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車導航 汽車導航
    Ctrl+D收藏汽車導航
    首頁 > 汽車資訊 > 正文

    反思是為了超越 自主車企何時能成北京車展主角?

    作者:

    時間:1900/1/1 0:00:00

    2014年,中國汽車無疑再次贏得了無數“第一”。“2000多家參展商,1134輛展車,23萬平方米展區,118輛世界首車,45輛亞洲首車,71輛概念車,79輛新能源汽車”,這是國外任何國際車展都無法比擬的。

    本屆車展眾多“第一”背后的邏輯是,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汽車產業已經成為中國制造業的領頭羊和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榮耀和夢想往往是相互依存的。中國汽車工業從無到有逐步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體系,但“大而不強”的現實仍擺在我們面前。如何盡快實現“汽車強國夢”,是當前汽車人集體努力的方向。

    縱觀國外發達國家,盡管近年來日本和其他發達國家的制造業比重有所下降,但制造業過去是,現在仍然是國民經濟的“引擎”。對于中國這樣的大國來說,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高端制造業是經濟轉型的骨架,也是支撐國家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作為汽車行業的領導者,有必要盡快成長一批具有較高品牌影響力的汽車企業,使汽車行業的可持續性成為國民經濟的“引擎”。

    在車展上,一位汽車公司高管告訴筆者,國開行多年來不遺余力地支持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這與前國家主席陳元“產業報國”的理念密不可分。筆者注意到,近年來,國開行參與了涉及汽車行業的大型跨境并購融資項目,如吉利收購沃爾沃、奇瑞從國開行430億元融資額度中獲得支持等。

    但即便如此,在發動機、變速箱等核心技術領域,獲得大量信貸支持的自主品牌車企與國外的差距仍然不小,在市場上也受到外國品牌的壓制。如何改變現狀?處方在哪里?

    筆者注意到,在今年的汽車中國,吉利汽車發布了“FE”平臺,這是一個全新的、可擴展的緊湊型汽車生產平臺,涉及轎車、SUV和新能源汽車。這不僅是對吉利過去“分散式開發和擴展車載平臺”的糾正,也符合當前國際上“瘦身”平臺的趨勢。

    然而,汽車的平臺化并不“完美”。如今,全球汽車召回規模達數百萬次,這是平臺化生產模式的結果。以豐田為例。不久前,豐田在全球召回了639萬輛汽車。2012年,豐田在全球召回了743萬輛汽車;

    2009年,全球召回了800萬輛汽車,超過了其當年的全球銷量。

    豐田幾乎每一次召回都涉及到多種車型,這正是因為在豐田采用的平臺模塊化生產中,許多零部件是常見的,而一個零部件缺陷自然涉及到雅力士、普銳斯和卡羅拉等多種車型,車內零部件的常見率甚至達到80%。

    即便如此,豐田并沒有放棄平臺開發的戰略方向。2013年初,豐田再次發布了一項名為“TGNA”的戰略。該計劃指出,豐田將基于B、C和K三個全新平臺打造多種替代車型,實現更廣泛、更全面的零部件共享。未來計劃實施后,豐田在零部件生產方面的投資將減少一半。

    目前,作為“后來者”的自主品牌車企可以借鑒豐田的經驗教訓,反思是否應該盲目控制平臺規模、零部件采購等成本,把握平臺生產的規模,最大限度地實現“揚長避短”。

    需要反思的不僅僅是平臺化戰略。目前,國內車企紛紛嘗試對車聯網進行測試。然而,“百家爭鳴,諸侯分化”的種種方式阻礙了車聯網行業的做大做強。這就要求政府或行業協會以車聯網為基礎,推動汽車行業核心共性技術的研發,特別是提高整車性能的共性技術,推動行業急需的車聯網技術規范和標準。

