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現在的受歡迎程度不亞于每個人都滿懷熱情地“撞上飛機”。特斯拉在幾個月前發布了令人驚嘆的盈利報告后,似乎已經成為中國談論電動汽車和汽車技術的開場白。作為全球投資者,特斯拉不斷出現在中國投資者的眼中。因此,比亞迪,也是中國關注的新能源汽車公司,經常被拿來與特斯拉進行比較。最近,我還讀到一篇文章,《比亞迪為什么不能成為特斯拉?》
在這方面,作者感到困惑。比亞迪在新能源領域取得的成就,我們暫且不談。僅從發展邏輯來看,筆者就有不同的看法——“比亞迪為什么不能成為特斯拉?”比亞迪為什么會成為特斯拉?有必要嗎?
“幾分鐘內制造出特斯拉”
盡管比亞迪從未正式回應,但從之前的報道中可以看出,比亞迪對此有一些態度。不久前,比亞迪戴姆勒高管在一次公開露面中表示,公司的新能源汽車品牌騰勢通常被比作特斯拉,但騰勢不會是下一個特斯拉。
王傳福還發表了“比亞迪幾分鐘就能造出特斯拉”的言論。對比亞迪來說,純電動汽車技術不是問題,市場才是問題。要擴大新的生產能力,需要4-5年的時間進行投資。如果家庭消費開始,比亞迪可以在幾分鐘內制造出特斯拉。言下之意,比亞迪也有這樣的技術儲備,能夠不計成本打造出如此高端的純電動跑車。我毫不懷疑獨立品牌有無限的潛力。不過,筆者認為,比亞迪不必把自己和特斯拉放在同一類。
特斯拉是否意味著電動汽車商業化的成功?
豪華電動汽車制造商特斯拉汽車現在被認為是一個“奇跡”。特斯拉電動汽車、創始人、股票、成功車型和創新都成為汽車行業和IT行業的熱門話題。原因是,當其他美國新能源汽車公司,如CODA、Fisco、A123和Better Place,或與新能源汽車高度相關的零部件公司都處于破產或虧損狀態時,特斯拉成功地創造了電動汽車領域的神話,并在今年第一季度首次盈利。特斯拉似乎已經賣出了數千輛跑車,在股市上很受歡迎,這就是它成功的原因。然而,現在下這樣的結論還為時過早。
據筆者了解,特斯拉的電動汽車戰略路線是:第一步是高端小眾;第二步是中端和中等價位,讓更多的客戶能夠接受;第三步是推出更受歡迎的產品,并向更多消費者推廣電動汽車。前一步已接近成功,但第二步和第三步仍需市場驗證。目前,其他電動汽車公司尚未成功解決這一問題。
即使是在高端小眾領域,在習慣了大功率發動機的傳統跑車之后,大多數購買特斯拉跑車的客戶也更好奇,更早采用。美國市場對特斯拉電動跑車的熱情能否持續,還有待觀察。現在斷定特斯拉跑車已經取得成功還為時過早,特斯拉在美國市場的良好表現是否可持續還有待觀察。
同一個世界里不同的“樂隊”
一系列后續的宣傳報道,讓特斯拉有了一種神話般的色彩。此時,媒體和輿論不自覺地將比亞迪與特斯拉相提并論,有必要分清優劣。但事實上,盡管比亞迪和特斯拉都致力于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但他們選擇的道路、企業的個性、產品的定位、掌握的核心技術等等都不盡相同。
