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車導航 汽車導航
    Ctrl+D收藏汽車導航
    首頁 > 汽車資訊 > 正文

    廣州交通發展白皮書(征求意見稿)

    作者:

    時間:1900/1/1 0:00:00

    廣州交通發展白皮書

    《廣州交通發展白皮書》

    (征求意見稿)

    廣州交通運輸學院

    2012年9月

    前言

    成功舉辦“兩屆亞運會”和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后,廣州的交通面貌發生了重大變化,門戶綜合交通格局開始形成,城市交通設施建設取得重大突破,交通信息管理覆蓋范圍逐步擴大,為廣州的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近年來,廣州市中小客車保有量年均增長率達到19%,道路資源難以滿足機動車新需求,帶來了一系列交通問題。為全面深入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加快新型城鎮化,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貫徹“低碳經濟、智慧城市、幸福生活”的發展理念,廣州交通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為進一步提高新形勢下我市綜合交通服務水平,市交通委組織我院編寫了《廣州市交通發展白皮書》,旨在通過制定符合我市實際的系統交通政策,積極促進廣州交通的科學發展。

    《廣州交通發展白皮書》在全面調查廣州交通現狀的基礎上,深入分析了城市和交通發展的成就,從交通資源的適應性角度分析了當前交通發展的問題和癥結,檢查與世界先進城市發展的差距,明確未來發展目標。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圍繞城市內外交通系統建設、交通需求管理、公共交通服務、智能交通和交通環境管理的發展戰略和行動,以進一步促進區域交通一體化,優化交通資源配置和合理利用,有效提高交通運行效率,以交通發展有力支撐城市發展。

    第一個家庭故事

    第一章外部交通資源

    第一條白云國際機場是中國大型國際航空樞紐之一,在中國完善,輻射全球。目前,一期工程已完工,占地約15平方公里,航站樓6條走廊和2條跑道已投入運營。截至2011年底,已開通103條國際航線,基本覆蓋各大洲主要城市,120條國內航線基本覆蓋全國大中城市。

    第二條廣州鐵路樞紐是中國四大鐵路客運樞紐之一。現已形成以廣州南站、廣州火車站、廣州東站為主體,連接京廣、廣深、廣茂、武廣高速公路、廣珠城際、廣深港六條干線的雙曲折樞紐,以廣州北站為“三主一輔”客運樞紐和七個樞紐貨運站。截至2011年底,廣州鐵路運營里程達到1468公里。

    第三條廣州港是中國沿海主要港口和國家綜合運輸體系的重要樞紐,將逐步發展成為華南地區集裝箱運輸的干線港口。現已形成以南沙港為龍頭、新沙、黃埔港為輔助的廣州港新發展格局,成為全球首批國際衛生港和國家保稅港。截至2011年底,廣州港擁有萬噸級以上泊位65個,海上航道153公里,其他航道167公里。

    第四條截至2011年底,全市公路總里程9015公里,公路網密度達到1.2公里/平方公里,所有行政管理部門……

    擁有300多人口的古老自然村莊已經實現了水泥路。其中,高速公路里程617公里,形成“環+輻射”高等級路網體系,基本覆蓋我市(含縣級市)所有行政區域,有效連接相鄰城市。

    第二章城市交通資源

    第五條截至2011年底,市區(十區)城市道路總里程達到7072公里,道路總面積約1.0032億平方米。

    第六條截至2011年底,我市已開通城市軌道交通1-5、8號線、珠江新城APM線、廣佛線8條線路,總里程236公里(含廣佛線佛山段),運營車輛239輛。

    第七條截至2011年底,全市公交線路約850條,總長14574公里,其中新七區674條。城市公交專用道總里程約202公里(含中山大道快速公交)。有13條水上客運航線(包括10條渡輪航線、1條水上巴士航線和2條汽車渡輪航線),總航程約16公里,共有29艘船。

    第八條截至2011年底,全市共有街道外停車場3153個,泊位約49.4萬個。70000個露天臨時停車泊位;路邊有29000個停車位。加上非經營性泊位,全市停車泊位總數約80萬個。

    第三章機動化發展

    第九條截至2011年底,全市機動車保有量為232.5萬輛,其中乘用車157.3萬輛。

    第十條截至2011年底,全市公共汽電車保有量達到11744輛,其中新七區10019輛,三區兩市1725輛。

    第十一條截至2011年底,全市共有出租車19294輛,其中新七區出租車17671輛;

    三個地區和兩個城市的1623輛車。

    第十二條截至2011年底,全市摩托車保有量45.4萬輛,較上年的53.5萬輛下降約15%。近7年來,廣州的摩托車數量一直在下降。

    第十三條截至2011年底,全市各類貨車總量約24.1萬輛,約占全市機動車總量的10%。

    第四章運輸服務能力

    第十四條2011年,白云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為4504.4萬人次,居全國第二位。鐵路客運量10487萬人次,公路客運量51107萬人次,居全國領先水平。

    第十五條2011年,白云國際機場貨郵吞吐量達到118萬噸,居全國第三位。廣州港口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分別達到4.48億噸和1442.1萬標準箱,分別居中國第四、世界第六和第七位。鐵路貨運量6464萬噸,公路貨運量45448萬噸。公路貨運仍然是國外貨物運輸的主體。

    第十六條2011年,全市公共交通客運量達到50.2億人次,其中鐵路客運量16.4億人次,公交客運量25.3億人次、出租車客運量8.3億人次、水上公交客運量2000萬人次。

    第十七條2011年,城區機動車個體出行比例與去年的40%持平,城市公共交通占個體交通的比例基本保持在6:4。近五年來,廣州市區個人機動出行比例總體呈逐年下降趨勢。

    第五章交通運行與環境條件

    第十八條2011年,核心區廣州道路晚高峰平均車速約24.1公里/小時,主次干道平均車速22.9公里/小時。其中,平均車速低于20公里/小時的主要道路占27%,主要分布在老城區、天河核心區和城區主干道。核心區約有120個路段或十字路口交通擁堵頻繁,交通擁堵由點到面。

    第十九條2011年,城市軌道交通日均客運量為449萬人次,最高日客運量達到660萬人次。全網客流密度約1.9萬人/公里,高于北京的1.60人和上海的1.27人,居全國首位。1號線、2號線、3號線和5號線高峰時段乘客需求量大,運力相對不足,車廂擁擠。

    第二十條中心城區公交車晚高峰運行速度為17公里/小時(其中快速公交通道運行速度達到25公里/小時)。快速公交通道開通后,沿線公交服務有了明顯改善。

    第二十一條機動車保有量和出行量的快速增長帶來的空氣污染壓力越來越大,機動車尾氣污染已成為影響廣州空氣質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廣州機動車排放已成為PM2.5的主要來源之一,中心城市機動車排放比例高達38%。

    第二個問題文章

    第六章交通發展中的問題

    第二十二條交通管理制度仍需完善。交通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環節、各模式的有效銜接和協調。目前,我市的交通工作是分散管理的。由于職能的限制,各部門容易出現管理規范和缺位的情況,不利于城市交通的均衡發展和綜合治理的有效統籌,交通資源難以充分利用和整合。

    第二十三條交通基礎設施與城市空間布局不協調。一些關鍵的發展區域仍然無法通過城市軌道進入;部分地區交通配套不足,區域發展滯后,配套落后;缺乏有效的交通影響評估體系,中心城區一些新建和改建項目未能充分考慮交通承載能力;

