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節前汽車銷售旺季和同期基數較低的雙重作用下,2021年1月乘用車市場確實出現了罕見的20%以上的同比增幅。根據乘聯會發布的狹義乘用車批發銷售數據,1月份汽車市場總銷量為202.84萬輛,同比增長26.8%,幾乎是近5年來的最高單月增幅。超高的市場增長必須靠車企強勁的銷量增長來構建。的確,從各大乘用車公司的市場表現可以看出,銷量下滑的車企大幅下降,尤其是TOP 30中,銷量幾乎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如特斯拉中國(527.9%)、一汽紅旗(157.5%)、廣汽愛安(145.0%)、長安福特等。
當然,牛市之下,也有車企被貼上了負增長的標簽。同樣在前30名中,上汽大眾(-23.8%)、東風大岳起亞(-25.5%)、東風小康(-19.2%)和一汽奔騰(-44.7%)是僅有的四家銷量下滑的車企。如果一些品牌在春節前的旺季被迫推高,那些處于“牛市”的車企,肯定不會是簡單的下跌那么簡單。值得一提的是,前30名中,有27家車企實現了月銷量過萬,這也意味著這30家車企能夠保持10萬輛的年銷量,這幾乎是車企經營的安全紅線。至于30后的60家車企,除了部分造車新勢力,大部分傳統車企都陷入了銷量負增長的漩渦,這對車企將是一次又一次的沉重打擊,尤其是月銷量在四位數以下的車企。他們能在越來越殘酷的市場中堅持多久?吉利長安爭奪前三,SAIC繼續萎靡不振。從狹義批發來看,車市第一陣營在1月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本由南北大眾占據的前三名,因為上汽大眾和上汽通用的持續低迷,把第二名和第三名讓給了吉利和長安汽車。這幾乎是一個正常的月份,吉利和長安汽車在車企排名中表現最好。長安和吉利相互競爭。1月份長安距離吉利只有4000多輛,可見吉利壓力不小。為什么會這樣?通過分析兩家車企的銷量可以看出,吉利在10萬元產品上吃了不少苦頭,比如帝豪和袁晶。另外,新品數量不勇敢,吉利的增長和增量都不大,但吉利在雷克薩斯品牌、星銳等高價值產品上勢頭強勁。所以從數量上來說,吉利無疑是被長安追趕的,但是從質量上來說,長安和吉利還是有一定差距的。甚至在未來的某個月份,長安的月銷量會超過吉利。
長安的勢頭可以看出來是受到了PLUS系列和歐尚X5/X7品牌的支撐,包括CS SUV和逸動轎車。根本原因是長安藍鯨動力和設計突破的雙重加持,在中低端市場形成了強大的競爭優勢,甚至讓吉利同級別產品處于相對劣勢。這是長安從去年到現在變好的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一批弱勢品牌撤退了,自主三強大獲全勝。但15萬輛的月銷量,尤其是1月份,并不是突破性的月銷量數字。在年底和春節這樣的特殊月份,月銷量16-20萬+才是前三應該有的樣子。比如一汽大眾今年1月拿到了21.5萬輛的批發銷量。吉利長安取得歷史最好成績固然可喜,但從歷史銷量表現來看,這只是一個一線本土品牌應有的市場表現。畢竟吉利一個月賣15萬輛并不稀奇。毫無疑問,這對吉利和長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們繼續努力,不斷向上。
因此,從……換個角度看,不是吉利和長安趕上了,而是上汽通用和SAIC大眾辜負了期望。月銷量13萬輛的上汽通用和月銷量8萬輛的SAIC大眾,在過去無論如何都是不可能的。此外,一直保持前十的上汽通用五菱今年1月下滑至第13位,曾出現在前十的SAIC乘用車也下滑至第16位。就這樣,SAIC四家乘用車公司相繼遭遇困境,SAIC集團從2019年開始迎來的拐點還將繼續。當然,在TOP 30中,大岳起亞、小康、一汽奔騰這三家銷量下滑的車企肯定遇到了非常棘手的問題,比如起亞、K3、K3X、智跑等主流市場缺乏主流產品,這是起亞持續下滑的主要因素,包括凱酷中高級車沒有給起亞帶來品牌和銷量支撐,使得起亞在韓系車中的市場表現遠弱于現代。