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能源發展方式,既要考慮能源開發、轉型、運輸、配置等環節,也要高度重視能源終端消費等環節。從終端消費領域入手,構建綠色能源消費模式,對優化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和能源使用方式,促進節能減排,提高能源效率,實現能源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的能源消費面臨五大挑戰。
能源需求持續增長
2010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達到32.5億噸標準煤,是改革開放初期的5倍。中國正處于工業化中期,未來能源需求將長期持續增長。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中國的經濟發展離不開基礎原材料、設備等重工業。這些工業產品不能從國外進口以滿足需求,大多數必須在國內生產。此外,中國人口眾多,能源資源相對不足。在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得到根本改變之前,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將給中國的能源供應帶來巨大挑戰,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不容低估。
能源消費產業結構不合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特點是: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第三產業比重上升,第二產業比重沒有明顯變化。工業占比一直比較高,工業能耗在終端能耗中一直占據主導地位,占比超過70%。2010年,工業終端能源消費量為15.6億噸標準煤,比2000年增加8億噸標準煤。年均增長8.7%。此外,近年來,中國高耗能產業不斷擴大,大量能源密集型產品出口,其中以初加工產品為主,導致了大量的間接能源出口。2010年,中國的鋼鐵、銅、鋁和水泥出口量分別達到4256萬噸、50.8萬噸、218萬噸和1616萬噸。據世界銀行估計,中國40%以上的能源消耗最終用于出口商品的生產。
能源利用率高,效率低。
201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為1.03噸標準煤/萬元(國內生產總值按2005年可比價格計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能源處理和轉換的總效率為72%,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20%。主要能源密集型產業單位產值能耗平均水平比國際先進水平高15%左右。一些耗能設備的能源利用效率較低,工業燃煤鍋爐的平均效率比國際先進水平低15%左右,中小電機、風機和水泵的運行效率比國際領先水平低10%~15%,機動車的燃油經濟性水平比歐洲低約20%。
優質能源在終端能源消費中所占比例較低。
從終端能源消費來看,終端消費大量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氣、電力等優質能源利用不足。2010年,中國煤炭終端消費10億噸標準煤,占終端能源消費總量的44.0%。盡管低于1980年的69.0%,但與不到10%的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這一比例仍然很高。與日本、法國等國相比,電能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要低3~6個百分點。煤炭占比高、終端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是我國環境污染嚴重的重要原因,能源結構亟待優化。
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加大了能源供應壓力
根據國際經驗,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000美元時,居民的消費結構將逐步轉型升級,從溫飽轉向住房和交通。隨著加速度……
未來城市化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基礎設施和住房的建設將推動鋼鐵、有色金屬和建筑材料等能源密集型產品的消費增加,城市汽車的滲透率將迅速提高,機動化出行的趨勢不可避免,并且能源需求將迅速增加。自2000年以來,中國民用汽車保有量的年均增長率已超過15%,交通用油也呈指數級增長。預計到2030年,我國城市家用汽車滲透率有望達到80%,石油消費在能源消費總量中的比重越來越高,這將給石油供應和城市環境帶來巨大壓力。
構建綠色能源消費模式
從中國能源消費面臨的形勢來看,目前結構不合理、效率低下的能源消費模式是不可持續的。我們必須轉變觀念,致力于構建綠色能源消費模式,建立科學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實現節能、高效、清潔消費,從而更好地推動我國能源發展方式和能源戰略的轉變,支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綠色能源消費模式是一種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能源消費模式。其核心是基于合理的能源消耗和總減排。通過節約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進優質能源替代低質量能源,以最低的能源消耗追求最佳效用,從而實現能源可持續利用的目標。綠色能源消費模式強調能源消費、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之間的動態平衡。其基本特征是綠色,即保護、環境保護和可持續性,其本質是實現人與自然、社會的協調發展。
構建綠色能源消費模式可以促進社會生產、建設、流通和消費的各個領域,科學合理地利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的能源資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能源消費質量,理順能源消費結構,這對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建立綠色能源消費模式的戰略重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實施以終端節能為重點的節能優先戰略;實施終端能源戰略,主要目標是提高電氣化水平;
實施以發展電動汽車為核心的綠色交通戰略。
把節約能源作為戰略重點。
