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8年4月,中國動力電池總產能為200GWh,與2016年底相比增加了110GWh。2016-2017年是國內動力電池建設的熱潮。2015年,新能源汽車行業出現了裝機熱潮,一度出現動力電池容量不足的現象。此外,2015年,新能源汽車補貼較高,原材料成本并未大幅上漲。因此,2015年動力電池的盈利能力較高,毛利率普遍超過30%。在高毛利和巨大市場發展空間的吸引下,新增了一批新進入者(集團公司、上市公司、原數字鋰電池企業等),啟動了動力電池產能建設。此外,老牌動力電池企業也加快了產能布局。
根據GGII的數據,2015年至2017年,國內有30多家動力電池企業成立,其產能規劃一般為6~10千瓦時,建設分為三期。目前,第一階段建設已基本完成。
2017年,全國動力電池出貨量為44.5GWh,產量超過50GWh,產能利用率不到40%。國內動力電池已經呈現出逃逸序列的趨勢。2018年,國內動力電池行業發生了巨大變化。首先,新能源汽車補貼持續下降,迫使動力電池價格大幅下降。目前,電力系統價格為1.2~1.4元/Wh,較2017年初下降近30%。此外,三元材料價格較2017年初大幅上漲4萬~6萬/噸,推動動力電池成本居高不下。動力電池毛利潤受雙重因素影響有所下降,行業整體保持在20%~25%。第二,企業之間的分化加劇。從出貨量來看,一二線梯隊企業與三四線企業的差距顯而易見,即三四線企業獲得訂單的難度更大。三是補貼門檻提高,終端對動力電池的要求提高,缺乏研發實力和產品質量難以持續提升的電池企業產能無法應用。總體來看,2018年動力電池環節呈現盈利能力下降、訂單集中、業績持續改善、差異化加速、不同種類原材料價格波動等趨勢。在我國動力電池產能整體利用率較低的情況下,GGII調查分析認為,2018年動力電池行業整體擴容積極性不高,新增產能規模將低于2016-2017年。預計全年總產能將增加60-65 GWh,有效產能將增加70-80 GWh,這比總產能要大,因為2017年的部分產能正在逐步釋放,也就是說,達到設計產能需要一定的緩沖時間。2018年動力電池擴產將具有以下特點:擴產主體明確,大型企業和新進入者是擴產主力軍。截至2018年4月,中國有近120家動力電池企業(包括在建企業),其中年產能超過1吉瓦的占70%以上,年產能超過8吉瓦的不到5%,2-8吉瓦的超過20%,屬于中等梯隊企業。2018年,由于資金壓力和訂單不確定,中間梯隊企業的擴張整體收緊,需要將更多資金和企業精力投入到產品研發和客戶開發中。當然,仍有一些處于中間梯隊的企業,總產能較小,發展勢頭良好,將繼續擴大生產,例如天津和鵬輝。2018年,主要有三種力量是擴張的主要力量。一種是已經取得一定市場份額并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它需要不斷擴大生產以滿足……
e 2020年及以后客戶的需求。這類代表性企業包括CATL、孚能、比亞迪、國軒等。第二類企業是成立于2016~2017年的電池企業,需要建設一期產能,如瑞普能源、塔菲爾、華鼎國聯等。第三類企業是需要多技術開發來構建另一種形態的電池產能的企業,如湖北猛獅、江蘇遠東福斯特、立信等。三類企業中,第一類企業的投資規模較大,單期新增產能為4~10千瓦時。2015-2016年,中國許多新進入者以18650氣缸為入口,極大地提高了生產能力。18650已經商業化30多年了。在日本和韓國企業的推動下,它實現了高自動化、相對較低的進入門檻和更快的工期,因此成為2015~2016年新進入者的首選。隨著從韓國進口的全自動18650生產線,中國18650動力電池的日產能已超過1200萬個,遠遠大于需求,因此將加緊擴張。圓柱形動力電池自動化程度高、能量密度高、成本低,但其封裝復雜、循環壽命短、快速充電性能差,因此目前主要用于微型車和物流車,而a級及以上車輛的裝載能力仍然很小。從短期來看,國內公交公司更喜歡方形或柔性電池,因此在2017年,一些圓柱形電池公司開始布局其他形狀的動力電池。
建設能力主要分布在華東地區和華北地區。作為汽車的核心零部件,圍繞汽車企業建廠的趨勢顯而易見。華南地區發展3C電子和數字家電,但汽車行業不如華東地區發達。從新動力造車企業的產能布局來看,它們也集中在華東地區,因此動力電池的擴張仍主要在華東和華北地區。
從2018年動力電池擴張的特點來看,動力電池擴張更有針對性,體現在技術路線和產品定位上;動力電池行業的整體擴張已經變得謹慎;
生產的區域擴張更加明確,并進一步圍繞汽車工廠進行建設。截至2018年4月,中國動力電池總產能為200GWh,與2016年底相比增加了110GWh。2016-2017年是國內動力電池建設的熱潮。2015年,新能源汽車行業出現了裝機熱潮,一度出現動力電池容量不足的現象。此外,2015年,新能源汽車補貼較高,原材料成本并未大幅上漲。因此,2015年動力電池的盈利能力較高,毛利率普遍超過30%。在高毛利和巨大市場發展空間的吸引下,新增了一批新進入者(集團公司、上市公司、原數字鋰電池企業等),啟動了動力電池產能建設。此外,老牌動力電池企業也加快了產能布局。
