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5月20日,陽光明媚。就是在這一天,左亞男從原來的代理廠長變成了廠長。對于左亞男來說,如果把“代”字從題目中去掉,責任顯然就大不一樣了。這一年,左亞男41歲。左亞男從代理導演到導演,經歷了半年的時間。當時在全廠員工眼里是很自然的事情,并沒有引起多大反響。對于當時合肥江淮汽車廠的員工來說,日子照常過,對于左亞男來說,似乎沒什么不同。只是安徽省機關廳的任命“文件”上蓋了一個紅章。他應該考慮的,昨天沒有考慮,今天還是要考慮。
合肥的五月已經是夏天了,動一動就會出汗。為了省電,左亞男把電風扇調到最小檔,這是他的習慣。看了一些文件和報表,聽了幾個部門的匯報,左亞男在辦公室坐不住了。他想參觀車間,這是他多年來的習慣。車間里沒有了熱火朝天的場面,到處隨意堆放的成品和半成品,落滿灰塵的設備,三三兩兩聊天的工人,……這一切都是左亞楠熟悉的。左亞男沒有當場批評任何人,不當眾批評和批判是他的習慣。他在車間里走來走去,默默地看著、思考著,不時彎下腰撿起看到的散落的螺絲、螺母。這也是他的習慣。走在廠區茂密的柏樹下,左亞楠心里感慨萬千。一排排柏樹有一個人的腰那么粗,但是工廠越來越差。柏樹長大了,一定要符合自然規律。那么,企業不成長,是否違背市場經濟規律?
當然,這是左亞楠內心的疑問。沒有人給他明確的答案,柏樹也不會給他答案。但柏樹四季常青的高貴品格,似乎激勵著他。米蘭·昆德拉曾以小說家的口吻說過:人類思考的時候,上帝在笑。這是小說家的思維,但作為企業家,上帝思考的時候會笑嗎?多思考,多開悟,是左亞楠的另一個習慣。似乎只有左亞楠能明白其中的奧妙。自諸葛孔明以來,凡是在緊急情況下立即橫刀轉危為安的人,經常會用一句經典的話,這句話出自諸葛先生的《師表》:“臨危受命”。不過,說左亞男“臨危受命”并不過分,但也很貼切。
1990年是七五計劃的最后一年,也是江淮汽車廠建廠以來困難最多的一年。工廠現有的財務狀況,左亞男比誰都清楚。為什么是最難的一年?原因當然有很多。首先,資金緊張。當時每月固定支出100萬左右。這意味著每個月需要100萬元的毛利來維持固定開支,而上半年的月銷量還不到100臺。上半年生產資金占用1820萬元,產品資金占用4400萬元,其中很大一部分被歷史遺留的沉淀物料占用。說到底,企業很快就揭不開鍋了。
其次,效益差。當期庫存的400多輛車都是高成本車,每輛都比車價高7000元。投入產出陷入惡性循環,流動資金貸款近2500萬元,流動資金貸款每月支付利息20多萬元,未還貸款860萬元,專項貸款1700多萬元。此外,債務沉重。職工集資202萬,建行債券154萬。此外,還有很多舊賬。一直以來積累的老員工福利賬戶難以兌現,員工情緒波動較大,嚴重影響t……員工的積極性。當工人們吃不飽的時候,僅僅舉起鞭子是沒有用的。當然,造成目前困境的原因有外部宏觀因素,也有內部管理問題。改革開放后,汽車行業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逐漸形成了強勁的競爭態勢。此外,不合理的產品結構和同質化競爭使得本已低迷的市場競爭更加激烈。這一切在1990年前后尤為突出。低級別的比賽可謂硝煙彌漫,什么都做了。最狠的一招是“地方保護”。按照國人“富水不流外人田”的思維,很多地區都采取了各種地方保護政策,限制外省車進入本省市場。僅這一舉措就使姜奇省外銷售的汽車在1990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0%以上。可想而知,一下子砍掉一半,對于姜奇這樣的企業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越想越復雜。所以,新廠長左亞男一點也不高興。
一個人爬出人生低谷都不容易,何況是大型國企!企業和人一樣,沒有精神什么都做不了。當然,左亞男當時也沒指望一兩天就能把大家的精神振奮起來。他想找一個好機會,從企業那里接收大家的心,讓大家知道,只有企業好了,大家的生活才能更好。1990年夏天,為了拓寬廠前的劉冬路,公司北門和圍墻內十幾米寬的廠房被拆除。這正是“屋漏偏逢連夜雨,頭疼被刀打。”別看拆的都是不值錢的磚瓦,但對于當時的姜奇工廠來說,那是傷筋動骨的傷。大量拆下來的紅磚雜亂地散落著,只要把附著在上面的水泥塊敲掉,仍然可以正常使用。對于一個虧損企業來說,省下每一分錢都是好的。事實上,就算敲一磚能為企業省下一分錢,企業老板也不可能通過敲一磚讓企業的生活變得更好。但是左亞男去敲磚了,他想借機把大家的心凝聚起來,慢慢把大家的能量提上去。