    所謂車聯網,是指基于車內網絡、車間網絡和車載移動互聯網,在汽車、汽車與道路、汽車與行人、汽車與互聯網等之間進行無線通信和信息交換的大型系統網絡。它是一個可以實現智能交通管理、智能動態信息服務和智能車輛控制的集成網絡,是物聯網技術在交通系統領域的典型應用。

    在今年的車展上,首次引入了車聯網相關公司,車企也在車展上發布了升級版的車聯網品牌。例如,上海安吉星在語音平臺、手機應用和安全三大核心領域推出了一批全新的升級服務。

    與國外車聯網技術更注重汽車安全和車輛性能不同,國產自主品牌將汽車用戶的體驗和娛樂需求放在首位。例如,上汽榮威“inkaNet”系統的成功在于其在用車過程中更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體驗,以及對娛樂功能的關注。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已有9家獨立車企在其車型上安裝了車聯網,但每家公司的重視程度不同。有些公司完全效仿,有些公司甚至將車聯網視為“細節”,沒有意識到未來車聯網在智能交通、無人駕駛和遠程控制領域的應用對傳統汽車行業的顛覆作用。

    此外,一些國有車企高管在車展上提到了獨立車企的聯合研發。聯合研發的初衷是分擔研發成本,尋求共同的核心技術。但是,“弱組合效應幾何”和“強度”能結合在一起嗎?

    也許是上汽集團和通用汽車聯合研發的“CUBE-TECH”動力總成刺激了這位高管。他認為,如果現在的自主品牌車企不聯合起來搞研發,自身投入成本太高,短期內很難形成規模經濟。

    事實上,早些年,政府部門曾多次組織車企聯合開發,但最終效果并不盡如人意。

    2008年,包括一汽、上汽、東風和長安在內的12家國內汽車公司聯合成立了中發聯工業有限公司有限公司,該公司與國際零部件巨頭博格華納攜手解決動力換檔的核心問題。然而,由于松散的組織結構和……

    由于中外合資方對合資公司的控制,中國開發聯合會未能實現預期的關鍵技術突破,所有參與者都在尋求其他方法來解決變速器的技術問題。

    2010年,國資委牽頭成立了中央企業電動汽車產業聯盟,覆蓋一汽、東風、冰莊等多家大型汽車集團,以及電池、充電、服務等領域的一批配套企業。然而,在那之后,聯盟沒有做任何實質性的事情。

    筆者認為,目前國內車企還不具備聯合開發關鍵技術的可能性,更不用說都是半斤貨,所以很難說聯合開發的重點是誰。有兩種可行的方式:國有車企應效仿上汽集團,與外國合作伙伴協商采用聯合開發模式;

    民營車企以吉利為例進行海外并購,收購整車或關鍵零部件企業。

    在汽車行業,掌握汽車關鍵技術是自主汽車企業發展的基礎。平臺生產模式只是降低成本和快速開發新車型的一種手段。如果車聯網使用得當,它可能會成為獨立車企“彎道超車”的武器。衷心希望未來自主汽車企業立足基本面,學習跨國汽車企業的先進制造方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墨守成規,敢于打破常規,實現“中國汽車強國”的夢想。在未來的汽車中國乃至國外國際車展上,自主汽車企業將成為主角。2014年,中國汽車無疑再次贏得了無數“第一”。“2000多家參展商,1134輛展車,23萬平方米展區,118輛世界首車,45輛亞洲首車,71輛概念車,79輛新能源汽車”,這是國外任何國際車展都無法比擬的。

    本屆車展眾多“第一”背后的邏輯是,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汽車產業已經成為中國制造業的領頭羊和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榮耀和夢想往往是相互依存的。中國汽車工業從無到有逐步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體系,但“大而不強”的現實仍擺在我們面前。如何盡快實現“汽車強國夢”,是當前汽車人集體努力的方向。

