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引發的無人駕駛汽車浪潮已成為近年來科技界最熱門的話題之一,也成為除電動汽車之外的汽車行業最熱門話題。然而,即使無人駕駛汽車蓬勃發展,汽車品牌的老板們也對谷歌領導的計劃不感興趣。盡管谷歌在2015年正式推出了其首款無人駕駛汽車,但他們仍在忙于自己的無人駕駛概念車。
傳統汽車工廠的反應
盡管谷歌無人駕駛汽車部門主管Chris Urmson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谷歌正在與多家制造商聯系,以促進他們生產谷歌無人駕駛車,并預計在五年內投入生產。盡管烏爾姆森本人持樂觀態度,但在所有的汽車工廠中,除了幾乎破產的通用汽車之外,其他公司似乎都在愚弄谷歌。
據路透社報道,(谷歌)的方向與車廠的長期發展之間的沖突在于谷歌傳統車廠缺乏耐心,后者雄心勃勃地想一次性推出一款完全無人駕駛的汽車。“在某種程度上,谷歌太傲慢了。他們只有‘我知道我在做什么,所以請與我們合作’的心態。另一位與谷歌談判的車廠代表說,”我們認為你只有一點知識。此外,我們不會支持這項計劃,因為如果這項計劃發生任何事情,我們將遭受重大損失。
如果沒有谷歌的幫助,一家傳統的汽車工廠能生產無人駕駛汽車嗎?別提特斯拉,它一直在街上行駛。至少在最近幾年,傳統汽車工廠已經開發了很多無人駕駛概念車。盡管《福布斯》表示,傳統汽車制造商可以在沒有谷歌幫助的情況下制造自己的無人駕駛汽車,但歐洲傳統汽車制造商仍然必須購買HERE Map進行無人駕駛,寶馬必須與百度合作,這意味著傳統汽車制造商即使擁有足夠的技術,也需要互聯網公司的幫助。當我們看到寶馬寧愿找一個學位,或者花錢買一張地圖,也不愿與谷歌合作時,這代表著傳統車廠不熱衷于無人駕駛,或者應該說它不熱衷于谷歌式的無人駕駛。
某人的無人駕駛
制造商想要什么樣的無人駕駛汽車?它被稱為“載人無人駕駛”或“自動駕駛”。雷克薩斯副總裁Mark Templin表示:
大多數人認為“自動駕駛”是“無人駕駛”的代名詞。但在雷克薩斯,這只是故事的一部分。。。我們認為駕駛員必須始終參與汽車的操作。然而,我們的使命不是自己開車,而是汽車配備了智能輔助駕駛設備,可以隨時關注路況,確保駕駛安全。
雷克薩斯將這項技術稱為“駕駛員輔助技術”,而這一技術概念也是目前傳統汽車工廠的主流理念,但這種“有人駕駛”的無人駕駛汽車實際上與“無人駕駛”的無人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事實上,傳統車廠和谷歌都有能力滿足狹義的“自動駕駛”,但它們之間最大的區別在于“人在汽車中的角色”(上圖)。盡管傳統車廠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谷歌式的完全無人駕駛,但他們認為有必要為人為干預留出空間。他們認為人類應該有自由選擇的權利:計算機應該完全控制駕駛權,或者計算機應該部分干預以幫助人類駕駛。
但谷歌的想法是最大限度地將人類排除在“駕駛”之外:
人類可以通過計算機向汽車發出指令:例如,確定路徑,以速度優先的方式前進,甚至讓汽車自動找到特定位置附近的停車位;
然而,人類不能直接干擾汽車的運行:例如,當他們看到前面有一輛車時,司機的腎上腺素上升,油門全開以超車。
自始至終,問題都是“無人駕駛的原罪”:人。
“無名小卒”的社會桎梏
人類是非常奇怪的生物。在一些調查中,即使他們的駕駛記錄很差,他們仍然覺得自己是“車神”,錯總是“別人”,所以谷歌的想法在純理論上是非常合理的。當我們能夠消除人性的不確定性時,實際上有很多好處:例如,我們可以改善交通擁堵,減少油耗。想想看:當我們能夠擺脫“人”時,就不會再有非法賽車,不會再有隨機切線,也不會再有本地汽車占據快線。我們的流量將大大提高,這就是為什么谷歌強調“無人駕駛比有人駕駛更安全”。
理想是豐滿的,但現實仍然是單薄的。只要我們看看維基百科的“無人駕駛汽車”專欄,就可以看到無人駕駛汽車面臨著很多阻力。毫無疑問,實際上存在許多技術障礙,這也是谷歌最關心的部分。但也因為谷歌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如何從技術上把人類從駕駛座上趕走,它忽略了:
坐在駕駛座上的人會帶來很多麻煩,但不坐在駕駛位上的人則會帶來“更多”麻煩。
技術是谷歌的強項,但他們在技術之外的問題上一直存在不足,無論是專利、版權還是隱私,這總是引起很多爭議。事實上,無人駕駛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僅導致職業司機失業的問題就可能會讓許多政客感到緊張,或者他們可能會給你立法禁令。谷歌的回應一直是一項銀彈政策:在過去的2015年,谷歌花費了1600多萬美元游說世界各地的政府,去年,谷歌試圖花費500萬美元游說無人駕駛行業。
誰承擔法律責任?
