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葉盛基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他愛笑。
葉圣基特別注意“命運”這個詞。“我們在一起是命運,今天能見面也是命運,”他第一次見到作者時說。
作者注意到了一個細節。在葉圣基的辦公室里,他沒有看到一個汽車模型。除了桌子上整齊排列的一些汽車信息外,沒有任何跡象表明這是汽車制造商協會秘書長的辦公室。
“因為我不喜歡擺弄東西,所以我不喜歡混亂。我需要整理我的東西,包括材料,并及時閱讀。大多數逾期的東西都會及時清理,否則會占用太多空間,”葉圣基笑著說。
葉圣基正在接受媒體采訪。
走出農村
1962年國慶節出生于福建南平的葉圣基,與山里的其他孩子相比,他有些嬌弱——他害怕太陽的呼嘯和蚊子的叮咬。
“別看我現在皮膚黑,但我害怕陽光。如果陽光有點強,我就睜不開眼睛。我害怕蚊子叮咬和螞蟻爬上山。也許我身體敏感。當螞蟻爬到我身上時,我的皮膚肯定會變紅。”葉圣基得出的結論是,他不適合做農活。
但是,如果你出生在農村,不能做農活怎么辦?
他害羞地說:“我小時候試著當裁縫。”因為我只想找到一個沒有太陽呼嘯、沒有蚊子叮咬、沒有螞蟻叮咬的地方。"
回顧自己的成長經歷,葉圣基對自己說:“我沒想到自己會走上汽車工業的道路,但那是因為我年輕時受不了陽光和昆蟲!
”“但沒過多久就學會了,所以他選擇了努力學習。
當葉生進入小學時,他已經快10歲了。當時,小學在村里,初中需要去公社。村里每個大隊至少有兩個班的小學畢業生。公社有20多個旅,所以有40多個畢業班,而公社只能招收10個班。
“在山區,教育條件相對落后,孩子多,所以有所謂的‘小學戴帽初中班’,意思是留在小學繼續讀初中。當時有一句口號:農業學大寨,教育學大寨g作為初中的代理人,這是一件新鮮事。"
所以小學畢業后,他去了所謂的“戴帽子的小學初中班”。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學質量可想而知。但也許他生來就是為了學習,也許他太渴望離開農村,走出大山。葉圣基初中畢業時順利考取了南平市第一中學,這也是南平最好的高中。
我當時的夢想是走出農村,尤其是在1976年“四人幫”垮臺和恢復高考后,我看到了走出農村去大學學習的希望。盡管當時的高中入學率只有百分之幾,但我還是被南平最好的高中錄取了。“回憶起這個過程,葉圣基的笑容中仍然充滿了滿足,因為這個機會讓他走出了農村。
在高中的兩年里,葉圣基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然而,由于某種原因,我在高考中表現不佳,成績也不盡如人意。我最終被當時的安徽理工學院和現在的合肥工業大學錄取,主修汽車工程。
“高考后心情不好,有點不想去。”即便如此,猶豫了半天,他還是帶著自己的小黃書包和哥哥的小軍裝,獨自一人去了合肥。
最后一個到達的
我到達合肥的那天是1979年9月6日,也是合肥工業大學新生報到的最后一天。當我進入學校時,已經很晚了,報名點幾乎關閉了。
當負責報名的老師準備收拾行李離開時,他看到了葉圣基,皺著眉頭問道:“你在這里做什么?”
