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隨著5G、人工智能、物聯網、新能源等技術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創新應用到汽車上,這也給汽車行業帶來了許多新的變化。可見,未來汽車將不再僅僅扮演“交通工具”的角色,而將逐漸成為下一個“智能終端”。以蔚來汽車、Xpeng汽車、李為代表的“智能汽車”為例。2020年,雖然三家公司的總市值都超過了1000億人民幣,但是這些智能汽車品牌的背后卻涌現出了一大批科技公司,比如騰訊、阿里、百度、微軟。有業內人士表示,新能源賽道不僅是車企之間的競爭,也是未來科技巨頭的“新戰場”。
不僅如此,作為智能領域的先行者,手機廠商自然不會坐以待斃。如果說從2019年5月,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公布,標志著華為正式進入智能汽車領域,那么蘋果和三星兩大手機巨頭,已經在汽車領域深耕多年。最近國內手機廠商vivo、OPPO、小米也開始頻繁公布汽車專利,引起了外界的高度關注。2020年11月,vivo在開發者大會上正式推出Jovi In Car車聯網品牌。今年1月12日,華為發布了96線激光雷達;1月22日,華為申請了“減速器、動力總成、整車”新專利。1月26日,另一家國產手機廠商OPPO也曝光了一組汽車專利,表示將進軍汽車領域。2月2日,小米手機軟件有限公司被授予“控制車輛燈光的方法及裝置”專利,包括本公開涉及的智能終端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控制車輛燈光的方法及裝置。
圖片來源:OPPO就這樣,手機廠商大規模進入汽車領域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那么,為什么手機廠商紛紛進入造車領域?有哪些優勢和挑戰?有利可圖嗎?“萬億藍海”的誘惑目前,全球智能手機行業已經度過了高速增長期,開始進入行業發展的成熟階段。相關數據顯示,全球智能手機市場正在萎縮。據IDC統計,2016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近年來的峰值,達到14.71億部,同比增長2.65%。此后,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開始下滑。2018年至2020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分別為14.05億部、13.71億部和12.92億部。隨著智能手機市場增速放緩,手機不再是手機廠商的單一核心入口。
圖片來源:相對于慢慢萎縮的智能手機市場,小米官網處于行業初級階段的智能汽車市場是一片“藍海”。去年2020世界智能汽車大會上專家認為,雖然中國汽車產業面臨產銷量下滑的風險,但可以肯定的是智能汽車市場在不斷擴大。相關機構預測,2025年,全球聯網汽車數量接近7400萬輛,其中中國聯網汽車數量將達到2800萬輛;在自動駕駛方面,截至今年6月,全國17個城市共發放了約282張自動駕駛測試牌照。
此外,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測,2020-2025年中國將實現低速行駛和停車場景下的自動駕駛;2025-2030年實現更復雜場景下的自動駕駛。2035年,中國智能汽車產業規模將超過2000億美元,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智能汽車市場。“車聯網已經成為國內外新一輪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必爭之地。進入產業爆發前的戰略機遇期,大量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正在催生。”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史建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蓋世汽車認為,在智能手機市場增速放緩的情況下,手機廠商需要新的故事來支撐業績和發展,智能汽車市場成為他們新的“夢工廠”。因此,蘋果、華為、小米等手機巨頭此時進入智能汽車的“萬億級藍海”也就不足為奇了。蘋果更有野心,其次是華為和小米。“智能汽車本身就是跨界新物種,很難由一家企業完成,跨界融合可以產生集聚效應,這也是中國智能汽車發展的特點。”一位資深投資人對中國智能汽車行業發展的總結。蓋世汽車研究院認為,手機廠商可能憑借自身的技術優勢在汽車領域發力。從目前的發展來看,也確實如此。比如手機巨頭華為,擅長硬核技術,在汽車領域有自己的優勢。蓋世汽車方面表示,華為參與的每一項業務都是圍繞自己的主業展開的。對于智能網聯汽車,華為只是延伸和發展了其在汽車領域的主要技術。尤其是在5G技術、車載傳感器、自動駕駛、芯片研發、三電系統等領域,華為掌握著大多數企業不具備的核心技術。
