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的家電政策補貼鬧出了烏龍,政府主管部門對家電企業的補貼熱情高漲,躍躍欲試,而大多數大型家電企業卻拒絕這件“好事”送到自己家門口。在第一輪補貼實踐之后,許多問題被暴露出來,銷售終端出現的大量“補”現象已蔚然成風。關鍵是,除了透支幾年的用戶外,這種補貼幾乎沒有什么效果。企業最害怕的是突如其來的訂單,生產能力不堪重負。經過很長一段時間,訂單大大減少,企業的產能無法平衡。正如電網最害怕風電接入互聯網一樣,它也會被匆忙淘汰。因此,家電企業實在無法忍受善意的補貼,寧愿拒絕。這表明,當企業和產品在市場上充分競爭時,政策補貼要么是裝聾作啞,要么是失敗。
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是不同的。新能源汽車不是大眾消費的熱門產品,與人們的消費關系不大。它們是對政府和汽車公司之間互動產生的產業政策和產品的致敬。首先,新能源汽車是由政府主管部門推動的,企業并沒有積極搶著做。企業只愿意做市場上消費者需要的產品,企業不想做的產品一定是沒有消費者需求的產品。既然政府部門想推廣市場上沒有需求的產品,就必須自己買單,即通過直接或間接的大額財政補貼來創造政績,或者通過產業政策迫使車企制造“炮灰”產品,以換取新工廠和新產品對傳統產品的順利批準。這種扭曲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必然會導致許多敷衍了事、裝飾性強的新能源車產品的出現。當然,一些車企將新能源汽車的研發視為戰略技術儲備,而這些車企往往擁有強大的其他營業利潤來支持對新能源汽車研發的投資。
在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關鍵動力電池成本和各項性能指標遠未達到普及和商業化階段的情況下,人為設定新能源汽車的近期銷售目標是荒謬的,這屬于令人撓頭的項目。在奧巴馬政府的第一個任期內,電動汽車市場的愿景化為烏有。同樣,中國和美國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化上同舟共濟,大眼小肚,沒有人比誰活得更好。當新能源汽車的技術瓶頸無法突破時,無論如何補貼私人買家,都無濟于事。最好設立國家專項研究基金,支持車企開發新能源汽車或聯合攻關,供自主品牌車企共享。當新能源汽車的價格與大眾消費需求嚴重脫節時,要么車企能耐得住寂寞十多年,下大力氣治理;或者像比亞迪一樣,通過改變商業模式找到出路,做好商用車隊的運營模式,順利度過新能源汽車上市的艱難時期;
或者會出現一家像特斯拉這樣的新汽車公司,以卓越的產品和全新的精準定位占領新能源汽車的高端市場。如果汽車公司想制造受歡迎的產品,就必須等待在可預見的未來動力電池行業的革命性突破。新能源汽車沒有快車道,也沒有捷徑可走。只有不斷地投資并生存到市場的黎明。
忽略新能源汽車的技術瓶頸、成本障礙、基礎設施等常見問題。國內新能源汽車的產品規劃也很不明確,尤其是未來國內私人消費產品。作者認為,純電動汽車未來的市場規模只能遵循歐洲目前倡導的小型化電動汽車模式,中型及以上純電動汽車只能用于車隊和機構車輛,無法廣泛應用,因為車輛的尺寸必然會導致自重的增加,這將不可避免地提高電池系統的成本。在可預見的幾十年里,整個電力驅動系統的成本仍然難以與傳統電力系統競爭。中型及以上純電動汽車的市場風口只能被迫轉向高端車型,以避免成本上升帶來的價格敏感性。然而,自主品牌在傳統汽車中始終難以突破高端,也不可能通過轉向電動汽車來突破高端瓶頸。即使Volt和Leaf披上了受歡迎的雪佛蘭和日產品牌的外衣,市場結果仍然黯淡。自主品牌未來的純電動汽車只能在小型化、小型化層面找到出路,這對車企的設計創新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戰。即使未來電動汽車的成本可以大幅降低,但如果沒有獨特而有吸引力的設計,國內絕大多數消費者也不會放棄尺寸更大的傳統汽車,轉而購買設計平庸的小型電動汽車。
目前,任何一家車企都可以花錢制作一輛新能源汽車的原型車進行裝飾,但要將新能源汽車大規模推向大眾消費市場,將面臨許多內外障礙。這些問題并不是簡單地通過使用政策補貼就能解決的。
按照車企自愿的戰略選擇發展新能源汽車,人民只需要等待車企讓新能源汽車變得更安全、性能更好、設計更具吸引力、價格更好,以及政府做好充電等基礎設施,新能源汽車才會普及。這不是現在,也不是在不久的將來,但我相信這一天會到來。
第一電氣網(www.d1ev.com)聲明:以上消息轉載自合作媒體,轉載此消息是為了傳播更多信息,并不意味著此消息代表第一電氣網的立場或同意其觀點、立場或描述。新一輪的家電政策補貼鬧出了烏龍,政府主管部門對家電企業的補貼熱情高漲,躍躍欲試,而大多數大型家電企業卻拒絕這件“好事”送到自己家門口。在第一輪補貼實踐之后,許多問題被暴露出來,銷售終端出現的大量“補”現象已蔚然成風。關鍵是,除了透支幾年的用戶外,這種補貼幾乎沒有什么效果。企業最害怕的是突如其來的訂單,生產能力不堪重負。經過很長一段時間,訂單大大減少,企業的產能無法平衡。正如電網最害怕風電接入互聯網一樣,它也會被匆忙淘汰。因此,家電企業實在無法忍受善意的補貼,寧愿拒絕。這表明,當企業和產品在市場上充分競爭時,政策補貼要么是裝聾作啞,要么是失敗。
