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重大創新基地是指以實現國家戰略目標、促進創新鏈各環節緊密銜接、實現重大創新、加快成果轉化擴散為目標,擁有先進設施、優秀人才、高效運作、世界一流水平的新型創新組織。
開展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設,是貫徹落實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精神,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融合,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舉措。同時,這也是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更好地服務科技經濟社會發展的具體部署。
本規劃以《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為基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中發〔2012〕6號)。
一、形勢與需求
當前,國際競爭的焦點正從經濟社會轉向科技,科技創新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從根本上改變了全球競爭格局。新的科技革命和全球產業變革正在加速,科學研究、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相融合的趨勢更加明顯。全球科技創新日益呈現出開放性和系統性的新特征,更加強調創新要素的流動和創新資源的整合配置。協同創新、開放創新等新型創新方式已成為科技創新活動的主要發展方向。美國、歐盟、日本、俄羅斯和印度相繼發布新的科技發展戰略,均將重大科技創新基地建設納入科技發展總體布局,加大支持力度,集聚資源開展協同創新,不斷提高科技競爭力。
中國正處于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時期,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經濟結構仍然不合理,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沒有根本改變,科技與經濟相結合的問題沒有根本解決,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總體仍遠落后于發達國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社會和諧健康發展,保護國家安全和戰略利益,必須堅持科技優先發展,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為此,要部署建設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大幅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推動創新成果轉化擴散,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融合,探索創新驅動發展新模式。
改革開放以來,面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國先后建設了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覆蓋科研、技術開發、工程化、產業化等創新鏈各方面的多層次創新載體。這些創新載體整合創新資源,克服科技困難,轉化科技成果,集聚創新人才,探索管理制度,有力支撐了中國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然而,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與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總體要求相比,現有的……
創新載體和創新驅動模式仍存在一些不足和薄弱環節,主要表現為:創新鏈各環節相互連接、開放合作的創新模式尚未形成,難以滿足以國家戰略為目標的重大創新需求;創新載體之間存在系統封閉問題,缺乏協同創新機制,整體創新效率有待提高;創新資源相對分散,整體協調不足,創新要素流動集聚機制有待建立。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充分發揮各類創新載體在創新鏈中的整體優勢,迫切需要在現有創新載體的基礎上優化整合創新資源,建設國家重大創新基地,以跨領域、跨部門、跨地區的新組織形式,組織實施面向國家目標的協同創新。
二是國家重大創新基地的功能和定位
通過對創新鏈中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工程化和產業化的統籌部署,加強頂層設計,促進創新鏈中各種創新載體的密切合作。總體而言,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具有以下四個功能:一是圍繞國家戰略目標,發現、提出、承擔和完成重大科技和工程任務,保障國家重大需求,增強中國核心競爭力。二是整合優勢科技創新資源,建立開放共享、協同創新機制,開展重大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繼續保持科技創新的領先地位,促進科技創新,為重點領域和重點產業發展服務。三是實現創新成果的快速轉化和擴散,促進科技與經濟相結合,支持中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四是吸引、集聚和培養科技、工程、產業化領域的高層次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
國家重大創新基地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設將通過整合創新鏈各環節的創新資源,促進科研院所、高校、重點企業等不同創新主體之間的互動與合作,探索形成多種形式的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推動建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緊密融合、協調發展的機制,加快創新成果轉化和擴散。從而有效促進技術創新、知識創新、國防科技創新、區域創新和科技中介服務體系的緊密聯系,加強五大創新體系的支撐和互動,提高國家創新體系的整體效率,促進國家創新體系協調發展。
推進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設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舉措。國家重大創新基地通過機制創新和政策引導,優化科技資源,促進協同創新,促進市場經濟條件下各類創新主體的分工協作,提供基礎研究,為相關領域和行業提供工程技術和工業技術研發與服務,形成能夠快速傳播的重大技術和產品。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設將進一步推動現代企業體系的建立,充分利用和優化現有創新資源,建立市場化的技術創新機制,為行業共性關鍵技術提供長期穩定的科技支撐;