2020年10月底,華為首次發布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品牌HI,旨在通過華為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以創新模式與車企深度合作,打造高品質智能網聯電動汽車。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曾表示:“HI帶來的是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憑借華為30年的技術積累,與汽車行業深度融合,研發更好的智能電動汽車,推動中國汽車工業。從大到強。”目前,華為已與長安汽車、長城汽車、小康股份等十余家汽車廠商合作,發展勢頭迅猛。
圖片來源:北汽新能源華為前輪值董事長徐志軍曾對媒體表示,“10年后華為在汽車行業可能會很厲害,就像現在的手機行業一樣。”另外,小米、vivo、OPPO也是如此。小米擅長構建生態。比如小米的智能語音系統“小愛同學”、智能手表、小米的智能家居系統,都成功切入車聯網系統,并與小鵬、蔚來、比亞迪、威馬等多家車企合作。據悉,小米未來還將把支付系統延伸到汽車端。關于OPPO是否會參與造車,在2019年底的未來科技大會上,OPPO創始人兼CEO陳明永曾表示,“OPPO可能會造車,但目前不可能。
OPPO的創始人陳明永一直在考慮自己制造汽車。我們要么不做,要么就做自己擅長的,而不是自己造車。結合最新的“防撞提醒”、“車輛控制”、“車輛定位”、“測距方法”四項專利,OPPO造車已成定局。另一個手機巨頭蘋果更是雄心勃勃。從最近的一系列消息可以看出,蘋果將直接進入造車環節,未來或將產生顛覆特斯拉的新物種。2013年,蘋果宣布進軍汽車領域,并公布了車載iOS計劃;2014年,蘋果正式將車載程序中的iOS更名為CarPlay的車載系統;2015年,蘋果開始在汽車方面積累人才,先后招聘了克萊斯勒汽車集團高級副總裁道格·貝茨(Doug Beets)和一大批前特斯拉員工。
圖片來源:蘋果官方微博“蘋果資金實力雄厚,在薪資待遇的競爭中很難取得優勢。”特斯拉發言人曾說蘋果“挖墻角”。據外媒報道,2020年,蘋果發布了300多個汽車相關的招聘職位,包括電池電源管理、道路安全和汽車體驗。最近蘋果又一次加快了“真金白銀”的造車步伐。據韓國《東亞日報》報道,作為電動汽車生產合作的一部分,蘋果將向起亞汽車投資4萬億韓元(約合36億美元)。但《東亞日報》并未指明消息來源。據報道,蘋果計劃與起亞合作,在起亞位于美國佐治亞州的工廠生產蘋果汽車;兩家合作伙伴可能在2月17日簽署協議,計劃在2024年推出蘋果汽車,初期產能目標為10萬輛。
然而,據彭博新聞報道,近日有知情人士透露,蘋果與現代汽車和起亞汽車生產電動汽車的談判已經暫停。然而,蘋果仍在與其他汽車制造商就類似計劃進行談判。正如網友調侃的那樣,“蘋果的車就是那種有資本進來的,根子不需要融資的。”因此,如果蘋果這條“鯊魚”進入智能汽車領域,將再次改變市場格局。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曾向媒體承認,蘋果擁有制造智能汽車所需的能力、資金和技術。蘋果制造汽車已經不是秘密了。蘋果關注的不僅僅是技術本身,而是技術與人性的結合。截至發稿,蘋果總市值約2.3萬億美元,市值全球第一;特斯拉市值近8200億美元,相當于大眾、豐田、日產、現代、通用、福特、本田、菲亞特克萊斯勒、標致9家傳統汽車廠商的總和。可見蘋果比特斯拉和傳統車企更強。
圖片來源:雪球蓋世汽車認為,手機業務正逐漸失去吸引力,尤其是在市場份額被華為、三星、小米等品牌擠壓的情況下。蘋果需要新的“故事”來支撐其股價和市值;另一方面,特斯拉在中國的業務讓蘋果非常眼紅。當然,除了在智能科技領域的優勢,手機廠商相比傳統車企還具有產品知名度高、用戶存量高、品牌營銷多元化、傳播深度等優勢。另外,在全球汽車行業“缺芯片”的浪潮下,手機廠商或許可以為車企排憂解難。據韓聯社1月28日報道,三星電子將進一步鞏固現有產業的市場主導地位,為新興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為此,三星電子將積極利用資金余額,擴大設備投資,推進企業并購。