節能優先是指在能源開發中堅持“開發與節約并舉,節約優先”的原則,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基礎上,將節約納入能源開發、生產、運輸和使用的全過程。堅持節能優先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然要求,是保障我國能源安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前提,是適應國際能源形勢、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必然選擇,以及國家能源戰略的核心任務之一。
節能涉及生產、生活和整個社會的每一個單位,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節能工作要堅持突出重點、分類指導、全面推進。目前,我們應該重點加強終端環節的節能,因為節能有很大的放大效應。終端設備(風機、泵、壓縮機等)的相對效率每提高1%,相當于能源生產的相對效率提高4%~5%。節省1千瓦時的電力相當于節省約3倍的一次能源。加強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的節能工作,有利于提高中國全社會的整體能源效率。中國需要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的工業產能,提高工業技術水平,降低工業產品能耗;重視建筑領域的節能規劃,加強新建建筑節能,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加強建筑運營的能源管理;
推進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加強交通領域節能技術的研發利用和節能管理。
電能替代促進終端能源消費
終端能源替代是指終端使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氣、電力等能源相互替代。需要指出的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能源作為工業原材料的相互替代是顯而易見的,但在許多其他重要領域,電能也可以替代這些化石能源。
終端能源替代應充分考慮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其基本方向是在科學指導、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前提下,以豐富的儲量取代稀缺,以低碳取代高碳,以高效率取代低效,以安全便捷的使用取代能源消費結構,并且不影響最終用戶的效用。通過各種可能的手段和措施促進能源替代,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是推動我國能源戰略轉型、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
我國能源資源以煤炭為主,油氣資源不足,對外依存度高,這決定了我國油氣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難以大幅提高。以電氣化改造和電能替代為主要方向推進終端能源替代,更符合中國的基本國情。未來,隨著中國能源消費總量的不斷增長,提高工業、交通、商業、居民等不同能源消費領域的電氣化水平,對優化中國能源消費結構,實現能源可持續發展具有戰略意義。
當然,從全球范圍來看,電能替代也是終端能源替代的重要趨勢。在人類歷史上,它經歷了以煤代柴、以石油和天然氣代煤的過程。目前,正逐步進入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取代傳統化石能源的階段。從終端的角度來看,主要體現在電能對化石能源的替代。無論從發展趨勢、現實要求還是技術條件來看,電能替代都是終端能源替代的重要趨勢。2009年,電能在全球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為17.3%,比1980年提高6.4個百分點。與此同時,煤炭和石油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呈下降趨勢,分別下降3.2和3.7個百分點。盡管各國的資源稟賦差異很大,但世界主要國家的電氣化水平仍在上升。美國、日本、法國和德國等發達國家的電能在終端能源消費中所占的比例比上世紀70年代初平均提高了約10個百分點。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的電氣化水平也有了顯著提高,電力在巴西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比上世紀70年代提高了12個百分點。
積極發展電動汽車
積極開發、推廣和使用電動汽車等綠色汽車是現代交通發展的方向,也是構建綠色能源消費模式的客觀需要和重要內容。電動汽車的發展對促進交通領域能源消費轉型、優化能源消費模式和結構、緩解能源供應和環境保護壓力、實現綠色能源消費具有重要意義。
發展電動汽車是保障中國能源安全的重要戰略舉措。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2011年達到56.5%,能源安全形勢嚴峻。交通運輸中的石油消費是石油消費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據估計,到2020年,中國的汽車保有量將超過2億輛。控制交通運輸中的石油消費增長率是能源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通過推廣應用……
在電動汽車方面,我們可以實現“以電代油”,降低石油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減少石油的對外依賴,確保國家能源安全。
發展電動汽車是促進節能減排的現實選擇。與傳統燃油車相比,電動汽車在節能、減排和環保方面具有顯著優勢。電動汽車的發展可以有效地解決溫室氣體排放和環境保護問題。借助先進的汽車與電網交互技術,在電動汽車大規模取代傳統汽車的情況下,不僅可以直接降低汽車使用壽命內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等污染物的排放,同時也促進了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發展。據估計,與傳統汽油乘用車相比,到2015年和2020年,電動乘用車每100公里可分別減少約6公斤和7.6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
(作者為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
(編輯/董海榮)改變能源發展方式,既要考慮能源開發、轉型、運輸、配置等環節,也要高度重視能源終端消費等環節。從終端消費領域入手,構建綠色能源消費模式,對優化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和能源使用方式,促進節能減排,提高能源效率,實現能源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的能源消費面臨五大挑戰。
能源需求持續增長