    一些土地的功能布局需要優化,中心城市有大量吸引卡車通行的批發市場。

    第二十四條戰略基礎設施輻射能力亟待提高。機場疏散網絡通道不完善,貨郵吞吐量僅為香港和上海的29%和33%左右。集疏運通道和航道基礎設施能力有待提高,水、鐵、公鐵聯運發展有待大力發展;鐵路樞紐旅客輸送能力飽和,春運高峰“一票難求”現象依然突出;高速公路網密度約為7公里/100平方公里,是上海(12公里/100平方千米)的58%。高速公路網絡還不完善,一體化對接任務艱巨。

    第二十五條公共交通吸引力仍需進一步提高。中心城區公交車在晚高峰時段的運行速度低于社會車輛,因此難以與個體機動車形成強有力的競爭。軌道交通網絡密度不高,僅為31.7m/km2,遠低于上海71.6、香港196和新加坡207。與香港和東京(均在80%以上)相比,城市公共交通在機動化出行中的比例較低。

    第二十六條道路資源難以滿足機動車的新需求。近五年來,廣州市中小客車年均增長率達到19%,而城市道路里程年均增長率僅為2%左右,僅為中小客車增長率的1/10。廣州已嘗試控制中小客車總量,但對中小客車存量沒有相應的綜合管理措施。

    第三篇目標文章

    第七章發展戰略與目標

    第一節發展戰略

    第二十七條交通發展戰略:建設與管理并重,突出融合與差異化戰略。1.一體化:其內涵是一體化,通過交通與土地的一體化,在各種交通系統之間以及交通系統內部實現交通資源配置的優化。2.差異化:表現為交通發展方式的差異化。通過差異化收費措施,調整交通供需空間分布的不平衡;通過交通方式定位和區域模式差異化管理,可以實現有限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提高交通系統的整體服務水平,促進城市和交通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十八條戰略任務:“一體化、兩個優勢、三個增強”。1.一體化:完善區域交通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強化城市對外輻射功能,促進城鄉一體化和區域一體化發展,提升廣州國家中心城市地位。2.卓越表現:優化內部交通基礎設施結構,構建立體化城市交通網絡;

    優化城市規劃建設和交通設施配置,提高城市土地利用與交通設施供給的匹配度。3.強化:強化公交優先政策,強化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強化智能交通服務水平。

    第二節發展目標

    第二十九條在不久的將來(2015年),將初步建立具有“開放、通達、低碳、智慧、公平、安全”特點的現代服務型綜合交通體系,以提高交通運行效率,體現“低碳經濟、智慧城市、幸福生活”的發展理念-對外開放,形成與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門戶城市戰略定位相適應的綜合交通體系---昌達,形成與區域發展相適應、內外貫通、城鄉貫通的城市客貨運輸網絡。各種交通方式有效運行。到2016年,中心城區主干道平均速度將不低于25公里/小時。——低碳,改變交通增長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倡導綠色低碳交通。到2015年,機動車尾氣排放合格率≥95%;交通噪音≤65分貝。---智慧,構建以物聯網等高新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應用系統,完善以廣州市交通信息指揮中心為核心的智能交通管理與應用系統,實現交通行業管理信息智能化-公平合理利用資源,交通投資傾向于為公眾服務的公共交通,使公眾能夠平等共享有限的交通資源。到2016年底,中心城市公共交通在機動化出行中的分擔率將達到70%。——安全,健全交通安全管理機制,完善交通安全設施,加強安全教育,降低交通事故率。到2015年,城市交通事故年發生率≤8次/萬輛;城市交通年死亡率≤3人/萬輛車。

    第三十條中期(2020年),將建設集約高效的綜合交通體系,完善立體交通設施,通過深化管理手段提高交通質量,通過豐富交通內涵強化城市功能-區域合作,建設中心,即建設廣州國際客貨樞紐;完善兩套機制,即完善區域設施建設協調機制和完善客運服務管理一體化機制;

    建設區域公共交通運營平臺、現代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和珠三角交通信息服務平臺三大平臺-對外交通,建立內外交通暢通、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銜接高效的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廣州交通發展白皮書

    《廣州交通發展白皮書》

    (征求意見稿)

    廣州交通運輸學院

    2012年9月

    前言

    成功舉辦“兩屆亞運會”和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后,廣州的交通面貌發生了重大變化,門戶綜合交通格局開始形成,城市交通設施建設取得重大突破,交通信息管理覆蓋范圍逐步擴大,為廣州的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近年來,廣州市中小客車保有量年均增長率達到19%,道路資源難以滿足機動車新需求,帶來了一系列交通問題。為全面深入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加快新型城鎮化,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貫徹“低碳經濟、智慧城市、幸福生活”的發展理念,廣州交通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為進一步提高新形勢下我市綜合交通服務水平,市交通委組織我院編寫了《廣州市交通發展白皮書》,旨在通過制定符合我市實際的系統交通政策,積極促進廣州交通的科學發展。

    《廣州交通發展白皮書》在全面調查廣州交通現狀的基礎上,深入分析了城市和交通發展的成就,從交通資源的適應性角度分析了當前交通發展的問題和癥結,檢查與世界先進城市發展的差距,明確未來發展目標。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圍繞城市內外交通系統建設、交通需求管理、公共交通服務、智能交通和交通環境管理的發展戰略和行動,以進一步促進區域交通一體化,優化交通資源配置和合理利用,有效提高交通運行效率,以交通發展有力支撐城市發展。

    第一個家庭故事

    第一章外部交通資源

    第一條白云國際機場是中國大型國際航空樞紐之一,在中國完善,輻射全球。目前,一期工程已完工,占地約15平方公里,航站樓6條走廊和2條跑道已投入運營。截至2011年底,已開通103條國際航線,基本覆蓋各大洲主要城市,120條國內航線基本覆蓋全國大中城市。

    第二條廣州鐵路樞紐是中國四大鐵路客運樞紐之一。現已形成以廣州南站、廣州火車站、廣州東站為主體,連接京廣、廣深、廣茂、武廣高速公路、廣珠城際、廣深港六條干線的雙曲折樞紐,以廣州北站為“三主一輔”客運樞紐和七個樞紐貨運站。截至2011年底,廣州鐵路運營里程達到1468公里。

    第三條廣州港是中國沿海主要港口和國家綜合運輸體系的重要樞紐,將逐步發展成為華南地區集裝箱運輸的干線港口。現已形成以南沙港為主導,新沙、黃埔港為輔助的廣州港新發展格局,成為首批國際衛生港和國家債券……

    世界上的港口。截至2011年底,廣州港擁有萬噸級以上泊位65個,海上航道153公里,其他航道167公里。

    第四條截至2011年底,全市公路總里程9015公里,公路網密度達到1.2公里/平方公里,300人以上的行政村和自然村全部實現水泥路。其中,高速公路里程617公里,形成“環+輻射”高等級路網體系,基本覆蓋我市(含縣級市)所有行政區域,有效連接相鄰城市。

    第二章城市交通資源

    第五條截至2011年底,市區(十區)城市道路總里程達到7072公里,道路總面積約1.0032億平方米。

    第六條截至2011年底,我市已開通城市軌道交通1-5、8號線、珠江新城APM線、廣佛線8條線路,總里程236公里(含廣佛線佛山段),運營車輛239輛。

    第七條截至2011年底,全市公交線路約850條,總長14574公里,其中新七區674條。城市公交專用道總里程約202公里(含中山大道快速公交)。有13條水上客運航線(包括10條渡輪航線、1條水上巴士航線和2條汽車渡輪航線),總航程約16公里,共有29艘船。