廠長敲磚,其他廠領導自然也跟著敲。領導敲磚,工人們慢慢坐不住了。于是,從公司領導到退休員工,下班后,帶著瓦刀、錘子、毛巾,在夏日夕陽的余暉和彌漫的灰塵中,把磚頭清出來,堆起來,運走。“集體敲磚”已經過去,但另一種形式的“集體敲磚”一定還在進行。因為姜奇需要這樣一個故事和它所承載的精神。“集體敲磚”反映出員工心不散,但還能聚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樣,能夠同心同德度過難關,這讓左亞楠看到了發展的信心。1990年7月3日,左亞男上任廠長不到兩個月,工廠四屆五次職工代表大會召開。左亞男為這次職工代表大會做了充分的準備。他想讓全體員工明白他所代表的廠領導的想法,也想讓全體員工明白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左亞男的演講很成功。他不是只報好消息不報壞消息,而是先說壞消息再說好消息。他首先分析了當前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然后逐一分析了有利因素,歸納為六點:
一是思想準備不充分,上下思想平等,面對困難缺乏有效的應變措施;二是產品缺乏競爭力,體現在質量和價格兩個方面;三是內部管理層級不清,職能不清,管理不嚴;四是決策沒有程序化、科學化、民主化;五是內部潛力不夠,大量人力物力長期閑置;6.對人的素質提高不夠重視。第六條“對人的素質提高不夠重視”是左亞男特別關心的問題。在下半年的工作安排中,他特別強調:“重視員工培訓,從根本上提高企業素質和企業質量中人的素質。企業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要創新就要學習,不僅干部要學習,工人也要學習,技術人員要更新知識。或許這就是左亞楠思考“學”的重要性的開始。這對企業意義重大。”自己的工廠必須自己建,自己的福利必須自己創造。對于眼前的困難也是如此。任何消極悲觀的情緒都是徒勞的,任何懶惰拖延的作風都是不可接受的。只有依靠我們工廠員工的智慧和努力,我們才能克服困難,突破困難。”左亞楠的鼓勵激勵著他的員工。左亞男還是表達了類似的意思,但因為艱辛,左亞男在談及這些時會更加堅定。
左亞男曾說:“你可以給剛進廠的年輕員工講敲磚的故事。當時敲一塊磚的報酬是五毛錢,而我們從公司領導到普通員工,甚至退休員工。為什么?是員工幫企業解決問題,省錢。第二,姜奇有吃苦耐勞的好作風。可見左亞男對這個故事及其所承載的東西的看重!“敲磚的故事作為工廠歷史在姜奇流傳,也作為勵志故事反復講給年輕人聽。讓他們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救世主,生存發展全靠我們自己。時至今日,我們依然能聽到當年的吶喊,簡單的道理依然適用。偉大的理想只有通過全體員工的無私奮斗和犧牲才能成功實現。1990年5月20日,陽光明媚。就是在這一天,左亞男從原來的代理廠長變成了廠長。對于左亞男來說,如果把“代”字從題目中去掉,責任顯然就大不一樣了。這一年,左亞男41歲。左亞男從代理導演到導演,經歷了半年的時間。當時在全廠員工眼里是很自然的事情,并沒有引起多大反響。對于當時合肥江淮汽車廠的員工來說,日子照常過,對于左亞男來說,似乎沒什么不同。只是安徽省機關廳的任命“文件”上蓋了一個紅章。他應該考慮的,昨天沒有考慮,今天還是要考慮。
合肥的五月已經是夏天了,動一動就會出汗。為了省電,左亞男把電風扇調到最小檔,這是他的習慣。看了一些文件和報表,聽了幾個部門的匯報,左亞男在辦公室坐不住了。他想參觀車間,這是他多年來的習慣。車間里沒有了熱火朝天的場面,到處隨意堆放的成品和半成品,落滿灰塵的設備,三三兩兩聊天的工人,……這一切都是左亞楠熟悉的。左亞男沒有當場批評任何人,不當眾批評和批判是他的習慣。他在車間里走來走去,默默地看著、思考著,不時彎下腰撿起看到的散落的螺絲、螺母。這也是他的習慣。走在廠區茂密的柏樹下,左亞楠心里感慨萬千。一排排柏樹有一個人的腰那么粗,但是工廠越來越差。柏樹長大了,一定要符合自然規律。那么,企業不成長,是否違背市場經濟規律?
