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車導航 汽車導航
    Ctrl+D收藏汽車導航
    首頁 > 汽車資訊 > 正文

    歐洲電池“大躍進” 亞歐之爭日趨激烈

    作者:

    時間:1900/1/1 0:00:00

       “嚴重依賴中國和韓國動力電池,未來會對德國汽車產業造成致命打擊。”2020年伊始,戴姆勒工會主席邁克爾·布雷希特再次向德國汽車制造業發出警告。在英國,豪華品牌捷豹因供應商LG電池生產短缺,直接導致了I-PACE(參數|詢價)停產。這不僅僅是德、英兩國所面臨的動力電池“危局”,而是整個歐洲的現狀,全球傳統汽車工業重地,現如今卻在動力電池領域仰人鼻息。今年2月,德法兩國制定了超級電池工廠藍圖,計劃在歐洲共同推動總投資達50億歐元、總產能約48GWh的電池項目,其目的就在對標亞洲動力電池廠商和特斯拉的產能。歐洲已經“覺醒”并奮起直追,一場亞歐之間的動力電池爭奪戰愈演愈烈。

      30秒快速閱讀:  1、為擺脫對亞洲電池企業的依賴,從歐盟到成員國,再到產業已展開激進的動力電池布局。Northvolt、大眾、戴姆勒以及巴斯夫等企業發揮了積極作用。  2、亞洲動力電池產業在原材料、技術研發、生產制造等全鏈條優勢明顯,且市場規模可觀。而歐洲則缺乏完善的電池產業鏈體系,不過其傳統汽車制造優勢和技術創新力不容小覷。  3、中國企業進軍歐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國制造”走向世界的機會。本土電池廠商應繼續通過技術創新夯實產品品質,同時也要破解產業高速發展時遺留下的問題。

      ● 歐洲動力電池布局“大躍進”

      目前,亞洲已經成為了世界公認的動力電池主要戰略陣地,全球優秀的電池廠商基本集中在中日韓三國。包括中國的寧德時代、比亞迪、長城旗下蜂巢能源和韓國LG、三星SDI、SKI等企業已經開始大舉“進攻”歐洲市場。

    亞洲電池廠商在歐洲動力電池布局企業國別計劃寧德時代中國擴大歐洲項目投資,總投資不超過18億歐元,產能約為14GWh,一期將于2021年投產。

    蜂巢能源中國將投資20億歐元在歐洲建設24GWh電池廠。一期將于2022年投產。有意向在歐洲設立研發中心,計劃建設4萬噸規模的正極材料工廠。孚能科技中國計劃投資6億歐元在德國建廠,初始產能為6GWh,最終提升至10GWh。三星SDI韓國曾投資3.58億美元在匈牙利建廠,年產能滿足50000輛電動車需求。LG化學韓國再投5.77億美元擴建波蘭工廠,總產能提升至70GWh,滿足30萬輛電動車需求。SKI韓國再投資8.59億美元建匈牙利第二工廠,年產能7.5GWh。來源:公開資料整理;制表:汽車之家行業組  戴姆勒、大眾、寶馬、PSA等車企都有明確的電動化目標,而他們的合作伙伴基本都是亞洲電池廠商。目前,動力電池的價值能占到電動車整車成本的1/4,甚至高達一半,歐洲顯然意識到了其所處的窘境。2019年,法國總統馬克龍也曾直言,“從長遠來看,法國工業和歐洲工業100%依賴其他人并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在電池方面,我們需要給歐洲敲響警鐘。”

      早在馬克龍發聲之前,為擺脫對亞洲動力電池企業的依賴,整個歐洲已經掀起了一輪大“反攻”。這輪“反攻”是從歐盟到成員國,再到產業所形成的協調一致的前進步伐。

      2017年,歐盟電池產業聯盟工作組成立,旨在為歐洲電池制造商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包括戴姆勒、西門子、巴斯夫以及瑞典電池廠商Northvolt等公司均參與其中。不僅如此,歐盟還批準了由德國、法國、意大利、芬蘭等7國共同申報的電池領域“歐洲共同利益重要計劃。該項目重點主要集中在原材料、電池單元和模塊、電池系統以及循環利用四個關鍵的研發領域。此外,德國也計劃在2021年之前向電動車電池行業提供總額高達10億歐元的財政補貼。