    第八條截至2011年底,全市共有街道外停車場3153個,泊位約49.4萬個。70000個露天臨時停車泊位;路邊有29000個停車位。加上非經營性泊位,全市停車泊位總數約80萬個。

    第三章機動化發展

    第九條截至2011年底,全市機動車保有量為232.5萬輛,其中乘用車157.3萬輛。

    第十條截至2011年底,全市公共汽電車保有量達到11744輛,其中新七區10019輛,三區兩市1725輛。

    第十一條截至2011年底,全市共有出租車19294輛,其中新七區出租車17671輛;

    三個地區和兩個城市的1623輛車。

    第十二條截至2011年底,全市摩托車保有量45.4萬輛,較上年的53.5萬輛下降約15%。近7年來,廣州的摩托車數量一直在下降。

    第十三條截至2011年底,全市各類貨車總量約24.1萬輛,約占全市機動車總量的10%。

    第四章運輸服務能力

    第十四條2011年,白云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為4504.4萬人次,居全國第二位。鐵路客運量10487萬人次,公路客運量51107萬人次,居全國領先水平。

    第十五條2011年,白云國際機場貨郵吞吐量達到118萬噸,居全國第三位。廣州港口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分別達到4.48億噸和1442.1萬標準箱,分別居中國第四、世界第六和第七位。鐵路貨運量6464萬噸,公路貨運量45448萬噸。公路貨運仍然是國外貨物運輸的主體。

    第十六條2011年,全市公共交通客運量達到50.2億人次,其中鐵路客運量16.4億人次,公交客運量25.3億人次、出租車客運量8.3億人次、水上公交客運量2000萬人次。

    第十七條2011年,城區機動車個體出行比例與去年的40%持平,城市公共交通占個體交通的比例基本保持在6:4。近五年來,廣州市區個人機動出行比例總體呈逐年下降趨勢。

    第五章交通運行與環境條件

    第十八條2011年,核心區廣州道路晚高峰平均車速約24.1公里/小時,主次干道平均車速22.9公里/小時。其中,平均車速低于20公里/小時的主要道路占27%,主要分布在老城區、天河核心區和城區主干道。核心區約有120個路段或十字路口交通擁堵頻繁,交通擁堵由點到面。

    第十九條2011年,城市軌道交通日均客運量為449萬人次,最高日客運量達到660萬人次。全網客流密度約1.9萬人/公里,高于北京的1.60人和上海的1.27人,居全國首位。1號線、2號線、3號線和5號線高峰時段乘客需求量大,運力相對不足,車廂擁擠。

    第二十條中心城區公交車晚高峰運行速度為17公里/小時(其中快速公交通道運行速度達到25公里/小時)。快速公交通道開通后,沿線公交服務有了明顯改善。

    第二十一條機動車保有量和出行量的快速增長帶來的空氣污染壓力越來越大,機動車尾氣污染已成為影響廣州空氣質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廣州機動車排放已成為PM2.5的主要來源之一,中心城市機動車排放比例高達38%。

    第二個問題文章

    第六章交通發展中的問題

    第二十二條交通管理制度仍需完善。交通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環節、各模式的有效銜接和協調。目前,我市的交通工作是分散管理的。由于職能的限制,各部門容易出現管理規范和缺位的情況,不利于城市交通的均衡發展和綜合治理的有效統籌,交通資源難以充分利用和整合。

    第二十三條交通基礎設施與城市空間布局不協調。一些關鍵的發展區域仍然無法通過城市軌道進入;部分地區交通配套不足,區域發展滯后,配套落后;缺乏有效的交通影響評估體系,中心城區一些新建和改建項目未能充分考慮交通承載能力;

    一些土地的功能布局需要優化,中心城市有大量吸引卡車通行的批發市場。

    第二十四條戰略基礎設施輻射能力亟待提高。機場疏散網絡通道不完善,貨郵吞吐量僅為香港和上海的29%和33%左右。集疏運通道和航道基礎設施能力有待提高,水、鐵、公鐵聯運發展有待大力發展;鐵路樞紐旅客輸送能力飽和,春運高峰“一票難求”現象依然突出;高速公路網密度約為7公里/100平方公里,是上海(12公里/100平方千米)的58%。高速公路網絡還不完善,一體化對接任務艱巨。

    第二十五條公共交通吸引力仍需進一步提高。中心城區公交車在晚高峰時段的運行速度低于社會車輛,因此難以與個體機動車形成強有力的競爭。軌道交通網絡密度不高,僅為31.7m/km2,遠低于上海71.6、香港196和新加坡207。與香港和東京(均在80%以上)相比,城市公共交通在機動化出行中的比例較低。

    第二十六條道路資源難以滿足機動車的新需求。近五年來,廣州市中小客車年均增長率達到19%,而城市道路里程年均增長率僅為2%左右,僅為中小客車增長率的1/10。廣州已嘗試控制中小客車總量,但對中小客車存量沒有相應的綜合管理措施。

    第三篇目標文章

    第七章發展戰略與目標

    第一節發展戰略

    第二十七條交通發展戰略:建設與管理并重,突出融合與差異化戰略。1.一體化:其內涵是一體化,通過交通與土地的一體化,在各種交通系統之間以及交通系統內部實現交通資源配置的優化。2.差異化:表現為交通發展方式的差異化。通過差異化收費措施,調整交通供需空間分布的不平衡;通過交通方式定位和區域模式差異化管理,可以實現有限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提高交通系統的整體服務水平,促進城市和交通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十八條戰略任務:“一體化、兩個優勢、三個增強”。1.一體化:完善區域交通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強化城市對外輻射功能,促進城鄉一體化和區域一體化發展,提升廣州國家中心城市地位。2.卓越表現:優化內部交通基礎設施結構,構建立體化城市交通網絡;

    優化城市規劃建設和交通設施配置,提高城市土地利用與交通設施供給的匹配度。3.強化:強化公交優先政策,強化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強化智能交通服務水平。

    第二節發展目標

    第二十九條在不久的將來(2015年),將初步建立具有“開放、通達、低碳、智慧、公平、安全”特點的現代服務型綜合交通體系,以提高交通運行效率,體現“低碳經濟、智慧城市、幸福生活”的發展理念-對外開放,形成與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門戶城市戰略定位相適應的綜合交通體系---昌達,形成與區域發展相適應、內外貫通、城鄉貫通的城市客貨運輸網絡。各種交通方式有效運行。到2016年,中心城區主干道平均速度將不低于25公里/小時。——低碳,改變交通增長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倡導綠色低碳交通。到2015年,機動車尾氣排放合格率≥95%;交通噪音≤65分貝。---智慧,構建以物聯網等高新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應用系統,完善以廣州市交通信息指揮中心為核心的智能交通管理與應用系統,實現交通行業管理信息智能化-公平合理利用資源,交通投資傾向于為公眾服務的公共交通,使公眾能夠平等共享有限的交通資源。到2016年底,中心城市公共交通在機動化出行中的分擔率將達到70%。——安全,健全交通安全管理機制,完善交通安全設施,加強安全教育,降低交通事故率。到2015年,城市交通事故年發生率≤8次/萬輛;城市交通年死亡率≤3人/萬輛車。