當然,這是左亞楠內心的疑問。沒有人給他明確的答案,柏樹也不會給他答案。但柏樹四季常青的高貴品格,似乎激勵著他。米蘭·昆德拉曾以小說家的口吻說過:人類思考的時候,上帝在笑。這是小說家的思維,但作為企業家,上帝思考的時候會笑嗎?多思考,多開悟,是左亞楠的另一個習慣。似乎只有左亞楠能明白其中的奧妙。自諸葛孔明以來,凡是在緊急情況下立即橫刀轉危為安的人,經常會用一句經典的話,這句話出自諸葛先生的《師表》:“臨危受命”。不過,說左亞男“臨危受命”并不過分,但也很貼切。
1990年是七五計劃的最后一年,也是江淮汽車廠建廠以來困難最多的一年。工廠現有的財務狀況,左亞男比誰都清楚。為什么是最難的一年?原因當然有很多。首先,資金緊張。當時每月固定支出100萬左右。這意味著每個月需要100萬元的毛利來維持固定開支,而上半年的月銷量還不到100臺。上半年生產資金占用1820萬元,產品資金占用4400萬元,其中很大一部分被歷史遺留的沉淀物料占用。說到底,企業很快就揭不開鍋了。
其次,效益差。當期庫存的400多輛車都是高成本車,每輛都比車價高7000元。投入產出陷入惡性循環,近2500萬余……流動資金貸款中,流動資金貸款每月支付利息20多萬元,未還貸款860萬元,專項貸款1700多萬元。此外,債務沉重。職工集資202萬,建行債券154萬。此外,還有很多舊賬。一直積累的老員工福利賬難以兌現,員工情緒波動大,嚴重影響員工積極性。當工人們吃不飽的時候,僅僅舉起鞭子是沒有用的。當然,造成目前困境的原因有外部宏觀因素,也有內部管理問題。改革開放后,汽車行業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逐漸形成了強勁的競爭態勢。此外,不合理的產品結構和同質化競爭使得本已低迷的市場競爭更加激烈。這一切在1990年前后尤為突出。低級別的比賽可謂硝煙彌漫,什么都做了。最狠的一招是“地方保護”。按照國人“富水不流外人田”的思維,很多地區都采取了各種地方保護政策,限制外省車進入本省市場。僅這一舉措就使姜奇省外銷售的汽車在1990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0%以上。可想而知,一下子砍掉一半,對于姜奇這樣的企業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越想越復雜。所以,新廠長左亞男一點也不高興。
一個人爬出人生低谷都不容易,何況是大型國企!企業和人一樣,沒有精神什么都做不了。當然,左亞男當時也沒指望一兩天就能把大家的精神振奮起來。他想找一個好機會,從企業那里接收大家的心,讓大家知道,只有企業好了,大家的生活才能更好。1990年夏天,為了拓寬廠前的劉冬路,公司北門和圍墻內十幾米寬的廠房被拆除。這正是“屋漏偏逢連夜雨,頭疼被刀打。”別看拆的都是不值錢的磚瓦,但對于當時的姜奇工廠來說,那是傷筋動骨的傷。大量拆下來的紅磚雜亂地散落著,只要把附著在上面的水泥塊敲掉,仍然可以正常使用。對于一個虧損企業來說,省下每一分錢都是好的。事實上,就算敲一磚能為企業省下一分錢,企業老板也不可能通過敲一磚讓企業的生活變得更好。但是左亞男去敲磚了,他想借機把大家的心凝聚起來,慢慢把大家的能量提上去。
廠長敲磚,其他廠領導自然也跟著敲。領導敲磚,工人們慢慢坐不住了。于是,從公司領導到退休員工,下班后,帶著瓦刀、錘子、毛巾,在夏日夕陽的余暉和彌漫的灰塵中,把磚頭清出來,堆起來,運走。“集體敲磚”已經過去,但另一種形式的“集體敲磚”一定還在進行。因為姜奇需要這樣一個故事和它所承載的精神。“集體敲磚”反映出員工心不散,但還能聚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樣,能夠同心同德度過難關,這讓左亞楠看到了發展的信心。