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車導航 汽車導航
    Ctrl+D收藏汽車導航
    首頁 > 汽車資訊 > 正文

    中國汽車產業蓬勃向上40年 有何大政方針在指引

    作者:

    時間:1900/1/1 0:00:00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中國改革的關鍵節點。在過去的40年里,中國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行各業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中國汽車工業一直處于經濟發展的前沿,經歷了從無到有的蓬勃發展。

    faw, BMW, Beijing, Volkswagen, Tesla

    數據顯示,1984年,中國汽車產量不到32萬輛;

    2001年,國內汽車產量達到234萬輛,17年來增長了6倍多。截至2017年底,中國汽車產銷雙雙突破2800萬輛,連續9年蟬聯全球汽車產銷第一大國。這條道路的發展離不開中國汽車產業政策的部署和引導。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Gaspar推出了《中國汽車工業40年系列規劃》一文。首先,讓我們回顧一下過去40年來中國制定和實施了哪些重大政策。1978年“可以辦合資企業”197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起點,提出了強國開放的國家大戰略。1978年11月9日,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對汽車工業作出了非常重要的指示,他說“合資企業可以做,不僅可以做汽車,也可以做重型汽車”。在這樣一個巨大的戰略背景下,中國汽車企業開始積極引進國外技術和外資,汽車產量在原有基礎上大幅增長,出現了許多合資企業。1984年1月15日,有限公司誕生,成為中國第一家汽車合資企業。此后,上海大眾、廣州標致、一汽大眾、神龍汽車相繼亮相。1986年,汽車制造業成為重要的支柱產業。1986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七個五年計劃》(1986年至1990年)指出:“把汽車制造業作為重要支柱產業。按照高起點、大規模生產、專業化、共同發展的原則,以重點企業為龍頭,形成長春第一汽車廠、湖北第二汽車廠、濟南重型汽車廠等汽車制造基地和軍事部門,同時以先進的技術改造壯大一批專業化的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七五”計劃“明確提出將汽車制造業列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在政策上給予汽車領域更多資源。此后,一些地方紛紛效仿,將汽車列為地方經濟支柱,并自行與外國投資者協商建設汽車產業開發區以及合資汽車工廠。在短時間內,中國的汽車制造商數量已超過100家。1988年,形成了“三大三小”的戰略布局。1987年8月,國務院有關部門負責人齊聚北戴河。會上明確了在中國建設三個大型汽車基地的決定,并將汽車行業確定為上海、一汽和二汽。同時,會議明確了發展汽車產業的決定,對未來汽車國產化和提升汽車產業地位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隨后,1988年,國務院在《關于嚴格控制汽車生產點的通知》中明確提出了“三大三小”戰略,即國家只支持一汽、上汽、上汽三個汽車生產基地(“三大”)和北京、天津、廣州三個汽車生產點(“三小”),沒有批準其他生產點,唯一的例外是軍工系統。此后,在1989年3月發布的《產業政策綱要》中,已批準的汽車項目被列為國家重點扶持項目。1994年7月3日,國務院正式頒布了《汽車產業政策》,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第一部汽車產業政策。該政策明確了汽車的發展方向,首次提出鼓勵汽車消費,允許私人購車,并對合資產品的國產化提出了明確要求。《汽車工業產業政策》第六章第二十七條明確提出“國家鼓勵汽車工業企業利用外資發展中國汽車工業”,這就賦予了外國品牌在中國直接投資的“法律”。與此同時,藝術……

