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幾年前,就有人預測,在15年內,石油短缺的恐慌將席卷全球。據權威機構估計,目前已探明的石油資源將在20世紀40年代得到充分開采。
目前,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石油危機,各大汽車公司正在積極開發新能源汽車技術,以便在石油資源耗盡之前找到替代方案。由于汽車產業是各國都具有主導作用的支柱產業,各國政府也為新能源汽車的研發提供了大力支持。以中國為例。目前,政府主要支持插電式混合動力和純電動。
在本系列的前三篇文章中,我們分別介紹了歐洲、美國和日本的新能源汽車技術和發展情況。在這篇文章中,我們來看看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以及遇到的問題。
在中國,由于石油對外依存率高,發展新能源汽車已成為一項重要的國家戰略。目前,中國汽車工業產銷量已突破2000萬輛,連續第五年位居世界第一,已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國。然而,盡管中國的汽車產銷量大,但其技術實力,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的技術實力并不強。在政策支持下,插電式混合動力和純電動都是支持的技術路線。
與此同時,我國政府也十分重視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在今年3月舉行的深圳市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座談會上,國務院副總理馬凱親自主持,隨行的政府部門陣容龐大,包括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國家能源局、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一行一會;來自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合肥、青島、深圳、河北、湖南、廣東等19個省市的地方政府代表均派出了高級別代表。這次會議的形式、時間和與會者組成都很有針對性,體現了中央對新能源汽車“下定決心”。
隨后,在今年7月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新能汽車推廣應用的指導意見》(“第十三條”)中,也從產業發展、充電設施建設等8個方面提出了30條具體措施。
它看起來很漂亮,但經過仔細思考,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仍有隱憂。
首先,中國發展新能源汽車最突出的困難是政策目標太多,容易造成混亂。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至少承載著四個使命:一是實現自主品牌彎道超車;第二,許多地方將新能源汽車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第三,節約燃料;第四,環境保護。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內容太多。為了實現自主品牌彎道超車,不應支持合資品牌的新能源汽車;為了支持經濟增長,必須在當地生產,進口汽車不能得到補貼;
為了保護環境和節約燃料,我們應該支持自主品牌、合資品牌和進口汽車。
目前的情況是,所有的目標都想實現,但它們相互矛盾,相互制約。要解決這種情況,需要統一指導,否則目標太多,即使政策支持力度大,也無法匹配。
第二,區域分割。目前,比亞迪汽車公司的秦先生在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排名第一。根據該協會的數據,今年1-9月,秦馳共銷售9500輛,位居新能源汽車銷量第一。這是一款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動力系統配備插電式混合動力系統,該系統由一臺1.5T發動機和一臺電動機組成。國家補貼最高可達近7萬元,優惠后的價格約為11萬-13萬元。
然而,根據不同地方不同的補貼政策,秦的銷量差異很大。以補貼最高的上海為例。除了國家給予的3.3萬元補貼外,上海市政府不僅有3萬元的補貼,還有1.5萬元至2萬元不等的區級補貼。此外,還有免費許可證和購置稅減免政策。
盡管“國家第十三條”明確指出,發展新能源汽車主要支持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但仍有一些地方政府長期沒有出臺相關補貼政策,或者只對某些新能源汽車進行補貼。由此可見,要打破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地方壁壘,仍有許多障礙。
第三,如何考慮消費者的需求。從市場銷售的角度來看,消費者更愿意接受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因為這款產品可以加油充電,更方便消費者出行。盡管該政策支持插電式混合動力和純電動汽車,但它更喜歡純電動汽車。現在,基礎設施建設仍然不完善,消費者習慣難以改變,這使得市場更難接受。
此外,目前中國還沒有新能源汽車的安全標準。新能源汽車不同于變速器動力汽車,汽車中添加了大量的電池。然而,由于電池技術的瓶頸,如何確保電池安全在中國尚未形成統一的標準。
最后,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也需要一些政策支持。新事物的發展或多或少會改變消費者的使用習慣,而改變使用習慣往往是最困難的。因此,在推廣初期給予適當的政策鼓勵也是推廣新能源汽車的一種方式。例如,在一些大城市,新能源汽車可以不受尾號限制,也可以在高峰時段乘坐公交專用道。
只有充分認識到上述問題,統一標準、統一指導思想、明確目標,才能打破我國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困難,新能源汽車時代才會真正到來。早在幾年前,就有人預測,在15年內,石油短缺的恐慌將席卷全球。據權威機構估計,目前已探明的石油資源將在20世紀40年代得到充分開采。
目前,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石油危機,各大汽車公司正在積極開發新能源汽車技術,以便在石油資源耗盡之前找到替代方案。由于汽車產業是各國都具有主導作用的支柱產業,各國政府也為新能源汽車的研發提供了大力支持。以中國為例。目前,政府主要支持插電式混合動力和純電動。