    歐洲本土動力電池布局企業計劃大眾向Northvolt投資9億歐元成立合資公司,建設16GWh電池工廠。PSA與法國Saft聯合建立兩個電池廠,到2030年總產能將達48GWh。戴姆勒計劃投資10億歐元建立全球動力電池網絡;與加拿大魁北克水電公司共同研發固態電池。Northvolt計劃在瑞典建立電池工廠,2023年產能達到32GWh。巴斯夫計劃再建第二座歐洲電池材料工廠,兩家工廠可滿足40萬輛電動車對陰極材料的需求。來源:公開資料整理;制表:汽車之家行業組  為了響應歐洲電池產業的崛起計劃,Northvolt、大眾、戴姆勒、巴斯夫等公司起到了“領頭羊”的作用。大眾預計到2025年,其僅在歐洲的電池產能需求就將超過150GWh。目前,大眾已聯合Northvolt在德國建立一家產能16GWh的電池工廠。戴姆勒的電池戰略似乎更加“野蠻”,據稱從2008年-2019年間,其直接或間接投資的與電池相關的項目已經達到了8個。化工巨頭巴斯夫總計4億歐元的材料工廠投資計劃也已就位。

      ● 亞歐之間將形成激烈競爭

      經過大量企業和研發人才多年的攻關,亞洲在動力電池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并積累了豐富的產業化經驗。這也是亞洲企業能夠“大肆登陸”歐洲的主要原因。

      從技術研發角度來看,自90年代制作手機鋰電池開始,再到汽車動力電池開發,LG、三星、寧德時代、松下等企業掌握了非常成熟的電池技術。真鋰研究CEO兼首席分析師墨柯認為,“電動汽車對電池品質要求極高,不是誰想做就能做到的。亞洲電池企業對鋰電池制造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能夠造出高品質電池。這是一個隱形壁壘,是亞洲企業的最大優勢。”

      其次,在電池企業取得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上下游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鏈體系。以中國為例,從上游原材料開采、加工,到中游正負極材料、隔膜制造,再到下游電池的研發生產,全產業鏈的優勢非常明顯。

      從市場角度來看,亞洲是新能源汽車最大市場,中國的市場規模就已經連續多年穩居全球第一。亞洲既是動力電池的最大供給市場,又是最大的需求市場,龐大的產業規模效應帶來了巨大的成本優勢。而成本優勢一經形成,后來者就很難打破既定的格局。

      相比之下,歐洲首先在原材料方面就不具備優勢。歐盟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過于依賴進口,存在供應風險。同時,全球電芯產能絕大部分在亞洲,幾乎占全球80%。相對薄弱的產業體系,使得歐洲本土出色的電池企業數量少之又少,法國Saft和瑞典Northvolt是少有的“希望之光”。

      盡管如此,歐洲扎實的汽車工業基礎依然不容忽視,寶馬、戴姆勒、大眾等知名車企匯聚于此。百年的汽車制造優勢和持久的技術創新力,是歐洲發起動力電池大“反攻”的有利條件。隨著排放法規日趨嚴格,歐洲新能源汽車市場也在快速發展,市場規模優勢將很快顯露。蜂巢能源某動力電池專家認為,“歐洲對汽車的了解極深,對電動化也有自己的專業判斷,在理解汽車需求的基礎上對電池性能指標的設定非常精準。另外,歐洲在企業運營管理方面的優勢明顯。”

      長期來看,歐洲很有可能成為繼亞洲之后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亞歐之間也將圍繞動力電池展開激烈競爭。從歐盟及成員國的決心來說,亞歐之間的競爭早已超越企業本身,而是從國家戰略,到產業鏈體系,再到新能源市場的角逐。

      對于歐洲的動力電池發展前景,墨柯認為,“首先,歐洲應該以‘市場換技術’的方式,吸引亞洲企業在歐建廠,幫助歐洲搭建起產業鏈、促進人才培養;其次,大力扶持本土企業,不要因初期產品品質不夠好就棄之不用。”

      ● “中國制造”借機走向世界

      歷經多年的市場培育,中國動力電池產業獲得了長足發展,電池廠商的國際影響力也越來越大。根據韓國市場調研機構SNS Research所公布的2019年全球鋰電池出貨量榜單數據,中國電池廠商在前十名中占了5個席位。

      中國電池廠商的全球化步伐不斷加快,并已在歐洲,尤其是德國展開了積極布局。通過在歐洲建廠,形成本土電池供貨能力,中國電池廠商拉近了與客戶之間的距離。2018年,寧德時代歐洲工廠落地德國時,就獲得了寶馬30億歐元的電池訂單,如今沃爾沃等車企也成為了寧德時代的客戶。今年2月,蜂巢能源聲稱已經和一家歐洲車企簽署了超過7GWh的電池項目。