“我是來報名的。”
老師問遲到的原因,但葉圣基當然沒有說。
因為是最后一個申請者,宿舍里自然只剩下一張床了。葉圣基說:“我印象深刻,這張床正對著走廊,是床的邊緣,因為最先到達的學生已經挑選出了更好的床。但沒關系,有一張床睡覺就足夠了。”。
快樂和緊張是葉圣基對大學生活的總體評價。“對我來說,努力學習和參與社會工作是必要的,”葉圣基說,他在學生時代一直擔任學生會主席。
“參加完學生會工作后,我發現我很喜歡做宣傳工作。因為我們南方人很傻,所以我們做宣傳工作,不僅鍛煉了我們的文筆,也鍛煉了我們。”葉圣基苦笑著說。
因為文筆還可以,在擔任宣傳部長的同時,葉圣基還擔任了廣播電臺的總編輯,并與同學們一起創辦了一家名為《春華報》的刊物,先后擔任副主編和總編輯。
葉圣基告訴作者:“與普通學生相比,我可能更成熟一些。我班有32名學生,我的年齡和身高排在第五位。也許是因為我不想與他人發生太多沖突,而且我的老師和同學對我很好。”
“我在高中時很活躍,很想入黨,但因為我們高中沒有入黨的先例,我在大學里加入了中國。他還強調:“當時我的想法很簡單,工作第一,生活第二。因此,參與社會工作不僅培養組織能力和協調能力,也培養奉獻精神。"
畢業作業前夕,葉圣基……
我們很痛苦。“分配,因為綜合條件可能更好,所以老師對我寄予厚望,希望我在國家機關(機電部門)工作。但我不想去,因為我希望找到一份更專業的工作。但即使如此,我仍然必須服從安排。”
老師對葉圣基的痛苦感到驚訝。他為什么不想去這么好的地方?老師提供了另一個選擇:行業報社(中國機電報社)。
在外人看來,這是一份很棒的工作,也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寫作優勢,但葉圣基仍然猶豫不決。經過一天的思考,葉圣基找到了老師,并表達了他不去的決定。
他回憶說,當時有一種“專業”的思想,希望用自己學到的專業知識為中國汽車工業做點什么。無論是去企業還是研究單位,我都希望能找到一份與我的業務更緊密相關的工作。雖然《中國機電報》與其專業有關,但并沒有直接關系。葉圣基坦言:“別以為我會寫作。畢竟我不學新聞學。報社需要的是新聞系的專業人員。”
葉圣基告訴老師,如果允許他不去,他就不會去;
但如果組織決定讓他走,他肯定會服從安排。最后,老師沒有違背他的意愿做出決定。
猶豫之際,一個名字躍入葉圣基的視線:中國汽車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汽研)。
1985年7月15日,葉圣基在公司名錄中發現了中國汽車研究院。該中心成立于同年5月,畢業時間恰逢7月中旬。“當我看到這個名字時,我覺得很合適。我有很強的‘專業’思維,而該中心恰好是當時汽車行業唯一的國家級研究機構,”葉圣基說。
于是他下定決心到中國汽車研究院工作。填寫完表格后,葉圣基找到了時任系主任的姚鐵成教授,問道:“我能填這個嗎?”。姚教授說:“好的,你填一下。”
葉圣基回到宿舍后,在與三名山東學生的交談中得知,其中兩人已經填報了中國汽車研究院的第一志愿。然而,當我聽說葉圣基也填報了中國汽車研究院時,兩人立即修改了自己的意愿。
當分配結果公布時,葉圣基毫無懸念地被分配到了中國汽車研究院。派遣卡是在當月20日簽發的。經過一天的準備,葉圣基于21日晚登上了開往天津的火車。22日,他來到中國汽車研究院,正式開始工作。
[第頁]
第一個到達的
“雖然我是大學里最后一個報到的,但我是第一個上班的,也是中國汽車研究院首批大學生中的第一個。”葉成基有些興奮地說。
葉圣基在中國汽車研究院工作了24年。前11年,他主要從事標準法規工作,還與前任共同創立了中國汽車工業標準化研究院。在此之前,中國還沒有專門的汽車標準研究機構。因此,葉圣基和他的同事們開始了汽車標準法規的基礎研究和制定,以及整個汽車標準法規體系的建設。
“我很幸運能和業內老同志一起研究標準。將國外典型的標準法規引入中國,進行分析研究,制定了中國的汽車標準法規體系。我是這個大項目的主要負責人之一,”葉圣基說。
由于標準法規將涉及產品質量、產品管理和監督,他們在研究制定標準法規的同時,還開展了產品認證、產品準入管理、產品質量管理等各項研究工作。
隨著汽車認證行業的發展,以及中國汽車產品認證委員會秘書處原設在中國汽車研究院,后來國家部委重組,相關人員被分流,相關部委收回了認證權,并單獨成立了中國汽車產品認證中心。
中國汽車研究院將不再做產品認證,葉圣基將另開一家公司。1996年,根據領導安排,葉圣基負責組織成立中國汽車質量管理體系認證中心。
在此之前,葉圣基系統研究了現代企業管理,包括質量、環境管理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因此,他將國外先進的汽車行業管理體系引入中國。
“我和我的領導、同事積極引進了世界各地先進的汽車行業管理體系,特別是美國汽車行業管理系統及其整套管理工具,并組織了整個引進、匯編、系統研究、推廣和實施。”
1996年至2009年,葉圣基主要從事汽車產品認證體系、管理體系和認證評審的研究,以及行業企業管理體系的咨詢和培訓。在過去的13年里,葉圣基為數千家汽車及配套制造商進行了認證審查,并做了……
為數百家企業提供工商管理診斷、咨詢和培訓。
“我是首批獲得國際認可的汽車行業管理體系培訓師之一,”葉圣基說。
為汽車相關企業做培訓的培訓師一般分為培訓師、導師和教練員。
葉圣基是一名教練。在他看來,認證工作非常有意義。他對整個系統的質量安全、環境管理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的集成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并從事了相關的認證工作。葉圣基對汽車行業的系統認識也是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的。
