建林透露,Nava將從客戶的角度考慮如何基于他們的自動駕駛系統優化毫米波雷達的性能。“比如如何充分發揮毫米波雷達在域控系統中的性能,如何將毫米波雷達與視覺、激光雷達更好地融合,這是我們未來要做的事情。”

    由于單個攝像頭、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都有各自的傳感缺陷,目前來看,基于多傳感器融合的傳感方案將是自動駕駛向更高層次演進的主流路線,比如蔚來ET7、小鵬G9、理想L9、智記L7、威馬M7等新車,配置的傳感器數量達到了30個左右,包括5個毫米波雷達,10多個攝像頭和激光雷達。在如此復雜的系統中,毫米波雷達需要什么特性,有什么問題可以幫助汽車制造商和自動駕駛公司滿足,企業需要有更多的全球視野。

    產能的不斷擴大也是納瓦電子下一步的工作重點。特別是自身的產能本身也關系到產品一致性的控制,讓企業能夠自始至終的控制產品質量,將決定企業未來的成長空間。此前,納瓦電子已在上海嘉定建成兩條77GHz毫米波雷達自動化生產線,年產能108萬臺,并成功獲得IATF16949/ISO9001:2015體系認證,正式形成大規模交付和裝載的商業閉環。

    Ideal L9, idea, Weilai, Weilai ET7, Tucki2

    圖片來源:納瓦電子

    李建林透露,未來一年半,納瓦電子將在上海嘉定虹橋的北納瓦總部大樓新增18條生產線,力爭2023年底實現年產能1800萬臺。“這些產能是為了將來客戶量產做準備。只有先在R&D投資,生產,產能,才能承接更多的客戶,而不是和客戶一起準備,那就晚了。"

    為此,納瓦電子即將完成B輪融資,計劃明年完成C輪融資,2024年登陸科技版。與許多其他企業不同,納瓦電子非常重視投資者和納瓦在融資過程中的協同作用。“我們希望投資Nava的公司能夠深入了解這個行業。他們可以在納瓦真正地合作和相互授權,而不是簡單地提供資金支持。”

    納瓦電子的目標是在中國贏得30%以上的市場份額。“在Nava成為車載毫米波雷達領域的TOP1供應商之前,我們將繼續增加投資,做到最好,而不是最好。”談到長期發展目標,李建林說。其中,今年納瓦電子的目標是進一步聚焦高精度成像毫米波雷達和超遠程相控陣雷達,聚焦未來3-5年能夠突破L3到L4的重點汽車客戶,為成為該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打下堅實基礎。"

    由于單個攝像頭、毫米波雷達和激光雷達都有各自的感知缺陷,目前,基于多傳感器融合的感知方案將是自動駕駛向高性能進化的主流路線……她的水平,比如蔚來ET7,小鵬G9,理想L9,智記L7,威馬M7等新車,配置的傳感器數量達到了30個左右,包括5個毫米波雷達,10多個攝像頭和激光雷達。在如此復雜的系統中,毫米波雷達需要什么特性,有什么問題可以幫助汽車制造商和自動駕駛公司滿足,企業需要有更多的全球視野。

    產能的不斷擴大也是納瓦電子下一步的工作重點。特別是自身的產能本身也關系到產品一致性的控制,讓企業能夠自始至終的控制產品質量,將決定企業未來的成長空間。此前,納瓦電子已在上海嘉定建成兩條77GHz毫米波雷達自動化生產線,年產能108萬臺,并成功獲得IATF16949/ISO9001:2015體系認證,正式形成大規模交付和裝載的商業閉環。

    Ideal L9, idea, Weilai, Weilai ET7, Tucki2

    圖片來源:納瓦電子

    李建林透露,未來一年半,納瓦電子將在上海嘉定虹橋的北納瓦總部大樓新增18條生產線,力爭2023年底實現年產能1800萬臺。“這些產能是為了將來客戶量產做準備。只有先在R&D投資,生產,產能,才能承接更多的客戶,而不是和客戶一起準備,那就晚了。"

    為此,納瓦電子即將完成B輪融資,計劃明年完成C輪融資,2024年登陸科技版。與許多其他企業不同,納瓦電子非常重視投資者和納瓦在融資過程中的協同作用。“我們希望投資Nava的公司能夠深入了解這個行業。他們可以在納瓦真正地合作和相互授權,而不是簡單地提供資金支持。”

    納瓦電子的目標是在中國贏得30%以上的市場份額。“在Nava成為車載毫米波雷達領域的TOP1供應商之前,我們將繼續增加投資,做到最好,而不是最好。”談到長期發展目標,李建林說。其中,今年納瓦電子的目標是進一步聚焦高精度成像毫米波雷達和超遠程相控陣雷達,聚焦未來3-5年能夠突破L3到L4的重點汽車客戶,為成為該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打下堅實基礎。

    標簽:理想L9理念蔚來蔚來ET7小鵬

    汽車資訊熱門資訊
    特斯拉股價周四大漲 空頭大軍虧掉10億美元

    7月22日電,特斯拉發布的業績強于預期,周四股價上漲10的同時,有一部分人卻輸得一塌糊涂:那就是唱衰特斯拉的空頭大軍。特斯拉是全球做空最多的股票,空頭頭寸占流通股數量的比例近3。

    1900/1/1 0:00:00
    盧放不再兼CTO 嵐圖汽車高管團隊大調整

    7月19日晚間,東風公司旗下媒體平臺“東風頭條”發布消息稱,7月18日,嵐圖汽車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嵐圖汽車”)、東風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別召開干部大會,宣布領導班子成員調整決定。

    1900/1/1 0:00:00
    安倍晉三的"氫國夢" 日本氫能的推銷員

    本文,我們將拋開立場,只談汽車和新能源。2022年7月8日,67歲的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在奈良街頭的演說中被擊倒在地,后不治身亡。

    1900/1/1 0:00:00
    大空間、超舒適,“珠峰”架構賦能全新第三代榮威RX5/eRX5

    分享上汽斥資150億打造的“珠峰”架構為全新第三代榮威RX5eRX5帶來“大帶寬、超舒適、全動力、高操控、超安全”的核心優勢。

    1900/1/1 0:00:00
    EV晨報 | 大眾官方確認將推出ID.Buzz GTX車型;規劃年產能129GWh,SK On與福特合資電池公司正式啟動

    1、大眾官方確認將推出IDBuzzGTX車型據外媒體報道,大眾官方已確認將推出IDBuzzGTX車型,早在今年6月大眾汽車曾表示,每個ID系列將來都會有自己的GTX車型,從ID

    1900/1/1 0:00:00
    美參議院初步投票通過芯片法案,全球主要經濟體補貼建廠圖譜

    持續近兩年的芯片短缺在俄烏沖突等黑天鵝事件的影響下,目前還沒有見底的跡象,這也讓全球主要經濟體開始了一輪芯片領域的“補貼競賽”,各主要芯片企業也紛紛開足馬力在各國新建晶圓廠。

    1900/1/1 0:00:00
    幣安下載官方app安卓歐意交易所APP下載
    亚洲欧美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