    第三十條中期(2020年),將建設集約高效的綜合交通體系,完善立體交通設施,通過深化管理手段提高交通質量,通過豐富交通內涵強化城市功能-區域合作,建設中心,即建設廣州國際客貨樞紐;完善兩套機制,即完善區域設施建設協調機制和完善客運服務管理一體化機制;建設區域公共交通運營平臺、現代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和珠三角交通信息服務平臺三大平臺-對外交通,建立內外交通暢通、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銜接高效的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到2020年,機場旅客吞吐量和貨物吞吐量分別為8500萬人次和400萬噸,海港貨物吞吐量為6.3億噸,集裝箱吞吐量為2600萬標準箱-城鄉發展,構建城鄉一體化的外部溝通渠道。到2020年,城市軌道總里程將達到800公里,高速公路總里程將超過1200公里-公共交通服務,繼續提高常規公共交通覆蓋率,全面覆蓋城市、周邊城鎮和農村地區;

    積極提高城市軌道交通、出租車和水上公交車的服務質量。到2020年底,中心城市公共交通在機動化出行中的分擔率將達到75%。——交通管理,加強“政策引導、規劃控制、經濟調控、科技管理和法律規范”,促進交通和土地的動態平衡,引導汽車的合理開發和使用,實現交通集約高效發展。

    第三十一條從長遠來看(2030年),將構建一個國際開放、內外聯動、立足國內珠江三角洲、服務國家社會經濟發展、輻射全球、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戰略合作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對外交通,構建多層次一體化樞紐體系,打造“內外”兩大輻射板塊,對外形成亞太地區重要的國際樞紐港,對內構建輻射全國的快速陸路客貨運輸體系。內部交通,形成交通與城市社會經濟協調發展、交通與土地利用有效融合、各種交通網絡合理布局、各種交通方式緊密銜接、各種服務設施合理配置的可持續發展局面。——交通運營,充足的國外客運和貨運能力,形成航空、鐵路、公路和水運協調的綜合運輸體系;內部形成了以公共交通為主導、完善的物流配送體系的城市客貨運輸體系,各種交通方式的服務體系相互協調,各職能部門的管理協調高效;在交通管理方面,運用科技手段,形成高效、安全、低碳的交通運營環境。

    第四條措施

    第八章加強交通設施規劃建設

    第一節加強機場建設

    第三十二條拓展白云國際機場機場航線網絡,優化國內航線設置,積極拓展國際客貨航線;加快白云國際機場擴建工程,建設第三條跑道和滑行道系統,以及配套的照明系統和飛機維修基地;

    重點建設2號航站樓主樓、候車走廊、停車樓、車站站臺等附屬設施。

    第三十三條加快完善機場集疏運體系,規劃建設白云國際機場和火車北站聯合樞紐,完善航空和城市主干道網絡,以及與珠江三角洲城際軌道和城市軌道交通的連接,加快建設配套的長途公路客運站,實現白云國際機場集航空、鐵路、城際軌道、公路客運、城市軌道交通于一體的綜合交通樞紐功能。

    第三十四條機場長途停車場的長期建設,T3航站樓及相關配套設施的建成,廣州第二機場和通用機場的研究和規劃。

    第二節促進海港發展

    第三十五條加強廣州港作為國家主要樞紐港和泛珠三角外貿港的作用,近期將其建設成為亞太地區綜合樞紐港和國際集裝箱運輸干線港,長遠發展成為廣州的國際航運中心。

    第三十六條大力推進廣州港設施建設,積極發展南沙港區和新沙港區,建設相關功能碼頭,拓寬深水航道,提高航道能力,提高港口貨物吞吐能力。

    第三十七條加快完善港口集疏運體系,大力發展海鐵聯運和水陸聯運,提高港區國際運輸和內河運輸能力,推進鐵路、公路疏港通道建設,擴大港口腹地輻射能力。

    第三十八條優化升級廣州港服務功能,結合廣州旅游業發展建設國際郵輪碼頭和大型游艇基地,大力發展國際郵輪業務,建設國際郵輪母港。積極擴大國際航運網絡,吸引國際班輪公司加密航線。

    第三十九條從長遠來看,順應國際港口發展趨勢,全面改善港口軟環境和服務功能,大力發展港口現代物流和現代航運服務,加強與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在航運和物流組織服務方面的合作與對接。

    第三節加強鐵路輻射

    第四十條鞏固廣州作為中國四大鐵路客運中心的地位,加快東部新塘樞紐建設,統籌推進廣州站整體改造,與廣州南站形成“三主兩輔”格局,以廣州東站、廣州站為主,廣州北站、新塘站為輔;進一步完善國家鐵路網,提高向湖南、廣西、貴州等泛珠三角地區輻射的能力;

    提高鐵路貨運能力,完成鐵路電氣化改造,逐步形成客貨列車基本分離運行的靈活鐵路運輸體系。

    第四十一條大力推進城際軌道交通建設,加快廣州與周邊城市之間的軌道線路建設,盡快形成以廣州為中心的珠三角城際軌道線網體系,構建鐵路網、城際軌道網、地鐵網的立體交通體系。

    第四季度改善公路網

    第四十二條構建區域高速公路網絡體系,加快廣州與周邊城市之間的路橋建設,加強廣州與深莞珠三角經濟圈的聯系,增強廣州對粵北及偏遠地區的輻射帶動能力,形成“三環十五射”高速公路網骨架體系,推動廣州成為華南地區高速公路網中心和公路客貨運輸樞紐。

    第四十三條加快國省道快速改造,加強中心城市與增城、從化的聯系;建立農村公路管理養護機制,逐步完善配套安全設施,提高農村公路服務水平。

    第五節客貨運輸樞紐體系建設

    第四十四條適應廣州國家中心城市定位,以“區域共享”和“珠三角一體化”為發展定位,形成以機場、海港為主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銜接高效的現代綜合交通樞紐體系。

    第四十五條構建廣州市客運、貨運三級樞紐體系,實現城市對外交通與內部交通的高效銜接和轉換,加強貨運樞紐與產業布局的協調發展。

    第六節城市路網升級

    第四十六條加快完善重點發展地區骨架路網體系,形成全市“四環十九射七通”高速公路主骨架,加強城市內部道路與外部通道的連接,提高路網層次性和通達性。

    第四十七條完善外圍區域路網規劃,重點加快東部山水新城、南沙濱海新城等區域的內部道路和外部通道建設,加強城市產業功能區之間的快速連接。

    第四十八條完善中心城市道路網絡結構。突破破碎道路,拓寬瓶頸路段,改造重要交通節點,提高路網承載能力,提高路網高峰時段整體運行效率。

    第七節加快公共交通建設

    第四十九條繼續加強軌道交通網絡建設,探索新型公共交通體系,積極構建以軌道交通為骨干、公共汽車和有軌電車為主體、出租車和水上巴士為補充的多模式、多層次的城市公共交通體系,從而發揮軌道交通對城市空間擴張的引導作用,緩解中心城市的客流。

    第五十條積極探索公共交通用地開發和投融資建設的新模式。借鑒香港及其他地區地鐵發展的成功經驗,制定公共交通與土地利用協調發展的相關政策,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程度,吸引和鼓勵各方參與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第五十一條依托軌道交通發展,加強軌道與連接設施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促進城市交通樞紐一體化發展,全面優化城市客運體系。

    第五十二條結合城市空間格局、路網體系和公交網絡布局的變化,完善公交車站規劃布局,保障新開發地區公交車站建設用地,滿足城市公共交通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積極推進公交港灣站建設,新建、改建、擴建城市道路,同步建設港灣式公交站點。

    第五十三條結合城市發展和土地利用規劃,遵循連續性、網絡化、系統化的原則,進一步擴大公交專用道網絡,結合實際需要,對新建、改建、擴建的城市道路同步規劃建設公交專用道,形成快速暢通的地面公交專用道體系。