    《汽車工業產業政策》第六章第32條也提到,“生產汽車、摩托車和發動機產品的中外合資、合作企業中方不得低于50%”。50%的股比已經成為合資車企20多年來嚴格遵守的政策紅線。此外,《汽車工業產業政策》還確立了引進、消化、吸收國產汽車自主發展的思路,提出了建設汽車工業“高起點、量產、專業化”的戰略方針。“第94版汽車產業政策”的頒布無疑是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標志性事件,對汽車產業的命運有著深遠的影響。2000年,汽車被鼓勵進入家庭。2000年10月,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其中有一句話:大力發展公共交通,鼓勵汽車和電腦進入中國家庭。在歷次黨中央會議上,第一次提出要大力振興汽車制造業,第一次鼓勵汽車進入家庭。鼓勵汽車進入家庭表明,政府不再將汽車僅僅視為生產工具或官方用途;及時滿足家庭對汽車的需求,不僅可以刺激消費、拉動內需,還可以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實現國民經濟快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從那時起,“讓汽車進入尋常百姓家”的口號可以站起來,公開呼喊。從那時起,供私人消費的汽車品種在市場上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中國于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汽車市場逐步開放。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汽車工業爭取了三年的過渡期,即從2002年到2004年,繼續實施汽車進口配額許可證管理,汽車及其關鍵零部件的進口配額在2000年60億美元的基礎上每年增長15%。一位業內人士表示,有關部門對整車進口采取了積極的引導措施,避免了整車的過度增長,同時促進了進口汽車結構的根本性變化,使進口汽車成為國內汽車市場的有益補充。同時,提出了有序競爭、優化結構、確保滿足國內生產需求的思路,有效解決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對中國汽車工業可能產生的影響。一方面,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進口汽車對中國汽車市場的影響并不明顯,汽車行業沒有被逐年增加投資的外國同行嚇倒,但其生存能力正在增強;

    另一方面,中國汽車開始大規模對外開放,長期壓抑的汽車消費出現井噴式市場,私人消費成為汽車市場的主體。2001年,征收了10%的車輛購置稅。2000年10月,國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車輛購置稅暫行條例》,規定自2001年1月1日起,對購買應稅車輛的單位和個人征收車輛購置稅,車輛購置稅按10%的從價稅率征收。在過去的十年里,這項政策已成為中國征收車輛購置稅的主要依據,也是政府監管汽車市場的重要手段。統計數據顯示,2001年至2017年,全國共征收車輛購置稅26214億元,年均增長17%,其中2017年征收3281億元。2017年8月,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車輛購置稅法(征求意見稿)》。車輛購置稅征收方式將由法規升級為法律,按10%的稅率征收,不會改變。財政部部長劉昆表示,《車輛購置稅暫行條例》實施以來,車輛購置稅運行平穩。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一些重大問題改革的決定》,提出“稅收法定原則”,制定車輛購置稅法是重要任務之一。2004年,新的汽車產業政策頒布實施。2004年6月1日,汽車產業發展政策正式實施,實施了10年的汽車產業政策宣告夭折。與1994年的政策相比,新政策提出了品牌戰略,鼓勵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鼓勵并購,促進國內汽車企業集團做大做強,同時引導和鼓勵節能環保新型燃料汽車的發展。新政策首次將汽車產業政策與汽車消費政策相結合,提出“培育以私人消費為主體的汽車市場”。新《汽車產業發展政策》第一條就是這樣表述的。通過這一政策的實施,中國汽車工業將在2010年前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新政策的頒布實施,有利于推動汽車行業組織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增強國內汽車制造商的產品品牌和自主開發能力;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國內汽車銷售和服務體系,促進中國汽車生產企業適應國內外市場競爭的需要;