    縱觀國外發達國家,盡管近年來日本和其他發達國家的制造業比重有所下降,但制造業過去是,現在仍然是國民經濟的“引擎”。對于中國這樣的大國來說,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高端制造業是經濟轉型的骨架,也是支撐國家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作為汽車行業的領導者,有必要盡快成長一批具有較高品牌影響力的汽車企業,使汽車行業的可持續性成為國民經濟的“引擎”。

    在車展上,一位汽車公司高管告訴筆者,國開行多年來不遺余力地支持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這與前國家主席陳元“產業報國”的理念密不可分。筆者注意到,近年來,國開行參與了涉及汽車行業的大型跨境并購融資項目,如吉利收購沃爾沃、奇瑞從國開行430億元融資額度中獲得支持等。

    但即便如此,在發動機、變速箱等核心技術領域,獲得大量信貸支持的自主品牌車企與國外的差距仍然不小,在市場上也受到外國品牌的壓制。如何改變現狀?處方在哪里?

    筆者注意到,在今年的汽車中國,吉利汽車發布了“FE”平臺,這是一個全新的、可擴展的緊湊型汽車生產平臺,涉及轎車、SUV和新能源汽車。這不僅是對吉利過去“分散式開發和擴展車載平臺”的糾正,也符合當前國際上“瘦身”平臺的趨勢。

    然而,汽車的平臺化并不“完美”。如今,全球汽車召回規模達數百萬次,這是平臺化生產模式的結果。以豐田為例。不久前,豐田在全球召回了639萬輛汽車。2012年,豐田在全球召回了743萬輛汽車;

    2009年,全球召回了800萬輛汽車,超過了其當年的全球銷量。

    豐田幾乎每一次召回都涉及到多種車型,這正是因為在豐田采用的平臺模塊化生產中,許多零部件是常見的,而一個零部件缺陷自然涉及到雅力士、普銳斯和卡羅拉等多種車型,車內零部件的常見率甚至達到80%。

    即便如此,豐田并沒有放棄平臺開發的戰略方向。2013年初,豐田再次發布了一項名為“TGNA”的戰略。該計劃指出,豐田將基于B、C和K三個全新平臺打造多種替代車型,實現更廣泛、更全面的零部件共享。未來計劃實施后,豐田在零部件生產方面的投資將減少一半。

    目前,作為“后來者”的自主品牌車企可以借鑒豐田的經驗教訓,反思是否應該盲目控制平臺規模、零部件采購等成本,把握平臺生產的規模,最大限度地實現“揚長避短”。

    需要反思的不僅僅是平臺化戰略。目前,國內車企紛紛嘗試對車聯網進行測試。然而,“百家爭鳴,諸侯分化”的種種方式阻礙了車聯網行業的做大做強。這就要求政府或行業協會以車聯網為基礎,推動汽車行業核心共性技術的研發,特別是提高整車性能的共性技術,推動行業急需的車聯網技術規范和標準。

    所謂車聯網,是指基于車內網絡、車間網絡和車載移動互聯網,在汽車、汽車與道路、汽車與行人、汽車與互聯網等之間進行無線通信和信息交換的大型系統網絡。它是一個可以實現智能交通管理、智能動態信息服務和智能車輛控制的集成網絡,是物聯網技術在交通系統領域的典型應用。

    在今年的車展上,首次引入了車聯網相關公司,車企也在車展上發布了升級版的車聯網品牌。例如,上海安吉星在語音平臺、手機應用和安全三大核心領域推出了一批全新的升級服務。

    與國外車聯網技術更注重汽車安全和車輛性能不同,國產自主品牌將汽車用戶的體驗和娛樂需求放在首位。例如,上汽榮威“inkaNet”系統的成功在于其在用車過程中更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體驗,以及對娛樂功能的關注。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已有9家獨立車企在其車型上安裝了車聯網,但每家公司的重視程度不同。有些公司完全效仿,有些公司甚至將車聯網視為“細節”,沒有意識到未來車聯網在智能交通、無人駕駛和遠程控制領域的應用對傳統汽車行業的顛覆作用。

    此外,一些國有車企高管在車展上提到了獨立車企的聯合研發。聯合研發的初衷是分擔研發成本,尋求共同的核心技術。但是,“弱組合效應幾何”和“強度”能結合在一起嗎?