0
圖片來源:賽靈思OPPO于2月16日正式披露了進軍芯片領域的消息,并開始成立技術委員會實施相關計劃。繼華為、中興、小米等公司之后,OPPO成為又一家在芯片設計制造方面投入資源的廠商。如果手機廠商能夠為車企提供芯片,那么產品的軟硬件集成度將會大大提高,產品節奏控制的主動權也將掌握在自己手中。安全依然是不可逾越的底線。但隨著汽車智能化的快速發展,手機廠商更應該警惕由此引發的各種安全問題和隱患。第三方平臺數據顯示,近三年收到的汽車智能化相關故障投訴逐年增加,如“影音系統故障”中的中控面板黑屏、“車輛互聯故障”中的系統以及“駕駛安全輔助系統故障”中的主動安全系統和車道偏離預警系統故障,投訴量持續增加。比如“自動駕駛技術”一直是特斯拉最大的賣點之一。但近年來,由于該技術引發的惡性事故高發,無法識別前方障礙物,障礙物突然加速等。,而特斯拉也不止一次陷入信任危機。側面也反映出,在汽車智能化快速發展的過程中,車輛的軟硬件還存在很多問題,有些問題與駕駛體驗有關,有些問題則與駕乘人員的安全密不可分。寫在最后,這是一個萬物快速變化的時代,也是一個汽車行業大變革的時代。即使今天汽車行業足夠擁擠,但技術創新的大門永遠不會關閉,仍然歡迎“創新者”和“顛覆者”。汽車領域作為未來的“智能終端”,在大量資本和技術企業涌入后,可能會對智能汽車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隨之而來的競爭會更加激烈。如今,隨著5G、人工智能、物聯網、新能源等技術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創新應用到汽車上,這也給汽車行業帶來了許多新的變化。可見,未來汽車將不再僅僅扮演“交通工具”的角色,而將逐漸成為下一個“智能終端”。以蔚來汽車、Xpeng汽車、李為代表的“智能汽車”為例。2020年,雖然三家公司的總市值都超過了1000億人民幣,但是這些智能汽車品牌的背后卻涌現出了一大批科技公司,比如騰訊、阿里、百度、微軟。有業內人士表示,新能源賽道不僅是車企之間的競爭,也是未來科技巨頭的“新戰場”。
不僅如此,作為智能領域的先行者,手機廠商自然不會坐以待斃。如果說從2019年5月,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公布,標志著華為正式進入智能汽車領域,那么蘋果和三星兩大手機巨頭,已經在汽車領域深耕多年。最近國產手機廠商vivo、OPPO、小米也開始p……麗斯汽車頻繁申請專利,這引起了外界的極大關注。2020年11月,vivo在開發者大會上正式推出Jovi In Car車聯網品牌。今年1月12日,華為發布了96線激光雷達;1月22日,華為申請了“減速器、動力總成、整車”新專利。1月26日,另一家國產手機廠商OPPO也曝光了一組汽車專利,表示將進軍汽車領域。2月2日,小米手機軟件有限公司被授予“控制車輛燈光的方法及裝置”專利,包括本公開涉及的智能終端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控制車輛燈光的方法及裝置。
圖片來源:OPPO就這樣,手機廠商大規模進入汽車領域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那么,為什么手機廠商紛紛進入造車領域?有哪些優勢和挑戰?有利可圖嗎?“萬億藍海”的誘惑目前,全球智能手機行業已經度過了高速增長期,開始進入行業發展的成熟階段。相關數據顯示,全球智能手機市場正在萎縮。據IDC統計,2016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近年來的峰值,達到14.71億部,同比增長2.65%。此后,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開始下滑。2018年至2020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分別為14.05億部、13.71億部和12.92億部。隨著智能手機市場增速放緩,手機不再是手機廠商的單一核心入口。
圖片來源:相對于慢慢萎縮的智能手機市場,小米官網處于行業初級階段的智能汽車市場是一片“藍海”。去年2020世界智能汽車大會上專家認為,雖然中國汽車產業面臨產銷量下滑的風險,但可以肯定的是智能汽車市場在不斷擴大。相關機構預測,2025年,全球聯網汽車數量接近7400萬輛,其中中國聯網汽車數量將達到2800萬輛;在自動駕駛方面,截至今年6月,全國17個城市共發放了約282張自動駕駛測試牌照。