    第八節優化停車設施建設

    第五十四條完善與城市發展相協調的停車設施供給體系,實現靜態交通與動態交通的協調發展;停車設施的發展思路已經從擴大供給逐漸轉變為需求管理。通過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的停車位差異化供應,形成了與城市發展、土地利用和公共交通發展相協調的停車設施發展格局。

    第五十五條優化中心城市停車設施供給,在舊城、繁華商業區、老舊小區等停車供需矛盾突出地區適度建設公共停車設施,鼓勵中心城市建筑建設的停車位向社會車輛開放,有效提高停車資源的利用效率。

    第五十六條周邊地區應當采取適度寬松的停車發展戰略,鼓勵改善各類停車場的供應;結合公共交通換乘樞紐建設,加大外圍地鐵沿線“P+R”停車場建設力度。

    第9節改善慢行交通和其他道路輔助設施

    第五十七條根據道路等級和屬性,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布置立體交叉設施;結合城市道路建設和改造,完善廣州市高速公路和交通主干道的立體人行過街設施,提供人性化、安全、連續的步行系統,實現人車分流。在城鄉結合部等外圍居住群體,加強慢行系統與公共交通系統的銜接,引導“步行/騎行+公共交通”的出行方式。

    第五十八條加快主要道路交通流檢測設施和交通可變信息板建設,加強動態交通和靜態交通引導,提高道路交通流動態引導管理水平;

    完善道路標線系統和道路信號控制系統,提高道路交通運行效率,促進道路交通有序、高效、可靠運行。

    第九章改善交通運營服務

    第一節加強城際交通服務

    第五十九條充分發揮廣州港優勢,通過構建共同利益機制,促進廣州港與珠江三角洲港口集團協調發展。

    第六十條按照互補互聯的原則,深化珠三角區域合作,加強信息共享和協同管理,建設區域交通信息服務共享平臺,共同推進珠三角公共交通“一卡通”。

    第六十一條完善區域管理協調機制。建立工作隊協調會議制度,協調解決設施建設、重大管理等合作問題。

    第二節提高公共交通服務質量

    第六十二條結合軌道交通線路的開通,優化調整公交線網,提高公共交通與軌道交通線網的融合程度,促進軌道交通與地面常規公共交通的協調發展。

    第六十三條結合城市空間布局、土地開發和客運需求的變化,擴大公共交通網絡覆蓋范圍,全面覆蓋城區、鄉鎮和村莊,形成布局完善、連接便捷、通達城鄉、內外互通的常規公共交通網絡。

    第六十四條完善“干線-支線-微循環線”三級常規公交網絡,發展高峰快線、夜班線、假日公交線、商務線等專用公交,重點改善城鄉結合部公交服務,加快城鄉公交服務多元化、均等化。

    第六十五條在全市設有公交專用道的主要道路上,盡量設置公交優先信號,提高公交運營效率。

    第六十六條及時增加軌道交通、常規公共交通和出租車的供應,提高公共交通服務水平,滿足公共交通出行需求。

    第六十七條依托珠江天然水系網絡,開通新一輪水上公交線路,推廣碼頭配套設施,升級運營船舶。通過與其他交通方式的有效銜接,構建多層次的水上客運體系,打造廣州美麗的水上名片,完善城市公共交通體系。

    第六十八條完善公共交通行業管理機制,加強對軌道交通、常規公共交通、出租車、水上客車等企業的日常服務監管;完善公共交通站點服務設施配置,提高運營服務水平。

    第三節構建現代物流體系

    第六十九條統籌規劃現代物流體系,優化物流業用地布局,促進物流用地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推動傳統物流業轉型升級,引導和支持物流企業向高端發展,積極發展以第四方物流為基礎的高端物流業態,鼓勵龍頭企業拓展物流增值服務,延伸服務領域;實施國家和省級交通運輸試點工作。

    第七十條加大對現代物流業的政策支持力度。組織廣州現代物流業政策研究,鼓勵物流企業做大做強;修訂貨運“三區”政策;提高現代物流業發展專項資金的使用效率;加快推進現代物流重點項目用地審批和建設;增加金融信貸、稅收和其他支持。

    第七十一條推進物流信息化和城市配送建設。加快南方現代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和應用,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和信息資源開放共享;積極發展成為國家城市配送試點城市,建設現代物流配送中心;

    鼓勵物流業務剝離或外包,引導第三方專業城市物流配送企業發展。

    第四季度打造高品質交通環境

    第七十二條提高交通設備低碳水平,建設節能低碳交通樞紐站;大力推廣低碳技術在公路建設和養護中的應用;加強交通噪聲監管,推廣交通降噪技術應用,加強道路和軌道沿線噪聲監測,推廣應用降噪路面、吸聲涂料、隔音屏、住宅隔音窗改造等降噪技術和措施。

    第七十三條加強對不同交通方式、運輸企業和服務的管理,大力推廣節能減排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應用;制定新能源汽車技術管理標準,跟蹤新能源汽車示范運營情況;加快低碳交通規劃、監測標準、統計評估和監督管理研究,制定一系列配套制度。到2020年,機場旅客吞吐量和貨物吞吐量分別為8500萬人次和400萬噸,海港貨物吞吐量為6.3億噸,集裝箱吞吐量為2600萬標準箱-城鄉發展,構建城鄉一體化的外部溝通渠道。到2020年,城市軌道總里程將達到800公里,高速公路總里程將超過1200公里-公共交通服務,繼續提高常規公共交通覆蓋率,全面覆蓋城市、周邊城鎮和農村地區;積極提高城市軌道交通、出租車和水上公交車的服務質量。到2020年底,中心城市公共交通在機動化出行中的分擔率將達到75%。——交通管理,加強“政策引導、規劃控制、經濟調控、科技管理和法律規范”,促進交通和土地的動態平衡,引導汽車的合理開發和使用,實現交通集約高效發展。

    第三十一條從長遠來看(2030年),將構建一個國際開放、內外聯動、立足國內珠江三角洲、服務國家社會經濟發展、輻射全球、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戰略合作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對外交通,構建多層次一體化樞紐體系,打造“內外”兩大輻射板塊,對外形成亞太地區重要的國際樞紐港,對內構建輻射全國的快速陸路客貨運輸體系。內部交通,形成交通與城市社會經濟協調發展、交通與土地利用有效融合、各種交通網絡合理布局、各種交通方式緊密銜接、各種服務設施合理配置的可持續發展局面。——交通運營,充足的國外客運和貨運能力,形成航空、鐵路、公路和水運協調的綜合運輸體系;內部形成了以公共交通為主導、完善的物流配送體系的城市客貨運輸體系,各種交通方式的服務體系相互協調,各職能部門的管理協調高效;在交通管理方面,運用科技手段,形成高效、安全、低碳的交通運營環境。

    第四條措施

    第八章加強交通設施規劃建設

    第一節加強機場建設

    第三十二條拓展白云國際機場機場航線網絡,優化國內航線設置,積極拓展國際客貨航線;加快白云國際機場擴建工程,建設第三條跑道和滑行道系統,以及配套的照明系統和飛機維修基地;

    重點建設2號航站樓主樓、候車走廊、停車樓、車站站臺等附屬設施。

    第三十三條加快完善機場集疏運體系,規劃建設白云國際機場和火車北站聯合樞紐,完善航空和城市主干道網絡,以及與珠江三角洲城際軌道和城市軌道交通的連接,加快建設配套的長途公路客運站,實現白云國際機場集航空、鐵路、城際軌道、公路客運、城市軌道交通于一體的綜合交通樞紐功能。