推動建立企業引領產業技術創新的體制機制,切實發揮企業在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等方面的主體作用;進一步推進協同創新,充分發揮國家科研機構的骨干和引領作用,發揮高等學校的基礎和生力軍作用。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設將探索新的科技管理體系,加快轉變政府管理職能,建立科學合理的宏觀管理、治理結構和評價體系,統籌安排科研設施、研發任務和人才隊伍等創新資源,不斷完善創新激勵政策,構建創新鏈各環節緊密融合、各類創新主體協同合作的創新環境。
國家重大創新基地主要依托現有創新載體建設。現有的創新載體是建設國家重大創新基地的必要基礎。科技創新是創新鏈中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工程化和產業化的互動過程。主要依托現有創新載體建設國家重大創新基地,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有效促進相關創新載體在創新鏈中的縱向和橫向協調與整合,充分發揮現有創新載體的優勢和能力,促進創新鏈各環節的密切合作,加強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快速提升綜合創新能力和效率。同時,通過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設,引導和帶動現有創新載體有序發展,增強其創新能力和成果轉化擴散能力,促進現有創新載體的開放共享和協同創新。
二、指導思想、建設原則和目標
(A) 指導思想
我們將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堅持自主創新,注重跨越式發展,支持發展、引領未來,全面落實科技規劃綱要,聚焦國家重大戰略目標和國民經濟發展重大需求,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在現有各種創新載體的基礎上,整合創新鏈優勢創新資源,創新體制機制,促進協同創新,建設符合國家重大科技創新需求、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大大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創新成果轉化和擴散,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緊密融合,加快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2) 施工原則
國家目標,前瞻性指導。從總體高度,突出國家戰略需求,加強科技前瞻性部署和引領,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建設代表國家最高創新能力的國家重大創新基地。
存量協同和增量發展。充分發揮現有各類創新載體的優勢和功能,開展協同創新,遴選一批創新能力突出、基礎條件較好的創新載體,設立一批國家重大創新基地;
根據國家目標和發展需求,引導增量投資存量發展,培育建設一批國家重大創新基地。
全面整合,機制創新。促進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工程和產業化在創新鏈上的互動與合作,加強創新要素的全面融合。通過匯集資源、人才、可持續發展、開放共享的制度安排,加快創新成果的轉移、擴散和應用,探索實踐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在組織方式、資源配置、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等方面的制度創新。
分類指導,飛行員優先。根據不同領域、不同行業創新載體的實際情況,結合科研、技術開發、工程化、產業化的不同特點,對現有創新載體的培育、建設和發展進行分類指導,避免重復建設。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科技發展重點領域,“十二五”期間,我們通過綜合評價,選擇了條件相對成熟、創新能力突出、預期效果顯著的創新載體,在重點領域和重點產業試點建設一批國家重大創新基地。
(3) 建設目標
“十二五”期間,將結合國民經濟發展的重大需求和現有創新載體的發展基礎,試點建設15-20個國家重大創新基地。通過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設,加強創新載體之間的協調與融合,推動各類創新載體向全社會開放服務,大大增強成果快速轉化和擴散的能力;整合各類創新載體的優勢資源,提高國家重大需求保障能力。同時,通過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設,有效解決現有創新載體存在的系統封閉、資源分散等問題。
到2020年,在試點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圍繞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確定的重點領域和優先主題進行布局,建設一批國家重大創新基地。通過十年的持續建設,圍繞國家戰略需求,面向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領域,初步形成國家級重大創新基地布局,引導現有創新載體圍繞創新鏈合理布局、清晰定位、有序發展;
建立規范完善的管理體系,探索形成靈活高效的治理結構、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
四是總體部署和重點領域
“十二五”期間,我們將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和科技發展的內在規律,繼續完善現有的各類創新載體布局,加強分類指導,引導各類創新載體按照各自的功能要求有序發展。在此基礎上,通過促進現有創新載體的協調整合,推動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設。
在國家重大創新基地整體建設的框架下,結合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國家科技計劃、高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創新2020等相關工作的組織實施,引導現有創新載體進一步明確功能定位,有序建設、發展和完善,不斷提高創新能力,從創新鏈各方面加強對國家重大創新基地的支持。繼續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研究實驗基地建設,圍繞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發展需求,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要加強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等工程研發基地的資源協調和綜合整合,大力提高綜合創新能力、工程技術開發和中試能力,以及成果轉化和擴散能力,從而解決制約產業技術創新的瓶頸問題;進一步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科技企業孵化器等以成果轉化和企業孵化為導向的產業創新服務基地的發展與協調,加強能力建設,完善服務體系,提高服務水平,為各類創新主體特別是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公共服務;