此外,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測,2020-2025年中國將實現低速行駛和停車場景下的自動駕駛;2025-2030年實現更復雜場景下的自動駕駛。2035年,中國智能汽車產業規模將超過2000億美元,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智能汽車市場。“車聯網已經成為國內外新一輪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必爭之地。進入產業爆發前的戰略機遇期,大量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正在催生。”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史建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蓋世汽車認為,在智能手機市場增速放緩的情況下,手機廠商需要新的故事來支撐業績和發展,智能汽車市場成為他們新的“夢工廠”。因此,蘋果、華為、小米等手機巨頭此時進入智能汽車的“萬億級藍海”也就不足為奇了。蘋果更有野心,其次是華為和小米。“智能汽車本身就是跨界新物種,很難由一家企業完成,跨界融合可以產生集聚效應,這也是中國智能汽車發展的特點。”一位資深投資人對中國智能汽車行業發展的總結。蓋世汽車研究院認為,手機廠商可能憑借自身的技術優勢在汽車領域發力。從目前的發展來看,也確實如此。比如手機巨頭華為,擅長硬核技術,在汽車領域有自己的優勢。蓋世汽車方面表示,華為參與的每一項業務都是圍繞自己的主業展開的。對于智能網聯汽車,華為只是延伸和發展了其在汽車領域的主要技術。尤其是在5G技術、車載傳感器、自動駕駛、芯片研發、三電系統等領域,華為掌握著大多數企業不具備的核心技術。
2020年10月底,華為首次發布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品牌HI,旨在通過華為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以創新模式與車企深度合作,打造高品質智能網聯電動汽車。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曾表示:“HI帶來的是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憑借華為30年的技術積累,與汽車行業深度融合,研發更好的智能電動汽車,推動中國汽車工業。從大到強。”目前,華為已與長安汽車、長城汽車、小康股份等十余家汽車廠商合作,發展勢頭迅猛。
圖片來源:北汽新能源華為前輪值董事長徐志軍曾對媒體表示,“10年后華為在汽車行業可能會很厲害,就像現在的手機行業一樣。”另外,小米、vivo、OPPO也是如此。小米擅長構建生態。比如小米的智能語音系統“小愛同學”、智能手表、小米的智能家居系統,都成功切入車聯網系統,并與小鵬、蔚來、比亞迪、威馬等多家車企合作。據悉,小米未來還將把支付系統延伸到汽車端。關于OPPO是否會參與造車,在2019年底的未來科技大會上,OPPO創始人兼CEO陳明永曾表示,“OPPO可能會造車,但目前不可能。
OPPO的創始人陳明永一直在考慮自己制造汽車。我們要么不做,要么就做自己擅長的,而不是自己造車。結合最新的“防撞提醒”、“車輛控制”、“車輛定位”、“測距方法”四項專利,OPPO造車已成定局。另一個手機巨頭蘋果更是雄心勃勃。從最近的一系列消息可以看出,蘋果將直接進入造車環節,未來或將產生顛覆特斯拉的新物種。2013年,蘋果宣布進軍汽車領域,并公布了車載iOS計劃;2014年,蘋果正式將車載程序中的iOS更名為CarPlay的車載系統;2015年,蘋果開始在汽車方面積累人才,先后招聘了克萊斯勒汽車集團高級副總裁道格·貝茨(Doug Beets)和一大批前特斯拉員工。
圖片來源:蘋果官方微博“蘋果資金實力雄厚,在薪資待遇的競爭中很難取得優勢。”特斯拉發言人曾說蘋果“挖墻角”。據外媒報道,2020年,蘋果發布了300多個汽車相關的招聘職位,包括電池電源管理、道路安全和汽車體驗。最近蘋果又一次加快了“真金白銀”的造車步伐。據韓國《東亞日報》報道,作為電動汽車生產合作的一部分,蘋果將向起亞汽車投資4萬億韓元(約合36億美元)。但《東亞日報》并未指明消息來源。據報道,蘋果計劃與起亞合作,在起亞位于美國佐治亞州的工廠生產蘋果汽車;兩家合作伙伴可能在2月17日簽署協議,計劃在2024年推出蘋果汽車,初期產能目標為10萬輛。
