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8月以來,萬向集團一直籠罩在一種神秘的氣氛中。
2012年8月16日,A123系統公司(以下簡稱A123)首席執行官David Vieau宣布,A123與萬向集團簽署了A123系統與萬向集團之間的《最終投資協議》(以下簡稱《最終協議》),萬向將以4.65億美元收購A123系統80%的股份,成為A123最大的公司。
根據最終協議,萬向集團將向A123提供7500萬美元的初始債務融資,其中2500萬美元為初始信貸額度。在滿足一定條件后,萬向將提供5000萬美元的貸款。隨后,萬向將根據某些條件購買A123的優先擔保可轉換票據,總額為2億美元。此外,萬向集團將持有1.9億美元的期權認股權證。這次收購在業內引起了巨大轟動,但除了公開信息外,很少有人能從萬向集團高層那里了解到交易的細節。
A123宣布與萬向集團達成諒解備忘錄的當天,萬向電動汽車有限公司有限公司的一位高級官員對作者說:“我們下屬公司的員工也在討論此事,大家都不知道。我也從媒體上獲悉了這一消息。”
目前,萬向集團在美國、英國、加拿大等8個國家擁有31家公司,其中全資或控股公司18家。根據路透社的數據,萬向集團的年營業收入超過130億美元。截至2011年底,總資產達到560億元,營收達到835億元,可謂國內民營企業的“大MAC”。
萬向集團董事長、67歲的魯冠球多年來一直致力于電動汽車的發展。他在這項事業上投入了12年,收獲喜憂參半,但他從未動搖萬向發展電動汽車的宏偉夢想。
正如魯冠球所說:“我們為什么要造電動汽車?除了看好國際趨勢和國家政策,這也是萬向40年汽車零部件優勢的延伸。未來,如果我們成功了,我們將從事電動汽車,實現我們幾十年的汽車夢;
如果它不起作用,我們會誠實地回來為電動汽車制造零部件。電動汽車是我們最大努力的最高目標,而電池電機電子控制是我們力所能及的最低保證。"
宇宙夢
1999年,當“新能源”和“電動汽車”這兩個術語還不廣為人知時,萬向集團已經悄然進入電動汽車領域。同年6月,電動汽車項目組成立,主要開發鋰電池。該集團還為其“電動汽車之路”設定了明確的目標,走純電動汽車路線,并制定了“電池電機電控電動汽車”的整體發展戰略。三年后,萬向集團成立了萬向電動汽車有限公司,掌握清潔能源技術,開發節能環保汽車。
2003年10月,萬向純電動汽車純電動動力總成系統項目被列入國家“863”計劃。值得一提的是,萬向集團在新能源汽車研發方面承擔了8項國家“863”重大項目和8項省級重點科技項目,申請了200多項電動汽車和電池專利,授權120多項,其中部分已成功產業化。
2009年底,萬向鋰電池生產基地在杭州正式投產,為上海世博會提供了配套的純電動和混合動力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動力總成等設備。
在電動汽車十多年的處女地,萬向集團投入了巨額資金,但收益幾乎為零。用魯冠球的話來說,“萬向從事電動汽車已經十多年了,還沒有賺到錢。”
萬向集團一名內部員工曾向媒體透露,“經過七八年的聚合物鋰離子動力電池開發,萬向逐漸發現進展太慢。由于起步較晚、缺乏高端技術研發人員等因素,萬向的電動汽車零部件核心技術仍遠遠落后于許多外國公司。”
一位動力電池行業人士告訴筆者:“萬向集團的技術還沒有穩定下來。”這可能是萬向急于通過收購成熟公司來獲取核心技術的直接原因。
目前,中國電動汽車的政策環境正在逐漸成熟,市場也在逐步啟動。收購A123將有助于萬向迅速確立其在行業中的地位。與此同時,萬向人朝著他們的夢想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第頁]
收購之路
萬向集團首次收購鋰離子動力電池項目,現在已經不是什么大事了。
2002年,萬向收購了嘉興艾特公司,但正是這次鮮為人知的收購,使萬向獲得了當時世界上更先進的制造技術。
在萬向集團研發鋰電池的道路上,我們不禁要提到萬向與Ener1的合資公司。