問題是,一些法律問題不能僅靠游說政府來解決。最困擾傳統汽車工廠的法律問題不是政府是否會批準無人駕駛汽車,而是誰將為無人駕駛汽車的事故負責?數據顯示,即使在無人駕駛(SAE 3)的人為干預情況下,汽車工廠也必須承擔重大責任。
這對汽車工廠來說是致命的“關鍵責任”。
當一輛汽車因汽車工廠的問題而發生嚴重事故時,涉事汽車工廠的賠償金額很可能是天文數字:2009年,加利福尼亞州發生了一起致命的交通事故,責任落在了豐田身上,最終引發了大規模回收,并導致豐田損失超過20億美元。當然,豐田在事件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這只是一起個別事件,對豐田的影響只是短期的,損害有限。然而,假設無人駕駛汽車發生嚴重事故后,每一次事故也可能構成車廠的罪責:你知道,2014年美國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數高達32675人,即使無人駕駛汽車的安全性能大大減少了事故,也會給車廠帶來嚴重而長期的壓力。
更重要的是,說:發生致命事故沒關系。。。只有3萬人,但美國“每天”都應該有數百萬張非法門票被舉報。嗯,自動駕駛可以大大降低報票率;但是,即使每天有一千多張罰單,這一切都會成為汽車工廠的責任嗎?消費者會急于向汽車工廠提起訴訟嗎?看看谷歌在專利訴訟中根本無法幫助其合作伙伴的例子,汽車工廠會令人不寒而栗嗎?
人類內心的原始欲望
更嚴重的問題不一定是法律,而是人們自己。商用車轉向無人駕駛可能會導致職業司機失業;
但如果你在普通消費汽車中轉向無人駕駛,失業的可能是汽車工廠本身。
到目前為止,汽車已經不再是一種簡單的交通工具,而是演變成一種生活態度和一種樂趣。法拉利不是交通工具,而是激情;寶馬不是一個工具,而是“給我帶來女人”。因此,在對CES的觀察中,Mashable發現,汽車制造商認為“自動駕駛”是消費者的一個賣點,但他們仍然要為消費者準備“另一輛車”才能玩得開心。
當許多報道指出汽車市場飽和時,汽車制造商只能讓用戶更頻繁地更換汽車。此時,“駕駛感受”是換車的最大動力:2012年,豐田推出了新一代凱美瑞,但它原本是高管們舒適的座駕,成為了汽車媒體眼中的“駕駛者座駕”。豪華汽車品牌寶馬的推廣也從之前的“a Company of Idea”回歸到了最早的終極駕駛機器,這表明在汽車行業飽和的情況下,“駕駛感受”對傳統汽車制造商來說是多么重要。
因為人類有一種原始的控制欲,而駕駛是它的重要表現之一。
但無人駕駛汽車最大的問題是,它直接將汽車從“感覺”降級為“工具”。也許當無人駕駛汽車剛剛推出時,銷量會大幅增長,但在狂熱之后,很容易難以為繼:當你再也感受不到汽車給你的駕駛樂趣時,你會反復更新你的“出租車”嗎?當谷歌通過無人駕駛汽車獲得大量用戶數據時,傳統汽車制造商只能哭了。
保守還是傲慢?