然而,據彭博新聞報道,近日有知情人士透露,蘋果與現代汽車和起亞汽車生產電動汽車的談判已經暫停。然而,蘋果仍在與其他汽車制造商就類似計劃進行談判。正如網友調侃的那樣,“蘋果的車就是那種有資本進來的,根子不需要融資的。”因此,如果蘋果這條“鯊魚”進入智能汽車領域,將再次改變市場格局。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曾向媒體承認,蘋果擁有制造智能汽車所需的能力、資金和技術。蘋果制造汽車已經不是秘密了。蘋果關注的不僅僅是技術本身,而是技術與人性的結合。截至發稿,蘋果總市值約2.3萬億美元,市值全球第一;特斯拉市值近8200億美元,相當于大眾、豐田、日產、現代、通用、福特、本田、菲亞特克萊斯勒、標致9家傳統汽車廠商的總和。可見蘋果比特斯拉和傳統車企更強。
圖片來源:雪球蓋世汽車認為,手機業務正逐漸失去吸引力,尤其是在市場份額被華為、三星、小米等品牌擠壓的情況下。蘋果需要新的“故事”來支撐其股價和市值;另一方面,特斯拉在中國的業務讓蘋果非常眼紅。當然,除了在智能科技領域的優勢,手機廠商相比傳統車企還具有產品知名度高、用戶存量高、品牌營銷多元化、傳播深度等優勢。另外,在全球汽車行業“缺芯片”的浪潮下,手機廠商或許可以為車企排憂解難。據韓聯社1月28日報道,三星電子將進一步鞏固現有產業的市場主導地位,為新興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為此,三星電子將積極利用資金余額,擴大設備投資,推進企業并購。
0
圖片來源:賽靈思OPPO于2月16日正式披露了進軍芯片領域的消息,并開始成立技術委員會實施相關計劃。繼華為、中興、小米等公司之后,OPPO成為又一家在芯片設計制造方面投入資源的廠商。如果手機廠商能夠為車企提供芯片,那么產品的軟硬件集成度將會大大提高,產品節奏控制的主動權也將掌握在自己手中。安全依然是不可逾越的底線。但隨著汽車智能化的快速發展,手機廠商更應該警惕由此引發的各種安全問題和隱患。第三方平臺數據顯示,近三年收到的汽車智能化相關故障投訴逐年增加,如“影音系統故障”中的中控面板黑屏、“車輛互聯故障”中的系統以及“駕駛安全輔助系統故障”中的主動安全系統和車道偏離預警系統故障,投訴量持續增加。比如“自動駕駛技術”一直是特斯拉最大的賣點之一。但近年來,由于該技術引發的惡性事故高發,無法識別前方障礙物,障礙物突然加速等。,而特斯拉也不止一次陷入信任危機。側面也反映出,在汽車智能化快速發展的過程中,車輛的軟硬件還存在很多問題,有些問題與駕駛體驗有關,有些問題則與駕乘人員的安全密不可分。寫在最后,這是一個萬物快速變化的時代,也是一個汽車行業大變革的時代。即使今天汽車行業足夠擁擠,但技術創新的大門永遠不會關閉,仍然歡迎“創新者”和“顛覆者”。汽車領域作為未來的“智能終端”,在大量資本和技術企業涌入后,可能會對智能汽車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隨之而來的競爭會更加激烈。
蓋世汽車訊據外媒報道,挪威1月電動車銷量大增,但具體情況卻與12月非常不同。
1900/1/1 0:00:00沒錯,新智駕近日又前往深圳市南山區核心CBD處試乘了元戎啟行的Robotaxi。此前,新智駕其實已搭乘過他們的自動駕駛車輛。總體來說沒毛病,但在某些轉彎處路遇車流時還略顯稚嫩。
1900/1/1 0:00:00蓋世汽車訊據外媒報道,德國汽車制造商正在考慮建立半導體庫存,以防止再次出現災難性的芯片短缺。缺芯導致全球汽車裝配線陷入停頓,數十萬輛汽車的生產工作暫時停滯。
1900/1/1 0:00:00如果說馬斯克所言的“電池產量是制約未來能源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因素”,代表了一些問題,那么2月2日晚寧德時代連發3份擴產公告應該是更為生動地描述了電池產能制約問題的緊迫。
1900/1/1 0:00:00雖然身處隆冬,新能源和自動駕駛領域卻正迎來新的投融資熱潮。
1900/1/1 0:00:00距離真正意義上的農歷春節,僅剩幾天時間,也許這是年前,最后一次操作有關特斯拉的選題了作為一名電動車近乎“狂熱”的愛好者,有時連我自己都很費解,究竟該用怎樣的評判與審視標準,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