美國Ener1公司是一家納斯達克上市公司,專注于動力電池和燃料電池業務。其子公司EnerDel是美國能源部和美國先進電池聯盟(USABC)確定的六家電動汽車核心電池供應商之一,在電池組技術方面具有國際領先水平。
根據當時簽署的合作框架協議,萬向電動汽車和Ener1將在杭州建立一個全自動電池和電池系統生產基地,初始投資超過3億美元。到2011年底,將形成3億安時電池和4萬套電動汽車電池系統的生產能力。
顯然,與Ener1的合作仍然無法滿足萬向集團在新能源行業的胃口。此次收購A123,是萬向集團發展動力電池的新高潮。
A123是世界上唯一一家能夠生產納米級磷酸鐵鋰電池的制造商。此外,A123的營銷經理Dan Borgasano告訴筆者,截至2011年底,A123已經發布了75項專利產品,另有335項專利正在申請中。在美國,A123也是電動汽車電池制造商的領導者,同時為卡車和公交車提供動力電池。
據業內人士透露,A123的生產線在過去一年才剛剛建立起來,而……
全自動化設備,投資數億美元。在動力電池領域,如此大規模的規模和技術含量在行業中處于領先地位,國內企業難以與之匹敵。
著名戰略顧問羅蘭貝格預測,到2015年,A123在美國的市場份額將達到11%,總價值將達到90億美元。
一位國內資深能源電子分析師表示,A123技術領先且無可挑剔,萬向可以利用它來拓展新能源汽車技術。擁有市場渠道的萬向集團,如果能收購A123,就能實現互利共贏。
萬向集團總裁盧偉丁表示,“幫助公司擴大國內外產能”,上述知情人士也證實“萬向目前在杭州的新能源動力電池產能尚未達到飽和,借助A123的先進技術和終端客戶,完全有可能事半功倍。預計萬向杭州工廠也急需A123在密歇根州的動力電池工廠和生產線。”
從技術角度來看,萬向集團收購A123在理論上也受益匪淺。上述動力電池行業內部人士認為,萬向收購A123的目的是專利和技術,并非A123的銷售渠道。
環宇集團的一位高級官員告訴筆者:“值得注意的是,A123具有非常強的集團化能力,這是國內電池企業的技術缺陷和劣勢。即使是國內知名汽車公司比亞迪在這方面也不是很成熟。萬向收購A123后,材料和電池的集團化應用問題就可以解決了。”
在許多業內人士看來,萬向集團的“一廂情愿”非常聰明:收購A123公司,不僅可以將鋰電池領先的核心技術收入囊中,還可以利用世界知名企業的品牌優勢,在中國電動市場占據優勢。
此外,上汽集團的一位知情人士向筆者透露,如果萬向成功收購A123,它將進入杰新動力電池系統有限公司(上汽集團與A123的合資企業)的董事會,以便萬向能夠與上汽集團綁定。消息人士表示,上汽集團將在不久的將來召開董事會討論此事。
“燒錢”A123
根據奧巴馬政府2009年出臺的《美國復蘇和再投資法案》中的電動汽車電池和零部件制造計劃,A123獲得了2.491億美元的補貼,到目前為止,A123已經獲得了這筆資金的一半。
作為一個關鍵的支撐對象,A123有點不吉利。在與通用、寶馬、上汽等車企簽訂電池供應合同的輝煌時期之后,它現在面臨著“糧食短缺”的困境。
A1235宣布第一季度虧損1.25億美元,第二季度凈虧損從去年同期的5540萬美元擴大到8290萬美元。預計今年剩余時間虧損將持續,如果無法獲得更多融資,可能無法維持運營。
A123的電池生產水平已經相當熟練。為什么它會面臨如此尷尬的金融危機?Dan Borgasano,公司的營銷經理,向作者解釋道:“乘用車市場的發展遠慢于預期,這導致A123的制造能力利用不足,影響了A123的收入和產能的持續增長。新興市場的緩慢增長也成為A123陷入財務困境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環宇電池一位高級官員的分析與A123營銷經理的回答不謀而合。這位高級官員表示,“無論是在美國還是中國,目前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仍處于早期階段。無論是儲能電池還是電動汽車電池,大規模電池的真正應用才剛剛開始。相對而言,A123產品的成本仍然相對較高。”