“從產品的預規劃到研發設計、生產準備、產品制造,包括供應商開發、產品售后服務等過程質量問題都非常重要。系統化工作就是將這些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涉及企業產品實現的全過程,甚至產品的全生命周期,從而建立一個全面的企業管理體系。"
在中國汽車研究院,作為一名普通大學畢業生,從助理工程師和工程師,到高級工程師和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從研究主任和部門總工程師到中國汽車研究所首席專家。葉圣基說,這24年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刻,也是為自己的職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的關鍵。“我非常想念它,非常珍惜它,為我所做的一切感到欣慰。”
葉圣基說,他最感謝的人是他的師傅嚴翔。作為一名20世紀50年代的大學生,他的責任感、工作態度和工作方法對他的職業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
嚴相大師總是寫很多遍,然后告訴我:看,我寫了好幾遍,自己也改了好幾次。對于我寫的內容,他一定已經全部修改了,然后他會告訴你為什么,然后讓你自己修改。當然,在我的職業發展中,有很多行業的老領導和專家,比如王炳剛、馮超、劉玉婷、應周、田偉、朱錫泉、魏雪巖等,葉圣基充滿敬意。
2009年,來到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后,葉圣基對下屬和團隊成員也帶來了這種態度。不久前,葉圣基給同事們做了一個講座,題目是“團隊建設與實踐”。
在談到這節課的目的時,葉圣基說:“我們的事業是承前啟后。老領導的所作所為對后續工作有很大影響。所以我認為我們需要代代相傳,這就是我現在所做的。他甚至開玩笑說:“我叫圣基,我也想為大家打好基礎。”。"
葉圣基喜歡一句話:天道酬勤,勤奮可以彌補。
他得出的結論是,每個人的智力都是一樣的。只要你努力工作,你就會有結果。
這種警句式的話語不僅僅是說說而已。在實際工作中,葉圣基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特別是在2000年之前,葉圣基每天工作時間很長,他稱之為“善于熬夜”。現在加班很常見,工作中有很多快樂。
也許是因為工作的性質,在采訪的最后,葉圣基笑著對作者說:“生活就是要把這些話做好:學會學習,學會工作,學會生活,學會做人。”也許他是在介紹自己的人生經歷,也許他不經意間告訴作者,一切都應該是這樣。
在團隊建設中,葉圣基還總結了八個字:“快樂、輕松、規范、有效”。
的確,在葉圣基的笑容中,作者感覺到,盡管他現在的工作是他的第三份工作,但他的初心從未改變:為汽車行業和共同努力的人們鋪平道路,做一塊“基石”。
1985年7月,葉勝基畢業于安徽工業學院(合肥工業大學)汽車工程專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國家科學技術獎評審專家,國家04重大科學技術專項專家。現任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兼專家委員會主任,全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T10企業電動汽車工作組組長。1985年7月至2009年3月,長期在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工作,從事科學研究和管理工作……
第二位首席專家。2009年3月,調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從事行業技術開發與創新、產品質量與標準法規、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知識產權與信息化、循環經濟與再制造的管理與研究工作,研究討論了汽車標準法規、產品工程管理、企業現代體系管理和認證評估,以及節能新能源汽車和汽車技術裝備等。參與研究制定國家汽車產業發展規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計劃。多項相關科研成果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
(編輯/董海榮)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葉盛基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愛笑。
葉圣基特別注意“命運”這個詞。“我們在一起是命運,今天能見面也是命運,”他第一次見到作者時說。
作者注意到了一個細節。在葉圣基的辦公室里,他沒有看到一個汽車模型。除了桌子上整齊排列的一些汽車信息外,沒有任何跡象表明這是汽車制造商協會秘書長的辦公室。
“因為我不喜歡擺弄東西,所以我不喜歡混亂。我需要整理我的東西,包括材料,并及時閱讀。大多數逾期的東西都會及時清理,否則會占用太多空間,”葉圣基笑著說。
葉圣基正在接受媒體采訪。
走出農村
1962年國慶節出生于福建南平的葉圣基,與山里的其他孩子相比,他有些嬌弱——他害怕太陽的呼嘯和蚊子的叮咬。
“別看我現在皮膚黑,但我害怕陽光。如果陽光有點強,我就睜不開眼睛。我害怕蚊子叮咬和螞蟻爬上山。也許我身體敏感。當螞蟻爬到我身上時,我的皮膚肯定會變紅。”葉圣基得出的結論是,他不適合做農活。
但是,如果你出生在農村,不能做農活怎么辦?