在品牌方面,比亞迪傳統保守,制造業出身,具有電子與車企融合的氣質。特斯拉更像是一家IT公司,是美國硅谷的一個創新品牌。它善于營銷和投機,追逐股價,把利潤放在首位。
在產品和市場定位方面,特斯拉選擇高端跑車作為切入點,其消費者主要是對時尚和環保有極大熱情的美國富人,市場受眾較少。比亞迪,專注于出租車、公交車等公共交通和私人公共用途。
在核心技術方面,特斯拉使用的是18650小型電池,這是一種鋰鈷氧化物電池;
比亞迪使用磷酸鐵鋰電池,其能量密度較低,但穩定性高于鈷氧化物鋰電池。
除了自身差異外,兩國的經濟環境和政策環境也不同,發展理念和模式以及選擇的道路不可能在同一個“波段”。俗話說,同一個世界,不同的夢想。
事實上,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這種比較不僅僅是特斯拉和比亞迪之間的比較,而是特斯拉和國內許多新能源汽車公司之間的比較。我們想說的是,在新能源產品和營銷領域,成功的經驗并不多,每個都在探索。我們不能低估自己,更不能貶低自己,而是要迅速吸收營養并將其用于自己。
我們不能否認,特斯拉的出現顛覆了無數傳統概念,對整個汽車行業都有借鑒意義。從長遠來看,隨著油價高企和生態環境惡化,環保優勢突出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前景光明。對于中國的新能源汽車企業來說,目前最重要的不是“復制”特斯拉的高端車型,而是找到自己的市場定位。
第一電氣網(www.d1ev.com)聲明:以上消息轉載自合作媒體,轉載此消息是為了傳播更多信息,并不意味著此消息代表第一電氣網的立場或同意其觀點、立場或描述。特斯拉現在的受歡迎程度不亞于每個人都滿懷熱情地“撞上飛機”。特斯拉在幾個月前發布了令人驚嘆的盈利報告后,似乎已經成為中國談論電動汽車和汽車技術的開場白。作為全球投資者,特斯拉不斷出現在中國投資者的眼中。因此,比亞迪,也是中國關注的新能源汽車公司,經常被拿來與特斯拉進行比較。最近,我還讀到一篇文章,《比亞迪為什么不能成為特斯拉?》
在這方面,作者感到困惑。比亞迪在新能源領域取得的成就,我們暫且不談。僅從發展邏輯來看,筆者就有不同的看法——“比亞迪為什么不能成為特斯拉?”比亞迪為什么會成為特斯拉?有必要嗎?
“幾分鐘內制造出特斯拉”
盡管比亞迪從未正式回應,但從之前的報道中可以看出,比亞迪對此有一些態度。不久前,比亞迪戴姆勒高管在一次公開露面中表示,公司的新能源汽車品牌騰勢通常被比作特斯拉,但騰勢不會是下一個特斯拉。
王傳福還發表了“比亞迪幾分鐘就能造出特斯拉”的言論。對比亞迪來說,純電動汽車技術不是問題,市場才是問題。要擴大新的生產能力,需要4-5年的時間進行投資。如果家庭消費開始,比亞迪可以在幾分鐘內制造出特斯拉。言下之意,比亞迪也有這樣的技術儲備,能夠不計成本打造出如此高端的純電動跑車。我毫不懷疑獨立品牌有無限的潛力。不過,筆者認為,比亞迪不必把自己和特斯拉放在同一類。
特斯拉是否意味著電動汽車商業化的成功?