在本系列的前三篇文章中,我們分別介紹了歐洲、美國和日本的新能源汽車技術和發展情況。在這篇文章中,我們來看看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以及遇到的問題。
在中國,由于石油對外依存率高,發展新能源汽車已成為一項重要的國家戰略。目前,中國汽車工業的產銷量已超過2000萬輛,連續第五年位居世界第一……
并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國家。然而,盡管中國的汽車產銷量大,但其技術實力,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的技術實力并不強。在政策支持下,插電式混合動力和純電動都是支持的技術路線。
與此同時,我國政府也十分重視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在今年3月舉行的深圳市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座談會上,國務院副總理馬凱親自主持,隨行的政府部門陣容龐大,包括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國家能源局、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一行一會;來自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合肥、青島、深圳、河北、湖南、廣東等19個省市的地方政府代表均派出了高級別代表。這次會議的形式、時間和與會者組成都很有針對性,體現了中央對新能源汽車“下定決心”。
隨后,在今年7月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新能汽車推廣應用的指導意見》(“第十三條”)中,也從產業發展、充電設施建設等8個方面提出了30條具體措施。
它看起來很漂亮,但經過仔細思考,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仍有隱憂。
首先,中國發展新能源汽車最突出的困難是政策目標太多,容易造成混亂。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至少承載著四個使命:一是實現自主品牌彎道超車;第二,許多地方將新能源汽車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第三,節約燃料;第四,環境保護。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內容太多。為了實現自主品牌彎道超車,不應支持合資品牌的新能源汽車;為了支持經濟增長,必須在當地生產,進口汽車不能得到補貼;
為了保護環境和節約燃料,我們應該支持自主品牌、合資品牌和進口汽車。
目前的情況是,所有的目標都想實現,但它們相互矛盾,相互制約。要解決這種情況,需要統一指導,否則目標太多,即使政策支持力度大,也無法匹配。
第二,區域分割。目前,比亞迪汽車公司的秦先生在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排名第一。根據該協會的數據,今年1-9月,秦馳共銷售9500輛,位居新能源汽車銷量第一。這是一款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動力系統配備插電式混合動力系統,該系統由一臺1.5T發動機和一臺電動機組成。國家補貼最高可達近7萬元,優惠后的價格約為11萬-13萬元。
然而,根據不同地方不同的補貼政策,秦的銷量差異很大。以補貼最高的上海為例。除了國家給予的3.3萬元補貼外,上海市政府不僅有3萬元的補貼,還有1.5萬元至2萬元不等的區級補貼。此外,還有免費許可證和購置稅減免政策。
盡管“國家第十三條”明確指出,發展新能源汽車主要支持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但仍有一些地方政府長期沒有出臺相關補貼政策,或者只對某些新能源汽車進行補貼。由此可見,要打破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地方壁壘,仍有許多障礙。
第三,如何考慮消費者的需求。從市場銷售的角度來看,消費者更愿意接受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因為這款產品可以加油充電,更方便消費者出行。盡管該政策支持插電式混合動力和純電動汽車,但它更喜歡純電動汽車。現在,基礎設施建設仍然不完善,消費者習慣難以改變,這使得市場更難接受。
此外,目前中國還沒有新能源汽車的安全標準。新能源汽車不同于變速器動力汽車,汽車中添加了大量的電池。然而,由于電池技術的瓶頸,如何確保電池安全在中國尚未形成統一的標準。
最后,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也需要一些政策支持。新事物的發展或多或少會改變消費者的使用習慣,而改變使用習慣往往是最困難的。因此,在推廣初期給予適當的政策鼓勵也是推廣新能源汽車的一種方式。例如,在一些大城市,新能源汽車可以不受尾號限制,也可以在高峰時段乘坐公交專用道。
只有充分認識到上述問題,統一標準、統一指導思想、明確目標,才能打破我國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困難,新能源汽車時代才會真正到來。
2014年12月26日,在川汽綿陽新能源汽車基地,野馬純電動多功能城市SUVT70EV正式下線,標志著綿陽在新能源乘用車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1900/1/1 0:00:00特斯拉近日在官方博客中宣布,將為ModelS電動汽車啟動電池更換服務的試點,并開始進行測試。
1900/1/1 0:00:002014年汽車行業的發展頻頻受到政策變動的影響,反壟斷調查、公車改革、限購政策、新能源優惠政策,這些對于汽車業或喜或憂的政策一次次擾動著汽車產業的神經。政策,無疑是2014年中國汽車業關鍵詞。
1900/1/1 0:00:00充1次電可行駛150公里每1公里成本只需0
1900/1/1 0:00:00自今年4月特斯拉在中國首次交付使用,一直成為社會關注熱點。金俊憂慮整個社會是不是對特斯拉關注過度,她的任務是讓更多人認識到真實的特斯拉。
1900/1/1 0:00:00汽車技術的發展往往是以人的需求而定奪,各大汽車制造廠商每年也都會對自家車輛制造技術做出調整更新。近年來,汽車智能化與對車輛更高的環保需求成為新的主題。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