      一定程度上來說,中國電池廠商已經走出國門,并走向了世界舞臺。不過,國內電池產能結構性過剩,高端產能不足也是事實,并且總體技術水平與韓日還有一些差距。中國電池廠商走出國門,離開了政策的庇護,要在市場化程度更高的歐洲站穩腳跟就更離不開技術創新,只有打造出性能更優、更市場化的電池產品方才能獲得市場認可,贏得客戶親睞。

      蜂巢能源對此表示,“中國企業走出國門,融入世界市場,必須建立強大的競爭力。比如,頂尖的人才團隊,掌握核心技術,要具備國際化的視野和領先的專業能力,懂得行業開放協同等等。此外,企業還要重點加強跨地域、跨文化的體系化管理能力,持續提升體系化管理水平。”目前,該公司已經在歐美、日、韓等地區建立了7個全球研發中心,并先后推出了首款無鈷、四元材料電池。

      中國目前電動汽車和動力電池市場規模足夠大,每天都能產生極為豐富的實證數據,有力地支撐著應用技術的深入開發。墨柯認為,“中國鋰電池與韓日的競爭大有‘后來居上’的態勢,中國企業只要不自己‘互掐’,就能走得穩。”

      “還談不上‘中國制造’真正走向世界。”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副秘書長王子冬認為,鑒于當前中國動力電池的發展現狀,其實“中國制造”離走向世界還有一定距離。在新能源產業的高速發展進程中,不少問題也被掩蓋了起來。比如安全問題就是典型,健康的商業邏輯依然沒有形成,“補貼”曾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企業追逐的目標。不單是局限于企業,從全產業乃至更高層面來說,都應優先充分解決自身問題,而后才談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全文總結:

      動力電池的競爭關鍵在于要有過硬的產品品質,合理的成本以及不斷革新的技術升級。亞洲在動力電池方面取得的進展獲得了全球認可,先發優勢已經充分體現。盡管當前歐洲全方位落后,但產業扶植力度不可謂不大。在與亞洲電池廠商的競爭中,歐洲能否實現“彎道超車”尚未可知,重蹈此前歐洲光伏產業覆轍的風險也依然存在。

    標簽:特斯拉Model X 2023款 700km 雙電機全輪驅動 2023款 664km Plaid版 三電機全輪驅動Model S 2023款 715km 雙電機全輪驅動

    汽車資訊熱門資訊
    歐洲汽車制造商及供應商面臨5大挑戰

    2019年歐洲汽車制造商將面臨諸多挑戰:唐納德特朗普總統對從歐洲出口到美國的汽車征收的關稅、中國汽車市場的疲軟以及更加普遍的拼車和網約車服務。到2018年底斯托克600汽車及配件指數很可能是該區域股價表現最差的行業指標之一

    1900/1/1 0:00:00
    歐洲汽車高管稱將不需要新行業刺激措施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得益于新冠疫情過后中國汽車市場的優異表現歐洲多家汽車企業表示如果全球經濟不再次陷入衰退汽車行業將不需要新的刺激措施

    1900/1/1 0:00:00
    歐洲佬狂喜 簡析蔚來ET7 E-NCAP成績

    記得年中的時候編輯部要執行一期選題當時交給我一臺蔚來ET7參數詢價試駕車做測試說實話當時我是百般不樂意:我曾很不喜歡蔚來的產品總覺得有些“不務正業”

    1900/1/1 0:00:00
    歐洲第一季度銷售新能源車12.7萬輛

    歐洲地區的新能源車發展情況到底如何如今有了新的數據考證。據外媒報道來自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的注冊數據顯示歐盟新能源車平均市場占有率在2019年第一季度接近31其中市場份額最高的國家超過60但也有10個國家的市場地區占比低于1

    1900/1/1 0:00:00
    歐洲車企熱捧代理制 孰之蜜糖孰之砒霜

    “目前我們正就如何搭建代理銷售模式與歐洲經銷商進行商討。”上周寶馬集團銷售和營銷主管彼得諾塔PieterNota公開證實寶馬BMW和MINI可能在歐洲轉變銷售模式將所有銷售渠道改為代理商分銷模式。這就是目前行業俗稱的“代理制”模式

    1900/1/1 0:00:00
    歐洲13家車企或被處145億歐元排放罰款

    歐洲最新執行的碳排放標準或致使多家車企背上巨額罰款。最新預測顯示2020年歐洲汽車行業將因難以達標排放標準而受到監管機構高達約340億歐元的罰款歐洲排名前13位的汽車制造商則將背上罰款145億歐元

    1900/1/1 0:00:00
    亚洲欧美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