進一步加強科技平臺建設,完善建設布局,強化服務能力,促進創新資源整合、開放、共享,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提高科技創新的基礎支撐能力。
根據《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確定的重點領域,以重大任務和需求為驅動,探索跨學科、,不同部門、不同創新主體之間的跨部門、跨區域合作,增強能力、創新機制、整合資源。根據創新成果在基礎研究、技術開發與工程、產業化等創新鏈不同環節擴散的特點,圍繞重點領域和重點產業,分以下五個層次部署建設國家重大創新基地。
-建設基礎性、公共性的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堅持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瞄準世界科學前沿,主要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重點整合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工程等創新鏈上的各種創新載體,部署建設一批基礎性、公共性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加強不同創新主體之間的分工與合作,形成創新的規模效應。在前沿基礎學科和基礎條件下建設的基礎性國家重大創新基地,主要開展跨學科的重大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促進創新成果在科研階段的快速傳播,引領科技可持續發展。在資源、環境、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重點公共科技領域建設的國家重大創新基地,主要開展公共和社會公益性科技研究,努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為科技自身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提供公共科技支撐,為中國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持續動力。國家重大創新基地是指以實現國家戰略目標、促進創新鏈各環節緊密銜接、實現重大創新、加快成果轉化擴散為目標,擁有先進設施、優秀人才、高效運作、世界一流水平的新型創新組織。
開展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設,是貫徹落實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精神,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融合,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舉措。同時,這也是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更好地服務科技經濟社會發展的具體部署。
本規劃以《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為基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中發〔2012〕6號)。
一、形勢與需求
當前,國際競爭的焦點正從經濟社會轉向科技,科技創新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從根本上改變了全球競爭格局。新的科技革命和全球產業變革正在加速,科學研究、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相融合的趨勢更加明顯。全球科技創新日益呈現出開放性和系統性的新特征,更加強調創新要素的流動和創新資源的整合配置。協同創新、開放創新等新型創新方式已成為科技的主要發展方向……
科技創新活動。美國、歐盟、日本、俄羅斯和印度相繼發布新的科技發展戰略,均將重大科技創新基地建設納入科技發展總體布局,加大支持力度,集聚資源開展協同創新,不斷提高科技競爭力。
中國正處于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時期,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經濟結構仍然不合理,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沒有根本改變,科技與經濟相結合的問題沒有根本解決,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總體仍遠落后于發達國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社會和諧健康發展,保護國家安全和戰略利益,必須堅持科技優先發展,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為此,要部署建設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大幅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推動創新成果轉化擴散,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融合,探索創新驅動發展新模式。
改革開放以來,面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國先后建設了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覆蓋科研、技術開發、工程化、產業化等創新鏈各方面的多層次創新載體。這些創新載體整合創新資源,克服科技困難,轉化科技成果,集聚創新人才,探索管理制度,有力支撐了中國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但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與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總體要求相比,現有的創新載體和創新驅動模式仍存在一些不足和薄弱環節,主要表現為:創新鏈各環節相互連接、開放合作的創新模式尚未形成,難以滿足以國家戰略為目標的重大創新需求;創新載體之間存在系統封閉問題,缺乏協同創新機制,整體創新效率有待提高;
創新資源相對分散,整體協調不足,創新要素流動集聚機制有待建立。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充分發揮各類創新載體在創新鏈中的整體優勢,迫切需要在現有創新載體的基礎上優化整合創新資源,建設國家重大創新基地,以跨領域、跨部門、跨地區的新組織形式,組織實施面向國家目標的協同創新。
二是國家重大創新基地的功能和定位