這不是谷歌第一次試圖放棄未來的計劃,吸引其他供應商合作;
但除了Android,包括Chrome OS、Android one和Google Play Edition,幾乎所有這些都無法得到大多數制造商的認可,谷歌無人駕駛汽車也不例外。
谷歌是一家科技公司,他們更關注“技術”而不是“人”:在一定程度上,谷歌在愿景上是領先的,在某種程度上,他們的進步也讓他們變得傲慢,無視合作伙伴的困難,強行推行過于超前的計劃。正因為如此,谷歌的“駕駛座滅絕計劃”似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谷歌引發的無人駕駛汽車浪潮已成為近年來科技界最熱門的話題之一,也成為除電動汽車之外的汽車行業最熱門話題。然而,即使無人駕駛汽車蓬勃發展,汽車品牌的老板們也對谷歌領導的計劃不感興趣。盡管谷歌在2015年正式推出了其首款無人駕駛汽車,但他們仍在忙于自己的無人駕駛概念車。
傳統汽車工廠的反應
盡管谷歌無人駕駛汽車部門主管Chris Urmson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谷歌正在與多家制造商聯系,以促進他們生產谷歌無人駕駛車,并預計在五年內投入生產。盡管烏爾姆森本人持樂觀態度,但在所有的汽車工廠中,除了幾乎破產的通用汽車之外,其他公司似乎都在愚弄谷歌。
據路透社報道,(谷歌)的方向與車廠的長期發展之間的沖突在于谷歌傳統車廠缺乏耐心,后者雄心勃勃地想一次性推出一款完全無人駕駛的汽車。“在某種程度上,谷歌太傲慢了。他們只有‘我知道我在做什么,所以請與我們合作’的心態。另一位與谷歌談判的車廠代表說,”我們認為你只有一點知識。此外,我們不會支持這項計劃,因為如果這項計劃發生任何事情,我們將遭受重大損失。
如果沒有谷歌的幫助,一家傳統的汽車工廠能生產無人駕駛汽車嗎?別提特斯拉,它一直在街上行駛。至少在最近幾年,傳統汽車工廠已經開發了很多無人駕駛概念車。盡管《福布斯》表示,傳統汽車制造商可以在沒有谷歌幫助的情況下制造自己的無人駕駛汽車,但歐洲傳統汽車制造商仍然必須購買HERE Map進行無人駕駛,寶馬必須與百度合作,這意味著傳統汽車制造商即使擁有足夠的技術,也需要互聯網公司的幫助。當我們看到寶馬寧愿找一個學位,或者花錢買一張地圖,也不愿與谷歌合作時,這代表著傳統車廠不熱衷于無人駕駛,或者應該說它不熱衷于谷歌式的無人駕駛。
某人的無人駕駛
制造商想要什么樣的無人駕駛汽車?它被稱為“載人無人駕駛”或“自動駕駛”。雷克薩斯副總裁Mark Templin表示:
大多數人認為“自動駕駛”是“無人駕駛”的代名詞。但在雷克薩斯,這只是故事的一部分。。。我們認為駕駛員必須始終參與汽車的操作。然而,我們的使命不是自己開車,而是汽車配備了智能輔助駕駛設備,可以隨時關注路況,確保駕駛安全。
雷克薩斯將這項技術稱為“駕駛員輔助技術”,而這一技術概念也是目前傳統汽車工廠的主流理念,但這種“有人駕駛”的無人駕駛汽車實際上與“無人駕駛”的無人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事實上,傳統車廠和谷歌都有能力滿足狹義的“自動駕駛”,但它們之間最大的區別在于“人在汽車中的角色”(上圖)。盡管傳統車廠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谷歌式的完全無人駕駛,但他們認為有必要為人為干預留出空間。他們認為人類應該有自由選擇的權利:計算機應該完全控制駕駛權,或者計算機應該部分干預以幫助人類駕駛。
但谷歌的想法是最大限度地將人類排除在“駕駛”之外:
人類可以通過計算機向汽車發出指令:例如,確定路徑,以速度優先的方式前進,甚至讓汽車自動行駛……
在特定位置附近找到停車位;
然而,人類不能直接干擾汽車的運行:例如,當他們看到前面有一輛車時,司機的腎上腺素上升,油門全開以超車。
自始至終,問題都是“無人駕駛的原罪”:人。
“無名小卒”的社會桎梏
人類是非常奇怪的生物。在一些調查中,即使他們的駕駛記錄很差,他們仍然覺得自己是“車神”,錯總是“別人”,所以谷歌的想法在純理論上是非常合理的。當我們能夠消除人性的不確定性時,實際上有很多好處:例如,我們可以改善交通擁堵,減少油耗。想想看:當我們能夠擺脫“人”時,就不會再有非法賽車,不會再有隨機切線,也不會再有本地汽車占據快線。我們的流量將大大提高,這就是為什么谷歌強調“無人駕駛比有人駕駛更安全”。
理想是豐滿的,但現實仍然是單薄的。只要我們看看維基百科的“無人駕駛汽車”專欄,就可以看到無人駕駛汽車面臨著很多阻力。毫無疑問,實際上存在許多技術障礙,這也是谷歌最關心的部分。但也因為谷歌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如何從技術上把人類從駕駛座上趕走,它忽略了:
坐在駕駛座上的人會帶來很多麻煩,但不坐在駕駛位上的人則會帶來“更多”麻煩。
技術是谷歌的強項,但他們在技術之外的問題上一直存在不足,無論是專利、版權還是隱私,這總是引起很多爭議。事實上,無人駕駛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僅導致職業司機失業的問題就可能會讓許多政客感到緊張,或者他們可能會給你立法禁令。谷歌的回應一直是一項銀彈政策:在過去的2015年,谷歌花費了1600多萬美元游說世界各地的政府,去年,谷歌試圖花費500萬美元游說無人駕駛行業。
誰承擔法律責任?