豪華電動汽車制造商特斯拉汽車現在被認為是一個“奇跡”。特斯拉電動汽車、創始人、股票、成功車型和創新都成為汽車行業和IT行業的熱門話題。原因是,當其他美國新能源汽車公司,如CODA、Fisco、A123和Better Place,或與新能源汽車高度相關的零部件公司都處于破產或虧損狀態時,特斯拉成功地創造了電動汽車領域的神話,并在今年第一季度首次盈利。特斯拉似乎已經賣出了數千輛跑車,在股市上很受歡迎,這就是它成功的原因。然而,現在下這樣的結論還為時過早。
據筆者了解,特斯拉的電動汽車戰略路線是:第一步是高端小眾;第二步是中端和中等價位,讓更多的客戶能夠接受;第三步是推出更受歡迎的產品,并向更多消費者推廣電動汽車。前一步已接近成功,但第二步和第三步仍需市場驗證。目前,其他電動汽車公司尚未成功解決這一問題。
即使是在高端小眾領域,在習慣了大功率發動機的傳統跑車之后,大多數購買特斯拉跑車的客戶也更好奇,更早采用。美國市場對特斯拉電動跑車的熱情能否持續,還有待觀察。現在斷定特斯拉跑車已經取得成功還為時過早,特斯拉在美國市場的良好表現是否可持續還有待觀察。
同一個世界里不同的“樂隊”
一系列后續的宣傳報道,讓特斯拉有了一種神話般的色彩。此時,媒體和輿論不自覺地將比亞迪與特斯拉相提并論,有必要分清優劣。但事實上,盡管比亞迪和特斯拉都致力于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但他們選擇的道路、企業的個性、產品的定位、掌握的核心技術等等都不盡相同。
在品牌方面,比亞迪傳統保守,制造業出身,具有電子與車企融合的氣質。特斯拉更像是一家IT公司,是美國硅谷的一個創新品牌。它善于營銷和投機,追逐股價,把利潤放在首位。
在產品和市場定位方面,特斯拉選擇高端跑車作為切入點,其消費者主要是對時尚和環保有極大熱情的美國富人,市場受眾較少。比亞迪,專注于出租車、公交車等公共交通和私人公共用途。
在核心技術方面,特斯拉使用的是18650小型電池,這是一種鋰鈷氧化物電池;
比亞迪使用磷酸鐵鋰電池,其能量密度較低,但穩定性高于鈷氧化物鋰電池。
除了自身差異外,兩國的經濟環境和政策環境也不同,發展理念和模式以及選擇的道路不可能在同一個“波段”。俗話說,同一個世界,不同的夢想。
事實上,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這種比較不僅僅是特斯拉和比亞迪之間的比較,而是特斯拉和國內許多新能源汽車公司之間的比較。我們想說的是,在新能源產品和營銷領域,成功的經驗并不多,每個都在探索。我們不能低估自己,更不能貶低自己,而是要迅速吸收營養并將其用于自己。
我們不能否認,特斯拉的出現顛覆了無數傳統概念,對整個汽車行業都有借鑒意義。從長遠來看,隨著油價高企和生態環境惡化,環保優勢突出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前景光明。對于中國的新能源汽車企業來說,目前最重要的不是“復制”特斯拉的高端車型,而是找到自己的市場定位。
第一電氣網(www.d1ev.com)聲明:以上消息轉載自合作媒體,轉載此消息是為了傳播更多信息,并不意味著此消息代表第一電氣網的立場或同意其觀點、立場或描述。
特斯拉ModelS在近日美國高速公路安全協會(NHTSA)的新車碰撞測試中獲得五星安全性評級。美國多家媒體對此也給予了很高評價。
1900/1/1 0:00:00一、插電式乘用車產業目標:建立插電式乘用車自主開發和產業化能力,帶動鋰離子電池、電驅動變速箱等關鍵零部件產業鏈的發展。
1900/1/1 0:00:00一、”十一五”發展回顧”十一五”時期,在國家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和各項利好政策的推動下,我國汽車制造業發展迅猛,汽車產量從2005年的57049萬輛增長到2010年的1865
1900/1/1 0:00:00在剛剛過去的7月,寶馬發布了旗下”i”品牌的首款車型i3。該品牌是寶馬集團繼寶馬、MINI、勞斯勞斯外的第四品牌,主打新能源車型,i3即為即將量產的純電動車型。
1900/1/1 0:00:00針對特斯拉入華后的前景以及純電動車發展模式,深圳比亞迪戴姆勒新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比戴”)銷售與市場部副總裁林密表示,私人電動車市場現在還是藍海,希望特斯拉的進入能夠打開中國市場,
1900/1/1 0:00:00寶馬、奔馳、福特、吉利、奇瑞等公司的頂級設計師們,親述電子和互聯網技術如何重構他們的思考模式、如何影響汽車的未來。據財經網8月2日報道,從最初發明到今天,汽車的設計變化實在太大了。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