許多業內人士認為,萬向集團很可能會承擔沉重的負擔。即使A123在汽車電動化和儲能系統方面具有全球領先水平,但仍難以支撐巨大的研發成本,A123也沒有太多方法來面對電動汽車市場進展緩慢的問題。因此,如何有效獲取核心技術和研發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新能源汽車在中國的市場潛力……
na和美國都是萬向集團需要面對的問題。
中航鋰電高層認為,新興市場發展緩慢的問題確實存在,但如果萬向集團掌握A123技術,其技術優勢將在市場繁榮時得到體現。
對于“A123技術流向中國”的傳言,A123中國區營銷總監潘志強公開表示:“雖然萬向收購了我們80%的股份,但公司的整體決策是獨立的。從萬向在A123股東中的股份可以知道,我們不會成為萬向的子公司。”
潘志強說:“A123永遠是美國的A123。即使股權大部分由萬向控股,其在美國注冊的美資企業的性質也不會改變。他認為,A123在動力電池方面的先進技術和專利將永遠屬于A123,并受到美國法律的保護。即使萬向要求A123轉讓其品牌、技術gy,專利和生產線到萬向未來,它將首先在美國退市,但A123是納斯達克上市公司,所以退市并不容易。
在美國,高端產業的技術和專利出口需要通過許多與州和州有關的法律和法案,這是非常困難的。
萬向集團收購A123可能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收購需要獲得中美政府監管機構的批準,包括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的審查。與此同時,這項投資受到了美國政界人士和媒體的批評。
美國國會美中經濟安全審查委員會成員邁克爾·韋塞爾認為,這是一個“關鍵”領域。“這筆交易令人不安,美國政府需要對其進行嚴格審查。”“因為它不僅涉及一個非常重要的行業,還考驗著美國政府發展經濟和促進就業的戰略。
美國眾議院能源和商業委員會監督和調查小組委員會負責人Cliff Stearns擔心,美國政府向外國控股公司提供的數百萬美元贈款和貸款將被無意中轉移到一個經常被視為“主要貿易競爭對手”的國家。
在這方面,萬向似乎很有信心。萬向集團發言人莫小平對媒體表示,由于A123能夠與萬向簽署最終收購協議,這足以表明美國政府的態度并沒有外界想象的那么極端。“美國政府一些成員的反對不足以對這筆交易構成威脅。我們對A123公司的收購進展順利,我們只是在等待中國政府相關部門的批準。”
A123的首席執行官Vio也認為,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的審查和中國政府的批準將是最大的挑戰,但他認為最終應該通過。“我不認為我們與萬向的合作涉及國家安全,因為目前美國98%的此類電池是從國外進口的,我們是少數在當地生產的公司之一。這筆投資不會破壞美國此類行業的原始形式。”
(編輯/楊曉紅)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第一電氣網所有,請轉載,但請務必注明出處。自8月以來,萬向集團一直籠罩在一種神秘的氣氛中。
2012年8月16日,A123系統公司(以下簡稱A123)首席執行官David Vieau宣布,A123與萬向集團簽署了A123系統與萬向集團之間的《最終投資協議》(以下簡稱《最終協議》),萬向將以4.65億美元收購A123系統80%的股份,成為A123最大的公司。
根據最終協議,萬向集團將向A123提供7500萬美元的初始債務融資,其中2500萬美元為初始信貸額度。在滿足一定條件后,萬向將提供5000萬美元的貸款。隨后,萬向將根據某些條件購買A123的優先擔保可轉換票據,總額為2億美元。此外,萬向集團將持有1.9億美元的期權認股權證。這次收購在業內引起了巨大轟動,但除了公開信息外,很少有人能從萬向集團高層那里了解到交易的細節。