通過對創新鏈中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工程化和產業化的統籌部署,加強頂層設計,促進創新鏈中各種創新載體的密切合作。總體而言,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具有以下四個功能:一是圍繞國家戰略目標,發現、提出、承擔和完成重大科技和工程任務,保障國家重大需求,增強中國核心競爭力。二是整合優勢科技創新資源,建立開放共享、協同創新機制,開展重大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繼續保持科技創新的領先地位,促進科技創新,為重點領域和重點產業發展服務。三是實現創新成果的快速轉化和擴散,促進科技與經濟相結合,支持中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四是吸引、集聚和培養科技、工程、產業化領域的高層次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
國家重大創新基地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設將通過整合創新鏈各環節的創新資源,促進科研院所、高校、重點企業等不同創新主體之間的互動與合作,探索形成多種形式的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推動建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緊密融合、協調發展的機制,加快創新成果轉化和擴散。從而有效促進技術創新、知識創新、國防科技創新、區域創新和科技中介服務體系的緊密聯系,加強五大創新體系的支撐和互動,提高國家創新體系的整體效率,促進國家創新體系協調發展。
推進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設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舉措。國家重大創新基地通過機制創新和政策引導,優化科技資源,促進協同創新,促進市場經濟條件下各類創新主體的分工協作,提供基礎研究,為相關領域和行業提供工程技術和工業技術研發與服務,形成能夠快速傳播的重大技術和產品。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設將進一步推動現代企業體系的建立,充分利用和優化現有創新資源,建立市場化的技術創新機制,為行業共性關鍵技術提供長期穩定的科技支撐;推動建立企業引領產業技術創新的體制機制,切實發揮企業在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等方面的主體作用;
進一步推進協同創新,充分發揮國家科研機構的骨干和引領作用,發揮高等學校的基礎和生力軍作用。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設將探索新的科技管理體系,加快轉變政府管理職能,建立科學合理的宏觀管理、治理結構和評價體系,統籌安排科研設施、研發任務和人才隊伍等創新資源,不斷完善創新激勵政策,構建創新鏈各環節緊密融合、各類創新主體協同合作的創新環境。
國家重大創新基地主要依托現有創新載體建設。現有的創新載體是建設國家重大創新基地的必要基礎。科技創新是創新鏈中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工程化和產業化的互動過程。主要依托現有創新載體建設國家重大創新基地,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有效促進相關創新載體在創新鏈中的縱向和橫向協調與整合,充分發揮現有創新載體的優勢和能力,促進創新鏈各環節的密切合作,加強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快速提升綜合創新能力和效率。同時,通過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設,引導和帶動現有創新載體有序發展,增強其創新能力和成果轉化擴散能力,促進現有創新載體的開放共享和協同創新。
二、指導思想、建設原則和目標
(A) 指導思想
我們將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堅持自主創新,注重跨越式發展,支持發展、引領未來,全面落實科技規劃綱要,聚焦國家重大戰略目標和國民經濟發展重大需求,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在現有各種創新載體的基礎上,整合創新鏈優勢創新資源,創新體制機制,促進協同創新,建設符合國家重大科技創新需求、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大大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創新成果轉化和擴散,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緊密融合,加快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2) 施工原則
國家目標,前瞻性指導。從總體高度,突出國家戰略需求,加強科技前瞻性部署和引領,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建設代表國家最高創新能力的國家重大創新基地。
存量協同和增量發展。充分發揮現有各類創新載體的優勢和功能,開展協同創新,遴選一批創新能力突出、基礎條件較好的創新載體,設立一批國家重大創新基地;
根據國家目標和發展需求,引導增量投資存量發展,培育建設一批國家重大創新基地。
全面整合,機制創新。促進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工程和產業化在創新鏈上的互動與合作,加強創新要素的全面融合。通過匯集資源、人才、可持續發展、開放共享的制度安排,加快創新成果的轉移、擴散和應用,探索實踐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在組織方式、資源配置、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等方面的制度創新。
分類指導,飛行員優先。根據不同領域、不同行業創新載體的實際情況,結合科研、技術開發、工程化、產業化的不同特點,對現有創新載體的培育、建設和發展進行分類指導,避免重復建設。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科技發展重點領域,“十二五”期間,我們通過綜合評價,選擇了條件相對成熟、創新能力突出、預期效果顯著的創新載體,在重點領域和重點產業試點建設一批國家重大創新基地。
(3) 建設目標
“十二五”期間,將結合國民經濟發展的重大需求和現有創新載體的發展基礎,試點建設15-20個國家重大創新基地。通過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設,加強創新載體之間的協調與融合,推動各類創新載體向全社會開放服務,大大增強成果快速轉化和擴散的能力;整合各類創新載體的優勢資源,提高國家重大需求保障能力。同時,通過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設,有效解決現有創新載體存在的系統封閉、資源分散等問題。