    第三十四條機場長途停車場的長期建設,T3航站樓及相關配套設施的建成,廣州第二機場和通用機場的研究和規劃。

    第二節促進海港發展

    第三十五條加強廣州港作為國家主要樞紐港和泛珠三角外貿港的作用,近期將其建設成為亞太地區綜合樞紐港和國際集裝箱運輸干線港,長遠發展成為廣州的國際航運中心。

    第三十六條大力推進廣州港設施建設,積極發展南沙港區和新沙港區,建設相關功能碼頭,拓寬深水航道,提高航道能力,提高港口貨物吞吐能力。

    第三十七條加快完善港口集疏運體系,大力發展海鐵聯運和水陸聯運,提高港區國際運輸和內河運輸能力,推進鐵路、公路疏港通道建設,擴大港口腹地輻射能力。

    第三十八條優化升級廣州港服務功能,結合廣州旅游業發展建設國際郵輪碼頭和大型游艇基地,大力發展國際郵輪業務,建設國際郵輪母港。積極擴大國際航運網絡,吸引國際班輪公司加密航線。

    第三十九條從長遠來看,順應國際港口發展趨勢,全面改善港口軟環境和服務功能,大力發展港口現代物流和現代航運服務,加強與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在航運和物流組織服務方面的合作與對接。

    第三節加強鐵路輻射

    第四十條鞏固廣州作為中國四大鐵路客運中心的地位,加快東部新塘樞紐建設,統籌推進廣州站整體改造,與廣州南站形成“三主兩輔”格局,以廣州東站、廣州站為主,廣州北站、新塘站為輔;進一步完善國家鐵路網,提高向湖南、廣西、貴州等泛珠三角地區輻射的能力;

    提高鐵路貨運能力,完成鐵路電氣化改造,逐步形成客貨列車基本分離運行的靈活鐵路運輸體系。

    第四十一條大力推進城際軌道交通建設,加快廣州與周邊城市之間的軌道線路建設,盡快形成以廣州為中心的珠三角城際軌道線網體系,構建鐵路網、城際軌道網、地鐵網的立體交通體系。

    第四季度改善公路網

    第四十二條構建區域高速公路網絡體系,加快廣州與周邊城市之間的路橋建設,加強廣州與深莞珠三角經濟圈的聯系,增強廣州對粵北及偏遠地區的輻射帶動能力,形成“三環十五射”高速公路網骨架體系,推動廣州成為華南地區高速公路網中心和公路客貨運輸樞紐。

    第四十三條加快國省道快速改造,加強中心城市與增城、從化的聯系;建立農村公路管理養護機制,逐步完善配套安全設施,提高農村公路服務水平。

    第五節客貨運輸樞紐體系建設

    第四十四條適應廣州國家中心城市定位,以“區域共享”和“珠三角一體化”為發展定位,形成以機場、海港為主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銜接高效的現代綜合交通樞紐體系。

    第四十五條構建廣州市客運、貨運三級樞紐體系,實現城市對外交通與內部交通的高效銜接和轉換,加強貨運樞紐與產業布局的協調發展。

    第六節城市路網升級

    第四十六條加快完善重點發展地區骨架路網體系,形成全市“四環十九射七通”高速公路主骨架,加強城市內部道路與外部通道的連接,提高路網層次性和通達性。

    第四十七條完善外圍區域路網規劃,重點加快東部山水新城、南沙濱海新城等區域的內部道路和外部通道建設,加強城市產業功能區之間的快速連接。

    第四十八條完善中心城市道路網絡結構。突破破碎道路,拓寬瓶頸路段,改造重要交通節點,提高路網承載能力,提高路網高峰時段整體運行效率。

    第七節加快公共交通建設

    第四十九條繼續加強軌道交通網絡建設,探索新型公共交通體系,積極構建以軌道交通為骨干、公共汽車和有軌電車為主體、出租車和水上巴士為補充的多模式、多層次的城市公共交通體系,從而發揮軌道交通對城市空間擴張的引導作用,緩解中心城市的客流。

    第五十條積極探索公共交通用地開發和投融資建設的新模式。借鑒香港及其他地區地鐵發展的成功經驗,制定公共交通與土地利用協調發展的相關政策,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程度,吸引和鼓勵各方參與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第五十一條依托軌道交通發展,加強軌道與連接設施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促進城市交通樞紐一體化發展,全面優化城市客運體系。

    第五十二條結合城市空間格局、路網體系和公交網絡布局的變化,完善公交車站規劃布局,保障新開發地區公交車站建設用地,滿足城市公共交通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積極推進公交港灣站建設,新建、改建、擴建城市道路,同步建設港灣式公交站點。

    第五十三條結合城市發展和土地利用規劃,遵循連續性、網絡化、系統化的原則,進一步擴大公交專用道網絡,結合實際需要,對新建、改建、擴建的城市道路同步規劃建設公交專用道,形成快速暢通的地面公交專用道體系。

    第八節優化停車設施建設

    第五十四條完善與城市發展相協調的停車設施供給體系,實現靜態交通與動態交通的協調發展;停車設施的發展思路已經從擴大供給逐漸轉變為需求管理。通過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的停車位差異化供應,形成了與城市發展、土地利用和公共交通發展相協調的停車設施發展格局。

    第五十五條優化中心城市停車設施供給,在舊城、繁華商業區、老舊小區等停車供需矛盾突出地區適度建設公共停車設施,鼓勵中心城市建筑建設的停車位向社會車輛開放,有效提高停車資源的利用效率。

    第五十六條周邊地區應當采取適度寬松的停車發展戰略,鼓勵改善各類停車場的供應;結合公共交通換乘樞紐建設,加大外圍地鐵沿線“P+R”停車場建設力度。

    第9節改善慢行交通和其他道路輔助設施

    第五十七條根據道路等級和屬性,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布置立體交叉設施;結合城市道路建設和改造,完善廣州市高速公路和交通主干道的立體人行過街設施,提供人性化、安全、連續的步行系統,實現人車分流。在城鄉結合部等外圍居住群體,加強慢行系統與公共交通系統的銜接,引導“步行/騎行+公共交通”的出行方式。

    第五十八條加快主要道路交通流檢測設施和交通可變信息板建設,加強動態交通和靜態交通引導,提高道路交通流動態引導管理水平;

    完善道路標線系統和道路信號控制系統,提高道路交通運行效率,促進道路交通有序、高效、可靠運行。

    第九章改善交通運營服務

    第一節加強城際交通服務

    第五十九條充分發揮廣州港優勢,通過構建共同利益機制,促進廣州港與珠江三角洲港口集團協調發展。

    第六十條按照互補互聯的原則,深化珠三角區域合作,加強信息共享和協同管理,建設區域交通信息服務共享平臺,共同推進珠三角公共交通“一卡通”。

    第六十一條完善區域管理協調機制。建立工作隊協調會議制度,協調解決設施建設、重大管理等合作問題。

    第二節提高公共交通服務質量

    第六十二條結合軌道交通線路的開通,優化調整公交線網,提高公共交通與軌道交通線網的融合程度,促進軌道交通與地面常規公共交通的協調發展。

    第六十三條結合城市空間布局、土地開發和客運需求的變化,擴大公共交通網絡覆蓋范圍,全面覆蓋城區、鄉鎮和村莊,形成布局完善、連接便捷、通達城鄉、內外互通的常規公共交通網絡。