那天……
123宣布已與萬向集團達成諒解備忘錄,萬向電動汽車有限公司有限公司的一位高級官員對作者說:“我們下屬公司的員工也在討論此事,大家都不知道。我也從媒體上獲悉了這一消息。”
目前,萬向集團在美國、英國、加拿大等8個國家擁有31家公司,其中全資或控股公司18家。根據路透社的數據,萬向集團的年營業收入超過130億美元。截至2011年底,總資產達到560億元,營收達到835億元,可謂國內民營企業的“大MAC”。
萬向集團董事長、67歲的魯冠球多年來一直致力于電動汽車的發展。他在這項事業上投入了12年,收獲喜憂參半,但他從未動搖萬向發展電動汽車的宏偉夢想。
正如魯冠球所說:“我們為什么要造電動汽車?除了看好國際趨勢和國家政策,這也是萬向40年汽車零部件優勢的延伸。未來,如果我們成功了,我們將從事電動汽車,實現我們幾十年的汽車夢;
如果它不起作用,我們會誠實地回來為電動汽車制造零部件。電動汽車是我們最大努力的最高目標,而電池電機電子控制是我們力所能及的最低保證。"
宇宙夢
1999年,當“新能源”和“電動汽車”這兩個術語還不廣為人知時,萬向集團已經悄然進入電動汽車領域。同年6月,電動汽車項目組成立,主要開發鋰電池。該集團還為其“電動汽車之路”設定了明確的目標,走純電動汽車路線,并制定了“電池電機電控電動汽車”的整體發展戰略。三年后,萬向集團成立了萬向電動汽車有限公司,掌握清潔能源技術,開發節能環保汽車。
2003年10月,萬向純電動汽車純電動動力總成系統項目被列入國家“863”計劃。值得一提的是,萬向集團在新能源汽車研發方面承擔了8項國家“863”重大項目和8項省級重點科技項目,申請了200多項電動汽車和電池專利,授權120多項,其中部分已成功產業化。
2009年底,萬向鋰電池生產基地在杭州正式投產,為上海世博會提供了配套的純電動和混合動力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動力總成等設備。
在電動汽車十多年的處女地,萬向集團投入了巨額資金,但收益幾乎為零。用魯冠球的話來說,“萬向從事電動汽車已經十多年了,還沒有賺到錢。”
萬向集團一名內部員工曾向媒體透露,“經過七八年的聚合物鋰離子動力電池開發,萬向逐漸發現進展太慢。由于起步較晚、缺乏高端技術研發人員等因素,萬向的電動汽車零部件核心技術仍遠遠落后于許多外國公司。”
一位動力電池行業人士告訴筆者:“萬向集團的技術還沒有穩定下來。”這可能是萬向急于通過收購成熟公司來獲取核心技術的直接原因。
目前,中國電動汽車的政策環境正在逐漸成熟,市場也在逐步啟動。收購A123將有助于萬向迅速確立其在行業中的地位。與此同時,萬向人朝著他們的夢想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第頁]
收購之路
萬向集團首次收購鋰離子動力電池項目,現在已經不是什么大事了。
2002年,萬向收購了嘉興艾特公司,但正是這次鮮為人知的收購,使萬向獲得了當時世界上更先進的制造技術。
在萬向集團研發鋰電池的道路上,我們不禁要提到萬向與Ener1的合資公司。
美國Ener1公司是一家納斯達克上市公司,專注于動力電池和燃料電池業務。其子公司EnerDel是美國能源部和美國先進電池聯盟(USABC)確定的六家電動汽車核心電池供應商之一,在電池組技術方面具有國際領先水平。
根據當時簽署的合作框架協議,萬向電動汽車和Ener1將在杭州建立一個全自動電池和電池系統生產基地,初始投資超過3億美元。到2011年底,將形成3億安時電池和4萬套電動汽車電池系統的生產能力。
顯然,與Ener1的合作仍然無法滿足萬向集團在新能源行業的胃口。此次收購A123,是萬向集團發展動力電池的新高潮。
A123是世界上唯一一家能夠生產納米級磷酸鐵鋰電池的制造商。此外,A123的營銷經理Dan Borgasano告訴筆者,截至2011年底,A123已經發布了75項專利產品,另有335項專利正在申請中。在美國,A123也是電動汽車電池制造商的領導者,同時為卡車和公交車提供動力電池。