    有利于加快汽車產品依法管理進程,保護汽車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然而,這項政策將于今年終止。今年8月4日,《汽車工業投資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結束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9月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協調司司長念勇在泰達論壇上表示,《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即將發布實施。有觀點認為,《汽車工業投資管理條例》一旦實施,新能源汽車投資項目審批有望重啟。2004年缺陷產品召回2004年3月15日,《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發布,并于同年10月1日正式實施。這是我國第一部關于缺陷產品召回管理的行政法規。自2004年中國實施缺陷汽車產品召回制度以來,截至2017年底,已實施汽車召回1548起,召回缺陷汽車5673.8萬輛。2012年10月30日,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我國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缺陷汽車產品回收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正式發布,并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實施。2014年10月10日,原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在其官網發布了《缺陷汽車產品召回條例實施辦法》(征求意見稿)。2015年12月9日,總局令第176號發布《缺陷汽車產品召回條例實施辦法》,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原《缺陷汽車制品召回條例》同日廢止。值得一提的是,《條例》實施后,我國汽車召回數量和頻率均創歷史新高。僅2017年,國內主要汽車產品制造商就召回251款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缺陷汽車204.8萬輛,2016年超過1000萬輛,增長77%,創歷史新高。2005年,《汽車品牌銷售管理辦法》,即《汽車品牌營銷管理實施辦法》,自2005年4月1日起施行。該規定要求,經銷商在銷售汽車之前,必須獲得汽車制造商的品牌授權并進行備案管理,并在全國范圍內建立汽車品牌授權銷售制度。由此,以4S店為載體的汽車銷售流通和售后服務網絡開始建立。由此,也有用戶對4S店的投訴,如捆綁保險、上牌、加價、坑洞維修等。幸運的是,新的《汽車銷售管理辦法》于2017年正式實施,2005年版的《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被廢止。新《辦法》的最大特點是“打破品牌授權銷售單一制度”,這在汽車流通領域具有里程碑意義。新的《辦法》取消了制造商的連續品牌授權備案制度,降低了行政審批的要求,允許授權模式和未授權模式共存。也就是說,所有經銷商都可以銷售未經供應商授權的汽車品牌,但只需要以書面形式向消費者提醒和解釋,并以書面形式告知消費者責任主體,這意味著以4S店為主的汽車銷售模式將被打破。然而,新的《辦法》能否有效約束汽車流通領域的所有利益相關者仍有待驗證,但可以肯定的是,隨著汽車行業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移,隨著制造商和經銷商之間矛盾的加劇,市場的被迫發展,互聯網創新等因素的涌入,行業將迎來大洗牌,未來汽車流通市場必將是多種模式、多種業態并存的局面……

    200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于1995年起草,時隔13年于2008年8月1日正式實施。這部法律對汽車行業產生了巨大影響,給傳統4s店帶來了顛覆性的模式變革,4s店不再是汽車售后行業的老板。自2008年《反壟斷法》實施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對汽車行業的分銷模式、經營政策、競爭和價格等進行了深入研究,并于2014年開始查處違反《反壟斷》的企業。為了打破汽車工廠和零部件企業的壟斷,國家前后頒布了許多法律和政策。2014年9月3日,交通運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八部門聯合印發《關于促進汽車維修行業轉型升級提高服務質量的指導意見》;2015年9月,國家標準委員會發布了《汽車零部件統一編碼與標識》;2015年9月,八部委聯合發布《汽車維修技術信息公開管理辦法》;2017年5月,商務部發布了新的《汽車銷售管理辦法》。盡管打破車廠壟斷一直是政策方向,但中國的汽車反壟斷總體上舉步維艱,收效甚微。2016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了《汽車行業反壟斷指南(征求意見稿)》,對汽車行業的壟斷行為進行了全面界定,包括縱向壟斷和橫向壟斷,明確了壟斷和豁免的情況,劃定了紅線。《汽車業反壟斷指南》作為汽車行業反壟斷的重磅武器,備受業界期待,預計將于今年發布。2013年10月1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家用汽車產品修理、更換和退貨責任規定》(國家質量監督檢查檢疫總局令第150號),正式實施。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中國改革的關鍵節點。在過去的40年里,中國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行各業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中國汽車工業一直處于經濟發展的前沿,經歷了從無到有的蓬勃發展。

    faw, BMW, Beijing, Volkswagen, Tesla

    數據顯示,1984年,中國汽車產量不到32萬輛;