他害羞地說:“我小時候試著當裁縫。”因為我只想找到一個沒有太陽呼嘯、沒有蚊子叮咬、沒有螞蟻叮咬的地方。"
回顧自己的成長經歷,葉圣基對自己說:“我沒想到自己會走上汽車工業的道路,但那是因為我年輕時受不了陽光和昆蟲!
”“但沒過多久就學會了,所以他選擇了努力學習。
當葉生進入小學時,他已經快10歲了。當時,小學在村里,初中需要去公社。村里每個大隊至少有兩個班的小學畢業生。公社有20多個旅,所以有40多個畢業班,而公社只能招收10個班。
“在山區,教育條件相對落后,孩子多,所以有所謂的‘小學戴帽初中班’,意思是留在小學繼續讀初中。當時有一句口號:農業學大寨,教育學大寨g作為初中的代理人,這是一件新鮮事。"
所以小學畢業后,他去了所謂的“戴帽子的小學初中班”。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學質量可想而知。但也許他生來就是為了學習,也許他太渴望離開農村,走出大山。葉圣基初中畢業時順利考取了南平市第一中學,這也是南平最好的高中。
我當時的夢想是走出農村,尤其是在1976年“四人幫”垮臺和恢復高考后,我看到了走出農村去大學學習的希望。盡管當時的高中入學率只有百分之幾,但我還是被南平最好的高中錄取了。“回憶起這個過程,葉圣基的笑容中仍然充滿了滿足,因為這個機會讓他走出了農村。
在高中的兩年里,葉圣基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然而,由于某種原因,我在高考中表現不佳,成績也不盡如人意。我最終被當時的安徽理工學院和現在的合肥工業大學錄取,主修汽車工程。
“高考后心情不好,有點不想去。”即便如此,猶豫了半天,他還是帶著自己的小黃書包和哥哥的小軍裝,獨自一人去了合肥。
最后一個到達的
我到達合肥的那天是1979年9月6日,也是合肥工業大學新生報到的最后一天。當我進入學校時,已經很晚了,報名點幾乎關閉了。
當負責報名的老師準備收拾行李離開時,他看到了葉圣基,皺著眉頭問道:“你在這里做什么?”
“我是來報名的。”
老師問遲到的原因,但葉圣基當然沒有說。
因為是最后一個申請者,宿舍里自然只剩下一張床了。葉圣基說:“我印象深刻,這張床正對著走廊,是床的邊緣,因為最先到達的學生已經挑選出了更好的床。但沒關系,有一張床睡覺就足夠了。”。
快樂和緊張是葉圣基對大學生活的總體評價。“對我來說,努力學習和參與社會工作是必要的,”葉圣基說,他在學生時代一直擔任學生會主席。
“參加完學生會工作后,我發現我很喜歡做宣傳工作。因為我們南方人很傻,所以我們做宣傳工作,不僅鍛煉了我們的文筆,也鍛煉了我們。”葉圣基苦笑著說。
因為文筆還可以,在擔任宣傳部長的同時,葉圣基還擔任了廣播電臺的總編輯,并與同學們一起創辦了一家名為《春華報》的刊物,先后擔任副主編和總編輯。
葉圣基告訴作者:“與普通學生相比,我可能更成熟一些。我班有32名學生,我的年齡和身高排在第五位。也許是因為我不想與他人發生太多沖突,而且我的老師和同學對我很好。”
“我在高中時很活躍,很想入黨,但因為我們高中沒有入黨的先例,我在大學里加入了中國。他還強調:“當時我的想法很簡單,工作第一,生活第二。因此,參與社會工作不僅培養組織能力和協調能力,也培養奉獻精神。"
畢業作業前夕,葉圣基……
我們很痛苦。“分配,因為綜合條件可能更好,所以老師對我寄予厚望,希望我在國家機關(機電部門)工作。但我不想去,因為我希望找到一份更專業的工作。但即使如此,我仍然必須服從安排。”
老師對葉圣基的痛苦感到驚訝。他為什么不想去這么好的地方?老師提供了另一個選擇:行業報社(中國機電報社)。
在外人看來,這是一份很棒的工作,也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寫作優勢,但葉圣基仍然猶豫不決。經過一天的思考,葉圣基找到了老師,并表達了他不去的決定。
他回憶說,當時有一種“專業”的思想,希望用自己學到的專業知識為中國汽車工業做點什么。無論是去企業還是研究單位,我都希望能找到一份與我的業務更緊密相關的工作。雖然《中國機電報》與其專業有關,但并沒有直接關系。葉圣基坦言:“別以為我會寫作。畢竟我不學新聞學。報社需要的是新聞系的專業人員。”
葉圣基告訴老師,如果允許他不去,他就不會去;
但如果組織決定讓他走,他肯定會服從安排。最后,老師沒有違背他的意愿做出決定。
猶豫之際,一個名字躍入葉圣基的視線:中國汽車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汽研)。
1985年7月15日,葉圣基在公司名錄中發現了中國汽車研究院。該中心成立于同年5月,畢業時間恰逢7月中旬。“當我看到這個名字時,我覺得很合適。我有很強的‘專業’思維,而該中心恰好是當時汽車行業唯一的國家級研究機構,”葉圣基說。