    也許是上汽集團和通用汽車聯合研發的“CUBE-TECH”動力總成刺激了這位高管。他認為,如果現在的自主品牌車企不聯合起來搞研發,自身投入成本太高,短期內很難形成規模經濟。

    事實上,早些年,政府部門曾多次組織車企聯合開發,但最終效果并不盡如人意。

    2008年,包括一汽、上汽、東風和長安在內的12家國內汽車公司聯合成立了中發聯工業有限公司有限公司,該公司與國際零部件巨頭博格華納攜手解決動力換檔的核心問題。然而,由于松散的組織結構和……

    由于中外合資方對合資公司的控制,中國開發聯合會未能實現預期的關鍵技術突破,所有參與者都在尋求其他方法來解決變速器的技術問題。

    2010年,國資委牽頭成立了中央企業電動汽車產業聯盟,覆蓋一汽、東風、冰莊等多家大型汽車集團,以及電池、充電、服務等領域的一批配套企業。然而,在那之后,聯盟沒有做任何實質性的事情。

    筆者認為,目前國內車企還不具備聯合開發關鍵技術的可能性,更不用說都是半斤貨,所以很難說聯合開發的重點是誰。有兩種可行的方式:國有車企應效仿上汽集團,與外國合作伙伴協商采用聯合開發模式;民營車企以吉利為例進行海外并購,收購整車或關鍵零部件企業。

    在汽車行業,掌握汽車關鍵技術是自主汽車企業發展的基礎。平臺生產模式只是降低成本和快速開發新車型的一種手段。如果車聯網使用得當,它可能會成為獨立車企“彎道超車”的武器。衷心希望未來自主汽車企業立足基本面,學習跨國汽車企業的先進制造方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墨守成規,敢于打破常規,實現“中國汽車強國”的夢想。在未來的汽車中國乃至國外國際車展上,自主汽車企業將成為主角。

    標簽:豐田北京東風沃爾沃一汽

    汽車資訊熱門資訊
    國務院副總理馬凱表態支持混動 車企或見曙光

    3月29日,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在湖南經濟運行形勢座談會上一句支持混合動力的表態,令國內外苦候政策東風的相關企業們再次看到了曙光。

    1900/1/1 0:00:00
    苗圩重申新能源汽車“四個不變” 呼吁全球合作

    第一電動網作者邱鍇俊2014中國汽車論壇4月22日在北京會議中心召開。

    1900/1/1 0:00:00
    林密:中國電動市場應是世界第一大市場

    2014年4月20日北京國際車展開幕,閭丘露薇主持的《鏘鏘話車展》節目邀請到上汽集團新能源事業部總經理干頻、北汽副總工程師、新能源執行董事林逸、比亞迪戴姆勒副總裁林密,

    1900/1/1 0:00:00
    北京車展盡顯“未來”姿態 新能源車正加速駛來

    2014第十三屆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AutoChina2014于4月20日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新、老展館同時拉開大幕。“汽車讓未來更美好”是2014北京車展的主題。

    1900/1/1 0:00:00
    新能源汽車遇“減速帶”

    亞洲首發新能源車79臺,再次刷新北京車展的紀錄,“混動”成了此次北京車展的主要特點之一,而且包括寶馬、攬勝、沃爾沃、賓利等豪華車品牌紛紛加入這一市場。

    1900/1/1 0:00:00
    新能源汽車創新論壇落幕 城市開放成推廣重點

    北京車展舉辦之際,由第一電動網主辦的“EV英雄會”之新能源汽車創新論壇于2014年4月19日在北京國都大飯店圓滿落幕。

    1900/1/1 0:00:00
    幣安下載官方app安卓歐意交易所APP下載
    亚洲欧美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