    2001年,國內汽車產量達到234萬輛,17年來增長了6倍多。截至2017年底,中國汽車產銷雙雙突破2800萬輛,連續9年蟬聯全球汽車產銷第一大國。這條道路的發展離不開中國汽車產業政策的部署和引導。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Gaspar推出了《中國汽車工業40年系列規劃》一文。首先,讓我們回顧一下過去40年來中國制定和實施了哪些重大政策。1978年“可以辦合資企業”197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起點,提出了強國開放的國家大戰略。1978年11月9日,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對汽車工業作出了非常重要的指示,他說“合資企業可以做,不僅可以做汽車,也可以做重型汽車”。在這樣一個巨大的戰略背景下,中國汽車企業開始積極引進國外技術和外資,汽車產量在原有基礎上大幅增長,出現了許多合資企業。1984年1月15日,有限公司誕生,成為中國第一家汽車合資企業。此后,上海大眾、廣州標致、一汽大眾、神龍汽車相繼亮相。1986年,汽車制造業成為重要的支柱產業。1986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七個五年計劃》(1986年至1990年)指出:“把汽車制造業作為重要支柱產業。按照高起點、大規模生產、專業化、共同發展的原則,以重點企業為龍頭,形成長春第一汽車廠、湖北第二汽車廠、濟南重型汽車廠等汽車制造基地和軍事部門,同時以先進的技術改造壯大一批專業化的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七五”計劃“明確提出將汽車制造業列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在政策上給予汽車領域更多資源。此后,一些地方紛紛效仿,將汽車列為地方經濟支柱,并自行與外國投資者協商建設汽車產業開發區以及合資汽車工廠。在短時間內,中國的汽車制造商數量已超過100家。1988年,形成了“三大三小”的戰略布局。1987年8月,國務院有關部門負責人齊聚北戴河。會上明確了在中國建設三個大型汽車基地的決定,并將汽車行業確定為上海、一汽和二汽。同時,會議明確了發展汽車產業的決定,對未來汽車國產化和提升汽車產業地位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隨后,1988年,國務院在《關于嚴格控制汽車生產點的通知》中明確提出了“三大三小”戰略,即國家只支持一汽、上汽、上汽三個汽車生產基地(“三大”)和北京、天津、廣州三個汽車生產點(“三小”),沒有批準其他生產點,唯一的例外是軍工系統。此后,在1989年3月發布的《產業政策綱要》中,已批準的汽車項目被列為國家重點扶持項目。1994年7月3日,國務院正式頒布了《汽車產業政策》,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第一部汽車產業政策。該政策明確了汽車的發展方向,首次提出鼓勵汽車消費,允許私人購車,并對合資產品的國產化提出了明確要求。《汽車工業產業政策》第六章第二十七條明確提出“國家鼓勵汽車工業企業利用外資發展中國汽車工業”,這就賦予了外國品牌在中國直接投資的“法律”。與此同時,藝術……

    《汽車工業產業政策》第六章第32條也提到,“生產汽車、摩托車和發動機產品的中外合資、合作企業中方不得低于50%”。50%的股比已經成為合資車企20多年來嚴格遵守的政策紅線。此外,《汽車工業產業政策》還確立了引進、消化、吸收國產汽車自主發展的思路,提出了建設汽車工業“高起點、量產、專業化”的戰略方針。“第94版汽車產業政策”的頒布無疑是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標志性事件,對汽車產業的命運有著深遠的影響。2000年,汽車被鼓勵進入家庭。2000年10月,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其中有一句話:大力發展公共交通,鼓勵汽車和電腦進入中國家庭。在歷次黨中央會議上,第一次提出要大力振興汽車制造業,第一次鼓勵汽車進入家庭。鼓勵汽車進入家庭表明,政府不再將汽車僅僅視為生產工具或官方用途;及時滿足家庭對汽車的需求,不僅可以刺激消費、拉動內需,還可以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實現國民經濟快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從那時起,“讓汽車進入尋常百姓家”的口號可以站起來,公開呼喊。從那時起,供私人消費的汽車品種在市場上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中國于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汽車市場逐步開放。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汽車工業爭取了三年的過渡期,即從2002年到2004年,繼續實施汽車進口配額許可證管理,汽車及其關鍵零部件的進口配額在2000年60億美元的基礎上每年增長15%。一位業內人士表示,有關部門對整車進口采取了積極的引導措施,避免了整車的過度增長,同時促進了進口汽車結構的根本性變化,使進口汽車成為國內汽車市場的有益補充。同時,提出了有序競爭、優化結構、確保滿足國內生產需求的思路,有效解決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對中國汽車工業可能產生的影響。一方面,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進口汽車對中國汽車市場的影響并不明顯,汽車行業沒有被逐年增加投資的外國同行嚇倒,但其生存能力正在增強;