東風小康是因為風光580的不斷虧損,以至于那些“只大不小”、沒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遲早會在本土強勢品牌的追逐中敗下陣來。不用說,紅旗的氣勢完全搶了風頭。雖然建立了紅旗品牌,但是建立奔騰品牌比紅旗難100倍。日語再次超越德語,獨立專注于其他系的競爭。德國人和日本人的競爭一直都比較激烈。包括2020年全年,日系在部分月份的銷量已經實現了對德系的反超。雖然德系的總銷量最終戰勝了日系,但是從2021年開始,日系的勢頭就一直粗暴,尤其是在上汽大眾“打瞌睡”的那一刻。從1月份狹義乘用車批發銷量來看,德系1月份總銷量約為45萬輛,同比增長15.4%,市場份額約為22.2%,同比下降2.2個百分點,較2020年全年也下降了2.3個百分點。相對而言,日本1月總銷量為46萬輛,同比增長18.3%,市場份額約為22.8%,份額也同比下降2.2個百分點。雖然兩個部門的份額都在下降,但毫無疑問,日本人以微弱優勢領先德國部門。
從分析來看,拖累德系份額提升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上汽大眾身上,即使華晨寶馬(69.3%)和北京奔馳(36.4%)竭盡全力。毫無疑問,2020-2021年,上汽大眾將成為德系品牌出現裂痕的開始,輸給日本將成為大概率事件。日系“二野”和日產成為日系品牌最強大的支柱,五大車企中有四家進入前十車企。隨著日系兩車戰略的推進,未來5家日系車企進入前十不再稀奇。畢竟在之前的幾個月,十大日系車企共占五席。
所以日系和德系的PK,核心是產品力的PK,戰略卻是兩車戰略時差的PK。當以大眾為首的德系打完自己的牌,以“二野”為首的日系慢慢推出雙子星,再遇到中國市場洗牌的客觀因素,“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規律再次出現。如果說德系和日系的份額在下降,那么上升的份額集中在自主品牌上。數據顯示,1月份自主品牌批發銷量約為85萬輛,較去年的60萬輛凈增25萬輛,同比增長42%,直接推動自主品牌份額由同期的37.4%上升至41.9%,自主份額保持在40%以上。
《一言堂》在上一篇文章《份額穩定在40%,自主品牌在淘汰中崛起》中也提到有……自主品牌份額保持在40%以上的內在規律,即年前中低消費的區域市場已經成為自主消費的熱點市場,而這幾個月自主品牌的出貨量是最大的,所以年前自主品牌的庫存安排自然會比合資品牌更加豐富和靈活。更值得一提的是,幾大主流自主品牌實力增強,銷量持續增長。虹吸效應轉移了相當一部分弱勢自主品牌的銷量。與此同時,自主新能源尤其是新勢力的熱銷迎來了光明的前景,共同推動了自主品牌份額的上升。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自主品牌已經開始掉頭回升。隨著德日大戰的加劇,未來一旦發生價格戰,必然會影響到實力相對較弱的自主品牌,這也是自主品牌未來兩年需要關注的。
美國品牌在特斯拉的進步和福特的復蘇中不斷覺醒,但1月份8.8%的市場和24.1%的同比增速仍不及大盤水平,最關鍵的因素歸結于上汽通用的持續低迷。試想,作為月銷量15萬輛,在美系車中權重最大的一線車企,上汽通用的市場表現直接決定了美系車的市場表現。福特和特斯拉的基數低,即使翻倍,也只會增加1萬輛。更何況今年1月特斯拉Model Y的銷量還沒有前一天10萬輛的訂單火爆。自然也就沒辦法給美部一月提供太多的市場份額提升。在春節前汽車銷售旺季和同期基數較低的雙重作用下,2021年1月乘用車市場確實出現了罕見的20%以上的同比增幅。根據乘聯會發布的狹義乘用車批發銷售數據,1月份汽車市場總銷量為202.84萬輛,同比增長26.8%,幾乎是近5年來的最高單月增幅。超高的市場增長必須靠車企強勁的銷量增長來構建。的確,從各大乘用車公司的市場表現可以看出,銷量下滑的車企大幅下降,尤其是TOP 30中,銷量幾乎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如特斯拉中國(527.9%)、一汽紅旗(157.5%)、廣汽愛安(145.0%)、長安福特等。