2010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達到32.5億噸標準煤,是改革開放初期的5倍。中國正處于工業化中期,未來能源需求將長期持續增長。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中國的經濟發展離不開基礎原材料、設備等重工業。這些工業產品不能從國外進口以滿足需求,大多數必須在國內生產。此外,中國人口眾多,能源資源相對不足。在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得到根本改變之前,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將給中國的能源供應帶來巨大挑戰,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不容低估。
能源消費產業結構不合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特點是: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第三產業比重上升,第二產業比重沒有明顯變化。工業占比一直比較高,工業能耗在終端能耗中一直占據主導地位,占比超過70%。2010年,工業終端能源消費量為15.6億噸標準煤,比2000年增加8億噸標準煤。年均增長8.7%。此外,近年來,中國高耗能產業不斷擴大,大量能源密集型產品出口,其中以初加工產品為主,導致了大量的間接能源出口。2010年,中國的鋼鐵、銅、鋁和水泥出口量分別達到4256萬噸、50.8萬噸、218萬噸和1616萬噸。據世界銀行估計,中國40%以上的能源消耗最終用于出口商品的生產。
能源利用率高,效率低。
201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為1.03噸標準煤/萬元(國內生產總值按2005年可比價格計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能源處理和轉換的總效率為72%,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20%。主要能源密集型產業單位產值能耗平均水平比國際先進水平高15%左右。一些耗能設備的能源利用效率較低,工業燃煤鍋爐的平均效率比國際先進水平低15%左右,中小企業的運行效率……
ed電機、風扇和泵比國際先進水平低10%~15%,機動車燃油經濟性水平比歐洲低20%左右。
優質能源在終端能源消費中所占比例較低。
從終端能源消費來看,終端消費大量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氣、電力等優質能源利用不足。2010年,中國煤炭終端消費10億噸標準煤,占終端能源消費總量的44.0%。盡管低于1980年的69.0%,但與不到10%的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這一比例仍然很高。與日本、法國等國相比,電能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要低3~6個百分點。煤炭占比高、終端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是我國環境污染嚴重的重要原因,能源結構亟待優化。
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加大了能源供應壓力
根據國際經驗,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000美元時,居民的消費結構將逐步轉型升級,從溫飽轉向住房和交通。隨著未來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基礎設施和住房的建設將帶動鋼鐵、有色金屬和建筑材料等能源密集型產品的消費增加,城市汽車的滲透率將迅速提高,機動化出行的趨勢不可避免,并且能源需求將迅速增加。自2000年以來,中國民用汽車保有量的年均增長率已超過15%,交通用油也呈指數級增長。預計到2030年,我國城市家用汽車滲透率有望達到80%,石油消費在能源消費總量中的比重越來越高,這將給石油供應和城市環境帶來巨大壓力。
構建綠色能源消費模式
從中國能源消費面臨的形勢來看,目前結構不合理、效率低下的能源消費模式是不可持續的。我們必須轉變觀念,致力于構建綠色能源消費模式,建立科學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實現節能、高效、清潔消費,從而更好地推動我國能源發展方式和能源戰略的轉變,支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綠色能源消費模式是一種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能源消費模式。其核心是基于合理的能源消耗和總減排。通過節約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進優質能源替代低質量能源,以最低的能源消耗追求最佳效用,從而實現能源可持續利用的目標。綠色能源消費模式強調能源消費、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之間的動態平衡。其基本特征是綠色,即保護、環境保護和可持續性,其本質是實現人與自然、社會的協調發展。
構建綠色能源消費模式可以促進社會生產、建設、流通和消費的各個領域,科學合理地利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的能源資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能源消費質量,理順能源消費結構,這對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建立綠色能源消費模式的戰略重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實施以終端節能為重點的節能優先戰略;實施終端能源戰略,主要目標是提高電氣化水平;
實施以發展電動汽車為核心的綠色交通戰略。
把節約能源作為戰略重點。
節能優先是指在能源開發中堅持“開發與節約并舉,節約優先”的原則,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基礎上,將節約納入能源開發、生產、運輸和使用的全過程。堅持節能優先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然要求,是保障我國能源安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前提,是適應國際能源形勢、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必然選擇,以及國家能源戰略的核心任務之一。
節能涉及生產、生活和整個社會的每一個單位,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節能工作要堅持突出重點、分類指導、全面推進。目前,我們應該重點加強終端環節的節能,因為節能有很大的放大效應。終端設備(風機、泵、壓縮機等)的相對效率每提高1%,相當于能源生產的相對效率提高4%~5%。節省1千瓦時的電力相當于節省約3倍的一次能源。加強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的節能工作,有利于提高中國全社會的整體能源效率。中國需要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的工業產能,提高工業技術水平,降低工業產品能耗;重視建筑領域的節能規劃,加強新建建筑節能,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加強建筑運營的能源管理;