    另一方面,中國汽車開始大規模對外開放,長期壓抑的汽車消費出現井噴式市場,私人消費成為汽車市場的主體。2001年,征收了10%的車輛購置稅。2000年10月,國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車輛購置稅暫行條例》,規定自2001年1月1日起,對購買應稅車輛的單位和個人征收車輛購置稅,車輛購置稅按10%的從價稅率征收。在過去的十年里,這項政策已成為中國征收車輛購置稅的主要依據,也是政府監管汽車市場的重要手段。統計數據顯示,2001年至2017年,全國共征收車輛購置稅26214億元,年均增長17%,其中2017年征收3281億元。2017年8月,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車輛購置稅法(征求意見稿)》。車輛購置稅征收方式將由法規升級為法律,按10%的稅率征收,不會改變。財政部部長劉昆表示,《車輛購置稅暫行條例》實施以來,車輛購置稅運行平穩。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一些重大問題改革的決定》,提出“稅收法定原則”,制定車輛購置稅法是重要任務之一。2004年,新的汽車產業政策頒布實施。2004年6月1日,汽車產業發展政策正式實施,實施了10年的汽車產業政策宣告夭折。與1994年的政策相比,新政策提出了品牌戰略,鼓勵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鼓勵并購,促進國內汽車企業集團做大做強,同時引導和鼓勵節能環保新型燃料汽車的發展。新政策首次將汽車產業政策與汽車消費政策相結合,提出“培育以私人消費為主體的汽車市場”。新《汽車產業發展政策》第一條就是這樣表述的。通過這一政策的實施,中國汽車工業將在2010年前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新政策的頒布實施,有利于推動汽車行業組織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增強國內汽車制造商的產品品牌和自主開發能力;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國內汽車銷售和服務體系,促進中國汽車生產企業適應國內外市場競爭的需要;

    有利于加快汽車產品依法管理進程,保護汽車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然而,這項政策將于今年終止。今年8月4日,《汽車工業投資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結束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9月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協調司司長念勇在泰達論壇上表示,《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即將發布實施。有觀點認為,《汽車工業投資管理條例》一旦實施,新能源汽車投資項目審批有望重啟。2004年缺陷產品召回2004年3月15日,《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發布,并于同年10月1日正式實施。這是我國第一部關于缺陷產品召回管理的行政法規。自2004年中國實施缺陷汽車產品召回制度以來,截至2017年底,已實施汽車召回1548起,召回缺陷汽車5673.8萬輛。2012年10月30日,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我國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缺陷汽車產品回收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正式發布,并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實施。2014年10月10日,原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在其官網發布了《缺陷汽車產品召回條例實施辦法》(征求意見稿)。2015年12月9日,總局令第176號發布《缺陷汽車產品召回條例實施辦法》,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原《缺陷汽車制品召回條例》同日廢止。值得一提的是,《條例》實施后,我國汽車召回數量和頻率均創歷史新高。僅2017年,國內主要汽車產品制造商就召回251款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缺陷汽車204.8萬輛,2016年超過1000萬輛,增長77%,創歷史新高。2005年,《汽車品牌銷售管理辦法》,即《汽車品牌營銷管理實施辦法》,自2005年4月1日起施行。該規定要求,經銷商在銷售汽車之前,必須獲得汽車制造商的品牌授權并進行備案管理,并在全國范圍內建立汽車品牌授權銷售制度。由此,以4S店為載體的汽車銷售流通和售后服務網絡開始建立。由此,也有用戶對4S店的投訴,如捆綁保險、上牌、加價、坑洞維修等。幸運的是,新的《汽車銷售管理辦法》于2017年正式實施,2005年版的《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被廢止。新《辦法》的最大特點是“打破品牌授權銷售單一制度”,這在汽車流通領域具有里程碑意義。新的《辦法》取消了制造商的連續品牌授權備案制度,降低了行政審批的要求,允許授權模式和未授權模式共存。也就是說,所有經銷商都可以銷售未經供應商授權的汽車品牌,但只需要以書面形式向消費者提醒和解釋,并以書面形式告知消費者責任主體,這意味著以4S店為主的汽車銷售模式將被打破。然而,新的《辦法》能否有效約束汽車流通領域的所有利益相關者仍有待驗證,但可以肯定的是,隨著汽車行業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移,隨著制造商和經銷商之間矛盾的加劇,市場的被迫發展,互聯網創新等因素的涌入,行業將迎來大洗牌,未來汽車流通市場必將是多種模式、多種業態并存的局面……