到2020年,在試點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圍繞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確定的重點領域和優先主題進行布局,建設一批國家重大創新基地。通過十年的持續建設,圍繞國家戰略需求,面向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領域,初步形成國家級重大創新基地布局,引導現有創新載體圍繞創新鏈合理布局、清晰定位、有序發展;
建立規范完善的管理體系,探索形成靈活高效的治理結構、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
四是總體部署和重點領域
“十二五”期間,我們將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和科技發展的內在規律,繼續完善現有的各類創新載體布局,加強分類指導,引導各類創新載體按照各自的功能要求有序發展。在此基礎上,通過促進現有創新載體的協調整合,推動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設。
在國家重大創新基地整體建設的框架下,結合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國家科技計劃、高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創新2020等相關工作的組織實施,引導現有創新載體進一步明確功能定位,有序建設、發展和完善,不斷提高創新能力,從創新鏈各方面加強對國家重大創新基地的支持。繼續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研究實驗基地建設,圍繞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發展需求,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要加強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等工程研發基地的資源協調和綜合整合,大力提高綜合創新能力、工程技術開發和中試能力,以及成果轉化和擴散能力,從而解決制約產業技術創新的瓶頸問題;進一步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科技企業孵化器等以成果轉化和企業孵化為導向的產業創新服務基地的發展與協調,加強能力建設,完善服務體系,提高服務水平,為各類創新主體特別是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公共服務;
進一步加強科技平臺建設,完善建設布局,強化服務能力,促進創新資源整合、開放、共享,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提高科技創新的基礎支撐能力。
根據《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確定的重點領域,以重大任務和需求為驅動,探索跨學科、,不同部門、不同創新主體之間的跨部門、跨區域合作,增強能力、創新機制、整合資源。根據創新成果在基礎研究、技術開發與工程、產業化等創新鏈不同環節擴散的特點,圍繞重點領域和重點產業,分以下五個層次部署建設國家重大創新基地。
-建設基礎性、公共性的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堅持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瞄準世界科學前沿,主要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重點整合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工程等創新鏈上的各種創新載體,部署建設一批基礎性、公共性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加強不同創新主體之間的分工與合作,形成創新的規模效應。在前沿基礎學科和基礎條件下建設的基礎性國家重大創新基地,主要開展跨學科的重大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促進創新成果在科研階段的快速傳播,引領科技可持續發展。在資源、環境、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重點公共科技領域建設的國家重大創新基地,主要開展公共和社會公益性科技研究,努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為科技自身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提供公共科技支撐,為中國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持續動力。根據現有基礎,“十二五”期間,將在計量科學、海洋資源和公共安全領域啟動國家重大創新基地試點建設。
-建設國家重點項目重大創新基地。面向國家戰略目標,圍繞國家重點工程和國家安全需求,推進國防與民用技術融合,在交通、水利、電力、航空航天和深海等領域,結合國家重點工程的組織實施,充分發揮現有實施者的作用,加強產學研結合,整合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工程化、產業化等創新鏈中的各種創新載體,部署建設若干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國家重點項目重大創新基地主要開發重大戰略產品和項目,促進創新成果在技術開發和工程階段的快速傳播,促進重大創新成果的工程示范應用,以確保國家重點項目的順利實施,填補國家戰略空白,提高中國的國際競爭力。根據現有基礎,“十二五”期間,將在高鐵、智能電網、特高壓和深海工程等領域啟動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設試點。
-建設國家重點農業創新基地。以農業基礎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為重點,充分發揮農業科研院所、高校、重點企業等創新主體作用,縱向整合創新鏈各環節創新載體,部署建設若干國家重大創新基地。面向農業的國家重點創新基地,著力推進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努力……
突破農業重大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促進產學研、農業、科教緊密結合,加快農業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突破資源環境制約、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提供有力支撐。根據現有基礎,“十二五”期間,將在農業裝備和農業生物育種領域啟動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設試點。