    第六十四條完善“干線-支線-微循環線”三級常規公交網絡,發展高峰快線、夜班線、假日公交線、商務線等專用公交,重點改善城鄉結合部公交服務,加快城鄉公交服務多元化、均等化。

    第六十五條在全市設有公交專用道的主要道路上,盡量設置公交優先信號,提高公交運營效率。

    第六十六條及時增加軌道交通、常規公共交通和出租車的供應,提高公共交通服務水平,滿足公共交通出行需求。

    第六十七條依托珠江天然水系網絡,開通新一輪水上公交線路,推廣碼頭配套設施,升級運營船舶。通過與其他交通方式的有效銜接,構建多層次的水上客運體系,打造廣州美麗的水上名片,完善城市公共交通體系。

    第六十八條完善公共交通行業管理機制,加強對軌道交通、常規公共交通、出租車、水上客車等企業的日常服務監管;完善公共交通站點服務設施配置,提高運營服務水平。

    第三節構建現代物流體系

    第六十九條統籌規劃現代物流體系,優化物流業用地布局,促進物流用地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推動傳統物流業轉型升級,引導和支持物流企業向高端發展,積極發展以第四方物流為基礎的高端物流業態,鼓勵龍頭企業拓展物流增值服務,延伸服務領域;實施國家和省級交通運輸試點工作。

    第七十條加大對現代物流業的政策支持力度。組織廣州現代物流業政策研究,鼓勵物流企業做大做強;修訂貨運“三區”政策;提高現代物流業發展專項資金的使用效率;加快推進現代物流重點項目用地審批和建設;增加金融信貸、稅收和其他支持。

    第七十一條推進物流信息化和城市配送建設。加快南方現代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和應用,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和信息資源開放共享;積極發展成為國家城市配送試點城市,建設現代物流配送中心;

    鼓勵物流業務剝離或外包,引導第三方專業城市物流配送企業發展。

    第四季度打造高品質交通環境

    第七十二條提高交通設備低碳水平,建設節能低碳交通樞紐站;大力推廣低碳技術在公路建設和養護中的應用;加強交通噪聲監管,推廣交通降噪技術應用,加強道路和軌道沿線噪聲監測,推廣應用降噪路面、吸聲涂料、隔音屏、住宅隔音窗改造等降噪技術和措施。

    第七十三條加強對不同交通方式、運輸企業和服務的管理,大力推廣節能減排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應用;制定新能源汽車技術管理標準,跟蹤新能源汽車示范運營情況;加快低碳交通規劃、監測標準、統計評估和監督管理研究,制定一系列配套制度。第七十四條健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機制,開展交通安全管理規劃研究,加強安全生產救援,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應急處置能力,完善道路交通安全設施,加強道路交通安全執法。加強安全教育和培訓,提高公眾的交通安全意識。

    第十章加強交通管理水平

    第一節加強城市規劃控制

    第七十五條加強規劃調控,促進交通設施與城市功能協調發展,支持城市建設和空間格局優化,實現交通與土地利用的良性互動。建設都市圈、兩個新城(東部山水新城、南沙新區)、三個副中心(花都、從化、增城),加快兩個新城、三個次中心教育、行政、醫療等公共服務資源配置,不斷完善綜合配套和城市服務功能,增加就業崗位,引導中心城市新增人口向外圍城市轉移。

    第七十六條建立有效的交通影響評價體系或方法,完善建設項目審批程序,增加交通影響評價結果對項目審批的決策影響力,合理控制中心城市增量建設和開發序列。

    第七十七條大力推進批發市場和貨運市場轉型升級和格局調整,中心城市不再批準新建批發市場和貨物市場;

    推進外圍地區會展型專業市場建設,加快實施現有批發市場與物流園區對接,積極穩妥、適度有序實施中心城區主要交通節點重點批發市場的整頓、改造或改造。

    第七十六條加強開發項目交通基礎設施配套“三同步”實施機制,嚴格落實城市重點開發區建設性詳細規劃要求,開發項目主體與配套交通基礎設施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交付。

    第二節加強交通綜合管理

    第七十七條實施城市交通綜合管理,不斷改善交通條件,維護道路交通秩序,營造和諧的交通氛圍。統籌規劃并實施交通擁堵點整治,科學評價道路交通狀況,建立交通擁堵治理長效機制。

    第七十八條加強對影響城市交通運營的貨運市場和貨運停車場周邊區域的交通秩序整頓,減少貨運對城市道路運營的負面影響。

    第七十九條建立交通分流應急預案庫,健全中心城區堵路保暢工作機制,全面整治違法經營行為,加強對各類嚴重違法行為的執法,組織文明宣傳教育。

    第三節優化道路交通組織

    第八十條根據道路交通流的分布特點,結合路網形式,對有條件的路段實行單向交通組織管理,提高路網的交通運行秩序和效率。研究試行只允許公交車通行的車道組織模式,提高公交路權的優先級。

    第八十一條研究試行潮汐可變車道控制技術,在早晚高峰出現交通流“潮汐現象”的道路上試行潮汐變車道,提高過江通道和進出城市道路的運輸效率;靈活調整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信號配時,提高交通效率。

    第四季度提高智能交通管理水平

    第八十二條以國家城市智能交通物聯網應用示范項目落戶廣州為契機,加強先進技術成果的引進和轉化,結合下一代通信技術和云計算領域的新成果,逐步構建城市智能交通系統。

    第八十三條以交通信息指揮中心為交通信息管理應用系統的核心,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加強行業管理;優化交通管理指揮系統,加強對道路交通狀況的監測和管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交通基礎設施的管理水平。

    第八十四條建立健全以政府為導向的預測決策支持系統,提高智能交通系統對政府的服務水平;建設完善在線業務處理平臺等系統,實現在線業務應用,為企業提供便利;

    構建面向公眾的綜合交通信息服務體系,為公眾提供全面、準確、及時、豐富的綜合交通信息化服務。

    第XI章積極推進需求控制措施

    第一節指導中小客車的開發和使用

    第八十五條通過交通需求管理措施,科學調控中小客車的有序增長和合理使用,提高道路資源利用率,實現以公共交通為主體的城市出行方式結構,保障城市居民公平、合理、有序出行。

    第八十六條結合廣州市不同發展階段的交通資源承載能力、交通出行結構、公共交通發展水平和城市空間布局優化程度,優化調整中小客車總量控制政策。

    第八十七條按照“協調供需滿足需求”和“區域差異化”的發展理念,分區域、分時段采取差異化停車收費措施,科學引導中小客車出行分布和合理使用。

    第八十八條根據廣州市交通資源能力和各地區機動車分布情況,對核心區道路運行情況進行監測。積極學習國際先進城市的相關經驗,研究出臺其他交通需求管理措施,促進交通資源供需協調發展。

    第二節優化貨車交通管制措施

    第八十九條結合城市空間布局的調整和優化,進一步完善貨車交通管制措施,緩解路網高峰時段的交通壓力,提高道路交通的整體運行效率。

    第三節臨時交通管理措施的試行

    第九十條在交通高峰、重大節假日或者重大活動、惡劣天氣期間,應當在重點區域試行臨時交通管制措施,調整交通擁堵易發路段的交通總量、車型構成和時間分布,確保相關道路交通暢通。

    第四季度引導市民科學出行

    第九十一條構建面向公民的綜合交通信息服務體系,為公民提供全面、準確、及時、豐富的綜合交通信息化服務;