據業內人士透露,A123的生產線在過去一年才剛剛建立起來,而……
全自動化設備,投資數億美元。在動力電池領域,如此大規模的規模和技術含量在行業中處于領先地位,國內企業難以與之匹敵。
著名戰略顧問羅蘭貝格預測,到2015年,A123在美國的市場份額將達到11%,總價值將達到90億美元。
一位國內資深能源電子分析師表示,A123技術領先且無可挑剔,萬向可以利用它來拓展新能源汽車技術。擁有市場渠道的萬向集團,如果能收購A123,就能實現互利共贏。
萬向集團總裁盧偉丁表示,“幫助公司擴大國內外產能”,上述知情人士也證實“萬向目前在杭州的新能源動力電池產能尚未達到飽和,借助A123的先進技術和終端客戶,完全有可能事半功倍。預計萬向杭州工廠也急需A123在密歇根州的動力電池工廠和生產線。”
從技術角度來看,萬向集團收購A123在理論上也受益匪淺。上述動力電池行業內部人士認為,萬向收購A123的目的是專利和技術,并非A123的銷售渠道。
環宇集團的一位高級官員告訴筆者:“值得注意的是,A123具有非常強的集團化能力,這是國內電池企業的技術缺陷和劣勢。即使是國內知名汽車公司比亞迪在這方面也不是很成熟。萬向收購A123后,材料和電池的集團化應用問題就可以解決了。”
在許多業內人士看來,萬向集團的“一廂情愿”非常聰明:收購A123公司,不僅可以將鋰電池領先的核心技術收入囊中,還可以利用世界知名企業的品牌優勢,在中國電動市場占據優勢。
此外,上汽集團的一位知情人士向筆者透露,如果萬向成功收購A123,它將進入杰新動力電池系統有限公司(上汽集團與A123的合資企業)的董事會,以便萬向能夠與上汽集團綁定。消息人士表示,上汽集團將在不久的將來召開董事會討論此事。
“燒錢”A123
根據奧巴馬政府2009年出臺的《美國復蘇和再投資法案》中的電動汽車電池和零部件制造計劃,A123獲得了2.491億美元的補貼,到目前為止,A123已經獲得了這筆資金的一半。
作為一個關鍵的支撐對象,A123有點不吉利。在與通用、寶馬、上汽等車企簽訂電池供應合同的輝煌時期之后,它現在面臨著“糧食短缺”的困境。
A1235宣布第一季度虧損1.25億美元,第二季度凈虧損從去年同期的5540萬美元擴大到8290萬美元。預計今年剩余時間虧損將持續,如果無法獲得更多融資,可能無法維持運營。
A123的電池生產水平已經相當熟練。為什么它會面臨如此尷尬的金融危機?Dan Borgasano,公司的營銷經理,向作者解釋道:“乘用車市場的發展遠慢于預期,這導致A123的制造能力利用不足,影響了A123的收入和產能的持續增長。新興市場的緩慢增長也成為A123陷入財務困境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環宇電池一位高級官員的分析與A123營銷經理的回答不謀而合。這位高級官員表示,“無論是在美國還是中國,目前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仍處于早期階段。無論是儲能電池還是電動汽車電池,大規模電池的真正應用才剛剛開始。相對而言,A123產品的成本仍然相對較高。”
許多業內人士認為,萬向集團很可能會承擔沉重的負擔。即使A123在汽車電動化和儲能系統方面具有全球領先水平,但仍難以支撐巨大的研發成本,A123也沒有太多方法來面對電動汽車市場進展緩慢的問題。因此,如何有效獲取核心技術和研發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新能源汽車在中國的市場潛力……
na和美國都是萬向集團需要面對的問題。
中航鋰電高層認為,新興市場發展緩慢的問題確實存在,但如果萬向集團掌握A123技術,其技術優勢將在市場繁榮時得到體現。
對于“A123技術流向中國”的傳言,A123中國區營銷總監潘志強公開表示:“雖然萬向收購了我們80%的股份,但公司的整體決策是獨立的。從萬向在A123股東中的股份可以知道,我們不會成為萬向的子公司。”