-建設國家新興產業重點創新基地。圍繞節能環保、下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充分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原始創新作用,突出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縱向聯合科研院所、高校等主體,整合各類創新載體,部署建設一批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國家新興產業重大創新基地主要開展關鍵產業技術的研發,以加快從基礎研究向產業化轉移的進程,促進高新技術成果的產業化,促進創新成果的快速傳播,支持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促進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主導產業,促進國民經濟產業結構調整。根據現有基礎,“十二五”期間,將在新能源汽車、有色金屬新材料、智能制造、光電技術、移動通信和生物醫藥等領域啟動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設試點。
-建設國家重點傳統產業創新基地。以冶金、機械、石化、紡織等傳統產業為重點,以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節能減排、加強技術創新和改造為核心,以市場為導向,主要依托重點企業和科研院所,聯合高校,垂直連接基礎研究、技術開發與工程、產業化等創新鏈環節,整合各類創新載體,部署建設若干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國家重點傳統產業創新基地主要開展產業共性技術研發,提高創新水平,系統解決產業發展中的技術瓶頸,提高工程技術開發、中試和工業化前驗證能力,促進創新成果的成熟和快速擴散,確保國民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根據現有基礎,“十二五”期間,將在鋼鐵冶金、機械制造等領域啟動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設試點。
五、建設方式
充分發揮現有創新載體作用,整合創新載體優勢資源,是建設國家重大創新基地的主要途徑。在建設中,應根據不同領域的創新特點、發展需求和建設基礎,合理選擇橫向一體化、縱向一體化或兩者結合。其中,橫向一體化是指將高校、科研院所、重點企業等不同創新主體構建的各類創新載體整合在創新鏈的同一環節,形成科技創新的規模效應,使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具備完成重大科學、,技術和工程任務,并保證國家的主要需求。垂直整合是指將各種創新載體整合在創新鏈的不同環節,如科學……
科技研究、技術開發與工程、產業化等,使研究與實驗基地、工程技術研發基地和產業創新服務基地能夠按照各自在創新鏈中的功能定位有序對接,從而促進創新鏈各環節的互動與合作,加快基礎研究向產業化的轉移進程,促進創新成果的快速傳播。
在整合各類創新載體建設國家重大創新基地的過程中,根據不同領域創新載體的緊密結合和創新資源集聚的特點,可以采取以下三種建設模式。
首先,一個家庭是主體,許多人參與其中。在計量科學、農業機械等創新資源相對集中的領域,以創新能力最強、創新資源集中、創新要素齊全、創新載體齊全的創新主體為核心,吸引高校等相關創新主體,通過股權參與和項目合作,讓該領域的研究機構和企業參與建立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結構,實行人財物獨立管理機制,加強科研基礎設施和條件建設,積極引進高端研究人才,鼓勵設立法人。
第二是一些聯合建設。在海洋資源和新能源汽車領域,一批創新能力強、優勢明顯、領域互補性強的創新主體共同設立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立以董事會制度為核心的治理結構,制定和完善協同創新的各項管理制度,共建共享科研基礎設施和條件,共同引進和培養研究人才,形成人力財力相對獨立、發展開放的研發主體。
第三是聯盟的形成。在移動通信等創新資源分散的領域,由該領域創新資源豐富的重點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共同牽頭組織,聯合相關創新主體,以聯盟形式形成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立資源共享、利益共享、風險分擔的合作機制,簽署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聯盟協議,制定組織管理規定,形成以聯盟決策機構和常設執行機構為中心,以各主體經營的分基地為網絡節點的合作創新組織,它們在地理上相對分散,在系統上高度統一。
六、 政策和保障措施
(A) 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
科技部將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加強政府部門在規劃實施中的統籌協調,建立多部門協同工作體系,科學規劃、統籌布局、協同推進、規范發展。加強對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設的組織領導,共同推動創新資源整合高效利用,確保國家重大創新基礎建設持續健康發展。
(B) 創新經營管理機制
建立與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定位和目標相適應的治理結構、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在新的多主體組織中建立永久性的管理和運營組織,探索建立董事會、理事會等多種形式的決策和治理結構。不斷完善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內部管理制度,建立開放流動的用工制度,探索多種形式的分配激勵機制,完善知識產權管理體系。
加強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全過程管理,形成決策、監督、評估和動態調整機制,制定標準……
建立項目立項、認定、評價和評價的指標體系,不斷提高國家重大創新基地的運營效率。積極探索制定有利于國家重大創新基地運營發展的政策措施。
(C) 形成科學合理的投資機制
要堅持頂層設計、統籌安排、創新機制的原則。充分利用現有科技資源,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率。探索中央支持與地方支持相結合、財政資本投資與企業和社會資本投資相結合,逐步形成中央與地方、企業共建的投資機制。
(4) 協調基地人才項目的開發。
協調推進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設、創新人才培養以及各類國家科技計劃和產業創新計劃的組織實施,支持國家重大創新基地整合優勢創新資源,形成可持續創新能力,承擔和完成國家重大科技工程任務,促進基地、人才、項目的有機結合。在高端人才引進和培養、國家科技計劃和產業創新項目安排等方面,要優先集聚國家重大創新基地。