    200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于1995年起草,時隔13年于2008年8月1日正式實施。這部法律對汽車行業產生了巨大影響,給傳統4s店帶來了顛覆性的模式變革,4s店不再是汽車售后行業的老板。自2008年《反壟斷法》實施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對汽車行業的分銷模式、經營政策、競爭和價格等進行了深入研究,并于2014年開始查處違反《反壟斷》的企業。為了打破汽車工廠和零部件企業的壟斷,國家前后頒布了許多法律和政策。2014年9月3日,交通運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八部門聯合印發《關于促進汽車維修行業轉型升級提高服務質量的指導意見》;2015年9月,國家標準委員會發布了《汽車零部件統一編碼與標識》;2015年9月,八部委聯合發布《汽車維修技術信息公開管理辦法》;2017年5月,商務部發布了新的《汽車銷售管理辦法》。盡管打破車廠壟斷一直是政策方向,但中國的汽車反壟斷總體上舉步維艱,收效甚微。2016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了《汽車行業反壟斷指南(征求意見稿)》,對汽車行業的壟斷行為進行了全面界定,包括縱向壟斷和橫向壟斷,明確了壟斷和豁免的情況,劃定了紅線。《汽車業反壟斷指南》作為汽車行業反壟斷的重磅武器,備受業界期待,預計將于今年發布。2013年10月1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家用汽車產品修理、更換和退貨責任規定》(國家質量監督檢查檢疫總局令第150號),正式實施。

    標簽:一汽寶馬北京大眾特斯拉

    汽車資訊熱門資訊
    新能源二手車殘值調查:一年掉價2萬三年蒸發50%,車主“騎虎難下”

    騎虎難下,出手太難,這是目前很多想要換購的新能源汽車車主的尷尬處境。3年前,G先生以8萬的價格買入了一輛純電動汽車。3年后,他在二手車交易平臺發布出售信息,但多數買主只愿意出價2萬。

    1900/1/1 0:00:00
    本田計劃2025年在華推逾20款電動車型,新能源車市硝煙四起

    由于車市競爭加劇,以及“雙積分”等環保政策倒逼,眾多車企在廣州車展上紛紛押注電動化技術和產品。

    1900/1/1 0:00:00
    重磅!11月21日至12月31日鄭州四環內實施單雙號限行

    11月19日,鄭州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對外通報稱自11月21日至12月31日實施機動車單雙號限行。

    1900/1/1 0:00:00
    中國自動駕駛產業或遭遇AI芯片斷供的威脅

    中國自動駕駛芯片的供應安全,危若累卵。眾所周知,盡管中國的自動駕駛技術在突飛猛進,但核心的AI芯片供應,被美國兩家供應商所壟斷。

    1900/1/1 0:00:00
    特斯拉電池成本控制為行業領先

    據外媒報道,特斯拉一直聲稱其電池成本處于領先地位,而瑞士聯合銀行分析師(UBS)與一些工程師研究發現也佐證了這一點。

    1900/1/1 0:00:00
    新能源車強制年檢 對后續的用車有強有力的保證

    當前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增加,對于安全和動力電池等行業提出了更高的安全要求,新能源汽車特別是電池的安全已成為全行業的關注重點,其中不乏推出電動汽車強制年檢制度的呼聲。

    1900/1/1 0:00:00
    幣安下載官方app安卓歐意交易所APP下載
    亚洲欧美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