推進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加強交通領域節能技術的研發利用和節能管理。
電能替代促進終端能源消費
終端能源替代是指終端使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氣、電力等能源相互替代。需要指出的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能源作為工業原材料的相互替代是顯而易見的,但在許多其他重要領域,電能也可以替代這些化石能源。
終端能源替代應充分考慮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其基本方向是在科學指導、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前提下,以豐富的儲量取代稀缺,以低碳取代高碳,以高效率取代低效,以安全便捷的使用取代能源消費結構,并且不影響最終用戶的效用。通過各種可能的手段和措施促進能源替代,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是推動我國能源戰略轉型、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
我國能源資源以煤炭為主,油氣資源不足,對外依存度高,這決定了我國油氣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難以大幅提高。以電氣化改造和電能替代為主要方向推進終端能源替代,更符合中國的基本國情。未來,隨著中國能源消費總量的不斷增長,提高工業、交通、商業、居民等不同能源消費領域的電氣化水平,對優化中國能源消費結構,實現能源可持續發展具有戰略意義。
當然,從全球范圍來看,電能替代也是終端能源替代的重要趨勢。在人類歷史上,它經歷了以煤代柴、以石油和天然氣代煤的過程。目前,正逐步進入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取代傳統化石能源的階段。從終端的角度來看,主要體現在電能對化石能源的替代。無論從發展趨勢、現實要求還是技術條件來看,電能替代都是終端能源替代的重要趨勢。2009年,電能在全球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為17.3%,比1980年提高6.4個百分點。與此同時,煤炭和石油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呈下降趨勢,分別下降3.2和3.7個百分點。盡管各國的資源稟賦差異很大,但世界主要國家的電氣化水平仍在上升。美國、日本、法國和德國等發達國家的電能在終端能源消費中所占的比例比上世紀70年代初平均提高了約10個百分點。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的電氣化水平也有了顯著提高,電力在巴西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比上世紀70年代提高了12個百分點。
積極發展電動汽車
積極開發、推廣和使用電動汽車等綠色汽車是現代交通發展的方向,也是構建綠色能源消費模式的客觀需要和重要內容。電動汽車的發展對促進交通領域能源消費轉型、優化能源消費模式和結構、緩解能源供應和環境保護壓力、實現綠色能源消費具有重要意義。
發展電動汽車是保障中國能源安全的重要戰略舉措。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2011年達到56.5%,能源安全形勢嚴峻。交通運輸中的石油消費是石油消費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據估計,到2020年,中國的汽車保有量將超過2億輛。控制交通運輸中的石油消費增長率是能源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通過推廣應用……
在電動汽車方面,我們可以實現“以電代油”,降低石油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減少石油的對外依賴,確保國家能源安全。
發展電動汽車是促進節能減排的現實選擇。與傳統燃油車相比,電動汽車在節能、減排和環保方面具有顯著優勢。電動汽車的發展可以有效地解決溫室氣體排放和環境保護問題。借助先進的汽車與電網交互技術,在電動汽車大規模取代傳統汽車的情況下,不僅可以直接降低汽車使用壽命內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等污染物的排放,同時也促進了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發展。據估計,與傳統汽油乘用車相比,到2015年和2020年,電動乘用車每100公里可分別減少約6公斤和7.6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
(作者為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
(編輯/董海榮)
2012年5月11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全國汽標委牽頭,天津清源、東風、奇瑞、長安、上汽等企業及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共同參與制定的《純電動乘用車技術條件》,
1900/1/1 0:00:00據外媒報道,盡管韓國汽車市場主要是以現代汽車集團為代表的本土企業占據主導,但德國寶馬的進口轎車市場份額已從3年前的18穩健增長至去年的26。
1900/1/1 0:00:00電動汽車穿行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的大街上。(自ENS環境新聞服務網)近日,一輛電動汽車首次從非洲大陸的肯尼亞首都內羅畢啟程,駛往南非首都約翰內斯堡,總行程預計將達4800公里。
1900/1/1 0:00:00據彭博社最新發布的季度電動車電池價格指數,2012年第一季度電動車鋰離子電池組的平均價格為689美元千瓦時,較去年同期約800美元千瓦時的價格下降14,
1900/1/1 0:00:00據外媒報道,鋰離子電池廠商A123Systems預計未來幾個季度產量有限,歸因于召回缺陷電池導致季度虧損創紀錄水平,生產能力尚待恢復。
1900/1/1 0:00:00IBM公司近日宣布,日本旭化成AsahiKasei和中央玻璃CentralGlass公司將加入IBM”電池500英里”項目團隊,并開展長期合作研究以促進汽車從燃油向電力的轉變。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