(5)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國家重大創新基地是集聚和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重要載體。既要聚集高層次科技帶頭人、科研人才、工程技術人才和產業化人才,也要聚集從事技術推廣和科研管理的專業人才。在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設中,要積極加強與現有人才發展規劃、計劃和項目的對接,以用戶為導向,創新人才培養體制機制,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和激勵的政策措施,鼓勵各類創新載體的創新人才雙向交流,吸引世界各地優秀創新人才,為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設和發展提供全面的人才支撐。
(6) 深化國際科技合作。
支持國家重大創新基地與世界一流的研究機構、高校、學術組織和國際重大研究基金建立良好的國際交流合作機制,搭建聯合研發平臺,推動國家重大創新基礎國際化發展。鼓勵和推動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啟動和組織國際科技合作計劃,參與國際重大科學計劃和項目,抓住國際科技合作的重大機遇,充分發揮國際科技合作在提升我國科研能力、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和團隊方面的作用。在國際交流與合作過程中,我們應進一步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地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和管理的先進經驗。根據現有基礎,“十二五”期間,將在計量科學、海洋資源和公共安全領域啟動國家重大創新基地試點建設。
-建設國家重點項目重大創新基地。面向國家戰略目標,圍繞國家重點工程和國家安全需求,推進國防與民用技術融合,在交通、水利、電力、航空航天和深海等領域,結合國家重點工程的組織實施,充分發揮現有實施者的作用,加強產學研結合,整合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工程化、產業化等創新鏈中的各種創新載體,部署建設若干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國家重點項目重大創新基地主要開發重大戰略產品和項目……
s、 促進創新成果在技術開發和工程階段的快速傳播,促進重大創新成果的工程示范應用,以確保國家重點項目的順利實施,填補國家戰略空白,增強中國的國際競爭力。根據現有基礎,“十二五”期間,將在高鐵、智能電網、特高壓和深海工程等領域啟動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設試點。
-建設國家重點農業創新基地。以農業基礎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為重點,充分發揮農業科研院所、高校、重點企業等創新主體作用,縱向整合創新鏈各環節創新載體,部署建設若干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國家面向農業的重大創新基地重點推進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著力突破農業重大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促進產學研、農科教緊密融合,加快農業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突破資源環境制約、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提供有力支撐。根據現有基礎,“十二五”期間,將在農業裝備和農業生物育種領域啟動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設試點。
-建設國家新興產業重點創新基地。圍繞節能環保、下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充分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原始創新作用,突出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縱向聯合科研院所、高校等主體,整合各類創新載體,部署建設一批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國家新興產業重大創新基地主要開展關鍵產業技術的研發,以加快從基礎研究向產業化轉移的進程,促進高新技術成果的產業化,促進創新成果的快速傳播,支持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促進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主導產業,促進國民經濟產業結構調整。根據現有基礎,“十二五”期間,將在新能源汽車、有色金屬新材料、智能制造、光電技術、移動通信和生物醫藥等領域啟動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設試點。
-建設國家重點傳統產業創新基地。以冶金、機械、石化、紡織等傳統產業為重點,以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節能減排、加強技術創新和改造為核心,以市場為導向,主要依托重點企業和科研院所,聯合高校,垂直連接基礎研究、技術開發與工程、產業化等創新鏈環節,整合各類創新載體,部署建設若干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國家重點傳統產業創新基地主要開展產業共性技術研發,提高創新水平,系統解決產業發展中的技術瓶頸,提高工程技術開發、中試和工業化前驗證能力,促進創新成果的成熟和快速擴散,確保國民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根據現有基礎,在“十二五”期間,試點項目將……
在鋼鐵冶金和機械制造領域啟動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設。
五、建設方式
充分發揮現有創新載體作用,整合創新載體優勢資源,是建設國家重大創新基地的主要途徑。在建設中,應根據不同領域的創新特點、發展需求和建設基礎,合理選擇橫向一體化、縱向一體化或兩者結合。其中,橫向一體化是指將高校、科研院所、重點企業等不同創新主體構建的各類創新載體整合在創新鏈的同一環節,形成科技創新的規模效應,使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具備完成重大科學、,技術和工程任務,并保證國家的主要需求。垂直整合是指將各種創新載體整合在創新鏈的不同環節,如科學研究、技術開發與工程、工業化等,使研究和實驗基地,工程技術研發基地和產業創新服務基地可以根據各自在創新鏈中的功能定位有序對接,促進創新鏈各環節的互動與合作,加快基礎研究向產業化的轉移進程,促進創新成果的快速傳播。
在整合各類創新載體建設國家重大創新基地的過程中,根據不同領域創新載體的緊密結合和創新資源集聚的特點,可以采取以下三種建設模式。