于是他下定決心到中國汽車研究院工作。填寫完表格后,葉圣基找到了時任系主任的姚鐵成教授,問道:“我能填這個嗎?”。姚教授說:“好的,你填一下。”
葉圣基回到宿舍后,在與三名山東學生的交談中得知,其中兩人已經填報了中國汽車研究院的第一志愿。然而,當我聽說葉圣基也填報了中國汽車研究院時,兩人立即修改了自己的意愿。
當分配結果公布時,葉圣基毫無懸念地被分配到了中國汽車研究院。派遣卡是在當月20日簽發的。經過一天的準備,葉圣基于21日晚登上了開往天津的火車。22日,他來到中國汽車研究院,正式開始工作。
[第頁]
第一個到達的
“雖然我是大學里最后一個報到的,但我是第一個上班的,也是中國汽車研究院首批大學生中的第一個。”葉成基有些興奮地說。
葉圣基在中國汽車研究院工作了24年。前11年,他主要從事標準法規工作,還與前任共同創立了中國汽車工業標準化研究院。在此之前,中國還沒有專門的汽車標準研究機構。因此,葉圣基和他的同事們開始了汽車標準法規的基礎研究和制定,以及整個汽車標準法規體系的建設。
“我很幸運能和業內老同志一起研究標準。將國外典型的標準法規引入中國,進行分析研究,制定了中國的汽車標準法規體系。我是這個大項目的主要負責人之一,”葉圣基說。
由于標準法規將涉及產品質量、產品管理和監督,他們在研究制定標準法規的同時,還開展了產品認證、產品準入管理、產品質量管理等各項研究工作。
隨著汽車認證行業的發展,以及中國汽車產品認證委員會秘書處原設在中國汽車研究院,后來國家部委重組,相關人員被分流,相關部委收回了認證權,并單獨成立了中國汽車產品認證中心。
中國汽車研究院將不再做產品認證,葉圣基將另開一家公司。1996年,根據領導安排,葉圣基負責組織成立中國汽車質量管理體系認證中心。
在此之前,葉圣基系統研究了現代企業管理,包括質量、環境管理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因此,他將國外先進的汽車行業管理體系引入中國。
“我和我的領導、同事積極引進了世界各地先進的汽車行業管理體系,特別是美國汽車行業管理系統及其整套管理工具,并組織了整個引進、匯編、系統研究、推廣和實施。”
1996年至2009年,葉圣基主要從事汽車產品認證體系、管理體系和認證評審的研究,以及行業企業管理體系的咨詢和培訓。在過去的13年里,葉圣基為數千家汽車及配套制造商進行了認證審查,并做了……
為數百家企業提供工商管理診斷、咨詢和培訓。
“我是首批獲得國際認可的汽車行業管理體系培訓師之一,”葉圣基說。
為汽車相關企業做培訓的培訓師一般分為培訓師、導師和教練員。
葉圣基是一名教練。在他看來,認證工作非常有意義。他對整個系統的質量安全、環境管理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的集成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并從事了相關的認證工作。葉圣基對汽車行業的系統認識也是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的。
“從產品的預規劃到研發設計、生產準備、產品制造,包括供應商開發、產品售后服務等過程質量問題都非常重要。系統化工作就是將這些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涉及企業產品實現的全過程,甚至產品的全生命周期,從而建立一個全面的企業管理體系。"
在中國汽車研究院,作為一名普通大學畢業生,從助理工程師和工程師,到高級工程師和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從研究主任和部門總工程師到中國汽車研究所首席專家。葉圣基說,這24年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刻,也是為自己的職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的關鍵。“我非常想念它,非常珍惜它,為我所做的一切感到欣慰。”
葉圣基說,他最感謝的人是他的師傅嚴翔。作為一名20世紀50年代的大學生,他的責任感、工作態度和工作方法對他的職業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
嚴相大師總是寫很多遍,然后告訴我:看,我寫了好幾遍,自己也改了好幾次。對于我寫的內容,他一定已經全部修改了,然后他會告訴你為什么,然后讓你自己修改。當然,在我的職業發展中,有很多行業的老領導和專家,比如王炳剛、馮超、劉玉婷、應周、田偉、朱錫泉、魏雪巖等,葉圣基充滿敬意。