根據GGII的數據,2015年至2017年,國內有30多家動力電池企業成立,其產能規劃一般為6~10千瓦時,建設分為三期。目前,第一階段建設已基本完成。
2017年,全國動力電池出貨量為44.5GWh,產量超過50GWh,產能利用率不到40%。國內動力電池已經呈現出逃逸序列的趨勢。2018年,國內動力電池行業發生了巨大變化。首先,新能源汽車補貼持續下降,迫使動力電池價格大幅下降。目前,電力系統價格為1.2~1.4元/Wh,較2017年初下降近30%。此外,三元材料價格較2017年初大幅上漲4萬~6萬/噸,推動動力電池成本居高不下。動力電池毛利潤受雙重因素影響有所下降,行業整體保持在20%~25%。第二,企業之間的分化加劇。從出貨量來看,一二線梯隊企業與三四線企業的差距顯而易見,即三四線企業獲得訂單的難度更大。三是補貼門檻提高,終端對動力電池的要求提高,缺乏研發實力和產品質量難以持續提升的電池企業產能無法應用。總體來看,2018年動力電池環節呈現盈利能力下降、訂單集中、業績持續改善、差異化加速、不同種類原材料價格波動等趨勢。在我國動力電池產能整體利用率較低的情況下,GGII調查分析認為,2018年動力電池行業整體擴容積極性不高,新增產能規模將低于2016-2017年。預計全年總產能將增加60-65 GWh,有效產能將增加70-80 GWh,這比總產能要大,因為2017年的部分產能正在逐步釋放,也就是說,達到設計產能需要一定的緩沖時間。2018年動力電池擴產將具有以下特點:擴產主體明確,大型企業和新進入者是擴產主力軍。截至2018年4月,中國有近120家動力電池企業(包括在建企業),其中年產能超過1吉瓦的占70%以上,年產能超過8吉瓦的不到5%,2-8吉瓦的超過20%,屬于中等梯隊企業。2018年,由于資金壓力和訂單不確定,中間梯隊企業的擴張整體收緊,需要將更多資金和企業精力投入到產品研發和客戶開發中。當然,仍有一些處于中間梯隊的企業,總產能較小,發展勢頭良好,將繼續擴大生產,例如天津和鵬輝。2018年,主要有三種力量是擴張的主要力量。一個是企業已經實現了……
具有一定的市場份額和一定的規模。它需要不斷擴大生產,以滿足2020年及以后客戶的需求。這類代表性企業包括CATL、孚能、比亞迪、國軒等。第二類企業是成立于2016~2017年的電池企業,需要建設一期產能,如瑞普能源、塔菲爾、華鼎國聯等。第三類企業是需要多技術開發來構建另一種形態的電池產能的企業,如湖北猛獅、江蘇遠東福斯特、立信等。三類企業中,第一類企業的投資規模較大,單期新增產能為4~10千瓦時。2015-2016年,中國許多新進入者以18650氣缸為入口,極大地提高了生產能力。18650已經商業化30多年了。在日本和韓國企業的推動下,它實現了高自動化、相對較低的進入門檻和更快的工期,因此成為2015~2016年新進入者的首選。隨著從韓國進口的全自動18650生產線,中國18650動力電池的日產能已超過1200萬個,遠遠大于需求,因此將加緊擴張。圓柱形動力電池自動化程度高、能量密度高、成本低,但其封裝復雜、循環壽命短、快速充電性能差,因此目前主要用于微型車和物流車,而a級及以上車輛的裝載能力仍然很小。從短期來看,國內公交公司更喜歡方形或柔性電池,因此在2017年,一些圓柱形電池公司開始布局其他形狀的動力電池。
建設能力主要分布在華東地區和華北地區。作為汽車的核心零部件,圍繞汽車企業建廠的趨勢顯而易見。華南地區發展3C電子和數字家電,但汽車行業不如華東地區發達。從新動力造車企業的產能布局來看,它們也集中在華東地區,因此動力電池的擴張仍主要在華東和華北地區。
從2018年動力電池擴張的特點來看,動力電池擴張更有針對性,體現在技術路線和產品定位上;動力電池行業的整體擴張已經變得謹慎;生產的區域擴張更加明確,并進一步圍繞汽車工廠進行建設。
福特與美國Postmates合作測試一款自動駕駛車輛,這也許證明了自動化科技成為了美食家的最佳用途之一。
1900/1/1 0:00:00截至2018年4月,中國動力電池總產能200GWh,較2016年底增加110GWh,20162017年是國內動力電池建設熱潮。2015年新能源汽車行業出現搶裝潮,一度出現動力電池產能不足現象。
1900/1/1 0:00:00研究人員稱,一種針對交通算法的新型攻擊會使得網聯車謊報車輛的位置和速度信息,因而對智能城市和交通狀況構成威脅,比如造成嚴重交通堵塞。
1900/1/1 0:00:00作為日本最大的汽車制造商,豐田已與Uber和亞馬遜等技術集團建立了合作關系,但也承諾不會脫離其制造業基礎。
1900/1/1 0:00:00今年2月13日,財政部等四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調整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財建201818號),該通知規定,從2018年2月12日至2018年6月11日為新政過渡期,
1900/1/1 0:00:00造車新勢力廣開合作大門已經成為趨勢,尤其是和傳統車企的關系,悄然間已經從高喊顛覆變為期待合作。日前,已經有資本雄厚的大股東加持的合眾汽車,同樣透露出將走業內合作路徑的意圖。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