首先,一個家庭是主體,許多人參與其中。在計量科學、農業機械等創新資源相對集中的領域,以創新能力最強、創新資源集中、創新要素齊全、創新載體齊全的創新主體為核心,吸引高校等相關創新主體,通過股權參與和項目合作,讓該領域的研究機構和企業參與建立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結構,實行人財物獨立管理機制,加強科研基礎設施和條件建設,積極引進高端研究人才,鼓勵設立法人。
第二是一些聯合建設。在海洋資源和新能源汽車領域,一批創新能力強、優勢明顯、領域互補性強的創新主體共同設立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立以董事會制度為核心的治理結構,制定和完善協同創新的各項管理制度,共建共享科研基礎設施和條件,共同引進和培養研究人才,形成人力財力相對獨立、發展開放的研發主體。
第三是聯盟的形成。在移動通信等創新資源分散的領域,由該領域創新資源豐富的重點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共同牽頭組織,聯合相關創新主體,以聯盟形式形成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立資源共享、利益共享、風險分擔的合作機制,簽署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聯盟協議,制定組織管理規定,形成以聯盟決策機構和常設執行機構為中心,以各主體經營的分基地為網絡節點的合作創新組織,它們在地理上相對分散,在系統上高度統一。
六、 政策和保障措施
(A) 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
科技部將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加強政府部門在規劃實施中的統籌協調,建立多部門協同工作體系,科學規劃、統籌布局、協同推進、規范……
d開發。加強對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設的組織領導,共同推動創新資源整合高效利用,確保國家重大創新基礎建設持續健康發展。
(B) 創新經營管理機制
建立與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定位和目標相適應的治理結構、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在新的多主體組織中建立永久性的管理和運營組織,探索建立董事會、理事會等多種形式的決策和治理結構。不斷完善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內部管理制度,建立開放流動的用工制度,探索多種形式的分配激勵機制,完善知識產權管理體系。
加強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全過程管理,形成決策、監督、評價和動態調整機制,制定項目立項、認定、評價和評價的標準和指標體系,不斷提高國家重大創新基礎運行效率。積極探索制定有利于國家重大創新基地運營發展的政策措施。
(C) 形成科學合理的投資機制
要堅持頂層設計、統籌安排、創新機制的原則。充分利用現有科技資源,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率。探索中央支持與地方支持相結合、財政資本投資與企業和社會資本投資相結合,逐步形成中央與地方、企業共建的投資機制。
(4) 協調基地人才項目的開發。
協調推進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設、創新人才培養以及各類國家科技計劃和產業創新計劃的組織實施,支持國家重大創新基地整合優勢創新資源,形成可持續創新能力,承擔和完成國家重大科技工程任務,促進基地、人才、項目的有機結合。在高端人才引進和培養、國家科技計劃和產業創新項目安排等方面,要優先集聚國家重大創新基地。
(5)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國家重大創新基地是集聚和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重要載體。既要聚集高層次科技帶頭人、科研人才、工程技術人才和產業化人才,也要聚集從事技術推廣和科研管理的專業人才。在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設中,要積極加強與現有人才發展規劃、計劃和項目的對接,以用戶為導向,創新人才培養體制機制,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和激勵的政策措施,鼓勵各類創新載體的創新人才雙向交流,吸引世界各地優秀創新人才,為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設和發展提供全面的人才支撐。
(6) 深化國際科技合作。
支持國家重大創新基地與世界一流的研究機構、高校、學術組織和國際重大研究基金建立良好的國際交流合作機制,搭建聯合研發平臺,推動國家重大創新基礎國際化發展。鼓勵和推動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啟動和組織國際科技合作計劃,參與國際重大科學計劃和項目,抓住國際科技合作的重大機遇,充分發揮國際科技合作在提升我國科研能力、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和團隊方面的作用。在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過程中,我們應該進一步吸取和借鑒……
在世界各地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和管理方面具有先進經驗。
隨著上一輪中央國家機關新能源電動公務用車試點示范工作期限將至,新一輪試點工作或將開啟,近日召開的中央國家機關率先使用新能源汽車專題研討會或是一個前奏。
1900/1/1 0:00:00近日美國新墨西哥州的LosAlamos國家實驗室,發現了一種化合物碳基催化劑,如果將這種催化劑與鋰空氣電池技術結合,制造出的新型電池容量可以達到常規鋰離子電池容量的三倍,
1900/1/1 0:00:00前言本標準是根據鋰離子電池的特點,針對單體鋰離子電池而制定的,
1900/1/1 0:00:00本標準按照GBT112009給出的規則起草。本標準由全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ll4提出并歸口。
1900/1/1 0:00:00財建2012633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財政廳局、科技廳委、局、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發展改革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財務局、科技局、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發展改革委:
1900/1/1 0:00:00今年以來,美國特斯拉電動車公司在業界做的可謂風生水起,旗下唯一的一款ModelS電動車今年上半年已經累計銷售10500輛,而且銷售前景還十分樂觀,該公司今年全球銷量目標為21000輛,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