問題是,一些法律問題不能僅靠游說政府來解決。最困擾傳統汽車工廠的法律問題不是政府是否會批準無人駕駛汽車,而是誰將為無人駕駛汽車的事故負責?數據顯示,即使在無人駕駛(SAE 3)的人為干預情況下,汽車工廠也必須承擔重大責任。
這對汽車工廠來說是致命的“關鍵責任”。
當一輛汽車因汽車工廠的問題而發生嚴重事故時,涉事汽車工廠的賠償金額很可能是天文數字:2009年,加利福尼亞州發生了一起致命的交通事故,責任落在了豐田身上,最終引發了大規模回收,并導致豐田損失超過20億美元。當然,豐田在事件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這只是一起個別事件,對豐田的影響只是短期的,損害有限。然而,假設無人駕駛汽車發生嚴重事故后,每一次事故也可能構成車廠的罪責:你知道,2014年美國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數高達32675人,即使無人駕駛汽車的安全性能大大減少了事故,也會給車廠帶來嚴重而長期的壓力。
更重要的是,說:發生致命事故沒關系。。。只有3萬人,但美國“每天”都應該有數百萬張非法門票被舉報。嗯,自動駕駛可以大大降低報票率;但是,即使每天有一千多張罰單,這一切都會成為汽車工廠的責任嗎?消費者會急于向汽車工廠提起訴訟嗎?看看谷歌在專利訴訟中根本無法幫助其合作伙伴的例子,汽車工廠會令人不寒而栗嗎?
人類內心的原始欲望
更嚴重的問題不一定是法律,而是人們自己。商用車轉向無人駕駛可能會導致職業司機失業;
但如果你在普通消費汽車中轉向無人駕駛,失業的可能是汽車工廠本身。
到目前為止,汽車已經不再是一種簡單的交通工具,而是演變成一種生活態度和一種樂趣。法拉利不是交通工具,而是激情;寶馬不是一個工具,而是“給我帶來女人”。因此,在對CES的觀察中,Mashable發現,汽車制造商認為“自動駕駛”是消費者的一個賣點,但他們仍然要為消費者準備“另一輛車”才能玩得開心。
當許多報道指出汽車市場飽和時,汽車制造商只能讓用戶更頻繁地更換汽車。此時,“駕駛感受”是換車的最大動力:2012年,豐田推出了新一代凱美瑞,但它原本是高管們舒適的座駕,成為了汽車媒體眼中的“駕駛者座駕”。豪華汽車品牌寶馬的推廣也從之前的“a Company of Idea”回歸到了最早的終極駕駛機器,這表明在汽車行業飽和的情況下,“駕駛感受”對傳統汽車制造商來說是多么重要。
因為人類有一種原始的控制欲,而駕駛是它的重要表現之一。
但無人駕駛汽車最大的問題是,它直接將汽車從“感覺”降級為“工具”。也許當無人駕駛汽車剛剛推出時,銷量會大幅增長,但在狂熱之后,很容易難以為繼:當你再也感受不到汽車給你的駕駛樂趣時,你會反復更新你的“出租車”嗎?當谷歌通過無人駕駛汽車獲得大量用戶數據時,傳統汽車制造商只能哭了。
保守還是傲慢?
這不是谷歌第一次試圖放棄未來的計劃,吸引其他供應商合作;但除了Android,包括Chrome OS、Android one和Google Play Edition,幾乎所有這些都無法得到大多數制造商的認可,谷歌無人駕駛汽車也不例外。
谷歌是一家科技公司,他們更關注“技術”而不是“人”:在一定程度上,谷歌在愿景上是領先的,在某種程度上,他們的進步也讓他們變得傲慢,無視合作伙伴的困難,強行推行過于超前的計劃。正因為如此,谷歌的“駕駛座滅絕計劃”似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第一電動網特約作者徐國濤回到山東已經好幾天了,但我還是習慣于在每天的清晨打開記事本,隨意地寫上幾筆。
1900/1/1 0:00:00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近日發布消息稱,上海市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火爆,2015年12月一個月的上牌量超過2014年全年。
1900/1/1 0:00:002月6日,國家電網發布《京港澳等高速公路快充網絡上線運營公告》,國家電網高速公路快充網絡建設快速推進,
1900/1/1 0:00:00日前,工信部公布了全新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共有247款車型入選。
1900/1/1 0:00:001月25日,瀘州市城鄉規劃管理局對《瀘州市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專項規劃20152030》進行了公示。規劃顯示,2016年瀘州市將完成5000輛電動汽車的推廣工作,占當年全市乘用車總量的2。
1900/1/1 0:00:001、深圳和西安發布新能源汽車地方補貼過渡政策,延續優惠閱讀原文2月5日,第一電動網獲悉深圳和西安兩市相繼出臺了新能源汽車地方補貼過渡政策。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