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是不同的。新能源汽車不是大眾消費的熱門產品,與人們的消費關系不大。它們是對政府和汽車公司之間互動產生的產業政策和產品的致敬。首先,新能源汽車是由主管部門推動的……
政府部門和企業并沒有積極去做。企業只愿意做消費者在市場上需要的產品,而企業不想做的產品必須是沒有消費者需求的產品。既然政府部門想推廣市場上沒有需求的產品,就必須自己買單,即通過直接或間接的大額財政補貼來創造政績,或者通過產業政策迫使車企制造“炮灰”產品,以換取新工廠和新產品對傳統產品的順利批準。這種扭曲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必然會導致許多敷衍了事、裝飾性強的新能源車產品的出現。當然,一些車企將新能源汽車的研發視為戰略技術儲備,而這些車企往往擁有強大的其他營業利潤來支持對新能源汽車研發的投資。
在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關鍵動力電池成本和各項性能指標遠未達到普及和商業化階段的情況下,人為設定新能源汽車的近期銷售目標是荒謬的,這屬于令人撓頭的項目。在奧巴馬政府的第一個任期內,電動汽車市場的愿景化為烏有。同樣,中國和美國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化上同舟共濟,大眼小肚,沒有人比誰活得更好。當新能源汽車的技術瓶頸無法突破時,無論如何補貼私人買家,都無濟于事。最好設立國家專項研究基金,支持車企開發新能源汽車或聯合攻關,供自主品牌車企共享。當新能源汽車的價格與大眾消費需求嚴重脫節時,要么車企能耐得住寂寞十多年,下大力氣治理;或者像比亞迪一樣,通過改變商業模式找到出路,做好商用車隊的運營模式,順利度過新能源汽車上市的艱難時期;
或者會出現一家像特斯拉這樣的新汽車公司,以卓越的產品和全新的精準定位占領新能源汽車的高端市場。如果汽車公司想制造受歡迎的產品,就必須等待在可預見的未來動力電池行業的革命性突破。新能源汽車沒有快車道,也沒有捷徑可走。只有不斷地投資并生存到市場的黎明。
忽略新能源汽車的技術瓶頸、成本障礙、基礎設施等常見問題。國內新能源汽車的產品規劃也很不明確,尤其是未來國內私人消費產品。作者認為,純電動汽車未來的市場規模只能遵循歐洲目前倡導的小型化電動汽車模式,中型及以上純電動汽車只能用于車隊和機構車輛,無法廣泛應用,因為車輛的尺寸必然會導致自重的增加,這將不可避免地提高電池系統的成本。在可預見的幾十年里,整個電力驅動系統的成本仍然難以與傳統電力系統競爭。中型及以上純電動汽車的市場風口只能被迫轉向高端車型,以避免成本上升帶來的價格敏感性。然而,自主品牌在傳統汽車中始終難以突破高端,也不可能通過轉向電動汽車來突破高端瓶頸。即使Volt和Leaf披上了受歡迎的雪佛蘭和日產品牌的外衣,市場結果仍然黯淡。自主品牌未來的純電動汽車只能在小型化、小型化層面找到出路,這對車企的設計創新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戰。即使未來電動汽車的成本可以大幅降低,但如果沒有獨特而有吸引力的設計,國內絕大多數消費者也不會放棄尺寸更大的傳統汽車,轉而購買設計平庸的小型電動汽車。
目前,任何一家車企都可以花錢制作一輛新能源汽車的原型車進行裝飾,但要將新能源汽車大規模推向大眾消費市場,將面臨許多內外障礙。這些問題并不是簡單地通過使用政策補貼就能解決的。
按照車企自愿的戰略選擇發展新能源汽車,人民只需要等待車企讓新能源汽車變得更安全、性能更好、設計更具吸引力、價格更好,以及政府做好充電等基礎設施,新能源汽車才會普及。這不是現在,也不是在不久的將來,但我相信這一天會到來。
第一電氣網(www.d1ev.com)聲明:以上消息轉載自合作媒體,轉載此消息是為了傳播更多信息,并不意味著此消息代表第一電氣網的立場或同意其觀點、立場或描述。
依托于母公司上汽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上汽集團的資源,上海汽車工業銷售有限公司簡稱:上汽銷售公司正在加速其網絡擴張步伐。
1900/1/1 0:00:002013上半年可謂是電動汽車行業的多事之秋。該行業的三大巨頭,一家轟然倒下,一家垂死掙扎,僅剩特斯拉(Tesla)獨樹一幟。
1900/1/1 0:00:00A123倒下了,CODA退出了,菲斯科仍在破產邊緣徘徊,只有特斯拉不但活了下來,還實現了首次盈利,讓人們看到電動汽車生存發展的希望。
1900/1/1 0:00:00日本政府顧問機構規制改革會議5日匯總了有關放松管制的建議報告遞交給首相安倍晉三,為以世界最快速度普及燃料電池車等新一代汽車,該報告建議應全面放松相關管制措施。
1900/1/1 0:00:00在美國純電動車”神股”特斯拉股價持續走高的帶動下,國內電動車明星股比亞迪再度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其股價在今年上半年累計漲幅達60左右。
1900/1/1 0:00:00位于美國加州的環保汽車制造商菲斯科公司一直深陷資金短缺泥潭,但因高層決策失誤導致未能找對能拯救該公司的”白衣騎士”。如今五個月過去,菲斯科依然在努力避免破產。
1900/1/1 0:00:00