當然,牛市之下,也有車企被貼上了負增長的標簽。同樣在前30名中,上汽大眾(-23.8%)、東風大岳起亞(-25.5%)、東風小康(-19.2%)和一汽奔騰(-44.7%)是僅有的四家銷量下滑的車企。如果一些品牌在春節前的旺季被迫推高,那些處于“牛市”的車企,肯定不會是簡單的下跌那么簡單。值得一提的是,前30名中,有27家車企實現了月銷量過萬,這也意味著這30家車企能夠保持10萬輛的年銷量,這幾乎是車企經營的安全紅線。至于30后的60家車企,除了部分造車新勢力,大部分傳統車企都陷入了銷量負增長的漩渦,這對車企將是一次又一次的沉重打擊,尤其是月銷量在四位數以下的車企。他們能在越來越殘酷的市場中堅持多久?吉利長安爭奪前三,SAIC繼續萎靡不振。從狹義批發來看,車市第一陣營在1月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本由南北大眾占據的前三名,因為上汽大眾和上汽通用的持續低迷,把第二名和第三名讓給了吉利和長安汽車。這幾乎是一個正常的月份,吉利和長安汽車在車企排名中表現最好。長安和吉利相互競爭。1月份長安距離吉利只有4000多輛,可見吉利壓力不小。為什么會這樣?通過分析……從兩家車企的銷量可以看出,吉利在10萬元產品上吃了不少苦頭,比如帝豪和袁晶。另外,新品數量不勇敢,吉利的增長和增量都不大,但吉利在雷克薩斯品牌、星銳等高價值產品上勢頭強勁。所以從數量上來說,吉利無疑是被長安追趕的,但是從質量上來說,長安和吉利還是有一定差距的。甚至在未來的某個月份,長安的月銷量會超過吉利。
長安的勢頭可以看出來是受到了PLUS系列和歐尚X5/X7品牌的支撐,包括CS SUV和逸動轎車。根本原因是長安藍鯨動力和設計突破的雙重加持,在中低端市場形成了強大的競爭優勢,甚至讓吉利同級別產品處于相對劣勢。這是長安從去年到現在變好的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一批弱勢品牌撤退了,自主三強大獲全勝。但15萬輛的月銷量,尤其是1月份,并不是突破性的月銷量數字。在年底和春節這樣的特殊月份,月銷量16-20萬+才是前三應該有的樣子。比如一汽大眾今年1月拿到了21.5萬輛的批發銷量。吉利長安取得歷史最好成績固然可喜,但從歷史銷量表現來看,這只是一個一線本土品牌應有的市場表現。畢竟吉利一個月賣15萬輛并不稀奇。毫無疑問,這對吉利和長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們繼續努力,不斷向上。
因此,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不是吉利和長安趕上了,而是上汽通用和SAIC大眾辜負了期望。月銷量13萬輛的上汽通用和月銷量8萬輛的SAIC大眾,在過去無論如何都是不可能的。此外,一直保持前十的上汽通用五菱今年1月下滑至第13位,曾出現在前十的SAIC乘用車也下滑至第16位。就這樣,SAIC四家乘用車公司相繼遭遇困境,SAIC集團從2019年開始迎來的拐點還將繼續。當然,在TOP 30中,大岳起亞、小康、一汽奔騰這三家銷量下滑的車企肯定遇到了非常棘手的問題,比如起亞、K3、K3X、智跑等主流市場缺乏主流產品,這是起亞持續下滑的主要因素,包括凱酷中高級車沒有給起亞帶來品牌和銷量支撐,使得起亞在韓系車中的市場表現遠弱于現代。東風小康是因為風光580的不斷虧損,以至于那些“只大不小”、沒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遲早會在本土強勢品牌的追逐中敗下陣來。不用說,紅旗的氣勢完全搶了風頭。雖然建立了紅旗品牌,但是建立奔騰品牌比紅旗難100倍。日語再次超越德語,獨立專注于其他系的競爭。德國人和日本人的競爭一直都比較激烈。包括2020年全年,日系在部分月份的銷量已經實現了對德系的反超。雖然德系的總銷量最終戰勝了日系,但是從2021年開始,日系的勢頭就一直粗暴,尤其是在上汽大眾“打瞌睡”的那一刻。從1月份狹義乘用車批發銷量來看,德系1月份總銷量約為45萬輛,同比增長15.4%,市場份額約為22.2%,同比下降2.2個百分點,較2020年全年也下降了2.3個百分點。相對而言,日本1月總銷量為46萬輛,同比增長18.3%,市場份額約為22.8%,份額也同比下降2.2個百分點。雖然兩個部門的份額都在下降,但毫無疑問,日本人以微弱優勢領先德國部門。