潘志強說:“A123永遠是美國的A123。即使股權大部分由萬向控股,其在美國注冊的美資企業的性質也不會改變。他認為,A123在動力電池方面的先進技術和專利將永遠屬于A123,并受到美國法律的保護。即使萬向要求A123轉讓其品牌、技術gy,專利和生產線到萬向未來,它將首先在美國退市,但A123是納斯達克上市公司,所以退市并不容易。
在美國,高端產業的技術和專利出口需要通過許多與州和州有關的法律和法案,這是非常困難的。
萬向集團收購A123可能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收購需要獲得中美政府監管機構的批準,包括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的審查。與此同時,這項投資受到了美國政界人士和媒體的批評。
美國國會美中經濟安全審查委員會成員邁克爾·韋塞爾認為,這是一個“關鍵”領域。“這筆交易令人不安,美國政府需要對其進行嚴格審查。”“因為它不僅涉及一個非常重要的行業,還考驗著美國政府發展經濟和促進就業的戰略。
美國眾議院能源和商業委員會監督和調查小組委員會負責人Cliff Stearns擔心,美國政府向外國控股公司提供的數百萬美元贈款和貸款將被無意中轉移到一個經常被視為“主要貿易競爭對手”的國家。
在這方面,萬向似乎很有信心。萬向集團發言人莫小平對媒體表示,由于A123能夠與萬向簽署最終收購協議,這足以表明美國政府的態度并沒有外界想象的那么極端。“美國政府一些成員的反對不足以對這筆交易構成威脅。我們對A123公司的收購進展順利,我們只是在等待中國政府相關部門的批準。”
A123的首席執行官Vio也認為,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的審查和中國政府的批準將是最大的挑戰,但他認為最終應該通過。“我不認為我們與萬向的合作涉及國家安全,因為目前美國98%的此類電池是從國外進口的,我們是少數在當地生產的公司之一。這筆投資不會破壞美國此類行業的原始形式。”
(編輯/楊曉紅)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第一電氣網所有,請轉載,但請務必注明出處。
9月22日,在北京召開的”2012第七屆北京動力鋰離子電池技術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上,合肥國軒高科動力能源有限公司工程研究院院長謝佳博士作為大會應邀嘉賓,發表了精彩演講。
1900/1/1 0:00:00總部在德國慕尼黑的ESG是中國人特別是中國汽車界陌生的公司,1963年創立之初,切入的業務就是飛機電傳操縱系統。
1900/1/1 0:00:002012鄭州市電動汽車產業發展論壇27日舉行。鄭州市委常委、市工業經濟科技和安全生產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統戰部部長王躍華出席論壇。
1900/1/1 0:00:002012巴黎車展27日開幕,本次車展的主題是未來,從現在開始,為切合主題,本次車展為新能源主題開辟了一個新館,設置了電動轎車和混合動力轎車試駕通道。
1900/1/1 0:00:009月12日,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CAAM主辦的”混合動力汽車技術及推廣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1900/1/1 0:00:00日產首席設計師中村史郎ShiroNakamura稱下一代樓蘭Murano跨界車和Maxima轎車將會以其激動人心的設計震撼業界,據稱,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