1990年7月3日,左亞男上任廠長不到兩個月,工廠四屆五次職工代表大會召開。左亞男為這次職工代表大會做了充分的準備。他想讓全體員工明白他所代表的廠領導的想法,也想讓全體員工明白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左亞男的演講很成功。他不是只報好消息不報壞消息,而是先說壞消息再說好消息。他首先分析了當前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然后逐一分析了有利因素,歸納為六點:
一是思想準備不充分,上下思想平等,面對困難缺乏有效的應變措施;二是產品缺乏競爭力,體現在質量和價格兩個方面;三是內部管理層級不清,職能不清,管理不嚴;四是決策沒有程序化、科學化、民主化;五是內部潛力不夠,大量人力物力長期閑置;6.對人的素質提高不夠重視。第六條“對人的素質提高不夠重視”是左亞男特別關心的問題。在下半年的工作安排中,他特別強調:“重視員工培訓,從根本上提高企業素質和企業質量中人的素質。企業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要創新就要學習,不僅干部要學習,工人也要學習,技術人員要更新知識。或許這就是左亞楠思考“學”的重要性的開始。這對企業意義重大。”自己的工廠必須自己建,自己的福利必須自己創造。對于眼前的困難也是如此。任何消極悲觀的情緒都是徒勞的,任何懶惰拖延的作風都是不可接受的。只有依靠我們工廠員工的智慧和努力,我們才能克服困難,突破困難。”左亞楠的鼓勵激勵著他的員工。左亞男還是表達了類似的意思,但因為艱辛,左亞男在談及這些時會更加堅定。
左亞男曾說:“你可以給剛進廠的年輕員工講敲磚的故事。當時敲一塊磚的報酬是五毛錢,而我們從公司領導到普通員工,甚至退休員工。為什么?是員工幫企業解決問題,省錢。第二,姜奇有吃苦耐勞的好作風。可見左亞男對這個故事的看重,以及它所承載的東西!”敲磚的故事作為工廠歷史在姜奇流傳,也作為勵志故事反復講給年輕人聽。讓他們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救世主,生存發展全靠我們自己。時至今日,我們依然能聽到當年的吶喊,簡單的道理依然適用。偉大的理想只有通過全體員工的無私奮斗和犧牲才能成功實現。
無論城市屬于一線還是三線,也無所謂地勢平坦抑或盤旋山路,各地擁抱自動駕駛的姿勢越來越熱烈了。
1900/1/1 0:00:00補貼新政實施后,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長不出意料地轉頭向下,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跌。如7月純電動汽車銷量環比下降5831,插電混動車型銷售環比下降1517。
1900/1/1 0:00:00“我們自主品牌要走出去活的機會還很大,不走出去只有死路一條,沒有選擇,就是這么一個簡單的道理。”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闡述了企業“活下去”的思路。
1900/1/1 0:00:002019年H1,吉利汽車銷量65萬輛、同比減少15。7月8日,吉利汽車發布業績預警2019年H1凈利潤將同比減少40。
1900/1/1 0:00:00凜冬之下,國產末端品牌相繼倒下,繼力帆、海馬、野馬之后,這次輪到家里有礦的華泰。
1900/1/1 0:00:00據外媒報道,威瑞森(Verizon)正與密歇根大學Mcity合作,測試各種5G解決方案,旨在利用5G超寬帶網絡提高交通安全,并推進自動駕駛汽車和智慧城市的發展。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