< img alt = "長安、大眾、起亞、一汽、奔騰"……c = "/ee img/{ HostI }/img/2023030321649595973/4 . jpg "/>
從分析來看,拖累德系份額提升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上汽大眾身上,即使華晨寶馬(69.3%)和北京奔馳(36.4%)竭盡全力。毫無疑問,2020-2021年,上汽大眾將成為德系品牌出現裂痕的開始,輸給日本將成為大概率事件。日系“二野”和日產成為日系品牌最強大的支柱,五大車企中有四家進入前十車企。隨著日系兩車戰略的推進,未來5家日系車企進入前十不再稀奇。畢竟在之前的幾個月,十大日系車企共占五席。
所以日系和德系的PK,核心是產品力的PK,戰略卻是兩車戰略時差的PK。當以大眾為首的德系打完自己的牌,以“二野”為首的日系慢慢推出雙子星,再遇到中國市場洗牌的客觀因素,“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規律再次出現。如果說德系和日系的份額在下降,那么上升的份額集中在自主品牌上。數據顯示,1月份自主品牌批發銷量約為85萬輛,較去年的60萬輛凈增25萬輛,同比增長42%,直接推動自主品牌份額由同期的37.4%上升至41.9%,自主份額保持在40%以上。
《一言堂評論》在上一篇文章《份額穩定在40%,自主品牌在淘汰中崛起》中也提到,自主品牌份額保持在40%以上有一個內在規律,即年前中低消費的區域市場已經成為自主消費的熱點市場,而這幾個月自主品牌的出貨量是最大的,所以自主品牌的庫存安排自然會比年前合資品牌更加豐富和靈活。更值得一提的是,幾大主流自主品牌實力增強,銷量持續增長。虹吸效應轉移了相當一部分弱勢自主品牌的銷量。與此同時,自主新能源尤其是新勢力的熱銷迎來了光明的前景,共同推動了自主品牌份額的上升。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自主品牌已經開始掉頭回升。隨著德日大戰的加劇,未來一旦發生價格戰,必然會影響到實力相對較弱的自主品牌,這也是自主品牌未來兩年需要關注的。
美國品牌在特斯拉的進步和福特的復蘇中不斷覺醒,但1月份8.8%的市場和24.1%的同比增速仍不及大盤水平,最關鍵的因素歸結于上汽通用的持續低迷。試想,作為月銷量15萬輛,在美系車中權重最大的一線車企,上汽通用的市場表現直接決定了美系車的市場表現。福特和特斯拉的基數低,即使翻倍,也只會增加1萬輛。更何況今年1月特斯拉Model Y的銷量還沒有前一天10萬輛的訂單火爆。自然也就沒辦法給美部一月提供太多的市場份額提升。
2月18日上午,針對高瓴資本斥資2億美金參與了比亞迪最新一輪定向增發股票購買的市場傳聞,比亞迪品牌及公關事業部總經理李云飛在微博確認這一消息表示:“我們對高瓴資本參與本輪定增表示感謝和認可。
1900/1/1 0:00:00蓋世汽車訊RandyJones來自得州凱蒂(Katy)市,幾周前,他剛剛買了一輛福特F150皮卡,在買車的時候,他萬萬沒有想到,有一天這輛車會在暴風雪中為他的房子提供電力,
1900/1/1 0:00:00隨著飛機緩緩落地上海浦東,春節七天長假在無數美好的回憶加持下結束,或有些許遺憾,也有很多未完成的心愿,但是相比去年因疫情被天天禁錮在家的痛苦,已經幸運很多。
1900/1/1 0:00:001、理想汽車累計交付量突破40000輛2月18日,理想汽車累計交付量突破40000輛。
1900/1/1 0:00:00全球汽車產業,當下以德系和日系兩大系別勢頭最盛。德系車的西方工程師寫照,與日系車東方工匠的標簽在地球兩端交相輝映,而強勢德系與日系車企的掌門人更迭,總是被傾注更多目光。
1900/1/1 0:00:00蓋世汽車訊據外媒報道,2月18日,日產汽車表示,由于日本東北部地震造成零部件供應中斷,下周將暫停追浜和湘南工廠的生產兩天。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