    推進政務服務網上辦、就近辦、自助辦。鼓勵網上購物、電子支付和第三方物流配送,推動電子商務物流配送,降低城市交通總需求。

    第九十二條應當采取措施緩解軌道交通高峰時段擁堵,平衡軌道交通高峰客流。研究票價優惠政策錯峰調整方案,平衡高峰時段地鐵客流,合理引導居民出行時間,有效抑制高峰時段非通勤出行總量,平衡軌道交通壓力時間分布。第七十四條健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機制,開展交通安全管理規劃研究,加強安全生產救援,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應急處置能力,完善道路交通安全設施,加強道路交通安全執法。加強安全教育和培訓,提高公眾的交通安全意識。

    第十章加強交通管理水平

    第一節加強城市規劃控制

    第七十五條加強規劃調控,促進交通設施與城市功能協調發展,支持城市建設和空間格局優化,實現交通與土地利用的良性互動。建設都市圈、兩個新城(東部山水新城、南沙新區)、三個副中心(花都、從化、增城),加快兩個新城、三個次中心教育、行政、醫療等公共服務資源配置,不斷完善綜合配套和城市服務功能,增加就業崗位,引導中心城市新增人口向外圍城市轉移。

    第七十六條建立有效的交通影響評價體系或方法,完善建設項目審批程序,增加交通影響評價結果對項目審批的決策影響力,合理控制中心城市增量建設和開發序列。

    第七十七條大力推進批發市場和貨運市場轉型升級和格局調整,中心城市不再批準新建批發市場和貨物市場;

    推進外圍地區會展型專業市場建設,加快實施現有批發市場與物流園區對接,積極穩妥、適度有序實施中心城區主要交通節點重點批發市場的整頓、改造或改造。

    第七十六條加強開發項目交通基礎設施配套“三同步”實施機制,嚴格落實城市重點開發區建設性詳細規劃要求,開發項目主體與配套交通基礎設施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交付。

    第二節加強交通綜合管理

    第七十七條實施城市交通綜合管理,不斷改善交通條件,維護道路交通秩序,營造和諧的交通氛圍。統籌規劃并實施交通擁堵點整治,科學評價道路交通狀況,建立交通擁堵治理長效機制。

    第七十八條加強對影響城市交通運營的貨運市場和貨運停車場周邊區域的交通秩序整頓,減少貨運對城市道路運營的負面影響。

    第七十九條建立交通分流應急預案庫,健全中心城區堵路保暢工作機制,全面整治違法經營行為,加強對各類嚴重違法行為的執法,組織文明宣傳教育。

    第三節優化道路交通組織

    第八十條根據道路交通流的分布特點,結合路網形式,對有條件的路段實行單向交通組織管理,提高路網的交通運行秩序和效率。研究試行只允許公交車通行的車道組織模式,提高公交路權的優先級。

    第八十一條研究試行潮汐可變車道控制技術,在早晚高峰出現交通流“潮汐現象”的道路上試行潮汐變車道,提高過江通道和進出城市道路的運輸效率;靈活調整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信號配時,提高交通效率。

    第四季度提高智能交通管理水平

    第八十二條以國家城市智能交通物聯網應用示范項目落戶廣州為契機,加強先進技術成果的引進和轉化,結合下一代通信技術和云計算領域的新成果,逐步構建城市智能交通系統。

    第八十三條以交通信息指揮中心為交通信息管理應用系統的核心,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加強行業管理;優化交通管理指揮系統,加強對道路交通狀況的監測和管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交通基礎設施的管理水平。

    第八十四條建立健全以政府為導向的預測決策支持系統,提高智能交通系統對政府的服務水平;建設完善在線業務處理平臺等系統,實現在線業務應用,為企業提供便利;

    構建面向公眾的綜合交通信息服務體系,為公眾提供全面、準確、及時、豐富的綜合交通信息化服務。

    第XI章積極推進需求控制措施

    第一節指導中小客車的開發和使用

    第八十五條通過交通需求管理措施,科學調控中小客車的有序增長和合理使用,提高道路資源利用率,實現以公共交通為主體的城市出行方式結構,保障城市居民公平、合理、有序出行。

    第八十六條結合廣州市不同發展階段的交通資源承載能力、交通出行結構、公共交通發展水平和城市空間布局優化程度,優化調整中小客車總量控制政策。

    第八十七條按照“協調供需滿足需求”和“區域差異化”的發展理念,分區域、分時段采取差異化停車收費措施,科學引導中小客車出行分布和合理使用。

    第八十八條根據廣州市交通資源能力和各地區機動車分布情況,對核心區道路運行情況進行監測。積極學習國際先進城市的相關經驗,研究出臺其他交通需求管理措施,促進交通資源供需協調發展。

    第二節優化貨車交通管制措施

    第八十九條結合城市空間布局的調整和優化,進一步完善貨車交通管制措施,緩解路網高峰時段的交通壓力,提高道路交通的整體運行效率。

    第三節臨時交通管理措施的試行

    第九十條在交通高峰、重大節假日或者重大活動、惡劣天氣期間,應當在重點區域試行臨時交通管制措施,調整交通擁堵易發路段的交通總量、車型構成和時間分布,確保相關道路交通暢通。

    第四季度引導市民科學出行

    第九十一條構建面向公民的綜合交通信息服務體系,為公民提供全面、準確、及時、豐富的綜合交通信息化服務;推進政務服務網上辦、就近辦、自助辦。鼓勵網上購物、電子支付和第三方物流配送,推動電子商務物流配送,降低城市交通總需求。

    第九十二條應當采取措施緩解軌道交通高峰時段擁堵,平衡軌道交通高峰客流。研究票價優惠政策錯峰調整方案,平衡高峰時段地鐵客流,合理引導居民出行時間,有效抑制高峰時段非通勤出行總量,平衡軌道交通壓力時間分布。

    標簽:現代理念北京大眾

    汽車資訊熱門資訊
    儲藏技術改變氫戰略 氫燃料跨國運輸或成現實

    安倍政權列入發展戰略的燃料電池車預定于2015年投放市場。為此,氫氣制造和供應設備等基礎設施的技術開發正在加速。日本吉坤日礦日石能源公司為燃料電池車使用的高純度氫氣開發出了新型提純技術。

    1900/1/1 0:00:00
    電裝擬斥資2100萬歐元擴建兩座德國工程中心

    電裝汽車零部件供應商電子集團日前宣布,將斥對其位于德國的兩座工程中心進行擴建,并計劃到2015財年為這一項目投入2100萬歐元的資金。

    1900/1/1 0:00:00
    現有銷售模式限制汽車網絡銷售

    在網絡銷售已經成為當下的熱門詞匯時,汽車行業的網絡銷售卻很難擺脫雞肋的尷尬境地。

    1900/1/1 0:00:00
    發改委官員呼吁取消汽車購置稅

    近日,在2013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上,發改委產業協調司裝備處處長李剛提出的一個話題很引人矚目:汽車消費稅制要改革,改革的方向是取消購置稅。

    1900/1/1 0:00:00
    大連造老爺車開進夏季達沃斯主會場

    9月9日,伴隨沿途市民的注目,15輛新能源電動汽車從保稅區開進夏季達沃斯主會場。這是夏季達沃斯組委會兩度將會議擺渡用車的任務交付同一家公司。

    1900/1/1 0:00:00
    菲亞特接近完成收購克萊斯勒

    菲亞特克萊斯勒CEO馬爾喬內將不會出席9月份法蘭克福車展,外界猜測馬爾喬內正在推進菲亞特100收購克萊斯勒的談判,因而菲亞特股價大幅增長。

    1900/1/1 0:00:00
    幣安下載官方app安卓歐意交易所APP下載
    亚洲欧美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