2009年,來到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后,葉圣基對下屬和團隊成員也帶來了這種態度。不久前,葉圣基給同事們做了一個講座,題目是“團隊建設與實踐”。
在談到這節課的目的時,葉圣基說:“我們的事業是承前啟后。老領導的所作所為對后續工作有很大影響。所以我認為我們需要代代相傳,這就是我現在所做的。他甚至開玩笑說:“我叫圣基,我也想為大家打好基礎。”。"
葉圣基喜歡一句話:天道酬勤,勤奮可以彌補。
他得出的結論是,每個人的智力都是一樣的。只要你努力工作,你就會有結果。
這種警句式的話語不僅僅是說說而已。在實際工作中,葉圣基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特別是在2000年之前,葉圣基每天工作時間很長,他稱之為“善于熬夜”。現在加班很常見,工作中有很多快樂。
也許是因為工作的性質,在采訪的最后,葉圣基笑著對作者說:“生活就是要把這些話做好:學會學習,學會工作,學會生活,學會做人。”也許他是在介紹自己的人生經歷,也許他不經意間告訴作者,一切都應該是這樣。
在團隊建設中,葉圣基還總結了八個字:“快樂、輕松、規范、有效”。
的確,在葉圣基的笑容中,作者感覺到,盡管他現在的工作是他的第三份工作,但他的初心從未改變:為汽車行業和共同努力的人們鋪平道路,做一塊“基石”。
1985年7月,葉勝基畢業于安徽工業學院(合肥工業大學)汽車工程專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國家科學技術獎評審專家,國家04重大科學技術專項專家。現任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兼專家委員會主任,全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T10企業電動汽車工作組組長。1985年7月至2009年3月,長期在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工作,從事科學研究和管理工作……
第二位首席專家。2009年3月,調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從事行業技術開發與創新、產品質量與標準法規、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知識產權與信息化、循環經濟與再制造的管理與研究工作,研究討論了汽車標準法規、產品工程管理、企業現代體系管理和認證評估,以及節能新能源汽車和汽車技術裝備等。參與研究制定國家汽車產業發展規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計劃。多項相關科研成果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
(編輯/董海榮)
環保部辦公廳日前下發了《關于開展鉛蓄電池和再生鉛企業環保核查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對于不符合環保法律法規、未通過環保核查或弄虛作假的企業,
1900/1/1 0:00:00上半年國內新能源客車市場”井噴”。
1900/1/1 0:00:00第一電動網訊近日,在北京舉行的”電動汽車科技創新國際論壇”上,日本汽車部電動車與高級技術辦公室主任佐藤小智介紹了日本政府為新能源汽車專門制定的政策及規劃。
1900/1/1 0:00:00三家分別設在中國、美國和新加坡的企業7月14日在新加坡宣布一項電動汽車發展計劃,擬在未來5年內投入9億美元研制生產電動汽車,以新加坡市場為起點,逐步向中美和其他市場拓展。
1900/1/1 0:00:00第一電動網訊7月11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協會信息發布會上,協會發布了新能源汽車、非插電式混合動力、替代燃料汽車產銷情況。
1900/1/1 0:00:00自2010年5月開始起草,中途歷經多次修改,兩度被國務院退回,最終《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以下簡稱《規劃》于2012年4月18日經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